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质量保障与评价的理念、原则与行动

2015-02-14 08:54王友云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视域下质量保障与评价的理念、原则与行动*

王友云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670)

摘要: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产教融合视域下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要在监控主体的选择、管理制度的完善、质量标准的制定、反馈纠偏机制的形成等各方面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原则,找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收稿日期:2015-05-07

基金项目: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4年立项课题(项目编号:JCP14031).

作者简介:王友云(1964-),男,山东临淄人,烟台职业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对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等成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①。构建产教融合视域下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不仅要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而且要有正确的理念和切合实际的行动。

1理念

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建立符合产教融合特征具有现代高职教育特色的质量保障机制,必须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发展质量观、多元质量观和特色质量观,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纳入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之中,树立新的理念。

1.1 满足多方需求,树立“顾客满意”理念

高职院校提供是教育服务,顾客不仅仅是在校学生,而且包括用人单位、合作办学者以及其他需要服务的组织。“顾客要求”包括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等。为此,在产教合作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既要关注学生及家长的要求和满意程度,又要关注用人单位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

1.2 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理念

产学结合、产教融合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应当符合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持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大国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1.3 系统集成,树立“全过程监控”理念

教学质量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实施产学结合、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人才培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要发生变化,教学要素与生产要素、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融合在一起,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应当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1.4 多方参与,树立“全员管理”理念

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建设,不仅是学校领导、行政部门、业务部门的责任,也是全体行政人员、管理人员、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参与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责任。是人才培养链条中多方参与的从招生到就业、从专业建设到课程改革、从教学过程管理到质量评价等诸多环节构成的一个相互协调、职责共担、自我完善的完整系统。

①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教发〔2014〕6号.

1.5 互动协同,树立“主体多元”理念

现代职教体系下,应当“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域下人才培养质量的改进和提升,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多个部门,除了取决于专兼职教师、校内外教学设施、完善的保障制度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能否在产学相融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互动。要构建政府及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多方共同参与、多主体互动、多元协同的新型管理关系。

1.6 倒逼纠偏,树立“持续改进”理念

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应当依据全面质量管理标准规定的要素运行,并随着教育需求和市场需求、岗位素质需求和技术进步需求的不断变化,按照PDCA模式向着更好的方向、更高的目标和更高的质量推进。而每当经过一个循环,都需要参与各方共同制定新的目标和新的实施方案,调整相关要素的功能,形成纠偏机制,使整个质量管理系统始终处于持续改进和持续提升之中。

2原则

现代职教体系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其基本特征,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要实现现代化,决定了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多元性、开放性、系统性等特征。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应当以提高质量为目标,遵循以下原则:

2.1 目标性原则

职业教育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此,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展开,监控的内容和方向应当包括是否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是否体现了国家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是否体现了学院教育的整体目标,是否体现了现代技术的发展和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在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考核、监控等方面,必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为最终目标。

2.2 系统性原则

质量保障与评价应当系统全面地考察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监控的实施机构如学校、行业企业、第三方研究机构应当协同配合为一个实施整体,监控的参照标准是学校制订的应当符合和遵守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并将监控对象、实施机构、参照标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系统、规范的整体。这个监控系统涉及专业课程、实训条件、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等方方面面,包含了实施对象在校内外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还应当包括对毕业生的跟踪。

2.3 反馈性原则

现代职业教育是多元化、开放性的教育,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对获取的信息应注意做到多方反馈。一是应及时向教师反馈,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以达到提高质量之目的;二是应向上级反馈,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向合作单位和用人单位反馈,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四是以年度质量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反馈,接受社会监督。

2.4 促进性原则

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必须对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要对办学主体(如学校、企业等)及有关合作办学单位产生促进作用,也要督促人才培养的参与者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特别是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包括学校和行业企业,服务主体是学生、学员和其他受教育者,实施主体包括学校教师、兼职教师和企业师傅,教学管理者构建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必须调动主体各方的积极性,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5 适应性原则

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和职业特色,肩负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管理,应以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为依据,正确制定与产教融合相适应、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制度和标准。一是在理论上要具有可行性,监控方法的运用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要对教学管理和实践起到指导作用。二是在操作上要具有可行性,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便于操作的工作指标和评价标准。三是在效果上要具有可行性,监控和评价过程要为学校各部门及个人接受和认可,成为学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3行动

①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教发〔2014〕6号.

