白寿彝先生对历史文献学的观点述论

2015-02-13 13:56赵骞
铜陵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历史文献文献学史学

赵骞

(湖北科技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白寿彝先生对历史文献学的观点述论

赵骞

(湖北科技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白寿彝先生对历史文献学非常重视,曾经多次撰文提出要重视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发展,对于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发展提出了若干看法,这些看法对当今的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白寿彝;历史文献学;价值

白寿彝关于历史文献学的看法,主要针对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对这个问题,要将白寿彝关于历史文献学的两篇文章结合起来看,才可以观察出白寿彝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白寿彝的第一篇文章《谈历史文献学——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二》给予了初步的探讨。[1]

第一,讨论了历史文献学的作用。在讨论历史文献学作用的时候,白寿彝首先讨论了历史的内涵,认为历史一个含义是客观历史发展的过去,一个含义是人们记录的历史。对已经过去的历史我们没有办法追回,但我们可以依靠现在的历史记录进行历史研究。对历史进行研究,也就是对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必然要建立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这门学科有利于指导我们如何更为科学地看待文献,分析文献,研究文献。历史文献学对历史研究的作用,白寿彝提到了学科体系高度,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态度。

第二,对历史文献与理论的关系。白寿彝认为历史文献与理论指导应该并重。对历史研究而言,一方面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通过理论指导达到一个研究高度,一方面需要历史文献支持,通过扎实的文献结合理论与历史研究得出新结论,从而推动历史研究发展。对这个问题,白寿彝的看法相当辩证。他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强调理论跟历史文献结合。他也强调文献的作用,重视理论对文献的指导。并指出,我们老一辈的史学家,很多不缺乏历史文献功底,但缺乏理论指导,从而降低了历史研究水平。而既掌握了理论,又能熟练运用历史文献,往往成就会更大一些。这是他对历史文献与理论关系的基本看法。

第三,三种学者的历史文献研究。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是白寿彝史学的重要特点。在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中,白寿彝认为必须要一边学理论,一边打好文献基础。对五四以来的各种史学流派进行了分析。一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如李大钊、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邓初民、侯外庐等,他们或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或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通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对中国历史文献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二是非马克思主义者,如王国维、陈寅恪、陈垣、顾颉刚等,认为他们在目录、校勘等学问上,在古史辩伪等学问上,在中外史料的综合利用上都做出了自己的成绩。三是有些学者政治上虽然反动,但在考证等方面一还有可取之处,在这方面,足可以看出白寿彝不因人废言的历史主义态度。不因其人废其文、其言、其论,这也应该视为白寿彝史学研究的重要特点。

不难看出,对不同的学者和学派,白寿彝认为只要其中确有存在的价值和论述的道理,就能够成为治学基础。借鉴和吸收,吸收并运用,这是白寿彝史学的风格,体现了他史学研究的成熟性。

解放后,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高潮,白寿彝给予了积极肯定,对建国以后这种理论上的学习成就也给予了积极肯定。同时认为,虽然在理论的学习上,学习的精神和质量都有提高,对历史文献的研究虽然有成绩,但还没达到一个可观程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苏联教学模式的复制,正是这种复制,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过于教条化了,减少了对历史文献研究的力度。因此白寿彝提出要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一方面要加强对历史文献研究,两者不可偏废。

第四,白寿彝对历史文献学进程的梳理。白寿彝认为孔子是开启我们文献学整理的引导者,对孔子在文献方面的整理工作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文献这个词语的出现,白寿彝认为孔子有首创之功。我们今天的文献是具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献。在笔者看来,只要进入研究者视角的文献,应该都具有研究价值,因为研究者题目一旦确定,那么,他所研究文献就无疑因为研究者的需要而具备了价值。谈到孔子后,对司马迁的文献贡献,白寿彝也给予了肯定。继而又指出刘向父子的文献整理研究具有开创性,对刘向的《别录》等目录学方面相关史书给予了肯定,并且提到《汉书·艺文志》对刘向父子的著作的保存与发展也给予了肯定。刘向父子的书虽然大多已经失传,但他们整理文献的工作以及他们整理工作中的态度还是应该给予肯定。

