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活动熟虑-冲动双系统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2015-02-14 03:27毛志雄
体育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方差意志品质冲动

许 昭 ,毛志雄



身体活动熟虑-冲动双系统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许 昭1,毛志雄2

已有的锻炼行为理论均是以理性决策为基础,认为人们只要意识到锻炼的益处,就会产生参与锻炼的意图、动机,从而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然而,行为并非完全由理性系统控制,还受非理性系统的影响。本研究以针对健康行为提出的双加工模型——熟虑-冲动双系统模型为基本理论框架,构建应用于身体活动领域的熟虑-冲动双系统模型并检验。研究一:构建身体活动领域熟虑-冲动双系统模型,构建的模型包括熟虑前因、冲动前因、影响熟虑与冲动对身体活动作用的调节变量。研究二:选择1 519名参与者对身体活动熟虑-冲动双系统模型进行检验,并检验各调节变量。结果显示:1)身体活动的熟虑系统与冲动系统是两个独立的加工过程,身体活动由两个系统共同决定;2)冲动系统与熟虑系统对身体活动的影响,受行为习惯性的调节,行为习惯性越强,冲动作用越小,反之越大;3) 冲动系统与熟虑系统对身体活动的影响,受意志品质的调节,意志品质越高,熟虑系统对身体活动影响更大,反之冲动系统起作用更大。

身体活动;双加工理论;熟虑系统;冲动系统;情感联结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健康行为理论对于人们参与锻炼的解释率都不理想。元分析结果显示,锻炼心理学理论能很好的解释人们的锻炼意图方差(d=0.66,95%CI=0.51~0.82),却不能很好解释人们的锻炼行为方差(d=0.36,95%CI=0.22~0.50),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例,能解释45%的意图方差,只能解释27%的行为方差[17]。

Schwarzer认为[13],通过两条路径可以提高对锻炼行为的解释率:1)加强对意志决断(volitation)的研究;2)将情感的作用引入,例如研究态度的情感成分。研究者在这两方面也都做过尝试,Schwarzer提出的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HAPA)中增加了意志决断过程,但解释力仍不理想。French等人研究显示[10],情感态度能够提高对意向方差11%的解释率,但对锻炼行为方差解释率的影响不明确。

已有的锻炼理论以理性决策为基础,认为人们只要意识到锻炼的益处,就会产生参与锻炼的意图、动机,从而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计划行为理论(TPB)和HAPA中所描述的态度—行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理性加工过程。决策等领域的研究已表明,人的决策非“纯理性”决策,精细、外显加工的态度(理性)可以决定行为,启发式的加工(非理性)也能决定行为。神经科学的证据支持了两种独立系统的存在[12]。

Strack等[15]针对社会行为提出了熟虑—冲动模型(Reflective-impulsive Model,简称RIM)。RIM假定信息在两个分离的系统中并行加工,经过多种渠道相互联系。熟虑系统作用路径:行为选择—形成行为意图—启动行为计划—行为意图帮助实施行为;冲动系统作用路径:知觉到刺激—激发冲动系统网络中的更多成分—激活行为图式。以跑步为例,如果熟虑系统和冲动系统的方向是一致的,人们充分了解跑步的益处,且跑步与正效价情感形成情感联结(affect association),那么,两个系统就会增强跑步的执行;如果两者是冲突的,人们充分了解跑步的益处,但把跑步知觉为不快乐的,将跑步与负效价情感形成情感联结,那么熟虑系统和冲动系统竞相控制跑步行为(图1)。在冲突的条件下,两者如何对行为产生作用有待研究。

图1 竞争的行为趋势示意图[8]

锻炼领域研究检验了情感联结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史伟锋等[6],Bluemke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锻炼者将身体活动与积极情感产生更多联结,锻炼者将身体活动与消极情感产生更多联结。但熟虑系统与冲动系统是否都对身体活动产生影响,不同条件下两种系统的影响是否相同等问题,都未可知。

锻炼行为不仅由它所带来的效益决定(熟虑系统),也由理性控制之外的力量驱动(冲动系统),仅关注单独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够。当前锻炼领域,都仅考虑了熟虑系统,没有理论或模型将两个系统均纳入模型中。因此,有必要在锻炼领域构建包含熟虑系统和冲动系统的双系统模型,来解释人们参与锻炼的机制。

