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15-02-26 04:06王瑞虎张加青
现代金融 2015年10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客户

□王瑞虎 张加青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王瑞虎 张加青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应运而生,并愈演愈烈,不断吸引大众眼球。其以成本、效率、信息和体验上的巨大优势,全面冲击着银行业金融中介的主体地位。“互联网金融”是把双刃剑,冲击商业银行各项传统业务的同时,又给银行经营转型带来契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是农业银行成功转型的关键。

一、互联网金融给银行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挑战。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P2P、众筹融资、网络支付、网络理财等互联网金融抢占金融市场份额,对传统金融业务的营销形成冲击。

1.业务逐渐渗透,引发业务脱媒和技术脱媒。一方面是业务脱媒。新兴第三方互联网金融逐渐渗透至支付结算、信贷融资、资金理财等银行传统的领域,掌握大量客户关系和金融资源,对银行金融服务提供商的主体地位构成冲击,银行成为第三方机构的后台和工具。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借助电子化技术手段,不断扩张其业务范围,与商业银行的服务有越来越多的重合点,更有抢走银行的中小企业客户之势,直接侵占银行部分的存贷款利差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全面挤压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技术脱媒。技术创新提供了成本更低、信息更透明的金融服务方式,以P2P为代表的自组织、自撮合的无中介金融模式回归,削弱了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

2.短时期内直接冲击有限。受制于客户基础、业务领域、清算资格、安全体系等因素,短期内第三方互联网金融机构在交易规模、资产总量、市场地位上还难以与商业银行相抗衡,对银行的直接冲击有限。一是动摇银行在支付领域一家独大的地位。第三方支付的兴起打破了原本银行在支付领域的垄断。但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账户管理、资金清算方面准入资格的缺失,决定了银行在支付清算体系当中的基础地位短期难以撼动。二是第三方网络融资仅是拾遗补缺。目前,第三方机构网络贷款多为“小微信贷”,服务对象集中于小微企业、创业者和低收入人群,覆盖范围和资金来源有限,定价水平较高,短期内还只是银行传统融资方式的补充。三是银行将占据网络理财市场主流地位。由于第三方支付在网络理财平台安全保障机制建设上远落后于商业银行,出于对资金安全的考虑,网上银行将依然是投资者选择的主要渠道。四是移动金融主导权的争夺未见胜负。移动金融产业格局和主导模式仍未确立,产业竞合仍是未来移动金融发展的主题,市场参与各方都有自己的优势,但对移动支付应用和安全性控制力最强的是银行。因此,目前第三方互联网金融服务还不是大众接受金融服务的主渠道,只是金融业的补充,但正通过创新手段逐渐蚕食原由银行把持的支付、理财和融资等领域。

3.涉及更多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新兴第三方互联网金融的目标客户、市场和运作模式与商业银行存在很大差异,主要是涉足商业银行过往并不重视的客户群体和业务领域,满足“草根”的金融需求,但第三方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的竞争逐渐蔓延至更多战场。一是基金、保险、理财等金融产品的销售,商业银行的传统渠道代销和财富管理业务被替代。二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向跨行转账、资金归集、大宗商品交易支付结算、外卡收单等商业银行传统支付领域渗透。三是第三方支付服务内容不断增加,涉足互联网及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货币汇兑、线下POS收单等众多支付环节。四是网络借贷在小微企业与个人借贷市场上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总体而言,短期内第三方互联网金融更多的体现为与商业银行的错位竞争,还不足以彻底撼动银行业在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

4.长期影响尤为深远。长期来看,第三方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与其说是业务和客户的争夺,不如说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挑战。互联网新兴业态对银行的金融创新、营销服务、运营模式、风险控制等各个价值环节都将产生持续性影响。一是金融创新:更多结合云计算、搜索与移动技术,依托网络和移动平台开展产品与业务创新。二是营销服务:融入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基于客户信息挖掘分析,实施智能交互、精准营销和个性服务,更加关注客户体验和增值服务。三是运营模式:摆脱过分依赖物理服务渠道、线下人工处理与自建信息平台,更多将通过网络化运营降低投入与升级改造成本。四是风险控制:个人的网络信用度将被纳入到征信评估体系,客户信息与交易行为更为隐蔽,系统安全等技术风险的重要性凸显。总之,第三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迫使传统商业银行正视互联网技术的巨大威力,持续激发商业银行经营服务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不作为的银行个体将逐步被边缘化甚至淘汰。

(二)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1.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共享其信用数据库。阿里巴巴的数据库涵盖了数十万家的企业数据,这是一批极具商业价值的客户资源。银行可选择与电商合作,利用其数据客户发展和扩大业务。目前银行业面临小额贷款申请繁琐、审批流程长、经济效益低、单笔金额小等现象,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实施金融平台战略,可利用电商数据库和自身数据库实现小额贷款的评级、分类、授信的自动化批量处理,突破现有体制和技术条件制约,实现小额贷款的集中规模化发展。

2.充分利用“大数据”发展互联网金融。由于银行发展的历史沉淀,使银行具有大量的客户数据和交易数据。客户数据和交易数据具有最大价值,并构成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使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外部和线上数据可作为银行内部数据的有效补充,辅助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目前,包括阿里小贷在内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仅有客户的交易数据,而没有客户资金流数据,会造成信用判断失误。例如,一个外贸企业向海外销售产品,可能会收不回货款,光看销售数据无法识别,而银行完全能避免这方面的失误。

3.进军非传统银行业务领域,增加客户粘合度。商业银行拥有庞大的资金及雄厚的公信力,可以积极向“金融互联网”模式迈进。为了直接获取客户的第一手信息,增加客户粘合度,巩固并拓展银行与客户间存、贷、转、汇等业务的关系,银行可以挺进电商、移动支付等非传统银行业务领域。

二、农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措施

(一)从全新金融业态的角度来系统性规划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准确把握互联网技术及互联网金融的内涵,深化认识,把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和经营模式进行系统设计。

(二)以电子银行为载体打造农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把电子银行从支持传统业务的电子渠道,逐步向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的方向进行改造。在现有业务、技术和客户的基础上,依托电子银行这一载体,逐步嫁接出一个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虚拟网络银行。

(三)以网络支付、理财、融资为切入点,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以发展网络支付、网络融资、网络理财为业务突破口,积极推动支付方式创新、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渠道创新,加强与第三方机构的联盟合作,抢占银行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制高点。

(四)逐步实现经营管理全流程向互联网化的方向转型。真正走向互联网化,必须实现经营管理全流程(客户分析、产品定制、精准营销、渠道整合、运营架构、风险管理、机制文化等)的互联网再造,契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

(五)加强线上线下集成整合,形成一体化经营管理体系。加强线上线下产品、服务与渠道的集成整合,形成一体化的经营管理体系,逐步把农行打造成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展、虚拟和实体无缝结合的现代化银行。

(六)从体制机制上充分保障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成立互联网金融行动计划专项工作组及相关工作团队,结合农行现状制定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与推进方案,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农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盐城分行)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银行客户
江西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