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当代思想宣传——基层广播电视社教节目中传统文化的运用

2015-02-26 15:44张国升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期
关键词:社教广播电视受众

摘 要:基层广播电视社教栏目应积极探索、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准,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现代文明,做好广播电视社教节目,引导受众爱国、敬业、文明、守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央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时代新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植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因此,基层广播电视作为面向基层大众的最直接主流媒体,在创办社教节目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深厚的价值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准,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现代文明,引导受众爱国、敬业、文明、守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河北省献县广播电视台紧紧抓住传统文化,开办《献县之声》《农民之友》等社教类节目,寓教于乐,通过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强化思想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既宣传了正确思想,又营造了社会和谐的良好舆论氛围。本文就基层广播电视社教节目中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宣传,并发挥好广播电视这一传统媒体的思想宣传教育功能进行探讨。

1 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当代思想宣传的主动性

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精神推动作用以及不可忽视的文化导向作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的,离不开本土化的人文风情。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并形成本民族的、相对独立的文化传统。基层广播电视应结合时代的特点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积极地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当代的思想政治宣传,发挥媒体的功能和作用,增强思想宣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由笔者策划并主办的《农民之友》节目立足社教,广泛宣传传统道德教育,先后编播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的古文新解。在具体讲述这些国学知识时,结合献县本土文化予以解释。例如,在讲到诚信时,就结合国家级文明村——献县的小屯村为村民还清合作社历史欠款,赢得金融信誉的事例。小屯村筹集76万多元,为没有偿还能力的乡亲还清了旧贷款,献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因此授予小屯村“信用村”荣誉称号,对涉及小屯村的每笔新增贷款利率都优惠5%。讲诚信,还旧贷。小屯村赢得了信联社更大的支持,也促进了全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俗话说:“一口唾沫一个坑。”这就是讲诚信。讲诚信的人,大家都愿意和他打交道,就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不讲诚信的人,大家只会躲得远远的,机会来到你面前,也不会有人帮助你;在讲到孟母择邻时,结合献县的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的故事谈母亲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1941年8月,日本侵略军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企图逼降素有孝子之名的马本斋。马母绝食7天,以身殉国。马本斋在母亲大无畏精神的感召下率领回民支队,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1944年2月7日,马本斋不幸病逝,时年42岁。毛泽东致挽词:“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致挽词:“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致挽词:“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在讲到“首孝悌,次谨信”时重点讲解二十四孝,以献县人耿桔跪母的历史故事为背景展开。在国家级保护单位----献县单桥石桥的栏板上,镌刻着一幅“耿桔跪母”图,这幅图表现的就是耿桔对母亲浓浓的爱意。耿桔幼小时就没了父亲,自幼跟随母亲在南单桥村外婆家居住。他的母亲林氏知书达理,靠纺织供儿子读书,过年时连饺子也吃不上。母亲夜以继日的纺织,儿子月月灯下苦读,明万历年间,耿桔考中辛丑科进士。后来,耿桔因故辞官还乡,终日毕恭毕敬侍奉母亲,天天给母亲包饺子吃。耿母仙逝后,耿桔雕塑了两尊石像,一是耿母,高高端坐于供桌之上,另一个是耿桔,面对着耿母在供桌旁双膝跪地。单桥石桥建桥时,决定将耿桔跪母图刻在桥上,以弘扬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耿桔孝敬慈母的事迹,感动了乡人及路过单桥的所有人。通过结合身边的事例使晦涩难懂的古文变得更易理解、更亲近,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农民之友》节目接地气、惠民生,深受广大听众欢迎,该节目在全国县级广播电视节目创优评析中荣获三等奖。

2 发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切实增强当代思想宣传的实效性

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和发展、沉淀和扬弃,深深地扎根于国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之中。传统文化以民族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渗透到当今经济、文化、政治、生产尤其是精神方面等社会的各个领域,相对于外来文化,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非常强大的可信力,具有先天性的优势,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关键性要素,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强化工作刻不容缓。我们应不断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思想政治宣传的实效性。

