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小说流变考述

2015-02-23 02:02唐海宏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学院甘肃成县742500
昭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话本演义名将

唐海宏(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史学院, 甘肃 成县 742500)



●文学研究

岳飞小说流变考述

唐海宏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史学院, 甘肃 成县 742500)

从宋元至明清,岳飞小说的流传与演变既显示出共同的价值取向,又呈现出历时性的变化。可以说岳飞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也是一个艺术典型。在不同的时代,人们依照自己的理想和审美取向,对其进行了不断的艺术加工和想象,而岳飞小说也以话本、传奇、演义的形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充实、不断创造的演变发展过程。

岳飞; 小说; 流变; 考述

南宋时期,民间已经开始有了岳飞和其他抗金名将故事的流播。有关话本大多数已经散佚,但在宋人小说以及其他的记载文献里,仍然保留了零星的记载。明代出现了第一部讲述岳飞故事的长篇小说——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后来又出现了于华玉删改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岳武穆尽忠报国传》)。至清代康熙年间,钱彩的《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刊行,成为了岳飞故事的集大成者。现就从话本、传奇、明清演义对岳飞故事作一简要考述。

一、有关岳飞的话本及传奇小说

有关南宋抗金名将的话本,大多数已经失散,但是在宋人小说以及其他的记载文献里,仍然可以看到一些零星的记载。如南宋时钱塘人吴自牧在其《梦粱录》中就有岳飞等中兴名将抗金故事的记述,可见南宋时期有关岳飞的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梦粱录》卷二十“小说讲经史” 条下就提到了当时说书人王六大夫说南宋中兴名将故事且听众众多的记载:“说话者谓之舌辩,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又有王六大夫,元系御前供话,为幕士请给,讲诸史俱通;于咸淳年间敷演《复华篇》及《中兴名将传》,听者纷纷。盖讲得字真不俗,记问渊源甚广耳。”[1](P.84)

吴氏所提及的《复华篇》与《中兴名将传》已失传。从篇名看,故事应该是讲述南宋中兴名将的抗金事迹,这也是现今所知有关岳飞的最早话本。关于《复华篇》,据程千帆推测:“《复华篇》,即《福华篇》,是权相贾似道门客廖莹中所写的一部吹捧贾似道功业的书,今佚。”[2](P.587)陈桂声在《话本叙录》中亦作了详细考证,认为是叙说贾似道之事,或题《乱华编》、《福华编》、《开景福华编》[3](P.157)。而《中兴名将传》据胡士莹推断:“《中兴名将传》疑与《南渡十将传》相类,明初人作的《忠传》中有《虞彬甫(允文)》一篇,可能是从《中兴名将传》因袭而来的,现存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也可能是《中兴名将传》衍化而成的。”[4](P.268)

南宋罗烨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条下也提及在勾栏瓦舍有说话艺人讲述岳飞等四位中兴名将的故事,《醉翁谈录》记述:“说征战有刘项争雄,论机谋有孙庞斗智。新话说张、韩、刘、岳;史书讲晋、宋、齐、梁。”[1](P.93)对此张兵著《宋元话本》认为:“‘张、韩、刘、岳’系指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张浚、韩世忠、刘锜和岳飞。他们在民众中有着崇高的威望,其事迹也为市民所乐闻,艺人将其编成话本,广泛流传。”[5](P.61)程千帆认为:“所谓新话,就是指当代的时事新闻,这与专说前代历朝兴亡的讲史是不一样的。张俊、韩世忠、刘锜、岳飞都是南宋初期抗金名将。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中曾有‘刘、岳、张、韩宣国威’之句,可见他们当时都有崇高的威望,其事迹为人民所乐闻,所以民间艺人编为说唱文学,广为传播。”[2](P.586)陈桂声推断认为:“(话本)《张韩刘岳》佚。宋话本。佚名撰。宋罗烨《醉翁谈录》甲集卷一《舌耕叙引·小说开辟》著录,云:‘新话说《张韩刘岳》。’此文不见传。张、韩、刘、岳,当指南宋名将张浚、韩世忠、刘锜、岳飞。”[3](P.147)《四库全书》对此也有记载,《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一《史部·传记类存目三》著录有宋代章颖的《南渡十将传》十卷,云:“十将者,刘铸、岳飞、李显忠、魏胜、韩世忠、张浚、虞允文、张子盖、张宗颜、吴蚧也。刘、岳、李、魏四传,开禧二年表上,后六传未上。核以《宋史》本传,此所采摭,未为详核。且抑世忠于胜、显忠后,似亦未安。子盖、宗颜,战功寥寥,允文亦侥幸不败,乃与诸人并数,皆未免不伦也。”[6](P.1662-1663)在十将中张、韩、刘、岳四人战功最为卓著。不过,这些敷演抗金名将事迹的话本,今已失传。

