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干预在糖耐量异常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探讨

2015-02-22 12:47邵光辉
吉林医学 2015年16期
关键词:血脂血糖

邵光辉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医院,广东 佛山 528329))

生活方式干预在糖耐量异常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探讨

邵光辉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医院,广东佛山528329))

[摘要]目的:探讨生活方式干预在糖耐量异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体检糖耐量异常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指导,试验组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实行生活方式干预。对比1年后两组的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及脂肪肝发生率。结果:试验组BMI、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脂肪肝患病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活方式干预可明显改善糖耐量异常患者糖尿病病情,同时还有利于血脂水平的控制及降低脂肪肝患病率。

[关键词]生活方式干预;糖耐量异常;血糖;血脂

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向糖尿病转换的风险较高,对糖耐量异常患者健康教育及认知干预对糖尿病的预防及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筛选糖耐量异常患者,并随机分组观察行为干预前后血糖、血脂、肝脏影像的变化了解生活方式干预对糖耐量患者转归的影响,为临床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本院体检的本区事业单位职工,经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确定为糖耐量异常且同意参加研究的患者122例。将12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1例。试验组中男32例,女29例;年龄35~55岁,平均(41.8±7.3)岁;餐后2 h血糖7.9~10.5 mmol/L,平均(9.16±1.23)mmol/L。对照组中男30例,女31例;年龄36~58岁,平均(42.1±8.1)岁;餐后2 h血糖7.6~10.8 mmol/L,平均(9.3±1.5)mmol/L。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两次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餐后2 h血糖>7.8 mmol/L,但<11.1 mmol/L,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者。

1.2.2排除标准:已经确诊的糖尿病;严重全身性疾病,包括严重心、脑、肾疾病或肿瘤等;既往行胰腺手术,3个月内使用过激素(口服或静脉)等影响糖代谢的药物。

1.3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指导,如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试验组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实行生活方式干预:课题小组成员统一制定干预计划。对所有患者建立档案,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2013年4月体检资料进行记录。干预方式以同一时间授课为主要方式,向患者讲述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发症、治疗及预防,同时制定合理饮食、运动方案。以问卷形式向患者发放饮食及运动方案,教育患者记录平时饮食及运动情况,每月随访一次并回收问卷。问卷回收后及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所获得的问题提出新的干预措施。

1.4观察指标:为1年后各组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及脂肪肝发生率。

2结果

2.1BMI、血压、血脂、血糖水平 两组干预前BMI、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差别不明显,而1年后则存在明显差异,见表1。

指标对照组(n=61) 干预前 1年后 试验组(n=61) 干预前 1年后 BMI(kg/m2)25.8±3.625.9±3.526.1±3.424.2±2.9①收缩压(mmHg)133±16134±18134±15127±14①舒张压(mmHg)80±1181±1079±1078±11总胆固醇(mmol/L)5.22±0.815.26±0.875.31±0.844.66±0.92①三酰甘油(mmol/L)2.31±0.662.34±0.652.29±0.591.49±0.44①LDL-C(mmol/L)2.99±0.633.02±0.653.01±0.712.61±0.58FPG(mmol/L)5.85±0.515.81±0.725.89±0.435.22±0.42①餐后2hPG(mmol/L)9.54±0.689.59±0.699.48±0.597.72±0.54①

注:两组比较,①P<0.05

2.2脂肪肝发生率:两组1年后脂肪肝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见表2。

表2两组1年后脂肪肝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例数脂肪肝发生试验组610(0)对照组614(6.56)①

注:两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目前广大的患者对于糖耐量异常的认识不足,其作为一个亚健康状态,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延缓和阻止其向糖尿病进展或进一步逆转,目前已经有多个研究支持这个观点[1]。年龄、肥胖、家族史及胎儿期营养不良,居住的环境及生活方式等都是IGT发生的危险因素。有资料显示,早在糖尿病出现临床症状的前就已经有了B细胞功能的退化的表现[2];同时也有研究认为,通过控制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糖,其效果是有时间效应的[3]。本研究中,笔者向患者讲述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发症、治疗及预防,同时制定合理饮食、运动方案。以问卷形式向患者发放饮食及运动方案,教育患者记录平时饮食及运动情况,每月随访一次并回收问卷,保证了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完成率和有效性。通过生活干预,糖耐量异常患者大大减低了血压、血脂水平,降低了向糖尿病转化的风险,同时也改善了肝脏生理状态,为临床上糖耐量异常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但本研究样本量仍然较小,尚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

参考文献4

[1]陈明卫,张学刚,储小宏,等.持续性和暂时性糖耐量减低人群临床演变随访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18(7):487.

[2]曹霞,谢秀梅,朱小玲,等.生活方式干预对糖耐量异常者动脉内膜厚度及弹性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20(2):253.

[3]徐建平,周瀚,陆峥,等.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对糖耐量异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2):122.

[收稿日期:2014-09-08编校:李晓飞]

猜你喜欢
血脂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你了解“血脂”吗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血脂与脑小腔隙灶及白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猪的血糖与健康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49例
胆宁片治疗胆囊摘除后血脂升高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