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探讨

2015-02-26 18:48李林彦盐城市亭湖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江苏盐城2240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关系

李林彦(盐城市亭湖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江苏 盐城. 224000)

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探讨

李林彦
(盐城市亭湖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江苏 盐城. 224000)

摘 要: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节目中的一个构成元素,它必须和电视表现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配合起来,才能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电视人物形象的塑造。为“看”而写、镶嵌点睛的写作、水乳交融的结合是电视解说词“非独立性”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电视解说词;电视画面;非独立性;关系

电视是一门综合性、兼容性很强的艺术,画面、解说、同期声、音乐、图片、特技等相互配合,从而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内容。电视解说词本来就是电视节目中的一个构成元素,它的主要形式母体是文学,而文学有它自身的表达系统,可一旦作为一种手段或者表达形式,成为电视节目的组成部分之一,文学就丧失其独立的表达的形式,写作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写作,它已成为电视节目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不同程度的呈现了自身的不完整性。简单来说,电视解说词文稿应该是相对零散的、不能够传达完整信息的。因此,单看解说词文稿是不能像读文章那样了解到它说了什么,它必须同电视画面相互依赖,相互配合,进而将真实信息完整呈现给电视观众。这就是常说的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

从概念层次来看,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主要指:电视解说词不去独立的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的塑造电视的人物形象。它必须和电视表现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配合起来,才能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电视人物形象的塑造。为“看”而写、镶嵌点睛的写作、水乳交融的结合是电视解说词“非独立性”的具体体现。

一、为“看”而写

为“看”而写是电视解说词区别于其他写作方式的重要特征。为“看”而写,在电视节目创作中所包含的基本含义是以电视画面为主要传达信息、讲清事件来龙去脉或者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手段。这一特征来源于电视的特性:电视让观众形成“看”电视的习惯,而不是像广播那样以”听”为主,这就要求其他一切表现手段辅助画面存在着。基于这一特征,电视画面承载了主要的传递信息的手段。因此,电视解说词为“看”而写的特征要求文字处理应该注意以下五点:

第一,电视解说词应当来自于电视画面,也就是从画面中找到相应切入点展开解说词,再回到画面中去,就是常说到的“声画对位”,同时也涉及画面和解说词交接时候的切入点问题。例如,《庐山山趣》中说到庐山有很多条山脉,如果按照正常想法,编导应当尽可能多的取景,取的都应该是庐山山脉的实景,但是很明显,这样的办法比较笨拙并且少了庐山山“趣”。编导巧用游客手中的地图,地图上明显标注各山脉的形状和位置,画面中表现如何选择山脉、去哪条山脉都可以通过地图表现的清清楚楚。这一画面不仅体现声画对位,同时也体现了趣味性。如何切入某座具体的山脉明显体现了从画面中找到相应切入点展开解说词的要求,此时的画面和解说词不是硬切,而是通过一张庐山地图,以这个小切口实现了解说词和画面的配合。

第二,电视解说词的作用不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不断重复,而是补充说明电视画面潜在含义或者传达画面隐含的信息。因此,解说词应该更好的引导观众去关注由电视画面传递出来的内容,充分引导观众“请看画面”。例如,“过去,南极只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梦中,如今,南极来到了我们的眼中”。这句电视解说词潜台词就是引导观众去看画面,以前看不到南极的真实模样,那么现在我们眼中真实的南极到底是怎样的呢?画面会给你真实再现。一些潜在的信息无法用画面表达,自然就需要解说词的帮助。例如,编导需要通过镜头画面讲述今天的天气十分的寒冷或者炎热,此时多用一些体现天气寒冷或者炎热的细节画面可以表现,但是如果还需要传达“这种天气要持续十天”这样的内容,电视画面就无能为力了,必须通过解说词补充,说明隐含意义。

第三,电视解说词具有作为引导观众看电视画面、补充电视画面背景信息的作用,写作中应当多使用一些指示性代词。例如,“这些那些、这个那个、他(她、它)们”。这些指示性代词模糊、没有具体的指代主体,也没有明确详细的表达和描写,多运用它们就是引导观众去关注电视画面在讲什么,其实是在强化电视镜头语言的作用。电视解说词没有全部抖出描述主体和细节,通过模糊的表达配合电视画面,吸引观众的眼球。

电视解说词中应尽量少使用描述性的词句,这同样也在强调电视画面的主体作用,镜头中要表现的花红人美天气好等等,常见的做法是解说词代劳:”今天晴空万里,天空一片蔚蓝色;花园里的花朵娇艳欲滴,真是太美了!又或者说:这个姑娘长得真是太美了等语句,其实是不适宜的,类似于花红人美天气好这样的表达其实都可以通过捕捉细节画面去呈现,而不是借助解说词来描绘,真实画面到底是怎样的,不是通过电视解说词使劲,而是通过电视画面去呈现。对于受众来说,每个人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角度是不一样的,硬是通过电视解说词描绘出来的“美好”,不一定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反而影响电视节目的真实性。