2 身体活动熟虑-冲动双系统模型的构建

根据RIM,健康行为可能由熟虑系统、冲动系统共同决定,熟虑系统与冲动系统对行为的作用可能受第三变量的调节。因此,构建的身体活动熟虑-冲动双系统模型包括:1)熟虑前因;2)冲动前因;3)改变一个或另一个前因权重的调节变量。

风险行为(吸烟、酗酒等)研究的目的是控制行为,调节变量应包括控制冲动系统的能力(即自我控制、自我损耗等)、行为的习惯性、控制行为的动机等。身体活动研究的目的是促进行为,调节变量应包括执行熟虑系统的能力、行为的习惯性、执行行为的动机。本研究中,选取有无规律运动训练经历表示行为的习惯性,意志品质表示执行熟虑系统的能力。

2.1 身体活动熟虑前因的筛选

熟虑系统认为行为是推理的结果,并产生了对行为可行性和需求性的理性决策,一旦行为的执行被认为是可行的,结果是积极的,行为决策将把自身与行为结果相联系。熟虑系统前因主要包括合理态度、限定标准等。本研究拟从目前锻炼领域应用较广泛的理论中选取推动身体活动的前因(表1)。

表1 本研究各理论中身体活动的前因一览表

以上前因中有许多相似或相近变量,如SCT和TTM中均包含自我效能,HAPA中的结果期待与TTM中的决策均衡相近。有的变量起调节作用,调节行为的信息加工和执行,但不属于熟虑系统,如锻炼动机;有的变量被其他变量涵盖,如锻炼基本需要。经筛选,身体活动的熟虑系统包括如下10个变量:锻炼态度、风险知觉、社会支持、主观规范、主观行为控制感、锻炼自我效能、应对自我效能、恢复自我效能、积极结果期待和消极结果期待。

Schwarzer等研究发现[14],风险知觉对健康行为的预测价值不大。Schwarzer的研究还发现[13],消极结果期待不能提高行为意向的预测方差。为了进一步确认风险知觉与消极结果期待是否对身体活动起作用,本研究仍将风险知觉与消极结果期待纳入身体活动熟虑系统的变量之中,待进一步研究后再做筛选。

2.2 身体活动领域冲动前因的筛选

冲动前因指在时空上接近的外界刺激、情感反应、联结行为共同激活而建立强化形成的联结线索。冲动前因主要包括自动情感反应、自动趋-避行为趋势。

在饮食、吸烟、酗酒等领域的研究中,由于存在明确的目标刺激,如薯片、巧克力、烟、酒精饮料等,所以自动趋-避行为趋势容易测量。在身体活动的研究中,身体活动目标刺激涵盖的内容范围太广,所以针对某一特定目标测定的自动趋-避行为趋势不能代表对身体活动的自动趋-避行为趋势。本研究中以自动情感反应,即身体活动情感联结来反映冲动系统。身体活动领域初步构建的熟虑-冲动双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本研究初步构建的身体活动熟虑-冲动双系统模型示意图

本研究将该模型命名为身体活动熟虑-冲动双系统模型(Reflective-impulsive Model of Physical Activity,简称RIMPA)。

2.3 熟虑-冲动双系统的测量

2.3.1 熟虑系统的测量

熟虑系统中语义内容的形成以有意识经验为基础,因此,自我报告等言语测量方法较为适合测量身体活动熟虑前因。

2.3.2 冲动系统的测量

冲动测量的方法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 需要进入由外界刺激引发的产生享乐或行为反应的联结结构;2) 冲动的形成不受意识控制,因此,冲动测量需要减少意识控制;3) 冲动评估需要足够敏感,以捕捉因个体需要状态变化而引起的冲动强度的情境变异性。

