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支行经济责任审计浅析

2015-02-26 04:06王海港
现代金融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审计报告审计工作责任

□王海港

一级支行经济责任审计浅析

□王海港

一级支行经济责任审计则是对一级支行领导班子履职情况评价、强化内控合规建设、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本文就实施一级支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及存在的困难、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提出了一些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开展一级支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一级支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强化内部控制的必然要求。营业网点是银行业务经营的最前沿阵地,而一级支行则处在经营管理的中间环节,发挥着承上启下作用,既是政策的贯彻执行者,又是基层网点的直接管理者,也是案件风险的高发区域。通过开展一级支行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并督促一级支行整改在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足、缺陷,从而促进一级支行积极主动加强内控合规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案件风险防范水平。

(二)开展一级支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管理监督的重要环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既要注重培养教育,又要加强监督管理。一级支行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一级支行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政策执行、个人廉政等方面进行审计,评价其职责履行情况,为上级行正确考核、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三)开展一级支行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银行稳健发展的保障。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经常性的审计监督,可及时发现和纠正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避免问题扩展蔓延,帮助支行加强管理,遏制违规行为发生;还能使广大干部受到教育警诫,增强遵纪守法自觉性,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也有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决策失误,保证农行业务的稳健经营发展。

二、一级支行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被审计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揭示不够。

在一级支行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一般都重点关注被审计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合规性、经营指标完成情况的真实性,而忽视了其经营管理行为对支行长远发展和未来获利能力的影响。如个别支行为拓展业务,忽视风险或不顾成本营销,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经营行为,对被审计行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但目前一级支行经济责任审计还不能充分揭示此类问题。

(二)审计程序不够规范顺畅,审计效果不佳。

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的不确定性,不利于协调安排。经济责任审计虽然是一项常规性审计工作,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无法事先预知,在时间安排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且一些项目审计期间较长、涉及内容较多,受审计资源、审计时间等限制,无法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审计。二是受现行干部考核、任免管理等程序影响,“先离后审”的情况仍有发生,导致审计人员及被审计行重视不够,使审计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审计结论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三)非现场手段应用不够,审计针对性和效率有待提升。随着商业银行信息化、科技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一级支行经营范围不断拓宽,业务数量也呈几何倍数增长。面对海量的业务数据,传统的审计检查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业务管理需要,必须借助非现场手段,以提高审计针对性和工作效率。但因审计项目多、非现场审计力量不足,疑点数据提取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当前,仅能利用上级行移交的部分疑点数据进行现场核查,又因一级支行现场审计时间有限,数据核查有时难以查清查透,非现场审计手段的应用不够充分,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有待提升。

(四)责任界定难以真正划分,审计报告质量有待提高。一是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有时难以区分界定。一级支行班子成员虽都有各自职责分工,但有些决策行为难以区分是个人行为还是集体决策。另外,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一般延续较长时间,在经济责任审计时责任难以定论。二是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影响审计成果利用。由于存在一些主客观因素,审计报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报告罗列数据多,综合性分析不够;报告重点不突出,提出问题多,作出评价少,可读性不高,报告使用人无法尽快了解被审人总体情况,影响到人事部门对干部的考核判断。

(五)审计结果透明度不高,责任落实不到位。

一是现有一级支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只要求被审计人签字移交人事部门,提请行领导审阅即可,但审计结果很少向被审计行及员工进行公布。二是审计报告完成后,因被审计人已调离,审计结果及建议的落实、问题整改及责任追究不够到位,比如一些问题仅追究经办层级的责任人员,个别问题一时无法整改到位,可能对被审计行带来长期不利影响。

(六)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由于一级支行经济责任审计是综合性审计项目,时效性强、内容多、要求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被审计对象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做到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审计能力。但当前阶段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尤其是新的审计知识更新慢、计算机审计技能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

三、一级支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措施

(一)丰富审计内容,增加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评价。综合分析被审计行当前的经营管理状况、资产负债结构、员工素质提升情况、项目储备情况、综合竞争力等相关因素,对被审计行未来发展趋势和获利能力进行综合性的预测评价,重点突出效益审计、风险审计等方面,从而做出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认定。

(二)规范审计流程管理,提升审计工作成效。

一是进一步加大统筹规划力度。在安排年度审计计划时,要充分与人事部门沟通,结合本行实际合理安排,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留有余地,以缓解经济责任审计的突击性,确保审计质量。二是坚持先审后任(离)原则,实现风险监督关口前移,防止走过场现象,更好地发挥责任审计的职能作用。

(三)加强非现场手段应用,增强针对性和效率。一是妥善安排审计流程,为非现场分析留出时间,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对被审计行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寻找问题苗头,为现场审计提供线索。二是加强日常信息归集,重点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为方案拟定和现场审计提供导向,提高现场审计效率,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四)强化责任界定,提升审计报告质量。一是审计评价时要以实际数据和审计发现问题为依据,既不夸大其辞,也不淡化责任,要分清直接、间接责任,分清主观、客观责任,确保审计评价客观公正。二是以《审计准则》为指南,不断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审计报告撰写既要突出重点,揭示主要问题,也要加强综合分析,提出风险防范建议,提升审计报告利用效果,为干部考核任用提供翔实的判断依据。

(五)加强审计结果利用,发挥责任审计的重要作用。一是在保密的前提下,对审计结果要采用一定形式进行公开,审计结论要经得住群众及实践的检验。二是进一步加强审计结果利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积极落实整改;无论被审计人是否调离,对相关责任人要严肃追究处理;必须将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免、考核的基本依据。否则,责任审计就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作用。

(六)增强意识观念,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

一是要强化业务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风险意识,要规范操作,注意规避审计风险。二是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三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明确工作纪律和职责要求,强化考核奖惩,打造一支与当前审计工作相适应的高素质审计队伍。

[1]《商业银行基层行长离任审计中问题与对策分析》,黄保平,左贵川,《现代商贸工业》,2010

[2]《风险导向审计探讨》马贤明,郑朝晖,《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

[3]《对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的探讨》,俞宛苹,《审计与理财》2003年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徐州分行)

猜你喜欢
审计报告审计工作责任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长文式(军队)审计报告改进探索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提升审计报告质量的创新对话
中注协秘书长陈毓圭就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答记者问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新审计报告准则应用指南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