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平行文本比较及启示

2015-02-21 11:51
关键词:参观者英美藏品

谢 柯

(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402160)

一、引言

旅游文本主要反映两类旅游文化——物质旅游文化和人文旅游文化[1],参观博物馆属于典型的人文旅游项目。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化,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指出博物馆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博物馆能在无形中折射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厚度。毫无疑问,博物馆将是想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接触中国悠久而灿烂文明的一条捷径。因此,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的英译文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博物馆学起步比西方晚,投入也有较大差距,我们在博物馆学方面还有很多地方要向西方学习,如藏品解说词的写作。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及文化差异,中国和英语国家在博物馆藏品解说词的写作方式上有较大差异。博物馆在西方国家已建立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大众也习惯了西方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典型的表述模式,如果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的英译文不符合其典型的表述模式,西方人将难以认同,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将极为不利。黄友义提出外宣翻译应以目标受众为中心,应重视译文的交际功能[2]。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属于外宣文本,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非常重要。若以内宣的思路和方式进行外宣翻译,则不符合实际和目标受众心理,目标受众将难以对译文产生认同,对译文的接受就无从谈起。在英译时译者应该将西方受众的阅读期待和习惯放在中心位置,确保最大程度地实现译文的跨文化交际目标。基于此,本文将对中国和英语国家博物馆藏品解说词文本进行比较,归纳出中英文博物馆藏品解说词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对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英译的启示。

二、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对比与分析

(一)语料

本研究的语料是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10家英美博物馆及故宫博物院、四川博物院等10家中国博物馆官方网站关于陶瓷和玉器的解说词。选取的中国和英美博物馆都是主流博物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中文文本与英美博物馆藏品解说词英语平行文本属于相同的体裁和文本类型,具有相同的功能。此外,在比较中英文博物馆藏品解说词时,对藏品的门类一一对应,如将中国博物馆玉器解说词和英美博物馆玉器解说词进行比较,使中英平行文本涉及的主题相同。这样的比较可对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的英译有更为直接的指导。

(二)平行文本对比与分析

外宣翻译要想获得成功,需要通过表述来获得认同[3]。作者在对搜集的中英文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平行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两者在表述方面有较大差异。译者只有充分了解两者表述上的差异,并在翻译过程中以此为指导尽量弥合这些差异,才能创造出符合目标受众阅读期待和习惯的译文,才能得到目标受众的认同。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中英文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在表述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表述内容和表述方式两个方面,作者将通过实例予以分析。

1.表述内容上的差异

通过比较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文本,发现两者在表述内容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差异。

第一个差异是英语国家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内容比较完整,一般包含了展品的名称、来源地、制造年代、用途、外观描述、制作工艺、背景介绍和意义等;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一般比较简短,有些比较长的解说词介绍要点也比较单一,受众难以对藏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例1:blue-and-white porcelain jug

Height:14.000 cm

Gift of E.B.Havell

Asia OA 1950.4-3.1

Room 33:Asia

From Jingdezhen,Jiangxi province,southern China

Ming dynasty,early 15th century AD

Tankard with a dragon-shaped handle

Porcelain with underglaze blue decoration (commonly known as‘blue-and-white’porcelain) probably appeared in China in the second quarter of the fourteenth century,during the Yuan dynasty (AD 1279-1368).The vast majority of production at that time was exported to the Islamic lands of the Near and Middle East and to other countries in Asia.

The blue-and-white wares of the fourteenth and fifteenth centuries often took their shapes from Islamic metalwork.The globular body,tall cylindrical neck and dragon handle of this jug all imitate contemporary metalwork of Timurid Persia.

The crowded decoration of this jug is a feature of early blue-and-white porcelain that continued into the early part of the Ming dynasty.It is very different to the generally more subtle character of Chinese ornament.The motifs used in decorating the jug,however,are still distinctly Chinese,notably the breaking waves on the neck and floral scroll on the body.

The jug probably had a lid,which has been lost.