根据以上分析,内隐测量方法,如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ffect Misattribution Procedure,简称AMP)以及记忆联结测量等,适合测量冲动系统。史伟锋等[6],Bluemke等[8]的研究中使用IAT测量情感联结。IAT是一种相对测量,考查的是身体活动相对于看书、写字、吃饭等与积极情感或消极情感的联结程度,实验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人们对于身体活动积极、对看书消极,或者对看书积极、对身体活动消极,只能说相对于看书、写字来说人们对身体活动更为积极或者更为消极。

本研究拟选用SC-IAT测量情感联结,SC-IAT测验实施的原理认为,个体对某一刺激既存在积极内隐情感,又存在消极内隐情感,不相容任务与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之差表示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差异。不设对比活动,考查研究参与者的单一态度。

3 身体活动熟虑-冲动双系统模型的检验

3.1 研究参与者

在某体育学院、某建筑大学、某师范大学、某理工大学,4所院(校)共选取1 519名大学生研究参与者,年龄18~23岁,有运动训练经历(规律参与运动训练半年以上)的研究参与者647名,无运动训练经历的研究参与者872名。

3.2 测量工具

3.2.1 熟虑系统问卷

包括锻炼态度、风险知觉、社会支持、主观规范、主观行为控制感、锻炼自我效能、应对自我效能、恢复自我效能、积极结果期待、消极结果期待量表[5]。

3.2.2 社会赞许量表

使用Reynolds制定的13题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测量。严格执行“得分过半,即行删除”的标准,删除得分>7分的研究参与者[4]。

3.2.3 意志品质量表

使用李佑发(2009)编制的BTL-L-YZ 1.0意志品质量表。

3.2.4 国际体力活动量表

最近7天回忆量表简版。

3.2.5 SC-IAT测试程序

采用E-prime编制SC-IAT测试程序。根据27名研究参与者的评定结果,筛选出步行、做操、跑步、踢球等10个身体活动词汇,健壮、活力、匀称、健康等20个积极情感词汇,酸痛、虚脱、无力、枯燥等20个消极情感词汇。

设定积极情感+身体活动为相容任务,消极情感+身体活动为不相容任务。相容任务中,“身体活动”词汇、“积极情感”词汇和“消极情感”词汇按照7∶7∶10的频率呈现。不相容任务中,“身体活动”词汇、“积极情感”词汇和“消极情感”词汇按照7∶10∶7的频率呈现[1]。SC-IAT的测验结果,即情感联结用D分数来表示[11]。

根据Karpinski等[11]的研究方法,SC-IAT的测验结果采用D分数来表示。计算程序如下:1) 为了剔除乱答的数据,将错误率≥20%的研究参与者的数据删除;2)反应时高于10 000 ms,低于350 ms的实验删除;3) 修改错误反应的反应时,将其替换成其所属组块的正确反应的平均反应时加上400 ms的惩罚;4) 计算不相容任务与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之差,再除以所有正确反应(不包含原先错误反应)的反应时的标准差,所得数值即D分数,来表示情感联结。

表2 本研究身体活动情感联结的SC-IAT测验程序模式一览表

将每位研究参与者的测试数据按奇、偶分成两部分,分别计算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再分别计算D分数,最后,计算所有研究参与者两个D分数的相关系数。本研究中相关系数r=0.76,P<0.01。

3.3 数据处理

使用Excel 2007、Spss 15.0、Amos 7.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 结果分析

总数据1 519份,删除社会期许效应量表得分>7分、SC-IAT测试错误率≥20%等,最终有效数据955份。

表3 本研究有效研究参与者人口统计学信息一览表

由表4可知,联结效应和熟虑系统各因素相关低(最高为0.06)且不显著,冲动系统与熟虑系统可能是两个独立的系统。风险知觉、应对自我效能、恢复自我效能、消极结果期待与身体活动相关低(最高为0.06)且不显著,这4个变量可能对身体活动的预测性较低。由表5可知,研究参与者无论性别、有无运动训练经历,正向情感联结的人数比例非常相近,均不到1/4。

表4 本研究身体活动、冲动系统、熟虑系统各变量相关矩阵一览表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表5 本研究总体及各亚群体正向情感联结人数及比例一览表