历史文献的发展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道理很简

单,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可记录的事情越来越多,所以在这方面,历史文献记载自然增多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隋书·经籍志》成为继《汉书·艺文志》的又一重要的标志,《隋书·经籍志》作为目录学著作,对后世影响相当大。唐代刘知几《史通》这部书中的《杂述》和《采撰》分别从史料学价值以及史料辨别上给予了相当的关注,接近了历史文献考据的边缘。

到了宋代,历史文献学有了相当规模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这是一本在考据学上有很大影响的作品;出现了欧阳修的《易童子问》,欧阳修对《易》提出了自己看法,认为其中有一些篇章非孔子所做。白寿彝认为这对考订史料的真实性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为后世的辨别古书真伪开风气之先。同时他认为欧阳修扩大了历史文献的研究范围,那就是对金石文字的研究。而吴缜的《新唐书纠谬》和《五代史纂误》则是对欧阳修两部史书错误的批评考证,白寿彝认为这两部书在历史编纂和校勘上有成绩。这一时期出现了名家朱熹,如他的《诗经》男女情爱说,对《易经》内容的分类,以及对于古书的辩伪,都有一定贡献。他对《四书》的哲学阐释等,白氏都给予了肯定。对朱熹未完成的书稿《仪礼经传通解》,白氏认为礼虽然不可以在后世重新运用,但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对研究历史还有一定作用。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这些都有不少精确考证,对清人影响比较重要。

白寿彝谈到宋代文献学发展的时候,提及了汉学与宋学问题。汉学注重考据,宋学重视义理。白寿彝认为即便是清人的考据学,还可以从宋代考据学那里寻找依据,只是宋代对义理之学更为重视罢了。按照这个逻辑,宋代的义理之学也可以向上继续追溯,任何一门学问的形成都是在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扬弃,只是在每一个时代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而已。对此,我的看法是,传统社会因为门户之见,硬要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划出所谓的宋学和汉学对立,正确的看法应该是用汉学研究成果为宋学服务,那么宋学便不是没有根基的学问,宋学也不应该指责汉学考据繁琐,应该积极利用汉学的成果为我所用。白寿彝从来都没有轻视过汉学,也没有以宋学自居,在历史文献与理论储备方面,白寿彝是两者结合的很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重视理论,重视史料,在理论的指导下详细占有材料,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白寿彝史学的风格之一。

第五,历史文献学所包括的学科内容。历史文献学是历史文献研究的知识和方法。白寿彝在谈史学遗产的时候,相当重视当时的研究情况,对张舜徽先生在《历史文献集刊》上发表的文章表示基本认同,认为要把“文献”和“文物”分开,认为这是两门不同学科。历史文献是指那些能够进入研究者视野的重要材料,这些材料在不同研究者看来具有自己所属学科的不同属性。比如说文学作品对文学研究者而言就是文学文献,农业著作对科技史学者来说就是科技史文献等。白寿彝的观点是对文献的内容应该更加宽泛一点,因为只有更加宽泛,才能更符合研究者的实际,而中国的历史文献往往在有些时候是兼备多种文献内容的,正是因为如此,在这个问题上模糊一点比追求精确可能是更好的处理方法。

历史文献学在白寿彝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学科。所以他在这个阶段对历史文献学内容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界定,认为历史文献学应该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辩伪等内容,同时还包含有古汉语、古民族语文······年代学、历史地理学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上述这些学科门类白寿彝举出了各自的例子,给我们后学一个示范作用。这里仅就辩伪学谈谈白寿彝的看法。他指出自孔子孟子那时起,就已经有了辩伪意识,到了西汉时期,司马迁对这个问题也十分重视,对其著作《史记》,也是在抉择材料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班固根据刘向父子的成果对辩伪有一定认识。宋代以后,辩伪的风气就有了相当发展,到了清代则成绩巨大。近代以来,辩伪风气更盛,这一时期顾颉刚的成绩重大。对伪书,白寿彝认为要加以认真分析,伪书虽伪,但里面却可能记载真实,有的伪书,虽然人和事不真实,但思想却有真实性。