上例是选自大英博物馆官网陶瓷类的一藏品。纵向罗列部分介绍了该藏品的外观及尺寸、赠送者、入馆年代及展馆位置、展出地点和藏品来源地及年代。该藏品解说词正文第一段介绍了该藏品的来源地、年代和该藏品主要的出口对象国;第二段主要是介绍该藏品的相关背景,如该藏品的来龙去脉和制作工艺;第三段继续介绍该藏品相关的背景,如该藏品独特外观的历史特征及其外观的特殊性;第四段只有一句,推断该藏品很可能还有一个已经遗失的盖子。

考察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发现大多解说词都比较简短,未能提供藏品较完整的信息。虽然有些藏品解说词较长,但是介绍的内容不够全面,不能让受众对藏品有较为立体的认识。

例2:垂弧纹背壶

大汶口文化花厅期

泥质红陶高25厘米口径8.6厘米

1966年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

腹后肩部有一对环形耳,腹前面下部有一环形鋬。器表满施红衣,另用紫红彩在肩部绘复线连弧纹,腹上部绘斜线网格纹,下部绘复线连弧垂挂纹。

例3:东汉陶井

形态特征:泥质灰陶。井圈呈圆筒状,上略小。圆筒周边有九道似竹篾编卷的箍,井口有正方形的平台。井口上架有井架,架上有轱辘。台边有一陶小罐。

尺寸:高62.5 厘米

例2解说词来源于南京博物院官网陶瓷类一藏品。该藏品解说词包含了外观尺寸、出土地和时间以及该藏品的外观描述,对藏品的年代、来源地、象征意义、制作工艺等只字未提。例3是四川博物院官网一陶瓷藏品的解说词。该解说词只描述了藏品的外观,对其他更为重要的信息只字未提。这样的藏品解说词单调乏味,难以引起受众的兴趣,很难达到应有的文化传播目的。

第二个差异体现在内容表述的侧重点上。从搜集到的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文本来看,大多数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有个突出的特点,即外观介绍占了很大篇幅;英美国家博物馆藏品解说词的外观介绍只占很小的比例,特别突出的是相关背景介绍。通过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统计,发现10家中国博物馆有关陶瓷的40则解说词中平均背景介绍所占比例大约是30%,而10家英美博物馆有关陶瓷的40则解说词中平均背景介绍占了大约85%;对搜集到的玉器解说词进行统计,结果是10家中国博物馆有关玉器的40则解说词中平均背景介绍所占比例大约是32%,而10家英美博物馆有关玉器的40则解说词中平均背景介绍占了大约82%。我们可从这一统计结果中窥见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在藏品背景介绍方面的显著差异。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的撰写人主要是站在传播者的立场,没有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期待和兴趣点;而英美国家博物馆藏品解说词的撰写人更多是以目标受众为中心,考虑到了受众的需求和兴趣。博物馆的重要功能是社会教育功能和传承文化功能。如果藏品解说词只是提供有关藏品冷冰冰的外观的数字和枯燥乏味的描述,将难以激起受众观后的想象力,参观者将无法进行审美体验,受众多半会感到十分无趣,参观的内容将难以留下印记,更谈不上发挥教育大众和传承文化的作用。参观者往往对藏品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感兴趣,因为这些背景知识能够让参观者对藏品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能触动参观者的想象力,甚至让参观者仿佛置身藏品所在的年代。上述例子可以窥见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的显著差异。

参观者看见藏品会大概知晓其外观特点,花大量篇幅介绍外观信息实属本末倒置,撰写者应该站在参观者的立场,思考哪些信息会是参观者感兴趣和想要知道的。

第三个差异是英美博物馆藏品解说词中常常会出现基于考古和历史等研究做出的推断性叙述,但在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中很难看到这样的叙述。

例4:Bird Pendant

Date:1st century BCE-1st century CE

Geography:Costa Rica

Culture:Guanacaste-Nicoya

Medium:Jade(jadeite)

Dimensions:H.1 5/8 x W.7/8 x D.1 5/8 in.(4.1 x 2.2 x 4.2 cm)

