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模式与策略

2015-02-20 01:57方晓雄
安顺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联盟精品课程

查 静 方晓雄

(1、2.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230000)



高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模式与策略

查静1方晓雄2

(1、2.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课程资源是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规划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之间在课程资源、课程教学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越大,就意味着高职院校之间的办学特色就丰富。据此,我们需要加大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盟力度,完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文章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意义出发,重点分析了资源共建共享的经典模式和现状,并提出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策略。

关键词:资源共建共享;精品课程;联盟

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推动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国家于2003年开始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项目建设[1]。这一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整合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实现精品课程共建共享,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的三级模式已经建立起来,这对专业课程的规划与构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因篇幅有限,文章主要围绕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共建共享展开,以便更好地阐述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模式、现状及策略。

一、 当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1、 共建共享意识淡薄

一是办学思维封闭。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理解精品课程的共建共享内涵,主观地认为共享就是其他院校与教师利用自己的劳动成果。长期以往,高职院校的教师就没有建设精品课程项目的动力,以致本校的专业竞争力大幅度降低。这种关起门来搞教学的高职院校没有考虑到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带来的好处,他们的共享理念还很淡薄。二是为评估而共建共享。即使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开始积极开拓精品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并非借此来提高教学质量,而是以此为契机通过国家级评审,一旦通过评审,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可能一落千丈,甚至直接终止这一项目的建设。

2、 精品课程资源网络规划不一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网络平台的。然而,现阶段的网络平台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每一个平台的技术及构建标准都不一致,这直接导致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散落在不同的网络平台而不能集中起来形成体系。并且,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有名无实,其所储存的资源很少,基本上都是通过链接具体的高职院校来获取课程资源。另外,网络平台没有提供快速、高效的上传、下载技术,以致精品课程很难从数量和质量上打开局面。

3、 课程资源建设单一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与其他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评估指标一致,并没有突出课程的特殊性。精品课程还停留在静态的教学展示,并且这些资源大多是以静态、封闭的形式呈现,对知识间的有机整合、活动的有效设计及课程本身的建设顾及较少。通过这种形式构建的精品课程不仅对教师的实际教学帮助不大,而且还不能吸引教师的注意力,以致于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4、 课程建设体系不完备

大部分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都没有健全的教与学的辅助系统。一般情况下,精品课程的使用者使用完相关资源后,不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发表看法,这样,使用者、参与者与建设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就不存在,这不仅不利于师生学习与使用课程资源,还会降低人们使用精品课程的积极性。精品课程的监管机制不完善。许多精品课程网站长期不更新,甚至长期找不到服务器和网页,以致精品课程的建设虚有其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及国家没有建立健全完备的精品课程管理机制,过程化管理缺失。

二、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可行模式

1、组织协作模式

组织协作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其他机构基于某一种协议达成共建共享的共识而构建的精品课程[3]。这种模式又可以分为三种小类。

第一类,基于学术组织或机构的共建共享。这种模式是以某高职院校为主建方,在权威性的学术组织或机构引导下,积极联合其他高职院校,仅仅围绕专业精品课程展开共建共享活动。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发挥主建方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有利于整合其他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资源,这大大加快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步伐。

第二类,基于网络化校际协作的共建共享。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可能一致,但不同学校的学生差异却是千差万别的。这种模式旨在打破校际之间的时空藩篱,以互联网开展校际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差异带动课程的教学转变,从而起到互相学习、互相认识的目的。这种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各教师无偿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展示出来,从而推动教师与教师协作、教师与学生协作、学生与学生协作。

第三类,基于会员制的共建共享。地域间、院校间、教师间以专门的主办机构为基地,促使会员制精品课程联盟建设,实现会员间高效快速地共享课程信息交流。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高职院校有100多所,基本上,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一个或多个专业[4]。会员制的共建共享模式就是要让每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师都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并合理利用服务平台所提供的优秀教育资源,实现互惠共享。

2、 地域协作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为缓解一区多校环境下教育教学资源不均衡而提出的。具体说来,这种模式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高职院校之间联合办学,促使专业、学历互通,即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辅修其他高职院校的财经专业,并获得该院校的学历学位证书;第二,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其他高职院校的课程,进行学习,促进校际沟通与交流;第三,组织与引导优秀的教师在各高职院校任教,并参与精品课程培训,使其了解精品课程资源的正确使用。

3、 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结合,即高职院校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产业发展与科研机构,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生产——教学——研究一体的系统[5]。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用型人才,我们有必要将产业发展、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推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一方面,教育部高教司为响应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精神,号召相关企业参与专业课程的规划与建设,使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直接与企业人才需求接轨;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好企业设施与设备,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定教材,制定会计、市场营销等课程目标,引进工程师进行现场教学,完善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估体系,着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推动校企合作条件下的精品课程共建共享。

三、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策略

1、 树立共建共享观念

目前,知识的更新速度已经远远大于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封闭式的办学思维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使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逐渐被取代。所以,在共建共享精品课程之前,高职院校应该树立起正确的共建共享观念[6]。