4.1 熟虑系统检验

将各分量表条目打包到3~4个组合条目中,主观规范、主观行为控制感、行动自我效能、恢复自我效能均为3~4个条目,无需打包。身体活动量、意志品质无需打包。

4.1.1 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熟虑结构包含的10个变量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75,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1 635.39(df=45,P=0.00),说明各题项之间有共同性因素存在,适合做因素分析。

对10个变量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正交旋转,获得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3个,共解释方差的54.46%。3个因素分别命名为维度1、维度2、维度3。

表6 本研究测量变量旋转后的成分矩阵一览表

4.1.2 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的3阶14因素的熟虑系统结构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不识别。

该熟虑系统主要用于预测身体活动,根据Schwarzer的研究结果[13],风险知觉、消极结果期待对健康行为的预测价值不大,并且研究参与者均为大学生,不存在风险知觉、消极结果期待。此外,风险知觉、消极结果期待与身体活动相关低(0.05,0.03)且不显著,因此,删除因素3,熟虑系统结构变为3阶11因素。

对3阶11因素的熟虑系统结构进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仍不识别。

身体活动有别于竞技运动,研究参与者可能不存在应对自我效能、恢复自我效能。此外,应对自我效能、恢复自我效能与身体活动相关低(0.06,-0.03)且不显著,因此删除因素2。熟虑系统结构变为2阶7因素结构。

表7 本研究2阶7因素熟虑系统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一览表

对2阶7因素熟虑结构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从拟合指数来看,χ2/df=5.00,RMSEA=0.07<0.08,2项绝对拟合指标达到了拟合要求;4项相对拟合指标在0.9以上,模型的拟合度可以接受。因此,熟虑系统的2阶7因素结构可以接受。

4.2 身体活动熟虑与冲动双加工模型检验

RIMPA结构方程模型中,冲动系统只有1个观测变量,将误差项方差设为1。身体活动是潜变量,由于只有1个观测变量,因此,在结构方程模型中看作观测变量。

图3 本研究熟虑系统各因素路径系数示意图

2项绝对拟合指标达到了拟合要求,4项相对拟合指标在0.9以上,模型的拟合度较好(表8)。

表8 本研究身体活动RIMPA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一览表

模型解释了14.5%的身体活动方差,其中,冲动系统解释了0.81%的身体活动方差,熟虑系统解释了13.69%的身体活动方差,路径系数均显著。

图4 本研究RIMPA路径系数示意图

4.3 行为习惯性对冲动系统与身体活动、熟虑系统与身体活动调节作用的检验

4.3.1 有运动训练经历研究参与者数据RIMPA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2项绝对拟合指标达到了拟合要求,4项相对拟合指标在0.9及以上,模型的拟合度可以接受(表9)。

表9 本研究有运动训练经历研究参与者RIMPA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一览表

由图5可知,模型解释了12.25%的身体活动方差,其中,熟虑系统解释了12.25%的身体活动方差,冲动系统的路径系数不显著。

图5 本研究有运动训练经历研究参与者RIMPA路径系数示意图

4.3.2 无运动训练研究参与者数据RIMPA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2项绝对拟合指标达到了拟合要求,4项指标拟合指数在0.9以上,模型的拟合度较好(表10)。

表10 本研究无运动训练经历研究参与者RIMPA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一览表

由图6可知,模型解释了32.05%的身体活动方差,比全样本数据的解释率增加了17.55%。其中,冲动系统解释了10.89%的身体活动方差,熟虑系统解释了21.16%的身体活动方差,路径系数均显著。

图6 本研究无运动训练经历研究参与者RIMPA路径系数示意图

4.3.3 有无运动训练经历两组数据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利用原始分数模型,对有无运动训练经历两组数据进行多群组结构方程分析。

表11 本研究比较模型的拟合指标原始分数模型一览表

两组模型存在显著差异,无运动训练经历的研究参与者,熟虑系统、冲动系统对身体活动的作用均大于有运动训练经历的研究参与者。有运动训练经历的研究参与者,冲动系统对身体活动不起作用。

4.4 意志品质对冲动系统与身体活动、熟虑系统与身体活动调节作用的检验

将无运动训练经历的研究参与者522人分为2组,高于平均值者为高意志品质组,意志品质得分>168,共276名研究参与者;低于平均值者为低意志品质组,意志品质得分≤168,共246名研究参与者。