另外宋代周密的笔记《齐东野语》中“岳武穆御军”条下记载:“岳鹏举征群盗,过庐陵,托宿廛市。质明,为主人汛埽门宇,洗涤盆盎而去。郡守供帐,饯别于郊。师行将绝,谒未得通。问:‘大将军何在?’殿者曰:‘已杂偏裨去矣。’其严肃如此,真可谓中兴诸将第一。周洪道为追复制词有云:‘事上以忠,至不嫌于辰告;行师有律,几不犯于秋毫。’盖实录也。‘辰告’者,谓岳尝上疏请建储云。”[7](P.245)

南宋曾敏行的野史笔记《独醒杂志》卷十记载:“岳公飞微时,尝于长安道中遇一相者曰舒翁。飞时贫甚,翁熟视之曰:‘子异日当贵显,总重兵,然死非其命。’飞曰:‘何谓也?’翁曰:‘第识之,子猪精也,猪硕大而必受害,子贵显则睥睨者众矣。’飞,靖炎间起偏裨为大将,位至三孤,竞为谗邪所害”[8](P.76)

话本小说《古今小说》(即《三言》中的《喻世恒言》)有一段《游酆都胡母迪吟诗》。开头先叙“东窗事犯”的故事作为“入话”。接着叙述正义直率的秀才胡母迪(复姓“胡母”)为岳飞的遭遇感到异常气愤,一气之下,作诗大骂秦桧,语气竟有责备天曹地府神灵之意,写毕,醉卧而睡。梦中被阎罗招去,对他讲:“天道报应,或在生前,或在死后,须合幽明古今而现轮回因果”。迪说:“愚民但据生前之苦乐,安知身后之果报,以此冥冥不可见之事。欲人趋善而避恶,如风声水月。无所忌惮,宜乎恶人之多而善人之少也。”阎君为了释他的疑团,便派鬼卒领他游历地狱。胡在地狱亲眼看到历代奸臣包括秦桧在内,都在历受刀山油锅之苦。由此方知,天道循环,善恶报应,丝毫不爽。阎罗随即将他送回阳世。胡母迪惊醒后,心平气和,从此绝意功名,修身乐道。

秀才游地狱目睹秦桧夫妇受刑的故事,在明代文言小说集中有三种:明赵弼《效颦集》、明吴敬圻《新锲公余胜览国色天香》卷十和何大抡序本《燕居笔记》均选收了《续东窗事犯传》。可见权奸秦桧夫妇在东窗下密谋杀害岳飞的传说在明代是十分盛行的。

宋《夷坚志·猪精》记载:绍兴十一年,大理寺设案审岳飞,晚间,寺卿周三畏行至审岳飞处,见古树下有一似猪的怪物,头上有角,忽而隐去。数日后,周又见其怪,且头上悬一“发”字。周对人说他必有财运。后来,听一门人说,他曾听善相者称岳飞为猪精投胎,能握重兵,居高位,但不得善终,岳飞不以为然。没想到今日此怪物出现正好证验了猪的下场始终难逃屠宰之灾。据金成翰考证,仅《夷坚志》中与岳飞有关的作品就有《猪精》、《辛中丞》、《九圣奇鬼》、《岳侍郎换骨》、《邢舜举》、《哮张二》、《王宣乐工》、《三公神》、《巴陵血光》等九篇。《大宋宣和遗事》也收录了岳飞、牛皋、秦桧的故事。如有“二帝知韩世忠、刘光世、岳飞等恢复中原”,“秦桧倡和议”,“岳飞邀击兀术大捷”,“牛皋形门大捷”,“秦桧归自虏”,“秦桧定都临安”等记载[9](P.5)。

