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

2015-02-20 03:05郭丹丹朱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脾胃

郭丹丹,朱生,2*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2.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上海200437)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1],1978年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列为胃癌的癌前病变或癌前状态,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特点以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数目减少,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变厚,或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为主。参考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和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3]: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部分还可伴嘈杂、嗳气、食欲不振、反酸、恶心等。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缓解其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组织,目前为止尚无标准的综合治疗方案,而且西药长期治疗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采用中医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肠上皮化生、萎缩等病理变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现就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将本病归为“胃痞”“胃脘痛”“嘈杂”等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本虚标实之证,外邪犯胃、饮食失调、情志内伤、体质素虚是本病病因,发病之本为脾胃虚弱,发病之标为气滞、痰湿、血瘀[4]。《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金元时代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中指出,中满之成因为“脾湿有余”“湿热邪于内”“风寒有余之邪自表传里”“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亦有膏粱之人”易患本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思虑过度。脾气郁结,久则伤正,运化欠常。”现代医家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雷作汉等[5]认为脾胃虚弱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杨炳权[6]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致病因素为饮食、劳倦和情志不畅,尤其病情反复发作者,多为情志刺激所致。朱生教授认为,本病是以脾胃虚弱为本,热、湿、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疾。热、湿、瘀既为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如此反复,伤及胃络,出现因虚致实、因实致虚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脘腹痞满、胃纳不佳等证候。

中医学从整体观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注重辨证施治、因人施治,同时结合胃镜和病理检查的“望诊”,拓展其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对改善胃黏膜组织,逆转和防治疾病的发展等方面疗效显著。

2 辨证论治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0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达成的共识,将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分为6个证型: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血证。

2.1 肝胃气滞证 治宜疏肝解郁、和胃止痛。董鹏[8]治疗12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发现,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的中医疗法疗效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陈良金[9]采用疏肝健脾和胃汤加减,以3个月为1疗程,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傅志泉等[10]强调肝胃不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变化中占有主导地位,贯穿整个病理演变过程,主张辨证论治时注重肝胃不和的影响,采用疏肝理气和胃作为主要治法,研制出和胃口服液,以理气和胃、益气健脾,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并发现其可以有效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腺体的萎缩,阻止病变发展,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2.2 肝胃郁热证 治宜疏肝和胃、解郁清热。崔玉华等[11]主张临床以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姚旭等[12]指出现在人大多由于过食肥甘厚味,不节辛辣,内生湿热,致使体内长期处于湿热条件下,而遇到其他因素影响,如气温升高,工作压力较大时,人的情志急躁,甚至盛怒,气有余便成火。周永华以其自拟方清胃散加减治疗胃腑蕴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法以清胃泻热,凉血滋阴,临床取得较好疗效[13]。

2.3 脾胃虚弱证 治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朱飞叶等[14]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运不健型的诊治,利用大鼠模型证实了乐胃饮的有效成分可以起到保护黏膜细胞及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朱生教授[15]认为治疗本证主在扶正祛邪、协调升降、燮理气机,在辨证论治为主的基础上与辨病、辨证相结合。蔺焕萍等[16]认为临床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为脾胃虚弱型,并证实以六君子汤为主方加减而成的参佛胃康汤具有逆转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的功能。

2.4 脾胃湿热证 治宜清化湿热、和胃止痛。姜树民教授主张治疗湿热蕴结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时用药宜滋润通降、甘温适宜,佐以苦寒泄阴火之品,务必给邪出路,既泄阴火又升发脾胃阳气。牛清华[17]自拟的清中化湿汤经研究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5.0%。范一宏等[18]使用清热和胃方,临床试验设计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73.1%,而对照组有效率42.3%。贾卫兵[19]治疗组以康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对照组用猴头菌片,治疗3~6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2.5 胃阴不足证 治宜养阴益胃。尹明浩等[20]以自拟益胃养阴活血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3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6%。胃镜及病理检查总有效率为84%。丁家祥等[21]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主张采用六味地黄丸加减,以口服多潘立酮、猴头菌颗粒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刘绮等[22]发现以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后采用胃镜、病理活检、血液流变学等检查,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朱智巧[23]采用自拟养阴益胃汤治疗并随症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84.85%。

2.6 胃络瘀血证 治宜活血化瘀、和胃止痛。久病必瘀,大量研究结果亦显示血瘀贯穿本病的全过程,并随其病情发展而加重。张建强等[24]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气阴两虚、胃脉瘀阻为病理特点,其自拟健脾消萎汤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总有效率达88.13%。孙月枝[25]主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补气健脾为主,并以活血化瘀贯穿始终,“久病入络”,其研究证明活血化瘀法可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有抗菌、消炎等作用,亦能消除肠化及异型增生,以恢复胃黏膜屏障作用。谭宝等[26]发现胃祺饮有益气活血、理气和胃的功效,有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及抑制淋巴细胞异常增殖的作用。管怀德等[27]以活血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以丹参、桃仁、红花、当归、乳香等随症加减,临床总有效率为77.08%。