表12 本研究高低意志品质组参与者各变量描述性统计一览表

4.4.1 高意志品质研究参与者RIMPA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2项绝对拟合指标达到了拟合要求,3项相对拟合指标在0.9以上,1项在0.85以上,模型的拟合度可以接受(表13)。

表13 本研究高意志品质研究参与者RIMPA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一览表

由图7可知,模型解释了32.26%的身体活动方差,其中,冲动系统解释了6.25%的身体活动方差,熟虑系统解释了26.01%的身体活动方差,路径系数均显著。

图7 本研究高意志品质研究参与者RIMPA路径系数示意图

4.4.2 低意志品质研究参与者RIMPA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2项绝对拟合指标达到了拟合要求,2项相对拟合指标在0.9以上,2项相对拟合指标在0.8以上,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达到了可接受水平(表14)。

表14 本研究低意志品质研究参与者RIMPA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一览表

由图8可知,模型解释了31.61%的身体活动方差,其中,冲动系统解释了19.36%的身体活动方差,熟虑系统解释了12.25%的身体活动方差,路径系数均显著。

图8 本研究低意志品质研究参与者RIMPA路径系数示意图

4.4.3 两组数据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利用原始分数模型,对高低意志品质两组数据进行多群组结构方程分析(表15)。

表15 本研究比较模型的拟合指标:原始分数模型一览表

两个模型的比较结果显示,χ2=781.84,df=368,P=0.00,因此可知,意志品质为冲动系统、熟虑系统与身体活动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冲动系统与熟虑系统均能影响身体活动行为,冲动系统对低意志品质研究参与者身体活动的影响,大于高意志品质研究参与者;熟虑系统对高意志品质研究参与者身体活动的影响,大于低意志品质研究参与者。

5 讨论

5.1 RIMPA的检验

本研究检验了RIMPA,结果表明全样本数据和各亚群体数据与RIMPA均拟合。在无运动训练经历的群体中,冲动系统解释了10.89%的身体活动方差,熟虑系统解释了21.16%的身体活动方差,路径系数均显著,这表明,熟虑系统与冲动系统均对身体活动起作用。以往研究中仅关注精细、外显加工的态度是不够的。身体活动是由熟虑系统与冲动系统共同决定的,RIMPA可以用来解释、预测个体的身体活动。

在无运动训练经历的群体中,RIMPA解释了32.05%的身体活动方差,比沈梦英构建的9因素HAPA模型的解释率16%要高[5],但与陆雯研究中69%的解释率相比[3],仍不理想。身体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心理因素等微观因素,又包括环境、时间等宏观因素,现有的锻炼心理理论主要关注微观因素,很少关注宏观因素,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增加对宏观因素影响的研究。

本研究中,熟虑系统与冲动系统的相关为-0.043~0.062,支持了熟虑系统与冲动系统是独立的这一假设,但是两者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仍未明确。有必要研究熟虑系统与冲动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对行为的动力性,了解在非完美情境下的引导行为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整体考察了熟虑系统、冲动系统对身体活动的预测性,结果显示,除低意志品质群体,全样本和各亚群体熟虑系统的预测力均高于冲动系统的预测力。心理学领域的很多研究都试图探寻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但研究结果纷繁复杂,刘俊升等的研究结果显示[2],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均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在不同领域内隐与外显态度的预测力不同,在社会敏感行为、意识难以控制的行为方面,内隐态度的预测力要高于外显态度,且当内隐和外显态度相关较高的时候,对行为的预测力会增加。总体来看,本研究支持了以上研究结果。

冲动系统对身体活动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研究冲动系统的目的并非过分宣扬人行为的“非理性”成分,而是了解其对行为的作用机制,在吸烟、饮食等风险行为中对其实施控制,在身体活动等健康行为中对其实施控制或者合理利用。身体活动理论的评价标准,除了对行为的解释率外,能为行为提供更多元化的干预方法更为重要。