一是确定发展目标。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更加强调实践,所以,在构建精品课程体系之前,高职院校应该树立好专业发展的预期目标,使精品课程的建设与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二是树立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观。在短时间内,高职院校很难从精品课程中获利,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好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观,把控好精品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保质保量地推动精品课程的发展。

各高职院校应该转变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共建共享理念,积极推出自己的优质精品财经课程,为其他院校的教师提供借鉴,同时努力吸取其他院校精品课程的经验,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强院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专业知识的共建共享。

2、构建以实际应用为核心的精品课程网络技术平台

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技术统一课程资源平台,加大师生之间、使用者与创建者之间的交流力度[7]。一方面,以相应的网络技术统一精品课程格式、结构,使精品课程的创建简单化、标准化。另一方面,完善精品课程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平衡动态资源与静态资源,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打破精品课程流于表面形式的不良格局。

3、构建教与学的互动系统

正确寻找与使用精品课程是共建共享的前提[8]。为此,我们应该增添教师使用指南、学习者使用指南和课程交流指南三个内容,以完善教与学的互动系统。教师指南是课程教师总结教学经验、课程使用者提高教学质量的共享平台;学习者使用指南是网络平台告知学习者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交流指南是课程资源使用者与创建者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理解知识的社区。例如,教师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列为精品课程时,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师就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指南,与主讲教师交流,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学习其中的章节,并在线与主讲教师、同学沟通,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学习任务。

4、健全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联盟的重要模式。这种联盟并不意味着每一个教师的课程都可以评选为精品课程。相反,我们应该从课程设计、更新频率等方面综合评估每一位教师的课程,从而提高精品课程的质量,健全精品课程的评估机制、淘汰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是健全评估机制。精品课程的质量由教师的教学效果与课程的后期维护决定。我们有必要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估机制,既从精品课程上传的数量、速度及获得的点击率上评价精品课程,也要从后期维护上评价精品课程。二是健全淘汰机制。精品课程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典范成果,具有较强的借鉴性。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经过合理备课、上课、反思才能整合出一堂或一套精品课程。但许多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大量质量不高、严重影响课程改革进程的精品课程。我们应该建立健全淘汰机制,对不符合标准、教学质量较差的课程予以撤销,严格控制精品课程的准入门槛。三是健全激励机制。精品课程是学术活动的有效补充。各高职院校应该制定相对完善的精品课程激励机制,不断引导专职教师参与精品课程的构建,把精品课程的建设纳入到教师的日常考评中去,进而完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体系。

结语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意义不仅在于优化院校之间的课程资源,扬长补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在于打破教育堡垒,为高职院校全新办学模式和最佳校际合作关系提供方便[9]。许多专业具有很强的市场性,相应的,其课程建设也应该符合市场需求,否则,专业建设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而专业的建设需要以院校合作为前提,共同研究与开发,以满足新职业、新岗位的发展变化。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该通力合作,共同讨论,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规划与完善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应在课程的设置、规划、教学上共建共享,设立精品课程,推出自身的优势课程,借鉴他人的优秀课程,促使全社会教育资源均衡化,让院-校-省-国家为一体的精品课程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慈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优化策略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57-58.

[2]张再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3-25.

[3]杨兴华,袁锋,王迎春·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与实践——以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4):58-59.

[4]舒岳·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函数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4-55.

[5]陈佳祺·关于卫生类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8):98-99.

[6]周邦瑶·高职院校数字教育资源库共建共享框架研究[J].教育技术·职业教育研究,2012(6):173-174.

[7]黄秀满·广东省高职院校图书馆区域共享联盟网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4):48-49.

[8]杨玮莹·高职院校实训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J].华章,2014(2):101-102.

[9]贾建萍·高职院校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1(6):211.

(责任编辑:李昌礼)

2.方晓雄(1970~),男,安徽巢湖人,安徽财经大学财税金融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证券期货 货币银行。

The Mode and Strategy Study of Colleges Courses Building and Sharing

Zha Jing1Fang Xiaoxiong2

(1、2.Anhui Finance&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Heifei230000, Anhui, China)

Abstract:Curriculum resources are the prerequisite and basis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specializing i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teaching showed a great difference. The larger this difference, it means that schoo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rich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rdingly, we need to increase Alliance efforts between vocational colleges, improving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system, realize resource building and sharing. Starting with the sens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Courses Building and Sharing,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lassic mode and status of resource building and sharing, and proposed a quality curriculum vocational colleges building and sharing strategy.

Key words:resource building and sharing;excellent courses;allianc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2015)01-0044-03

作者简介:1.查静(1980~),女,安徽芜湖人,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财税金融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理财学、农村金融、货币银行。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研究与实践——基于安徽商科联盟平台”(项目编号:2013zdjy173)。

收稿日期:2014-11-20

猜你喜欢
联盟精品课程
今年遴选千门左右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
河南省高校篮球精品课程建设长效运行机制研究①
浅谈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