由笔者主办的另一档社教节目《献县之声》寓教于乐,通过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针对性的强化思想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栏目内容涵盖献县新闻、农业信息技术、政策法规解读、法律知识普及、传统美德教育,真正起到了宣传党声政声,传播科技信息、疏导教化、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作用。同时该栏目与县教育局、县中医院共同举办的全县国学知识大赛大赛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一大批优秀创作人才和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为广大听众献上了一份丰富的文化大餐。节目中的《诗词欣赏》版块对经典诗词用现代的视角进行解析,重新审视经典文化的现实意义,赋予诗词新的内涵,给人以新的启迪。在每一篇学生习作中都有老师的评语,每一篇文章都配有编辑的点评,并让广大观众、听众对文章发表评论,不断发掘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节目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在全县兴起一股学国学、用国学、做现代文明国人的大讨论。老师和学生、编辑和受众教学相长、互通有无,通过全民参与,开放式办节目,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掘,增强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中实效性,节目的播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献县之声》栏目被评为沧州市社教类节目二等奖。

3 改变传统文化节目创办思路,整体提高当代思想宣传的科学性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和传承意义。作为基层广播电视媒体应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有力武器,将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强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突破目前教育的困境,弥补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缺失而导致的理想信念、人性、道德等方面的迷失,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作为基层广播电视部门处于基层、扎根百姓,接地气、惠民生,应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就地取材,创办百姓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社教节目,为基层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风味可口的传统文化知识和节目,为百姓提供一个了解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窗口和平台,让百姓在广播电视社教节目中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尊礼重道,通过浓郁的本土文化气息激发人们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热情。在具体的广播电视社教节目创办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不断调整节目创办思路,做到以下四点。

3.1 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在社教节目中的故事性

用现代人的语言方式和习惯讲述传统文化经典,让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把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转换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更适应广大受众的收视、收听习惯。把节目内容编辑成一个个小故事,让受众在听故事、看故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通过一个个典故传说、历史人物故事教育群众知廉耻、辨是非、明荣辱,潜移默化的让受众得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进一步强化广播电视社教节目的宣传效果。

3.2 增强传统文化在社教节目中接近性

基层广播电视是广大百姓尤其是农村农民所接触到的最直接、最主流的媒体,针对性强、可信度高、地方气息浓厚,所以基层广播电视社教节目更应立足于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开发,把当地历史名人、文物古迹、传说典故融入到社教节目当中,增强节目的亲和力。用古人教育今人,通过古今对比让受众鉴得失、知兴潜、论成败,让自己的前辈的事迹和行为来濡染当今的受众,规范受众的言行,从而更有目的的达到社教节目的思想政治宣传效果。

3.3 增强传统文化在社教节目中的知识性

社教节目的落脚点在于让群众受到思想教育。广播电视社教节目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信息,其目的在于促进传统文化知识和理念能更好的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让受众在受到传统文化知识感染的同时,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受到教育,得以启迪。因此,基层广播电视社教节目既不能阳春白雪,也不能土的掉渣。基层广播电视社教节目既要满足传统文化传播的需求,让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又不失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不能一味的为了便于传播而放弃了传统文化的精华。相反,我们还要增强传统文化的知识性,提升节目的质量和水平,满足不同阶层的受众的不同需要。比如对于知识分子、中小学生群体增加诗词鉴赏、古文今译版块,既让知识分子得以享受,又让中小学生在节目中得以学习。几年来,笔者创办的《国学讲读》《诗词鉴赏》节目播出后,就不断有家长打电话来询问能否重播或要一下音视频给孩子学习学习。县级广播电视台开办一些针对性强的传统文化节目,要尽量做到知识丰富、全面,易于理解,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从多方面满足受众的求知需求。

3.4 增强传统文化在社教节目中的趣味性

要让广播电视社教节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通俗而形象的宣传传统文化,让收听、收看传统文化节目成为一种享受。比如,可以把传统文化内容改变成微电影、微广播剧或者通过快板、小品、相声、MV、公益广告等形式表现出来,让受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

作者简介:张国升(1975-),男,河北献县人,献县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助理政工师、助理编辑,本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社教广播电视受众
电视社教节目的发展困境及突破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台社教节目的创新研究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