上面讨论的是白寿彝二十世纪80年代对历史文献学学科建立的一些构想。然而作为一个史学家,他的思想并未停止,对历史文献学的思考依然继续,就在不久以后,他再次谈到了历史文献学,这是对上述看法的深化和补充。[2]在这篇文章中,白寿彝对其在1981年的一些看法进行了进一步补充和思考。他把历史文献学分成了四个部分,即理论的部分、历史的部分、分类学的部分和应用的部分。这里着重分析白寿彝对历史文献学划分的理论部分。

一是历史和历史文献。历史是客观发生的过去,历史文献是人类产生以后对客观历史的记载。研究历史,需要凭借历史文献,但研究文献主要还是对资料本身的考订,这和研究历史有区别。

二是历史学和历史文献学。历史学包括内容繁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内容,历史文献学也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前者包括后者,后者是前者的资料支持。

三是历史文献的局限性。历史文献主要是纸质材料,但是随着考古学发掘,历史文献资料就有了扩大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史学研究的史料范围。与此同时,大量的口碑史料也是重要史料来源。口述史学在我国二十世纪80年代尚处于起步阶段,白寿彝能敏锐地观察到这一动向,把口碑史料作为一种史料,有很高的前瞻性。与此同时,在旧有的历史文献当中,不少史料被篡改或者修饰过。并且在文字上可能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技术性失误。有的历史文献还由于地点时间不清晰,存在利用难题。最后在传统历史文献中还存在比较笼统的概念,这些都是难以突破的瓶颈,如形容社会情况不景气的时候常常用“十室九空”这样过于夸大的词语。这都是应该由历史文献学来解决的问题。

四是历史文献的多重性。第一表现在一定的历史社会现象总是能够被一定的历史文献所反映。第二表现在历史文献经过史学工作者的加工,对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仔细进行甄别,寻找出带有历史文献规律性发展的内容,这就不是单纯的一种文献而是群体文献的集合了。第三表现在文献虽然是过去的材料,但有不少历史文献在今天还具备一定活力。这些历史文献对我们今天的史学工作还有影响力,历史文献当中的政治、思想、艺术、科技、文学等资料蕴含着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虽然考订历史文献是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工作,但白寿彝认为历史文献学的研究者不应该过于局限于历史文献,而应该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联系多样。这三个要求就超出了一个一般历史文献学的工作要求,这正是白寿彝历史文献学与其他历史文献学家不同的地方。他的这三个要求,重要性在于对历史文献学,不只满足于传统的目录、版本、校勘等学科的技术性层面,更反映出他不愿固化历史文献学的研究路数,要从历史文献学中找出对史学研究真正有帮助的功用。他从来不小瞧历史文献学的技术性工作,但更重视技术性之外的价值性工作。

五是历史文献与其它学科关系。白寿彝在这里对1981年的历史文献学的划分做了修正,这种修正反映了他对历史文献学是一个动态思考过程,反映了他不是以一种固定不变的态度看待这一问题,而是对自己的观点有发展。对古汉语、甲骨金石文字等,白寿彝原来归纳到历史文献学当中,在这篇文章里面他认为这些学科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只将年代学与历史地理学纳入到历史文献学当中,因为这属于时间和空间的范畴,与历史文献学和史学联系紧密。这是他对自己研究和感悟的修正,对我们后来的学习者提供了启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永远不是固定的,即使在思考了很长久的一些学术问题上,依然会出现新的想法,然后用新的想法修正自己过去的想法,这是对自己学术的否定,但又是肯定。学术正是在这样一种肯定与否定中不断推向前进,对个人的学术研究如此,对学术本身的研究发展也是如此。

