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初探

2015-02-26 11:38虞耀
现代金融 2015年3期
关键词:贷后信贷风险小微

□虞耀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初探

□虞耀

近几年国务院和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囿于外部环境制约,小微企业自身也存在诸多不足,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组织架构,评级、分类和授信管理体系以及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也亟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一、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特征透视

小微企业资金实力不足、经营波动性大、管理信息不对称、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差,加上小微信贷业务“短、频、急”的信贷特点,使得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面临许多与传统业务不同的特征,信贷风险更为突出。

一是企业经营管理结构不完善,财务缺乏监督。小微企业起步阶段多数靠传统家族模式或自然人创业动力,多为小型合伙制或个人业主制,管理以人治为主,治理结构不完善。同时,由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员工素质一般,专业管理人员较少,对资金的预算、分配和运作能力不足,且缺乏健全的财务和内控制度。这些问题使得银行不能全面并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资金运行状况,加大监督难度。

二是企业缺乏持续盈利能力,经营压力持续增大。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短,经营容易受市场变化的影响,加上企业管理者对长期经营发展的决策失误可能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所在地位低,盲目追求规模膨胀,投资高风险领域,资金利用率低下,缺乏持续的盈利能力。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复杂阶段,具有天然弱质性的小微企业面临成本增加和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部分区域担保圈链和民间高息借贷问题凸显,同时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压缩过剩行业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使部分传统行业的小微企业成为被淘汰的对象,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较大压力。

三是企业信息透明度较低、新型的金融业态不断涌现。小微企业通常没有完整的经过外部审计的财务报告,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营活动不为外界所了解,对银行的贷前调查和贷后监管带来较大难度。此外,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开放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托融资、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P2P贷款、电商贷款、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方式迅猛发展,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不断丰富,对传统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和监管提出了严峻挑战。

四是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等级较低。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在评级、分类等基础准入时往往不占优势,较低的信用等级和客户分类使其常被排除在银行信贷体系之外。小微企业在资产评估、改制、资金运作等环节中,也缺乏规范性,信用意识淡薄,一旦经营不善会不择手段逃债躲债,且常常缺乏足够的抵质押资产和实力雄厚的保证担保人,银行第二还款来源缺失。

二、把握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重点

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首先要依托国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以及地方产、行业特征,防范政策风险和系统风险,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防范重点领域风险。

一是服务于整体发展战略,加快金融创新,培育差异化风控优势。小微信贷风险管理要符合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及管理要求,为信贷决策提供直接依据。当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风险管理原理和方法基本同质化,要借鉴“阿里巴巴”等互联网金融企业管理模式,加快风险管理创新,如通过大数据分析调整准入门槛、创新授信额度测算方式、调整财报审计要求、优化业务流程、设计“批量审批”模式等,实施差异化战略,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是强化贷前、贷后联系,把握重点环节,加强一体化流程管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客户准入的选择都比较严格,但“重放轻管”问题依然普遍突出,信贷风险常发生在贷后,特别对小微企业的“猝死”和小微企业主的“跑路”难以有效防范。因此应切实做好贷后管理,重点加强对小微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监测分析,对小微企业的评级、分类和担保资产定期进行动态重估调整,使得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成为有机整体。

三是突出“三品、三表”的分析和应用,及时发现有效风险信号。要重点关注人品、产品和押品,时刻监控水表、电表和税表的变化,对有形和无形、财务和非财务等各类风险信号统筹分析,落实调查、审查等各环节的风险管理责任,通过“三表”实测企业经营规模和运作情况,并与理论测算的授信额度相对照,防止财务信息虚假和失真影响信贷决策。

四是传导依法合规经营文化,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信贷人员职业素养。基于业务发展规模与业务需求,合理配置小微企业客户经理,加强人员队伍的培训,要求充分履行尽职调查、审查、审议、审批、管理等职责,不断通过各类培训使业务人员全面掌握小微企业产品体系和管理要求,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服务团队。同时完善业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和计价管理体系,将经济增加值及回报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纳入考核,健全责任追究机制,通过双向激励机制切实提高业务人员的风险意识。

三、加强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路径选择

商业银行只有实现对小微信贷风险的有效管理,才能打破“逆选择”,助推小微企业走出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但加强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在经济金融新常态背景下,构建小微企业风险管理机制。

一是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机制。根据“结构追随战略”的管理学原则,商业银行应根据小微信贷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建立专门的小微信贷部门或中心,完善“分级调查、上下联动”的信贷管理体系,分配专人负责客户调查、信用评级、客户分类、风险分析、授信审批、贷后管理等各个流程,防止从客户部门和信贷部门分解力量处理小微信贷业务所造成的人员配置不足、业务不精等矛盾,实施“集中审批、高效运作”的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模式,集中开展业务处理和风险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完善信贷风险评价机制。从小微企业特点出发,而非生搬硬套大中型企业模式,逐步健全各流程环节的风险评价机制。贷前调查环节,评价是否本着风险导向,以审慎检查为原则,对企业开展深入详实的调查,并从贷款企业准入条件、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匹配情况等方面关注信贷风险。贷中审查环节,评价是否充分考量关键性定量和定性指标,从经营模式、管理水平、市场前景、信用状况、财务状况等方面综合评定企业信用,并通过科学的风险计量模型评定风险,对风险合理定价。贷后管理环节的评价,要考察其是否设定专项风险容忍度指标,侧重于非财务因素收集,加强企业或法人资金账户监测,树立收益覆盖风险的基本理念。

三是健全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小微信贷业务风险并作出恰当反应,努力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对于风险苗头客户,及时了解其经营状况进展与变化、高层管理者是否出现重大调整、企业所有资产是否发生权属变更或严重贬值等预警信息,保证在风险初见端倪的时候发现并努力化解。要对不同风险级别的贷款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规避、防范及化解措施,对客户的检查、业务的分析、风险的预警以及不良资产的退出等过程,明确纳入风险管理工作整体考评范畴。加强风险预警信息搜集分析、筛选甑别和综合服务能力,除实地调查和定期走访及时发现风险苗头外,还要通过为企业提供财务管理咨询、投融资管理建议等金融服务,以更全、更深、更早地掌握风险信息。

四是建设内部控制机制。落实关键岗位权责分离、按照权限和步骤处理业务等各项规定,有效防范内部道德风险,减少业务差错、保证客户质量。进一步加强基于流程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使各关键岗位和横向、纵向的部门、行际之间能够相互独立、相互制约。要加强小微信贷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建立由内外部审计专家、法律顾问、监事组成的评审机制,定期对小微信贷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估,促使内部控制环境不断得以改善。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苏州分行)

猜你喜欢
贷后信贷风险小微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小微课大应用
商业银行贷后管理能力建设措施和方法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控思考
小微企业借款人
舒兰农商行 陆续出台两款贷后管理实施细则
新常态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析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