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铁霖声乐教学实践中思想特征的再思考*

2015-02-13 14:55刘雪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于金铁霖声乐教学实践中思想特征的再思考*

刘雪妍

(龙岩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摘要:金铁霖教授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民族声乐体系,该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任何理论实践活动都必将有其具体的指导思想作依托,文章从多角度分析了该教学实践体系中所体现的思想特征,并结合该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教学方法,使民族声乐学习者对该体系的思想特征有更为深刻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该体系思想特征对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铁霖;声乐教学实践;思想特征

金铁霖教授在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以实践为基础,本着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指导思想探索出了深受大众喜爱的民族演唱方法,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批批家喻户晓的优秀民族歌唱群体,笔者围绕金铁霖教授的声乐教学实践,详细叙述了该教学体系中所体现的思想特征,从客观的角度对该思想特征进行分析,目的是让我们对该思想特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希望为民族声乐演唱者及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可供参考的意见,使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加蓬勃健康地发展.

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理论支撑,没有理论作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金铁霖教授的声乐教学实践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有具体的思想理论作指导,本文从该教学体系入手,对该体系具体思想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从客观的角度提出相关的思考.

1教学实践中具体的指导思想

金铁霖教授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民族声乐是一项正在发展的新学科,它需要继续充实、总结、提高和完善,逐步建立起系统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和演唱学派,我们目前就是为了这一目标在追求探索的[1].”作为声乐教育者,可以说,多年来金铁霖教授一直追求探索的目标就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和演唱学派.本着这一具体指导思想,金教授始终在不断实践、总结、发展、完善着自己的声乐教学体系,力争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我们民族的特色,培养出大批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歌唱演员.

1.1声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为了不断提高演员的全面艺术修养,培养出更多的民族声乐艺术人才,金铁霖教授和同事们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学生制订了详细的教学方案:一二年级有视唱练耳、乐理、钢琴、形体、台词声乐课、英语课等,三年级增加了和声学、曲式、歌剧表演、戏曲课等,四年级又增加了中外音乐史、文学作品赏析等课程.在学院里每个年级都有相配套的教材,曲目规定也都有一定的标准,在演唱技巧、作品表现及舞台表演上都有具体要求,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得学生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舞台形象.学院要求学生要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掌握好民族传统音乐精华,让学生从民族声乐宝库中不断吸取更多的营养,同时提出应当在继承中发展,在吸收借鉴过程中有扬弃,也就是在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借鉴国外优秀声乐学派的科学唱法和艺术表现手段,吸取其中的精华来发展完善我们民族声乐.本着这一精神,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在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声乐艺术,在歌唱中达到字正腔圆以及风格表演形式的统一”.如今,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金铁霖教授提出了“腔圆字正”的指导方针,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定位.并明确指出要使声乐艺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音乐欣赏愿望和审美要求,并且能够逐步走向世界,所有“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的错误观念都是不利于此目标实现的.

1.2声乐演唱要与声乐创作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金铁霖教授一直倡导民族声乐作曲家要根据民歌、戏曲等素材创作出优秀的新的民族声乐作品,认为从长远看,民族声乐演唱必须与民族声乐创作同步前进,并提出“演唱方法只是表现作品的工具,要想繁荣民族声乐艺术,首先需要词作家、曲作家同心协力,写出独具特色和个性鲜明的声乐作品.要想彻底改变目前歌坛唱法不够丰富的局面,应当正清本源——从声乐作品的创作抓起.”[2]可见民族声乐作曲家的创作在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如果作品思想落后、旋律没有新鲜感、歌词内容单一化,就会导致歌手的表演趋同.在民族声乐发展道路中,已经出现了部分歌手表现形式单一化的现象,由于早期的老一辈歌唱家演唱的曲目地方性特色都很强,每个人的风格特性都很明显,而今天的青年歌手数量多,创作类型相似的民歌也很多,作品趋于雷同,使得很多歌手的舞台风格没那么鲜明,个性也就表现不出来.所以词曲作家应该继续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审美需要,具有积极健康向上导向的作品,才能繁荣民族声乐艺术舞台,促进民族声乐艺术更快很好地发展.

2哲学思想在该声乐教学体系中的体现

2.1实践的观点

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是唯物主义区别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标志.金铁霖教授指出“每位教师都有一套自己的教法,各有自己不同的经验.也许每位教师都认为自己教的是最适合的,方法是最好的,但是,我们所有的教师不论是谁在进行教学时的一切都是待用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在多年的声乐教学工作中,金铁霖教授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在声乐教学中提出了“声乐训练三个阶段”的理论,即第一是自然阶段;第二是不自然阶段;第三是科学的自然阶段.所谓自然阶段是指一个人在未经正规声乐训练之前,凭着自己的感觉模仿他人或靠自己听觉去进行演唱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你没有学过什么具体的训练方法,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条件和模仿去演唱歌曲,而当你不满足于自然阶段想要拓宽自己的演唱曲目、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时你会找到老师进行系统的正规训练,这时你由于习惯了以前的歌唱状态就会感觉到这些新的方法会使你面临很多困难,如高音打架、声音不统一,也总是在气息、咬字等问题上不能达到一个平衡协调的状态,这时我们要尽快调整,通过这个困难的不自然阶段进入科学的自然阶段,只有达到这个阶段我们才能轻松自如地咬字,塑造出不同类型的声音,将作品的内容表达得更好.“声乐训练中的第三阶段”理论是辩证唯物论与声乐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金铁霖教授多年探索的心血结晶,该理论为广大师生的民族声乐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金铁霖教授曾说:“我提到的基本训练方法,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也是我多年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体会,也是不断地修正、不断地改善、不断地创新、不断前进的过程……在以前我怎么讲课,可能过两年再讲也不完全一样,可能有更多的东西,要从实践中来检验”.正是在这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金铁霖教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调整出合理的教学方法,并在教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相关专业知识,也正是在这个学习、实践的过程中,金铁霖教授使自己的声乐体系逐渐完善并发展.

