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例创伤性休克的护理体会

2015-02-20 14:21李玲玲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5年7期
关键词:性休克尿量休克

李玲玲

(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论著/社区人群防治✿

20例创伤性休克的护理体会

李玲玲

(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目的 探讨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抢救及护理措施,总结护理体会,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例创伤性休克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 20例创伤性休克病人经过积极的抢救及护理,成功抢救19例,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5%。结论 对于创伤性休克病人,及时、有效的抢救及护理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伤性休克;抢救;护理体会

创伤性休克是指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后引起的全身刺激性反应,包括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和细胞的代谢障碍。由于此类患者往往出现严重的骨折和急性的大量的出血,人体血液和血浆同时锐减,有效循环血量迅速下降,损伤组织不断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微循环也发生明显的变化[1],病情发展快,伤情复杂,死亡率高,早期能否识别并采取有效的抢救及护理措施直接关系到临床效果和预后,2013年12月~2015年2月,我科共收治创伤性休克20例,通过及时的抢救及精心的护理,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2月~2015年2月,我科共收治创伤性休克2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43.7±3.1)岁。其中脑外伤5例,胸部外伤6例,骨盆骨折4例,股骨骨折2例,复合伤3例;合并症中内脏破裂6例,气胸4例。患者从受伤到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为10分钟~9小时,平均(2.5±0.8)小时。

1.2 护理方法

1.2.1 一般护理 使患者快速推入抢救室,护理人员使患者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使患者的头部歪向一侧,清除口内的分泌物及胃内容物,以防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的出现。视病情需要给予口咽通气管,及时吸氧,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视血样饱和度调节氧流量,防止低氧血症加重休克,严重呼吸困难的病人给予气管插管,必要时有创呼吸机应用。体位的选择上可以使患者的头部抬高15度,下肢抬高20~30度,增加回心血量和肺活量,尽可能减少患者的活动,连接心电监护仪,保持病房安静,整洁。

1.2.2 伤情评估 护理人员应该迅速的判断伤情,配合医生为下一步的抢救争分夺秒,获得第一手的临床资料,首先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色泽、面色及甲床的颜色,休克早期病人多焦虑、烦躁,当病情继续发展时,病人意识逐渐模糊,表情淡漠,严重的出现昏迷,有时清醒病人出现反应迟钝,表情淡漠也应该引起重视。面色苍白,皮肤呈花纹状,周围型紫绀,口唇及甲床紫绀。观察伤口的部位及敷料浸染的情况,瞳孔的变化,尿量的多少,心电监护上显示心率及血压的情况。再则通过触摸皮肤的温度,四肢多湿冷,脉搏多细速。最后听患者呼吸有无异常,有无哮鸣音的存在。

1.2.3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回复有效的循环血量,能否早期、快速的恢复循环血量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医护人员应建立至少2~3个静脉通路,便于抢救药品的输入和快速的扩容,建议早期进行中心静脉穿刺,补液的同时可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输液时原则上也是先晶体,后胶体,因为首先输注晶体液可以有效的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循环,有效地防止不可逆性休克的出现。胶体液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羟乙基淀粉,由于大量失血,全血、血浆、人血白蛋白的输入也是必需的,所以穿刺成功后要第一时间采集标本,及时做交叉配血实验和其他项目的检查。另外,由于多数清醒患者会出现烦躁不安,不自主活动,脉管偏细,很容易出现跑针,注意观察液体的滴注速度的变化和输液局部有无鼓包等情况,保证液体能够有效的输入。

1.2.4 止血止痛 由于创伤后大量出血是导致休克的主因,因此迅速止血至关重要,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常用的是加压包扎止血,但止血时应注意使用止血带的压力和使用时间[2]。疼痛是也常常引起休克,甚至加重休克的程度,同样需要及时处理,根据病情应用止痛药物,如肌注吗啡虽可有效的缓解疼痛,但存在呼吸困难时应慎用或禁用,以免出现呼吸抑制,加重病情。

1.2.5 注意保暖 创伤性休克的病人皮肤湿冷,四肢端甚至出现冰冷,在输液的同时,可对液体加温,提升病房内温度,增加棉被等进行保暖,头部创伤时,可应用冰帽保护脑细胞,减低脑代谢,保护脑细胞。

1.2.6 心理护理 创伤性休克本身就因为出现交通事故、坠落摔伤的原因,身心受创,再加上剧烈的疼痛,内心很容易恐慌,入住病房后应用各种仪器发出的响声,以及忙碌的医护人员,情绪激动的家属等原因往往加重患者的恐慌,所以,抢救的同时应做好对患者的心理疏导,耐心的讲解患者或家属提出的疑问,缓解患者的焦虑及恐惧心理,对后续的治疗起到积极的帮助。

1.2.7 密切观察及准确记录 每15~30min记录一下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中心静脉压、血压、心率、呼吸及皮肤、甲床的颜色和温度变化。尿量是肾灌注情况的反映,如果患者出现尿液,每小时尿量大于30ml,说明血容量已经基本补上,如果尿量减少,颜色呈浓茶色,说明有效循环血量仍不足,出现鲜红色尿液,说明肾挫伤。中心静脉压能够有效的反映血液灌注情况,注意动态监测,指导用药。患者的甲床、皮肤由苍白转为紫绀,表示病情加重,转为中期,如果再出现瘀斑、瘀点,提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可能;相反,如果皮肤由苍白转为红润,皮肤温度升高,说明微循环好转。

2 结果

20例创伤性休克病人经过积极的抢救及护理,成功抢救19例,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5%。死亡患者因车祸大量出血,入院时已经休克,未能纠正在抢救过程中死亡。

3 讨 论

创伤性休克病人病情发展快,病情危重,在抢救过程中需要正分夺秒,护理人员需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做好患者与医生的桥梁工作。在观察病人时一定做到细心、全面,准确的记录,及时告知患者病情及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尿量的增减,瞳孔的变化,皮肤色泽及温度的变化。在观察和记录的同时,熟悉各种抢救药物,能够准确、高效的配合医生完成抢救,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在补液、止血、止痛的同时,积极做好术前准备,从而降低病人的死亡率[3]。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对每一名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牢记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观念,不断强化自身的急救意识,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与反应能力[4]。熟悉各种仪器的操作,扎实的基本功,迅速准确的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这样,才能为医生的诊治提供充足的条件[5]。

本组所治疗的20例创伤性休克病人,通过及时而有效的精心护理,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抢救成功19例,成功率95%。可见,尽管创伤性休克的病人病情危重,复杂多变,如果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1] 于凤颖,张立华,常海哲.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8(21):21-22.

[2] 邓爱春,蒙金兰.528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6(3):30-31.

[3] 刘娅萍,杨逢升,吕静娜.36例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J].西南军医,2010,4(6):19-20.

[4] 占桂凤.35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4):620-621.

[5] 周延,钟欢伶,周颖.56例创伤性休克病人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全科护理,2009,9(21):28-29.

猜你喜欢
性休克尿量休克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探讨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综合护理应用效果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院前急救对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响分析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护理安全对策研究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请您收藏
——过敏性休克和肺水肿的抢救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