Classification:Stone-Ornaments

Credit Line:Rogers Fund,1993

Accession Number:1993.302

This artwork is currently on display in Gallery 357

The jade pendants and other ornaments made in the Central American region that is now the country of Costa Rica are among the area's most individual art forms.Archaeolog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jade bird-form pendants were made and treasured as early as 500 B.C.and remained favorites for hundreds of years.Bird imagery is pervasive throughout this long period,as was the preference for fashioning ornaments out of green-colored stones.Jadeite,which was principally used in Costa Rica,came in many green tonalities,from pale bluegreen—as seen here—to intense,almost black greens.This engaging fat bird with a long straight beak is worked almost in profile.Made to be viewed from both sides and suspended through a hole in its neck,it may also have had an additional ornament suspended from its own beak.The pendant is reported to be from Guanacaste Province in northwestern Costa Rica.

例4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官网一玉器的解说词。从上例可以看出此藏品解说词含有推断性叙述。这些推断不是胡乱猜测,是建立在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相比较而言,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中极少见到推断性描述。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的撰写者认为没有经过学界公认的定论不宜出现在解说词中,认为这样会降低博物馆的权威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美国家不少博物馆的藏品解说词都有推断性表述,有些甚至对不知道的要点以一种客观而坦诚的态度直接道出,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玉器Ritual Object(Cong)的解说词中包含了“……remain unknown”的描述。基于科学做出的推断是深入了解问题和学习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不仅不会降低博物馆的权威性,还让博物馆多了几分人性,就像一个学者或老师和参观者探讨有关藏品某方面的问题,能够激发参观者思考,参观者能获得有关该藏品更深入的信息。由于不少藏品年代久远,我们对这些藏品的来源、用途、意义等方面难以有100%的把握,如果这些占大多数的藏品解说词只呈现具有100%确定性的信息,参观者的信息摄入量将减少很多。英美博物馆的这种做法比较科学和诚恳,大多数藏品相关信息获得100%准确的时间是难以确定的,即使目前有定论的信息也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调整的。英美博物馆的做法能让参观者有一种参与感,参观者可以了解到藏品更丰富的信息,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判断,无疑会提高参观质量,博物馆提高大众文化素质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也会得到加强。

在表述内容差异方面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就是很多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对文化专有项如历史人物、朝代等没有解释,会影响不太了解历史的参观者的参观质量,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很多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撰写者没有充分考虑受众因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乎所有英美博物馆藏品解说词都对文化专有项进行了解释,常常是在文化专有项后加括号进行简要解释。

2.表述方式上的差异

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在表述方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遣词用句上。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有两个方面的倾向,一是用词比较正式、严肃,句式较生硬,解说词写得客观平淡,给人一种高高在上、板起脸孔教化人的感觉,缺少亲和力,具有一定的新闻报道风格;二是用词比较华丽,常用零句和四字结构,句子也偏长,解说词中常常包含非实质信息,给人感觉逻辑性不强,且重点不突出,具有一定的文学语言风格。

例5:三彩载乐骆驼俑

……

西安地区出土的大量唐代表现乐舞艺术的陶俑与众多的文献资料一起,为我们再现了那个伟大时代震撼人心的乐舞之声。它穿越时空,久久回荡在历史的各个角落里。直到今天,当我们看着这个驼背上的乐队时,耳边又似乎回响起了盛唐时期那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

例5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一陶瓷的部分解说词。从例5可以看出,此部分解说词比较有文采,没有涉及藏品的实质信息,没有考虑受众的真正兴趣点,增加了受众获取有用信息的难度,整体语言风格偏文学化。

英美国家博物馆藏品解说词用词平易,句子比较简单,逻辑性比较强,重点突出,没有过多非实质性描述,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语言偏口语化。

此外,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都是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给人感觉比较客观冷静,缺乏亲和力和互动性;英美国家博物馆藏品解说词有时会切换叙述视角,会用到第一人称“We”,给人感觉更有亲和力,使得解说词更有人性,让受众感受到解说词并不是无生命的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在向我们娓娓道来,受众更容易接受。