5.2 行为习惯性的调节作用

史伟锋等[6],Bluemke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有运动训练经历和无运动训练经历研究参与者的情感联结不存在差异。基于此,本研究在选择研究参与者时,两个亚群体均选择在内。

本研究也表明,有运动训练经历和无运动训练经历的研究参与者,情感联结不存在差异,但是情感联结与身体活动之间的作用却存在显著差异。运动训练经历即行为的习惯性调节情感联结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行为的习惯性越强,冲动系统作用越不明显,甚至不起作用。分析其原因,对于规律的锻炼者,锻炼的习惯性越强,需要的控制越少,行为调节需要少的努力,冲动系统的阻碍作用越不明显,因此,冲动系统无作用,熟虑系统作用更大,增加对行为的执行。

饮食领域的研究结果与此相反,Conner等[9]在饮食领域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高习惯性个体,冲动系统能更好的预测健康相关行为。分析其原因,个体饮食行为习惯性越强,需要的控制越少,行为调节需要少的努力,熟虑系统的阻碍作用越不明显,因此,冲动系统作用更大,增加对行为的执行。

综合锻炼领域和饮食领域的研究结果来看,行为的习惯性越强,越有利于增加行为的执行。

5.3 意志品质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表明,意志品质为冲动系统、熟虑系统与身体活动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冲动系统对低意志品质研究参与者身体活动的影响,大于高意志品质研究参与者;熟虑系统对高意志品质研究参与者身体活动的影响,大于低意志品质研究参与者。

这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结果相一致。Bogg等的研究表明[7],责任相关的特质与风险行为(如酗酒,不健康饮食,吸烟,风险性行为等)呈负相关,与健康行为(如身体活动)呈正相关。Tangney等研究发现[16],自控特质,即为控制非需要行为倾向和限制进行非需要的行为的长期倾向,与非健康行为负相关;冲动性,即不经深思熟虑行动的一般倾向,与非健康行为呈正相关。分析其原因,身体活动领域中冲动系统和熟虑系统对行为的作用,与风险行为相比是相反的。风险行为中,冲动系统以享乐为目的而促进行为的产生,熟虑系统以理性为基础会阻碍行为的产生;在身体活动中,冲动系统会避开行为所带的劳累、痛苦等并归避行为,熟虑系统以促进健康等为目的会驱动行为的产生。风险行为的研究以减少行为为目的,身体活动的研究以增加行为为目的。因此,风险行为的研究中应重视控制冲动性的特质—自我控制,通过控制冲动性来避免行为产生,限制非需要的行为倾向;在身体活动的研究中应重视促进熟虑系统作用的特质—熟虑系统的执行能力,即意志品质,通过增加对熟虑系统的执行来增加行为。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1.身体活动领域熟虑系统与冲动系统是两个独立的加工过程,身体活动由两个系统共同决定,RIMPA可以用来解释、预测个体的身体活动。

2.冲动系统与熟虑系统对身体活动的影响,受行为习惯性的调节,行为习惯性越强,冲动作用越小,反之越大。

3.冲动系统与熟虑系统对身体活动的影响,受意志品质的调节。意志品质高的研究参与者,熟虑系统对身体活动影响更大,意志品质低的研究参与者,冲动系统(身体活动-情感联结)起作用更大。

6.2 研究不足

1.RIMPA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需进一步检验。

2.对熟虑系统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时,未对量表进行修订后再测试,可能会影响熟虑系统结构的稳定性。

3.冲动系统只测量了一个变量,对探讨冲动系统和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影响。

4.选择的研究参与者同质性强,需在不同群体中检验该理论。

[1]艾传国,佐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在群体认同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4):476-478.

[2]刘俊升,桑标.内隐-外显态度的关系及其行为预测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8(2):59-66.

[3]陆雯.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形成及其对锻炼行为的影响:基于SDT的预测与干预[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毛志雄.我国部分项目运员对兴奋剂的态度和意向:TRA与TPB两个理论模型的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5]沈梦英.中国成年人锻炼行为的干预策略—TPB与HAPA两个理论模型的整合[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6]史伟锋,毛志雄.与体育活动相关的刺激对锻炼情绪的启动效应[Z].北京:第二届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学术会议(口头报告),2011.