2.2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1)在继承中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观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变化,多年来就一直伴随着“土洋关系”的发展变化;初期,一些人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一部分声乐工作者一直强调西洋唱法的科学性,认为民间唱法、民歌戏曲等所采用的发声方法是不够科学的土唱法,认为音色挤卡尖亮、音域不够宽,而民族唱法的学习者也不断指出西洋唱法中咬字不清晰,声音颤抖等现象,认为不该让这种外来唱法渗透到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之中.很显然这样对立的结果不能够促进民族声乐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其实,关于“土洋关系”大讨论的初衷是探讨民族传统声乐演唱方法与西洋演唱方法的融合创新,以便加快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步伐.经过1957年的北京全国声乐教学会议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处理好两者矛盾,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健康发展.在此问题上,金铁霖教授坚持运用“两点论”,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正确处理了批判和继承的关系,和“既克服又保留”的问题,使“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观点成功运用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多年来,金铁霖教授始终认为西洋唱法同我国民族唱法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多的差异,他们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好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的宝贵经验;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声乐学派的科学唱法和艺术表现手段,不断丰富我们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

(2)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认真对待每位学生是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学习声乐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在演唱中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发挥出学生本人的优势,尽可能地克服缺点,巩固、发挥其优点,在这方面,金铁霖教授认为在声乐教学工作中应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学生既不能采取全面肯定态度,也不能采取全面否定态度,要抓住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的进步,并采取简单灵活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指出并解决好存在的主要问题,让学生脚踏实地、充满信心地进行学习,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在这期间,有的老师急于求成,用简单的思想来看待学生,经常是唱好的时候觉得全是正确的,壮志一旦有些不好就认为是全部一无是处.这样极端地用一点看问题,全面的肯定或否定一切的态度是错误的,有时候就会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或错误地引导了学生,以致无法实现真正的教学目的.如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用“一分为二”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演唱,既肯定学生的优点,又确实有效地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就能让学生的演唱发挥到最正常的水平.多年来金铁霖教授就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和看待一切事物,这既是金铁霖教授治学、执教的根本,也是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建构形成的基石.[3]

2.3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规律解决问题

(1)关于“字”和“声”的问题.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可以说“字”和“声”的问题一直困扰了我们多年,近年来也有不少美声歌手在演唱中国歌曲时由于没有将吐字、行腔运用好,而出现了咬字不清晰,风格韵味表达不到位等问题,也有一些民族声乐学习者在演唱民歌时虽然字音清晰但是行腔却不够圆润.在歌曲演唱中,从古到今,声乐界一直要求做到的是“字正腔圆”,即歌唱中语言要表达清楚,声音管道通畅圆润,这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字”和“声”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字正腔圆”,使演唱达到字音清晰和声音通畅的水平,避免出现以往常见的“音包字”或“字包音”的现象.金铁霖教授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在歌唱中要解决此问题并完成好不同风格的作品,就应建立一个全方位的通道,针对此问题,金铁霖教授提出了“腔圆字正,情深并茂”的新理念,将腔圆放在了首位,即“u”通道,产生整身共鸣进行整身唱,也就是说在首先建立好一个完整的通道下,才能使音乐得到统一,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歌曲的艺术风格特色,选择合适的支点运用其中;否则单纯强调字就会出现音色不统一、里出外进的现象.在咬字时,他强调动作要轻巧,要小,整个过程形象比喻为“大马路上走小汽车”,经过这样的训练,所培养出的学生在演唱中音色统一,声音连贯,歌唱能力强,能胜任多种类型的民歌,包括各类艺术歌曲和咏叹调,歌唱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2)关于反向提法.金铁霖教授在多年的声乐实践中,熟练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总结出了各种“反向提法”运用于声乐教学中,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关于气息与声音.两者是在一个统一的通道里,但其走向是相反的,也就是唱高音时,气息要低、要深,声音就会更通透明亮;如果唱高音时,气息提高了,就会越唱越挤,就成同向了.第二,关于保持吸气状态歌唱.我们总是需要听到声音发出来是靠前,明亮的,但在教学中,一般不说往外唱、靠前唱,这样的提法并不理想,金铁霖教授一般总是会让打开的喉咙往回唱,所有的字都保持吸气的状态来唱,始终感觉是往回唱、往回吸,这样练习发出的声音就是通透和明亮,并且听起来声音是松驰而有穿透力的.

3结语

金铁霖教授在40余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作指导,形成了科学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本文详细分析了该体系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将其作为声乐学习者对该体系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加以剖析和整理,从客观角度进行探讨.相信该教学体系会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金铁霖.追求探索实践总结[N].新周报,1992-05-29.

[2]杨仲华.声情并茂、唱演俱佳.综合全面[J].中国音乐,2000(2):28.

[3]杨仲华.民族性 科学性 时代性[J].中国音乐,2005(3):6.

(责任编辑:品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5)06-0110-03

作者简介:刘雪妍,女,河南洛阳人,讲师.

收稿日期:*2015-07-19

DOI:10.13877/j.cnki.cn22-1284.2015.1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