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姓名文化的比较

2015-02-14 08:54林菁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姓名

汉英姓名文化的比较

林菁

(鲁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670)

摘要:姓名是区分个体与群体的标志,是中西方共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姓名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反映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比较了汉英姓名在结构、内涵等方面的不同,以促进当今社会中西方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姓名;文化内涵;中西差异;跨文化交际

收稿日期:2014-04-07

作者简介:林菁(1988-),女,山东芝罘人,鲁东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810.2文献标识码:A

人们在初次见面时总要先问:“您贵姓?怎么称呼?”这说明在人们的社会交际中,姓名是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交际中也不例外,姓名是双方交往的第一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也常面临为留学生起汉语名字的问题,因此,姓名文化是不容忽视的。

1汉英姓名的结构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姓名都是由姓氏和名称两部分构成,但是排列顺序并不相同。中国是姓在前,名在后;西方则是名在前,姓在后,不同的排列顺序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1 汉语姓名的构成方式

中国人姓名结构简单,构成方式是姓氏加名字,姓在前,名在后。这种排列方式体现了中国人重姓轻名的民族特性,这体现出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中,宗氏观念强的特点,子女多随父姓的传统观念可追溯到先秦时代[1]。

在旧社会的中国,女性也没有自己独立的姓名,对于已婚女子的称呼,是由女子夫姓加父姓来称呼的,如女子父姓为刘,夫姓为赵,那么婚后对女子称呼就是“赵刘氏”。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依附于男性,重男轻女现象严重。当然,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女子无名的情况也随之消失。

中国人的姓有单姓,如赵、钱、孙、李等;也有复姓,如欧阳、司马、上官、东方等。名则有单名、双名。音节数一般相对固定,少则是双音节,多则四个音节。其中以双音节和三音节居多。

根据中国人姓名的构成方式(姓氏+名称),其姓名结构类型可归纳如下:

表1中国人姓氏结构类型

当今社会,有些家庭在给孩子取名时打破传统观念,采取父姓+母姓+单名或双名的方式,因此有些四个音节的名字也未必是复姓,这也体现了现代人取名的开放性。

1.2 西方姓名的构成方式

英语国家的姓名也是姓氏和名称两部分组成,与中国相反,其排列次序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即重名轻姓。在英语国家,有的人只有一个名,有的人有一个以上的名字。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只使用一个名字,就是首名。首名又称教名,这是因为在英语国家,孩子出生后一般要接受宗教的洗礼并命名[2],这大多是教徒的孩子。非教徒的孩子虽不接受宗教洗礼,通常家长也会为其取一个教名,这代表着父母对子女健康平安的美好期望。英语国家中还有中名,但一般不用,只在一些正式场合或签署文件时使用,如Richard Jame Smith,为了方便,常常写成Richard. J.Smith或R.J.Smith。中名是西方姓名的重要特征之一,而汉语中是没有中名的。

从姓氏后置的姓名结构上看,我们可知英语国家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血缘观念的不重视,即父子关系不一定要在姓氏中明确体现。不过,在英语国家,在给孩子起名时为了简便,也有使用父亲的名字直接为孩子起名的,即在父亲的名字后直接加上英语son(意为儿子),如Jackson就表示其为Jack的儿子[1]。

2汉英姓名中的文化内涵

姓名是代表个体身份的符号,也是中西方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但由于各自的文化历史背景、宗教、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姓名文化,蕴含着各自的文化内涵。

汉英姓名中最显而易见的差异就是,汉语中重视姓氏,而英语中重视名字。中国自古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的家族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姓在前,名在后。我们在对人的称呼中常常使用“小+姓”或者“老+姓”的方法,如“老张、小张”等,不难看出,不论年龄大小,人在社会交往中姓的重要程度都没有改变,比起直接称呼名字,这是更加礼貌的说法。在不太熟悉的人的交往中,也常使用“姓+先生/小姐”的方法,如“王先生、刘小姐”等,只有比较熟悉的人之间才直接称呼名字。

而英语中,例如一个叫Jack Smith的人,若我们称他为Mr.Smith,即Mr加姓氏,是正式的称呼方式,强调的是尊重与礼貌;如果称他为Smith,即直接称呼姓氏,这也是正式说法。若直接称呼“Jack”则是亲切的称呼方式。这些和汉语姓名极为相似。只不过,英语中,是显得亲切的名字放在姓氏之前,这和西方文化中强调个性、自我是吻合的。

此外,姓名作为语言符号的同时,常借以人们的联想,通过成语、谚语等形式表达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这也从文化上赋予了姓名许多约定俗成的新含义。比如,英语中用成语“as fair as Helen”比喻美如天仙(Helen是希腊神话中最美的女人)。再如,Jack是英语中的常用名,常常用其来指代普通人,运用在谚语中“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分别喻为“事事都会干,事事做不好”、“只干活没有娱乐的人会变呆”。

在汉语中,与姓氏、名字有关的成语、谚语也不在少数。如如“程门立雪”比喻尊师重道,“江郎才尽”比喻才思衰退,“愚公移山”比喻有毅力、不怕困难。谚语中,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表示自我夸耀。

汉语中成语基本都是四字格式,谚语字数不定,但一般也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而英语中的谚语没有固定格式,随意性较强,这体现英语文化中不讲求思维的对称性,与汉语恰恰相反[2]。

3汉语姓名文化及其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也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教学中,为了便于交际,营造良好的目的语氛围,教师通常会先给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取一个汉语名字。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对汉语姓名文化有充分的了解。

中国人的姓氏是家族的标记,世代相传,但是给学习者取名则与中国人取名不同,由于不是出于血缘关系,姓氏是需要教师帮助选择的,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各方面因素为其选择恰当的姓氏,比如姓Smith的学生,可以根据谐音取“史”作为其中文姓氏,要充分考虑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比如说,在西方文化中,龙并不是吉祥的象征,西方学生一般不喜欢龙,因此也不宜以龙作为姓。

取名字时则可以根据学生性格、外貌等特征进行选择,兼顾单名和双名,尽量不用学生外语名字的音译,给学生取汉语名字,一方面是教学交际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认识中华文化,音译名字虽更易接受,但却体现不出中华文化的特点。

另外,不论是姓氏还是名字,都不应选择笔画复杂难写的汉字。汉字书写本来就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最难的内容,如果最初接触到的汉语名字笔画就复杂难写,可能会让学习者对汉语产生畏难抵触情绪,丧失学习兴趣。

姓名是用来让人称呼的,语音上的清晰响亮也十分重要。因此,给外籍学生取名应含有开口度大的低元音音节,注意平仄搭配,尽量避免双声、叠韵、近韵字的连用[3]。

4结语

在现代社会中,数字、网络信息大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趋于全球化,与此同时,跨文化交际活动也与日俱增,得体有效的交际促进我们的交际活动事半功倍。我们都知道,英语姓名构成相对我们汉语较为复杂,当双方交往时称谓就成了重要因素。因此,充分了解交际中对方的姓名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会帮助我们减少误会的发生。

中国人的姓名体现着血缘宗氏观念、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内涵。相比之下,英语民族的姓名则体现着西方文化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正确使用姓名称谓,不仅能够在交际中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更能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殿恩.汉英姓名文化探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7(6).

[2]杜学增.中英 (英语国家) 文化习俗比较[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高蕾)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姓名
梁潮印笺·姓名章戢孴
梁潮篆痕·姓名类集
姓名的『姓』字为什么是『女』旁?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找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