例6:Jade coiled dragon

……

It was long believed that Chinese civilization began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but we now know that there were many earlier cultures both to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is area.……(大英博物馆)

英美博物馆藏品解说词中处处可见对藏品所在国的灿烂文明、精湛的制作工艺和藏品本身等的赞叹,能在情感上感染参观者。笔者搜集的语料中能看到很多这样的表述,如“This is an exceptionally fine example”,“this rare example”,“miraculously becomes”,“had no parallel in the ancient world”,“a very good example of the technical perfection”等。而绝大多数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中通篇未见一个赞美之词,这种平淡乏味的风格将很难激起参观者的情感,接受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启示

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英译最大的问题是无论中文原文是否符合英语国家博物馆藏品解说词的文体特点,译者都亦步亦趋,参照中文原文进行直接翻译。经过梳理搜集的语料,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的英译文几乎全部是参照中文原文“忠实”地进行翻译,大多力求字字对应。这样的英译文缺少受众意识,用内宣的思路和方式进行外宣翻译,其跨文化交际效果可想而知。译文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可读性是不容忽视的。译者不能将自己的美学价值强加给目的语读者,否者会出现自己觉得美不胜收,而别人不为之所动的尴尬局面[4]。倘若仅以忠实原则来要求旅游文本翻译,其结果就不一定会成功[5]。从前文可知,中英文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在表述方面有较大差异,若要使英译文符合英语平行文本惯例,需要采用变通翻译策略。译者在翻译时是且编、且译、且写,编者、译者和作者三种身份动态重叠和交替[6]。编是做好对外传播翻译的基础,是根据目标语受众特点量体裁衣,为他们定做,才能与他们沟通[7]。对原文的编辑是指从表述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对原文进行全方位理解后的深加工,目的是从源头上保证译文的质量,确保其跨文化传播目标的实现。林克难认为对中文原文进行译前编辑能使中文原文做到内外有别,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通过考察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在表述方面的差异,进行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英译时应该主要采用编译策略和改写策略。编译是一种涉及多种翻译手段的综合性策略,如增、删、摘、调整(顺序)等;改写则是对原文的重写。

从上文可知,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的完整性不如英美博物馆,需要在翻译时增加有关藏品重要项目的信息。如果译者是解说词撰写者,比较好解决。如果译者和解说词撰写者不是同一个人,需要译者和解说词撰写者充分沟通,让解说词撰写者补充应该介绍的重要项目信息后再进行翻译。英美国家博物馆藏品解说词有关藏品的背景介绍是重中之重,译者应该自己补充或让解说词撰写者补充受众感兴趣的背景知识后再进行翻译。中文解说词的受众是有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中国人,也许中文解说词中的背景介绍可以淡化处理,但是西方受众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往往是西方受众特别感兴趣想要了解的内容,如果不予以介绍,会让西方参观者在欣赏中国展品时产生困惑或不能获得真正需要了解的信息,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播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以西方受众为重心的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英译文应以中国博物馆注重藏品外观描述的倾向转向更注重背景知识介绍的英语国家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写作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双重功能。基于当前研究的推断性表述也应适当增加,才能让西方受众对中国藏品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此外,笔者发现不少的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英译文都没有对中国文化专有项进行解释。中国参观者一般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朝代都有一定了解,因此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原文很多都没有予以解释。但是若英译文亦步亦趋,字字对应中文原文,便会对西方受众的理解造成困难。在翻译这些文化专有项时需要采用文外解释或文内解释[9],即采用增的手段将文化信息进行有效传递。从搜集到的语料来看,所有英美国家博物馆藏品解说词中有关朝代和历史人物等文化专有项都是进行的文内解释,即在需解释的文化专有项后加括号予以解释。这比较符合英文解说词的一贯写作方式,建议采用文内解释。

