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勇:我不是什么“神”

2015-02-15 10:01刘新平
中国青年 2015年13期
关键词:励志责任英语

文/本刊记者 刘新平

张立勇:我不是什么“神”

文/本刊记者 刘新平

我要特别感谢清华的老师和同学们当年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给我这样的称谓。但我希望大家能忘掉这些。因为,我既不是什么名人、明星,更不是什么“神”,我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

“清华有个馒头神”

1993年,张立勇怀揣着几本高中课本,从江西赣南的一个小山村南下广州,开始了打工生涯。

那年,他还是个高二学生,本来应该继续读下去,然后像许多同龄人那样,参加高考,圆自己的大学梦。但困窘的经济条件,和家里为盖房子欠下的一笔几千块外债,让他的大学梦戛然而止。对彼时的他而言,除了辍学打工,为日夜操劳的父母分担生活的压力,他已别无选择。

在广州找工作时,有些用工单位的要求很是苛刻,比如“通过英语四级、六级,交中英文简历”等,这让张立勇开始意识到英语的重要。他想自学英语,但工作的劳累和周围的环境使他根本不可能学进去。“建筑工地上一间狭小潮湿的屋子里住着十几个工友,业余时间不是打牌就是喝酒,我就是想学习也不可能有那样的环境和氛围。” 张立勇回忆说。正因为学习氛围的缺乏,张立勇最终离开了广州——1996年6月,经过亲戚介绍,张立勇来到清华大学食堂打工。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可以边工作边学习的好地方。

清华大学校内一间四平方米的小屋是张立勇的住所。他每天早上四点多起床,每天坚持自学七八个小时,有时候学到凌晨一两点钟。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炎夏,他对英语的学习从来都没

有中断过。

食堂规定,在给学生卖饭之,厨师们先吃,吃饭时间只有分钟,每次张立勇都会在7分内吃完饭,余下8分钟就躲到堂后面一个放碗柜的地方背英单词。在卖饭的时候,他还会英语跟大学生们对话,以锻炼己的胆量和口语能力。

因为没法和普通大学生一样过正规系统的学习,张立勇只能买二手的书、二手的磁带、听一台十分普通的收音机,这被他认为是“节俭式英语学习法”。

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张立勇参加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并获得通过。2001年,他又参加了托福考试,总分677分他获得了630分的高分。

一时间,在水木清华的BBS上,关于张立勇的话题成为热点,有人把他与《天龙八部》中深藏不露的少林扫地僧相提并论,“馒头神”“清华神厨”的称谓不胫而走,他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厨师,顿时成为新闻人物。一些人开始给他写信,向他讨教学习英语的方法。一些大学也请他给学生做英语学习讲座和励志报告。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至今,他在全国各地的机关、学校、工厂、军营,已经做了800余场报告会。报告会上,他结合自己的经历,与青年人谈人生谈理想,谈一个青年人对国家和民族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他的报告影响了无数听众。

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自强不息的学习榜样,如今的张立勇,身上光环无数,包括2012年“北京榜样”人物,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获得者,中国高校十大年度新闻人物、中国餐饮业十大年度新闻人物等等。同时,他还是北京张立勇青年励志工作室创始人、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帮教大使,并兼任多所大、中、小学的课外辅导员、顾问和名誉校长。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中国青年》:这些年来,“馒头神”“清华神厨”一直都是外界评价你时的标签。对这样的标签,你现在怎么看?

张立勇:我要特别感谢清华的老师和同学们当年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给我这样的称谓。但我希望大家能忘掉这些。因为,我既不是什么名人、明星,更不是什么“神”,我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青年。只不过考了托福630分,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说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不过是比别人多了一点点努力、取得了一点点成绩。

《中国青年》:但当时你那么年轻,成名来得如此之快,对你还是有影响的吧?

张立勇:是的。很多报章杂志,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和《新闻30分》、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相继采访我、报道我,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我就成了众人关注的对象,很多人给我写信,很多人围着我要签名。那段时间,我把握不住自己了,真的觉得自己是个明星、是个名人了,我陷入一种骄傲和浮躁的情绪中。用了差不多半年时间,我才把自己的心归拢到一种宁静的状态,因为我最终想清楚了一件事情:我算是什么名人啊,只不过偶尔的机会被媒体报道了、被大家关注了。仅此而已。

《中国青年》:之后你就全心去做“张立勇青年励志工作室”?

张立勇:是。那时有全国各地的青年朋友给我写信,每天我都能收到大约几百封来信。其中有近百分之五十是关于英语学习的,另外一半的内容就很杂,有向我询问该如何对待人生和理想的,有如何处理情感问题、如何面对失恋的,甚至还有和我探讨星座问题的……还有很多人从全国各地来到清华大学找我,要和我面对面交流。我记得最远的来访者来自新疆,是一个母亲带着她有心理疾患的儿子来找我,希望得到我的帮助……我觉得,每一封来信、每一个来访,都代表着大家对我的信任,我必须对得起这份信任,但我那时条件有限,住的地方又很狭小。这时,一位热心人给了我支助,为我租了一间宽敞的房子。就在这间房子里,我成立了自己的励志工作室,主要工作就是回复各地的来信,接待那些来访的人。

《中国青年》:同时也在做公益活动?