3 其他疗法

3.1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其能明显改善本病的临床症状,能不同程度的改善腺体萎缩及肠腺化生。邱茂良教授提出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三宜”论:一般针灸宜健脾温寒为要;在某些阶段针灸治疗宜疏肝理气为主;特殊类型宜清养胃阴为当[28]。胡向林等[29]发现,针灸治疗本病取穴以足阳明胃经的特定穴为主,同时配合辨证取穴。李虹[30]临床对11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针灸、推拿、外敷、腹部透热等治疗方法,治疗组总有效率(95.6%)明显优于对照组(68.0%)。王立新等[31]主张健脾益气以针灸中脘、足三里、胃俞、内关等,疏肝和胃、清利湿热以针灸肝俞、太冲、三阴交、阴陵泉,理气活血以针灸血海。中药用益气养阴健脾,清热活血之剂,治疗48例,总有效率83.33%。

3.2 穴位注射、穴位贴药、穴位埋线 张越等[32]对5年来中医非药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发现,非药物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法多样,包括针刺、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艾灸、穴位贴敷等,各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疗效。王增苏等[33]用埋线法(中脘透上脘,建里透中脘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总有效率为95.3%。

3.3 火针、温针、芒针及其他疗法 火针、毫针和汤药泡足疗法等在治疗中均有一定疗效。赵惠[34]采用艾条灸疗,治以关元、膻中补阳祛寒为君,以中脘、足三里健脾止胃痛为臣,佐以梁门和中厚肠胃,使以三阴交活血化瘀。上述诸穴配伍为用,以取补阳祛寒、健脾和中止痛之效,治疗5例,总有效率100%。辟谷法为道家的养生之道,辟谷可以减少胃酸分泌,有消炎止痛、促进创面快速愈合的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35]。

4 结语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但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能逆转部分萎缩性胃炎或轻度的癌前期病变,另外中医药治疗具有疗效持久,不良反应少,可以长期服用、整体协调以及防止复发等优势。今后中医药研究应在分子生物学层面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提供现代科学依据,在中药剂型上改良出携带方便,疗程缩短的重要制剂,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11(1):55-62.

[2]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学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医杂志,2010,51(8):749-753.

[3]迟莉丽,刘秀梅.通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河南中医,2011,31(8):833-834.

[4]王雪梅.严光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6):24.

[5]雷作汉,段永强,成映霞,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因机证治谈[J].河南中医,2009,29(6):566-567.

[6]杨炳权.从肝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12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67-68.

[7]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5-126.

[8]董鹏.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11):21-22.

[9]陈良金.疏肝健脾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8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224.

[10]傅志泉,金牡丹,黄巧玲,等.和胃口服液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18 例[J].中医杂志,2009,50(9):816-817.

[11]崔玉华,金汤.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1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1,18(6):36.

[12]姚旭,姜树民.姜树民教授保胃气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5):163-164.

[13]黄彬,邓静,沈瑞南,等.周永华老中医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广西中医药,2011,34(2):47-48.

[14]朱飞叶,吴晋兰,徐珊.乐胃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作用的扫描电镜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3):269-270.

[16]蔺焕萍,王小平,付倩,等.参佛胃康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逆转作用的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2,20(2):266-269.

[17]牛清华.自拟清中化湿汤治慢性胃炎12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8,16(6):20.

[18]范一宏,乔樵,吕宾.清热和胃方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2):120-121.

[19]贾卫兵.康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5例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8,23(5):627-628.

[20]尹明浩,金香淑,金勇华.自拟益胃养阴活血汤治疗慢性胃癌前病变53 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2):484.

[21]丁家祥,王福林,李伟新,等.滋肾养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0,25(5):792-794.

[22]刘绮,韦刚,刘小梅.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4):37-39.

[23]朱智巧.养阴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不足证66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9):635-636.

[24]张建强,吴雄杰.自拟健脾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 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5):338.

[25]孙月枝.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心得[J].光明中医,2012,27(6):1232-1233.

[26]谭宝,石海莲,季光,等.胃祺饮全方挥发油对AGS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5):558.

[27]管怀德,郑云霞.活血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山西中医,2010,26(10):29.

[28]吴中朝,何崇.邱茂良教授消化道疾病针灸“三宜”治略[J].中国针灸,2012,32(4):377-381.

[29]胡向林,查炜.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6):51-52.

[30]李虹.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8):579.

[31]王立新,缪卫华,崔恒德,等.针药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48 例[J].吉林中医药,2008,28(2):131.

[32]张越,谢胜.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1,4(5):396-399.

[33]王增苏,祁越,胡淑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中国民间疗法,2008,16(1):10.

[34]赵惠.灸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2):34.

[35]陈雪霏,陈磊,李赫楠.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1):52.

猜你喜欢
萎缩性胃炎脾胃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