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产教融合视域下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必须坚持正确的理念和原则,按照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构建多元的监控主体、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制订可操作的质量标准、形成有效的反馈纠偏机制,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和方法。

3.1 建立内外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产教融合、产学结合视域下,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开放办学的要求,创新职业教育质量监控的体制机制,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以及其他办学参与者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发挥各方在质量监控中的职能和作用,建立内外结合、多元化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

一是建立校外监控主体。主要包括政府、行业、企业的领导和专家,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如麦可思,还包括毕业生、学生家长和新闻媒体。政府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起着政策引导、监督管理等作用,应当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职业教育专项督导、监督公告、预算公开等方面完善制度,引导、监督学院的办学行为,推进学院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行业作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同时又是联系政府、学校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要在职业资格培训、职业资格鉴定、行业标准的运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应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特别是在学生实训、顶岗实习、兼职教师聘用、毕业生信息反馈等方面对学校教育和毕业生的质量提出意见和看法。学院应当完善治理结构,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评估中介机构等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各项活动进行检查、评估、咨询和指导,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意见,建立多元化的校外监控主体和工作体系。

二是健全校内监控主体。要建立和健全校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机构,这是校内教学质量监控的常规主体,在整个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行使全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职责,负责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的工作制度,抓好教学运行中的质量调控,开展经常性的质量评价,对人才培养的全部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学院应当实施教授治学制度,由离退休校长和教授组成教学督导工作机构,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专家主体,其作用主要是反馈、指导、咨询和参谋。同时,应当组建校内外兼职督导员队伍,定期听课、参加学生实训、参与教师教研活动、召开学生咨询会,通过信息反馈与相互沟通,实行教学互动,这是监控主体的必要补充。还可以组建学生信息员队伍,设立在校生学生信箱和往届学生校友会,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收集、反馈、分析人才培养质量信息。

3.2 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监控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提出,“建立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①。建立系统、完整、科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控。

在教学输入环节,主要是对生源质量的监控分析,包括招生规模的监控预警和新生质量的调查与分析,这是整个培养过程的起始环节,其作用一方面是分析生源质量和各专业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是分析学生的生涯规划和专业趋向,为今后的分层次

和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可以通过新生高考分数、报考率、报到率的分析和新生摸底考试、新生素质调研、心理健康测试等活动实施。

在教学运行环节,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的监控分析,这是整个培养过程的中心环节。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可以按照教师业务考核办法采取学生评教、教师评教、教研室主任评教进行,也可以采用观摩教学、说课、课程设计和教学竞赛的形式实施,通过评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作出综合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控,可以采取理论考核、实践操作、项目考核等方式进行,通过教师评学、企业评学等形式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纪律观念、技能水平等进行考核,通过评学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对实践教学的监控包括实践计划、能力标准、实践教学考核的组织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目前的关键和难点是一体化教学和顶岗实习中学生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的培养和考核。

在学生输出环节,主要是对毕业生质量和就业质量等因素的监控分析,这是衡量培养质量的关键。对输出质量的监控一般采用社会评价机制,包括第三方调查结果、毕业生反馈意见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毕业生质量主要通过毕业率、毕业生双证书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角度考察,就业质量主要从就业率、对口就业率、起薪率、离职率等维度反映。学校应当建立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调查制度和毕业生追踪制度,引入就业质量指数、课程有效性指数,采用统计方法,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素养能力、发展潜力等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反映输出质量。

3.3 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制度体系是人才培养的管理规范和制度保障,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招生与就业管理制度等,是监控体系正常有效运行和培养质量持续提高的保障。党政主要领导应当通过听课、座谈、巡考、院长信箱等途径了解教学第一线情况等,保证教学信息反馈渠道畅通。教学管理部门要使定性的教学信息反馈与定量的质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监控培养质量的形成过程,为学校开展教学评估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现代职教体系下的制度体系应当体现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服务外包等模式的特点和要求。

教学各环节的工作质量标准是人才培养的业务规范和工作标准,包括上级部门制定的指导性规范(标准)和学校制定的实施性规范(标准)。在新生入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顶岗实习、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都应当制定规范的质量标准。对专业来讲,应当结合行业背景和社会需求,制定专业建设指导大纲、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对课程而言,要突出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制订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重点开发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的校本教材和精品课程;教师和学生要严格遵循教学标准和考核标准,提高执教能力和学习能力。

3.4 加强信息反馈系统和纠偏机制建设,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发布制度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更应当建立信息准确、可操作性的反馈系统。通过开发和建设学生评教系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教学管理数据中心、课程管理中心等,对校内外的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实时监控。特别是对校外实训、学徒制的学生,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走访企业、实地考察、现场体验、组织座谈等方式,反馈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信息,分析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度、课程与职业的契合度、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的适应度。根据人才培养反馈信息,认真分析教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发挥有关数据和信息的倒逼作用,找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法,形成有效的纠偏机制。

实行院系两级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发布制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和健全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估机制的有效手段,是学生、家长和社会了解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平台。质量报告应当建立多维度、多梯度的评价标准,构建质量评估常态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信息化、评价结果公开化的组织体系。质量年报涉及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涉及全院各个职能部门,涉及到教师、学生、合作单位、研究机构等,这就要求形成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全方位、多视角反映人才培养的数据和状态。要发挥质量报告的倒逼作用,善于从数据中找到推进工作的路径,从结论中找到破解问题的方法,从就业表象中找到内涵发展的源动力,建立起人才需求的预测和人才培养的预警机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完善专业设置与调整,持续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责任编辑高蕾)

猜你喜欢
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产教融合
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勇立改革开放潮头 创新粮食保障体系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分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浅议我国公路监理在质量监控方面的科学措施
智能建筑施工中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监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