张立勇:是的。主要是去大学给大学生们作励志报告。当然,我也没有忘记打工者群体,因为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学生公益组织,请我去给北师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包括保安、厨师、后勤、宿管员、清洁工,给他们作报告。那次报告组织得特别好。学校的领导,校团委的领导,也都来参加。我讲了自己的打工经历,特别是自己克服困难、自学英语的经历,在台下的外来务工人员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他们纷纷向我提问,我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与他们共同交流……应该说,那次的报告效果非常好。从那以后,只要有机会,我就会走入各种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与他们交流,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我去的最多的,还是建筑工地。这与我自己的经历有关:当初在广州的时候,我就曾在建筑工地打过工。我第一次走进工地,还要感谢一位年轻人。那个年轻人是个泥瓦工,爱听广播,有一次听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我的节目,就给电台打电话,要了我的联系方式,邀请我去他们工地。于是,在一个晚上,我时隔多年又一次走进工地宿舍。宿舍很小、很拥挤,但我处身于一群普通的建筑工人中间,与他们无拘无束地座谈、交流,氛围特别好。而且我发现,他们特别愿意听有人跟他们分享在大城市生活的经历和成长的故事。后来,我几乎每隔一个月就要去一次,每次去,我都会带一些书送给他们。他们中间有些人对英语有兴趣,我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他们一起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中国青年》:我们知道,这些年你从未停止过做各种公益活动。在这过程中,你其实也收获了很多。

张立勇:对。那主要是一种内心的充实和美好。去年,我参加中央电视台一档叫做《开门大吉》的节目,得到了15000元奖金。这时,我听说内蒙古集宁的一所中学里,有不少住校生因为家庭贫困,每顿饭只能吃主食,连极便宜的咸菜都舍不得买。我就与他们联系,捐出这笔奖金给20个读高一的贫困生。这笔钱并不多,但至少可以让他们在高中毕业前每天都能吃上一个鸡蛋。除了自己做,我还和其他单位联手做一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比如,不久前我就接受中央电视台的委托,替他们实施几个公益项目,其中之一就是为宁夏一所学校建一个多媒体教室。那是一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只有十几个学生。去那所学校要坐很长时间的长途车,路很险。我连续去了几次。我和校长讨论学生们的需求是怎样的,教室该怎么设计才最符合学生们的要求,还跟装修工一起粉刷墙壁、铺设地板。也苦,也累,但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最后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间西部农村地区一流的多媒体教室:电脑、打印机、投影仪、冷暖空调,一应俱全;地板光洁如镜,墙上刷的是乳胶漆,颜色是象征着生命的绿色……那天,看着老师和学生们兴奋的神情,我和他们一样的高兴,而内心的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是任何语言也难以描述的。有句话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表达的或许就是这种情绪吧!

“带着责任成长”

《中国青年》:给大学生作励志报告,帮助打工者群体,包括做各种公益活动,我觉得这一切还是缘于一种责任,一种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那么,你是怎么理解“责任”这个词的?

张立勇:我认为责任就是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必须肩负的担当。一句话,是分内应做的事情。顾炎武先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表达的就是这种意思。

《中国青年》:你后来开设“中国青少年责任与成长大讲堂”便是源自你对责任的这种理解?

张立勇:有关系。但我开设大讲堂的直接契机还是一次报告会。那年,复旦大学团委推出一个专题,“今天我们如何成长”,让我就此给复旦的大学生们做一次报告。我就结合“责任”来谈,主旨就是,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带着责任成长;只有让责任伴随着成长,这种成长才是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有些人的成长是以丢掉责任为前提的,这样的“成长”,必不长久……应该说,这次报告很成功,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后来,我就顺着这个话题继续做下去,并最终形成了系列化的“中国青少年责任与成长大讲堂”。

《中国青年》:梳理你最初“大讲堂的”演讲足迹,好像都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很少去中部特别是西部不发达地区。

张立勇:我是后来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有一次我跟几个西部大学的学生聊天。他们告诉我,他们学校也想请我去作报告,但是,我来去的差旅费和食宿费对学校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样,我就决定自费去西部的一些大中专院校。

《中国青年》:可那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的。

张立勇:我那时算是个“富人”了。首先,作为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获得者,我得到了5万元奖金。我出版的几本书的稿费和奖金,比如《英语神厨》就获“冰心儿童文学奖”,被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图书”,并在港澳地区发行。这些稿费和奖金,让我得以去西部的许多院校,跟大学生们畅谈理想,交流人生。我还去了很多的乡镇中小学,给那里的学生们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因为我一直深深觉得,作为一个当代青年,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青年》:肩负这样的责任,对你来说,除了付出时间、金钱和精力,还有更多的代价吧?

张立勇:比如放弃去国外求学的机会。2006年,我进入奥运会组委会工作,主要是做奥运英语的普及工作。也就在这时,清华大学的一个外教为我争取到了美国犹他州立大学读书的机会,而且是有奖学金的。出国留学曾是我的一个梦想,但当机会摆在我面前时,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因为,北京奥运是所有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百年奥运,如果能为北京奥运尽一份心力,那将是我毕生的荣幸。此后,整整两年时间里,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我为奥运志愿者们作英语培训,我还深入居民小区,教北京市民学习奥运英语。我的学生中,既有90多岁的老人,也有六七岁的孩子。后来,这些学生大多在奥运期间成为热情、活跃的奥运志愿者。

《中国青年》:但毕竟,你失去了出国深造的机会。现在回想当初的决定,后悔过吗?

张立勇:无悔!!!

猜你喜欢
励志责任英语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生活励志
牛人的退稿信,我们的励志课
读英语
“差钱”也演“励志”剧
期望嘱托责任
酷酷英语林
励志之情对里隐 嵌名之趣联中生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