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廉干团队”

2015-02-19 12:08徐志频
法人 2015年10期
关键词:楚军左宗棠世俗

徐志频作家、评论家,湘商文化发起人之一

楚军战斗力当时中国第一,征战中国25年之久(后脱胎成西征军、恪靖定边军),全靠第一批正直将官打好了班底,并将此风沿袭下来

左宗棠家书不但可以看作简明版《左宗棠自传》,而且更像一部“私人日记”。在战场叱咤风云、官场上纵横捭阖背后,还可以看到生活琐细中的左宗棠。左宗棠像诸葛亮一样事必躬亲,连下属袁升家里需6两银子救急,在柳庄守门的佣人何三每个月需付3两工资的小事,他都记得,并亲手安排。

左宗棠显然突破了传统惯例,“大事不糊涂,小事要精明。”他的逻辑是,军队里权力高度集中统一,如果只限于“大事不糊涂”,放手让部下去做,则内部的贪腐问题,既无法杜绝,也无法解决。

当时左宗棠所率楚军的军饷,朝廷规定由江西省政府划拨,但江西巡抚忽悠他,始终在开空头支票。左宗棠靠湖南支援、当地自筹与曾国藩给政策,勉强支撑。至于军内怎么支付,朝廷似乎完全没管。每月几万两的军饷,事实是全由左宗棠个人支配的“私产”。

左宗棠个人用钱,完全靠自律。当时的营官,每月在30两至50两不等,普通士兵,每月3两。也就是说,当一个月兵,可以买3石谷,等于挣回一年口粮。在吃不饱、穿不暖的乱世,多少穷苦人一年也挣不了。军饷诱惑力如此巨大,湖南乡民竞相参军。20年后,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参加湘军,目的也是赚钱养家。

楚军开始为军饷发愁,后面愁苦更大。左宗棠的办法是拖欠。但他立了规矩,新兵头两个月绝不拖欠。因为多少家人盼士兵寄回买粮活命。

楚军内欠士兵工资,士兵很少催,反倒弄得左宗棠过意不去。什么原因呢?跟左宗棠用将必“廉干”,开打前先淘汰能力与人品有问题的将士有关。

“廉干”标准就两条:一不贪钱,二能办事。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不妨来深入分析一下。

贪名图利,这是正常人性。说什么也不图,就是为了“专门利人”,不排除有这种人,但是极少数,是“异类”。普通人如果不求名利,那么图的还有两点:一是自我证明,二是成就感。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韩信受人胯下之辱,决定奋起,依附刘邦,提三尺之剑直取天下,即是为了证明自我。左宗棠1852年入张亮基幕府,不受关聘,不领工资,累得眼皮打架也不放弃,求的主要是成就感。

一般地说,用名、利作为诱惑人办事的动力,可以见一时之效。但因动力不是来自内心,所以作用有限。以自我证明、成就感来激发人的动力,实践证明更为有效,而且持久。古来成大事的人,几乎都靠着“自我证明”与追求“成就感”才成功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如此总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左宗棠用的将领,几乎都被时人认为个性有缺点,世俗难容。具体什么缺点,他们说不上来,无非是有点犟,有点偏激,不服世俗礼法。但因为世俗偏见,他们在孤立中产生自卑,有强烈的自我证明的冲动。这是楚军将领“廉干”的心理学原因。

左宗棠在这里评价刘典“勤恳”,王开化“沈毅”、杨昌浚“恬淡”,我们可以想象其为人。王开化已保臬司衔,刘典已保知县知州衔,杨昌浚已保知县同知衔花翎,然均不乐受。并不是他们与常人在人性上有什么不同,实在也只是他们为了证明自我,实现成就感,满足了这两点,对做不做官,已没多大兴趣。

“杨昌浚因葬亲故暂辞归,赠以二百金,固却不受,只取四十两作盘费”,这种廉洁,不是装出来的。杨昌浚晚年官居一品,一生没有贪钱纪录。楚军战斗力当时中国第一,征战中国25年之久(后脱胎成西征军、恪靖定边军),全靠第一批正直将官打好了班底,并将此风沿袭下来。

猜你喜欢
楚军左宗棠世俗
被乞丐教训的左宗棠
暮年左宗棠
庸国的灭亡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
别去问值不值得
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