清《聊斋志异·秦桧》记载:“青州府冯中堂家,杀一豕,焊去毛鬣,肉内有字云:‘秦桧七世身’。烹而啖之,其肉臭恶,因投诸犬。呜呼!桧之肉,犬亦不当食之矣!”[10](P.2178)与《猪精》一样,作品充满宿命意味,同样将岳飞之死看作是无可避免的命运灾劫。

二、明清时期有关岳飞的演义

明清时期有关岳飞的演义小说很多,分别为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于华玉《岳武穆精忠报国传》、邹元标《岳武穆精忠传》、钱彩、金丰的《说岳全传》和《后精忠传》。

明代中期出现了关于岳飞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故事说高宗一朝的兴衰史,主要演述爱国名将岳飞英勇抗金,精忠报国功绩及冤狱。旨在表扬多位忠臣烈士为朝廷鞠躬尽瘁以及将帅对抗外侮的事迹,岳飞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小说以《宋史》、《通鉴纲目》等史书作为叙述的主干,再掺杂了一些野史传说和戏曲等情节。对于金人对汉人如何迫害,尤其是徽钦二宗北徙的情况叙述得很具体详细。

于华玉的《岳武穆精忠报国传》。于氏因不满《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的烦琐和荒诞,便以熊书为底本删改为七卷二十八则故事,中间夹杂有评语。于华玉编此书时正是国家内忧外困的危机时刻,他的本意是要用岳飞的忠义精神感染世人。但经他删订后,《岳武穆精忠报国传》成了史传的复述,失去小说的真趣而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很难为读者所接受。[11](P.207)

邹元标的《岳武穆精忠传》,六卷八十四回。此书是在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的基础上删节归并而成,书从“斡离不单兵南寇,宋徽宗让位太子”开始,以岳飞显灵,奸臣受报结束。从第六回开始,即叙述岳飞受命于危难之际,屡败金兵。战功赫赫,但因受奸臣秦桧的迫害,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狱论死之事。岳飞,南宋抗金名将。绍兴三年曾得高宗“精忠岳飞”的锦旗;死后。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迫封鄂王。故书名为《岳武穆精忠传》。[12](P.322)

清人钱彩、金丰合著的《说岳全传》,全称《新增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全书82回。是一部以岳飞抗金故事为题材、带有历史演义色彩的英雄传奇小说。书中所写的忠奸斗争是在南宋立国未稳、金兵大举进兵中原的特殊历史背景之下展开的。岳飞等爱国将领,力主抗战,收复失地;而秦桧为首的权奸集团,则竭力主张卖国求和。因此,爱国与卖国、抗战与投降,便成为作品中反映的忠奸斗争的具体内容。《说岳全传》是“说岳”系列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堪称是岳飞故事的集大成者。[13](P.325)

《后精忠传》已佚。黄人在《小说小话》里著录云:“以孟琪为主人翁,程度与《岳传》相似,而稍有新意。”[14](P.279)此书很可能是明末或清初时期出现的一部以岳飞保宋抗金事来影射反清复明思想的《精忠传》续书。

在上述作品中,《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和《说岳全传》是岳飞题材小说中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两部。前者是古代岳飞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将岳飞故事系统化,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在岳飞形象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后者是继往开来之作,它实现了史传小说向章回小说的彻底转变,使岳飞故事深入广泛地传播到民间和社会上层,岳飞形象成为民族的精魂,艺术的典范。[15](P.107)但两者在情节结构上亦有多处不同之处,现列表整理如下: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与《说岳全传》情节对照表