[7]BOGG T,ROBERTS B W.Conscientiousness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s:A meta-analysis of the leading behavioral contributors to mortality[J].Psychol Bull,2004,130(1):887-919.

[8]BLUEMKE M,BRAND R,SCHWEIZER G,etal.Exercise might be good for me,but I don’t feel good about it:Do automatic associations predict exercise behavior?[J].J Sport Exe Psy,2010,32(1):137-153.

[9]CONNER M,PERUGINI M,O’GORMAN R,etal.Relations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asures of attitudes and measures of behavior:Evidence of moderation by individual difference variables[J].Pers Soc Psychol Bull,2007,33(1):1727-1740.

[10]FRENCH D R,SUTTON S,HENNINGS S J,etal.The importance of affective beliefs and attitudes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Predicting intention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J].J Appl Soc Psychol,2005,35(9):1824-1848.

[11]KARPINSKI A,STEINMAN R B.Th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SC-IAT) as a measure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J].J Pers Soc Psychol,2006,91(1):16-32.

[12]LIEBERMAN M D,GAUNT R,GILBERT D T,etal.Reflection and reflexion:A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pproach to attributional inference[J].Adv Exp Soc Psychol,2002,34(1):199-249.

[13]SCHWARZER R.Modeling health behavior change:How to predict and modify the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ealth behaviors[J].Appl Psychol Int Rev,2008,57(1):1-29.

[14]SCHWARZER R,RENNER B.Social-cognitive predictors of health behavior:Action self-efficacy and coping self-efficacy[J].Health Psychol,2000,19(5):487-495.

[15]STRACK F,DEUTSCH R.Reflective and impulsive determinants of social behavior[J].Pers Soc Psychol Rev,2004,8(1):220-247.

[16]TANGNEY J P,BAUMEISTER R F,BOONE A L.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good adjustment,less pathology,better grades,and interpersonal success[J].J Pers,2004,72(2):271-324.

[17]WEBB T L,SHEERAN P.Does changing behavioral intentions engender behavior change? A meta-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evidence[J].Psychol Bull,2006,132(2):249-268.

The Construction and Testing of Reflective-impulsive Model of Physical Activity

XU Zhao1,MAO Zhi-xiong2

Exercise psychological models are based on the rational decision.They suppose that people will do regular exercise if they realize the benefits of it.The behavior is not only decided by the reflective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the rational decision,but also influenced by the impulsive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the irrational decision.Two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1) construct and test the model,and (2) examine the moderator variables.In study 1,RIMPA was proposed.The RIM_PA combines (1) reflective precursors,which integrate elements from other physical activity model,such as attitude behavior,subjective norm etc.,(2) impulsive precursor,which is reflected by the affect association,and (3) the moderator variables,which shift the weight between reflective and impulsive influences.In study 2,the physical activity,the reflective precursors,the willpower and the impulsive precursor of 1519 college students were assessed.The multi-group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as used to test the model and moderator variables.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s that (1) RIMPA can be used to interpret and predict physical activity.(2) The habitualness is a moderator variable which shifts the weight between reflective and impulsive influences.The Habitualness is stronger,and the impulsive influences are more.(3) The willpower is another moderator variable.For the higher willpower participants,the reflective precursors have a stronger influence on physical activity than impulsive precursor,while the result for the lower willpower participants is converse.

physicalactivity;dual-processmodel;reflectivesystem;impulsivesystem;affectassociation

2015-05-20;

2015-07-10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13WK03)。

许昭(1980-),女,山东临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心理学,Tel:(0531)89655238,E-mail:psy31@126.com;毛志雄(1964-),男,上海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锻炼心理学,Tel:(010)62989070, E-mail:zhxmao@gmail.com。

1.山东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2;2.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北京 100084 1.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Jinan 250102,China;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1000-677X(2015)08-0016-08

10.16469/j.css.201508003

G804.8

A

猜你喜欢
方差意志品质冲动
概率与统计(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冲动”不是真担当
方差生活秀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探究
冲动
揭秘平均数和方差的变化规律
方差越小越好?
不同运动水平男子冰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比较研究
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意志品质的研究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