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历史超越性

2015-02-14 09:01石瑞红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发展

□石瑞红

(玉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历史超越性

□石瑞红

(玉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历史超越性并非超越社会存在、超越历史、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而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和谐价值观的扬弃,体现了价值观历史继承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实现了由“和谐社会理想”到“和谐社会实践”的历史性跨越,它为解决当今世界各种矛盾和价值冲突问题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对于促进世界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而超越了地域局限性,对世界发展具有普遍意义。

社会主义; 和谐价值观;历史超越性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大战略举措。然而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和理解上还存在着一些思想上的分歧。有人提出我们应当回归民族传统,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从而突出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特色;有人提出我们应当从当今全球化背景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价值观,突出与国际接轨;还有人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应当具有历史超越性,才能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正是满足了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迫切需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具有独特的历史超越性。

一、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和谐价值观的扬弃,体现了价值观历史继承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和谐”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和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和谐”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原则。中华民族强调“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君子言行贵乎“中庸”等处事原则。其次,“和谐”是治国安邦之道。西周末年,伯阳父(史伯)同郑桓公谈论西周末年政局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指出西周将灭,就是因为周王“去和而取同”,去直言进谏的正人,而信与自己苟同的小人。孔子在《论语·季氏》提出“和无寡”的观点,即一个国家的稳定,不取决于人口的多少,而取决于人心是否安定。荀子在《旬子·王制》中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表达了“和谐力量大”的思想。可见“和谐”对于国家的发展是何等重要。再次,“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规律。“中和位育”是儒家和谐思想的集中概括。“中和位育”出自《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即和谐是天地万物存在发育的普遍规律。因此“和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无处不在,从人和(和以处众)到家和(家和万事兴),再到国和(协和万邦),最后是天地人和(天人合一)。从道德修养到中医治疗方法,从日常饮食习惯到治国安邦,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无不讲究“和谐”之道。最后,“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美好社会理想。《礼记·礼运》描绘了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大道行之,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爱无差等”、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洪秀全“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思想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然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历代王朝更替无不重复着阶级矛盾激化—缓和—激化的规律,和谐社会也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主观愿望。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和谐价值观的传承,同时又赋予“和谐”以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实现了和谐价值观的历史性超越: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同志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原则要求、政策部署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集中表达了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矛盾不断得到化解的社会。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谐是相对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的状态。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为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牢牢抓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当改革进入关键阶段,改革带来的各种新矛盾日益凸显的时候,我们党作出了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为社会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2]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建国以来,我们党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目标,先后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布局上,由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发展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上,毛泽东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邓小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同时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行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例如“共同富裕”政策和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等,有效地促进了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立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决定》指出:“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首要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4]

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实现了由“和谐社会理想”到“和谐社会实践”的历史性跨越

从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同”社会理想的产生,到古希腊思想家对和谐世界的界定,再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向往,直至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所作的科学设想,都说明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理想。然而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古人向往的和谐社会只能以纯粹理论、主观愿望、遥远理想的形式存在。只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从根本上为实现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实现由“和谐社会理想”到“和谐社会实践”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必然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拥护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保证。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大同”社会、古希腊思想家的“理想国”等和谐社会理想,是以生产力极不发达的阶级社会为基础提出来的,无论设计得多么美妙,都注定是无法实现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思想,是根据伦理道德和理性原则设计出来的,尽管有些也付诸实验,但都由于缺乏现实的经济基础和制度基础,最终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只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否定了阶级对立的制度,否定了少数人对绝大多数人的专制统治,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三,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建国以后我国逐步建立健全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这就为实现社会和谐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期间的中国人民革命运动史,雄辩地证明:无论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通过俄国十月革命,先进的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五,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剥削阶级作为整个阶级在我国已经被消灭,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地位是平等的、根本利益是一致性的,形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我们党推行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统战政策,促进了全社会的和谐。例如,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发挥了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加强了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了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促进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最广泛地加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

三、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超越了地域局限性,对世界发展具有普遍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为解决世界发展不和谐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这两大主题不但远未解决,而且世界矛盾呈现多样化和尖锐化的趋势。从政治上看,国际格局正在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霸权主义仍然横行。从经济上看,贫富差距拉大,南北矛盾加深。从环境问题看,全球环境日益恶化,人类面临生存危机。从安全问题看,核威胁与恐怖主义盛行,局部战争与地区冲突从未间断,信息与文化安全上升为新的国家安全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构建和谐世界。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2005年4月,胡锦涛在亚非峰会上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同年7月,“和谐世界”写进《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首次成为国家间共识;同年9月,“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得到详细阐述,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坛。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和谐世界的内涵进行了全面阐述:“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当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5]和谐世界理论是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延伸和深化,也是解决当今国际问题迫切需要的新思路。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为解决当今世界价值冲突提供了新理念。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种价值体系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深入,同时矛盾与冲突也日益凸显。这些矛盾与冲突集中体现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冲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作为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对立物出现的,它的核心是消灭阶级和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平等、共同富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点恰恰与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水火不相容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封锁与反封锁、干涉与反干涉、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就是这类冲突的突出表现。第二类是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价值体系的冲突。发达国家凭借着它们的发展优势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通过广泛的国际交往和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全方位地进行价值观念渗透,把他们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落后国家,从而引发落后国家国内的价值危机。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引进西方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的过程中付出了社会动荡的惨重代价。第三类是人类性的普遍价值与民族价值之间的冲突。伴随着越来越严峻的全球问题,迫切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需要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和价值共识。但是由于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与运用上发达国家始终占优势,而广大发展中国处于弱势,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表达和维护,价值共识难以达成。这些价值矛盾与冲突困扰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各国人民的交流与合作。这就迫切需要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在尊重价值观念差异的基础上,寻求价值共识,从而实现各民族价值观念多元和谐共存。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历史超越性并非超越社会存在、超越历史、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而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和谐价值观的扬弃,体现了价值观历史继承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实现了由“和谐社会理想”到“和谐社会实践”的历史性跨越,它为解决当今世界各种矛盾和价值冲突问题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对于推动世界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而超越了地域局限性,对世界发展具有普遍意义。 ■

[1]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J].光明日报,2005.2.20

[2][3]中共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

[5][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6-47.

【责任编辑 谢明俊】

On the History Transcendence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Values

SHI Rui-hong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The history transcendence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values are not those universal values that are beyond the social existence, beyond history and universally applicable, They are the subl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raditional harmonious values; they reflect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values of 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ce; they achieve the historic leap from “harmonious society ideal” to “harmonious social practice”; they provide new ideas and ways of thinking aiming at solving all sorts of contradictions and value conflicts; they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and thus they are beyond the geographical limitations and have universal significance to the world development.

socialism; the harmonious values; historical transcendence

A81

A

1004-4671(2015)06-0037-05

2015-10-06

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编号:SK13ZD040),课题负责人:李继兵。

石瑞红(1971~),女,广西融水人,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价值观发展
我的价值观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汤姆鞋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