以上五点是白寿彝对历史文献学理论方面的思考。在讨论上述问题后,如历史文献学的历史部分,也就是说历史文献学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前后相继的历史文献一方面是对前代历史文献的继承又同时对后世历史文献有影响,只有全面地观察历史文献的联系,才能理解历史文献在现实中的作用。对历史文献的发展,这是要用一本书甚至多本书来回答的问题,但他凭借多年对历史文献的掌握,为历史文献提供了一个比较粗略的线索,这个线索从先秦拉到近代,充分显示了他对历史文献的熟练程度。他从甲骨文开始,谈到了春秋及以后的官书记载,也谈到了私家著述,对官书和私家著述做了比较,认为科技的发展对古籍的流传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谈到了历史档案。在涉及上述各方面内容之后,白寿彝又谈到了章学诚对古籍的看法,一种是纯粹的历史记录,一种是经过加工以后的著作。对两者做出了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这两种评价是一种是原始史料的保存,一种是对各种史料取舍之后的加工。对这样两种记录,他同样辩证看待,认为两者不可偏废,提出要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对历史记录不能过于乐观,对历史文献研究也不应对其价值估计不足。白寿彝对历史文献的记录,对历史文献发展也做了一定的分析和考量。

对历史文献学和史学史的学科关系,白寿彝认为两者大有不同。他认为历史文献学主要是关注书写工具、保存及其传播以及考证等问题,而史学史所重视的是某一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著作,这两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有很大不同之处。对史学概论、历史文献学的关系和历史文献学的分类学问题,他也做了一定分析,谈了不少看法。

对白寿彝的历史文献学研究问题,曾贻芬先生曾在其文章中给予了较为详尽的阐释,可以认为是目前对白寿彝历史文献学思想体系梳理较好的文章,可资参考。[3]同时可参考崔文印先生对白寿彝当年点校二十四史时候对文献的基本认识情况。二十四史点校工程本来是由顾颉刚总其成,但由于顾颉刚年事已高,身体又弱,其实负责实际工作的是白寿彝,为此白寿彝付出了艰辛劳作。[4]又可参看余敏辉先生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白寿彝对历史文献学这门学科建立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该文在具体思想线索方面对白寿彝的历史文献学思想做了清理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余文将建国之前的白寿彝对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源流交代得较为清晰,结合白寿彝二十世纪60年代和二十世纪80年代的具体论述给予了清理,是一篇值得参考的文章。[5]

[1]白寿彝.谈历史文献学——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二[J].史学史研究,1981,(2).

[2]白寿彝.关于历史文献学问题答客问[J].文献,1982,(4).

[3]曾贻芬.白寿彝先生关于历史文献学的构想[A].历史科学与理论艰深——祝贺白寿彝教授九十华诞[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361-380.

[4]崔文印.以“三负责”精神指导点校“二十四史”——敬谈白寿彝先生[J].史学史研究,2010,(2).

[5]余敏辉.建立历史文献学这门学科是我的夙愿——白寿彝先生和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J].回族研究,2004,(2).

On Mr Bai Shouyi's Views on Historical Philology Theory

Zhao Qian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ning Hubei 437100,China)

Mr Bai Shouyi emphasized historical philology theory and had written several papers to discuss the historical philology theory, which contained his points of this subject and had its value and several subject construction suggestions.

Bai Shouyi;historical philology theory;value

K207

A

1672-0547(2015)05-0102-03

2015-08-07

赵 骞(1979-),男,湖北黄冈人,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及史学史。

猜你喜欢
历史文献文献学史学
东方朔散文赋《答客难》的文献学解读
“夏译汉籍”的文献学价值
历史文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史学漫画馆
从历史文献看唐代官吏管理制度
史学漫画馆
《伤科汇纂》文献学研究
文献学视野下的《畲族小说歌》研究
史学研究纵横谈(三)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一卷)补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