对于一些非实质信息,译者应该予以删除。“摘”可以是针对解说词某一部分,也可以是针对整篇解说词。摘译和编译在翻译手段上有一定重合之处,是一种综合性的翻译策略,如涉及删、调整、增、改等。通过分析语料可知,一些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虽然篇幅较长,但重点不突出,常常涉及一些非实质信息,这个时候需要“摘”,即有些信息需要凝缩,有些信息需要全部去掉,以突出重点,更有逻辑性。有个别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比较符合英语国家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写作方式,但是篇幅过长,容易让西方受众在阅读的时候产生疲劳感,降低他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这时也需要采用摘译策略。也有很多运用了摘译策略的译者没有考虑西方受众的需求,没有搞清楚摘译的基本原则和内涵,以至产生的英译文完全不符合要求,需引起重视。如湖南博物馆一陶瓷藏品“青釉褐斑贴花舞蹈人物瓷壶”(限于篇幅,省略原文与译文)的中文原文字数是637字,而对应英译文词数是105个。该藏品解说词中有较多的背景介绍,在写作惯例上比较符合英语国家博物馆藏品解说词的风格。但是该藏品解说词采用摘译策略后并未体现原文的精神实质,摘译后绝大部分是外观描述,把西方受众感兴趣的背景信息全部删掉了。

此外,译者还应该采用编译策略对中文原文的表述方式进行编辑,如句子的长度、顺序、用词等,尽量使中文原文的逻辑性增强,语言简洁,改变中文原文呆板的新闻报道风格或不及实质的华丽风格,体现出对藏品的自豪感和欣赏之情,并适当转换叙述视角,以增强感染力和互动性。有些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完全不符合英语国家博物馆藏品解说词的文本惯例(如例2、3),整个解说词非常简短,展品信息不完整,完全没有体现背景等重要信息,风格死板,难以引发受众的兴趣,对跨文化传播几乎不会产生积极作用,这样的解说词需要采用改写策略。若译者是解说词撰写者,需要译者在翻译前重写中文原文后再译出;若译者不是解说词撰写者,需要译者和解说词撰写者充分商讨,让解说词撰写者重写出符合西方受众阅读期待和习惯的中文原文后再进行翻译。总之,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英译者不能闭门造车,需要深入了解和研究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10],充分研究对应的英语平行文本,以平行文本的研究启示为指南运用编译、改写等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出目标受众认同的译文,才能有效传播中华文化。

四、结语

无论是“交际翻译”、目的论还是关联理论,都将目标受众和译文的接受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属于外宣文本,如果不充分考虑目标受众,产生的译文很可能得不到他们的认同,译文必须要与它同类型的目的语文本在意义和风格上形成“文本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11]。本文运用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揭示了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在表述内容和表述方式方面的诸多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其对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英译的启示,即译者在适当的时候应采取编译、改译和摘译等变通翻译策略,以提高译文的认同度,有效传播中华文化。

[1]杨敏,纪爱梅.英汉旅游篇章的跨文化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31.

[2]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

[3]陈小慰.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中国翻译,2007(1):65.

[4]孙艺风.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J].中国翻译,2012(1):23.

[5]李德超,王克非.平行文本比较模式与旅游文本的英译[J].中国翻译,2009(4):54.

[6]吴自选.且编,且译,且写——论形象片英译者身份的动态重叠[J].上海翻译,2013(1):39.

[7]黄友义.把好编辑与翻译两道关 不断提高外宣品的质量:一[J].对外大传播,2000(1):12-14.

[8]林克难.从翻译世乒赛到翻译奥运——兼评实用翻译理论十余年的发展[J].中国翻译,2008(1):59.

[9]Aixelá Javier Franco.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C]//Román Ávarez.Carmen-África Vidal M.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6:61-64.

[10]吴自选.翻译与翻译之外:从《中国文学》杂志谈中国文学“走出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4):88.

[11]Boase-Beier Jean.Stylistic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2006:54-55.

猜你喜欢
参观者英美藏品
最美的蝌蚪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
脑洞大开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关上手机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