总括而言,在“说岳”系列明清演义当中,《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是最早的一部。从内容和语言上看,《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与后来成熟的演义小说比较还显得粗糙,有很多摘抄成份,其艺术成就也不高,但是它在明末清初流行了一百多年,也可见出其生命力。它为明末于华玉的《岳武穆尽忠报国传》和清初钱彩的《说岳全传》提供了素材,并被后两部作品所借鉴与继承。在岳飞小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岳武穆尽忠报国传》的重要贡献是删去了《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中芜杂冗长的成份,使得故事的结构变得简洁清晰。例如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里胡寅所上七策,篇幅达到了三千余字,到了于华玉的《岳武穆尽忠报国传》中只保留了七策的篇目,将其内容全部删除;在“李纲奏陈开国计”与“李纲力劾张邦昌”两则中李纲奏请高宗率六军击金人,内修政事,外攘夷狄;接着李纲以退为进,向高宗请辞,拒绝出任宰相,以及弹劾张邦昌,内容过于冗长。于华玉在《岳武穆尽忠报国传》删去了李纲的谏言以及奏陈的十事,使内容更为精炼。从体例来看,于华玉以评语分隔了叙事段落,使得所叙述的事件更加井然有序,使小说更具流畅感;同时于华玉还运用了眉批,这样让阅读者更易了解和把握故事的重点,对事件的交代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起到了一定作用。相较而言,《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就显得较为凌乱。钱、金二人合著的《说岳全传》吸收了《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以及许多戏曲作品的养分,赋予“说岳”系列作品新的生命,在小说的写作技巧方面加入了更多章回小说传统的元素,使作品成功摆脱历史的羁绊,再加上读者喜爱的喜剧情节,使得小说更具趣味性,流传也更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岳飞小说以话本、传奇小说、演义的形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充实、不断创造的演变发展过程。在南宋时,岳飞小说步入了虚构情节,这也是岳飞小说的虚构之始;元代和明前期,岳飞小说出现了提倡忠孝思想的倾向;到了明代后期至清代前期,岳飞小说则表现出崇实翼史和虚实相半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这种虚构以及虚实相半的创作其实寄予了广大百姓对岳飞美好期望,这在许多记载中都有体现,如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魏公徐鹏举”条下记载:“徐鹏举者,中山武宁王世孙也。父奎璧,梦宋岳鄂王语之日:‘吾一生艰苦,为权奸所陷,今世且投汝家,享几十年安闲富贵。’比生,遂以岳之字名之。及长则父已殁,以正德十二年嗣祖爵,至今上初元始薨,凡享国五十七年。为掌府及南京守备者数任,备极荣宠,较之武穆遭际。不啻什佰过之。”[16](P.156)可以看出这种演变及其表现的不同突出表达了广大民众道德的正义感与对英雄人物的美好期望。其实,从“说岳”系列小说的演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人物在正史中的史料 演变为小说素材的渐变过程,小说将史籍、传记与其他作品中的成分糅合抄录的过程,摆脱了历史的束缚,添加了更多的文学色彩。通过“说岳”系列小说的演变,我们可以从结构形式上了解章回小说的定型;从《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到《岳武穆尽忠报国传》再到《说岳全传》的发展演变便烙下了由史籍过渡到小说的印迹,也充分反映了中国章回小说发展的历程。

[1]黄霖. 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修订本(上)[M]. 韩同文, 选注.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2]程千帆, 吴新雷. 程千帆全集第13卷两宋文学史[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陈桂声. 话本叙录[M]. 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

[4]胡士莹. 话本小说概论[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张兵. 宋元话本[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6]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4册)[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7]周密. 齐东野语[M]. 高心露, 高虎子校点. 济南:齐鲁书社,2007.

[8]曾敏行. 独醒杂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9]金成翰. 岳飞小说研究[D].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

[10]蒲松龄. 聊斋志异(下)[M].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

[11]侯忠义. 历史小说(中)[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3.

[12]赵传仁. 中国古今书名释义辞典[M].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

[13]崔建林. 中华名著简读[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14]孔另境. 中国小说史料[M].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15]母进炎. 岳飞形象史研究[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16]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上册)[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Chengxian 742500, China)

Study on the rheological of Yue Fei’s novel
TANG Hai-hong

From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Yue Fei’s novel the spread and evolution shows that both the common value orientation, and presents the diachronic change. It can be said that Yue Fei is not only a historical figure, is a typical art. At different times, peop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own ideal and aesthetic orientation, carries on the unceasing art and imagination, and Yue Fei’s novels in vernacular, legend, novel form has experienced a constantly enrich and create the evolution process.

Yue Fei; Novel; Rheological; Study

2015-03-09

唐海宏(1974— ),男,甘肃徽县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

I207.41

A

2095-7408(2015)04-0069-04

猜你喜欢
话本演义名将
“看官”是什么官
三国演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元话本研究概述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文学史视野下的“话本”定义思考
初唐名将
逐鹰演义之战三英
入话探源
清初名将鳌拜
“名将之花”被击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