第四,已从电视画面上已经传达出来的信息,电视解说词就不必去重复,否则就会造成“看图说话”。除非是特别重要的信息的确需要重复强调。例如,画面上出现了一头牛,“牛”这个信息通过电视画面已经完整明确的传递出来了,而解说词依旧是“这是一头牛”。这是较低级的错误,忽略了电视画面的作用,显然画蛇添足。

第五,声画对位也是电视解说词和画面较好配合的一个要点。上文简要提及,电视解说词和电视画面相互配合着存在,而张冠李戴、声画两张皮的现象经常会在新闻工作中出现,很多一线记者在编辑时政新闻、会议新闻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感觉,万能空镜头的使用频繁,大段的解说词需要镜头,但是电视解说词所讲的内容基本与画面的内容无关,这往往会让观众搞不清楚这新闻到底在说什么,从画面看不出内容,所配的解说也是没有实质性内容。

二、“镶嵌点睛”的写作

电视艺术因其自身的特性,镜头画面是诸多组成元素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镜头画面,“观众”就成了“听众”,“看”节目成了“听节目”,正如上文提到的,此时的表现形式与广播类似了。电视画面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存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一些历史资料也许没能完整记录下来、潜在的背一系列背景资料无法用画面表达、对未来的展望或者设想无法用镜头实在的表达出来等等,这时候就突出了电视解说词的重要性,

它可以用文字弥补镜头的不足,但是依旧能够表达出电视节目意图。

不可否认的是,电视依旧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较为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手法有时候已经不能吸引大众眼球或者满足大众需求。很多新媒体作品镜头画面更加生动、表达内容更加真实、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等特点冲击阻碍着传统电视的发展。在一线工作的同仁有过相似经历:所取素材多的只是画面,片中解说词一铺到底,把编导想说的、编导在现场看见的以及被采访者心中想说的等等内容,都是通过解说词一一道来。孰不知,观众想要看到的、更感兴趣的不是无现场声的画面,更不是想听“编导认为”。编导在现场看到的不算真实,只有用镜头记录下真实的现场,这才叫真实。设想,当镜头语言能够说明事件来龙去脉的时候,解说词的作用是不是相对弱化了?只是在必要的环节,通过解说词做“画龙点睛”之笔,也就是我们所提到的“镶嵌”式的写作,它只承担部分任务,不承担“画龙”任务,也不堆砌。

三、水乳交融的结合

电视解说词和电视画面的密切配合、恰到好处的呼应是尤为重要的。如何做到完美对接?这就编导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观众需求、把握好解说词说什么、怎么说、在什么时间说、具体说多少。把握好这几个方面的“度”,电视解说词和画面就不会出现所谓的“声画两张皮”或者解说词一铺到底等硬伤问题了。这也充分展现了解说词和电视画面的另一种特点——水乳交融的结合式存在。

电视画面具有它的局限性,而解说词就是帮助画面更加生动的表达。例如,常见的以下几种情况:当电视画面无法展开想象,无法表现未来的时候,解说词可以提供帮助,一系列抽象空镜头配合解说词表达完整;当电视画面无法直接揭示复杂的人物内心时,解说词也可以对人物简单的心理活动进行间接揭示,减少猜度的空间,侧面表明真实的人物状态;常遇到一些抽象、不具备直观可视性的问题无法通过画面表达,编导也不可能为此特意去拟造抽象画面活动空间,此时只能借助解说词配合意境和主题相符合的画面加以说明或诠释;给予画面本身具有多视性和可塑性,电视解说词也可以帮助画面诠释特定含义或者内容。

四、结语

电视解说词和电视画面两者之间其实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关系。电视解说词反映的是不完整的信息,它不要求文字表面的完整性,写出来的解说词文本内容上可能是片段、零碎、不完整的,甚至前言不搭后语,但是它结合以电视画面为主要

元素的其他电视手段共同表现同一个主题之后,整个电视内容就丰富起来,变得好看好听好玩。电视解说词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它存在着的正确方式也必须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更科学合理完美地做好电视。宣传自己,同时也是在宣传“好声音”这一品牌,曝光率的增多同时带来的是“好声音”这一品牌的深化。

《我是歌手》参加比赛的一些歌手大多是已经在业界享有一定声誉的明星,本身具有社会知名度和受众认可度,他们的再次走红过程很难完全套入“我是歌手”这样一个品牌,所以后期影响力不如“好声音”。但换个角度来看,《我是歌手》中的歌手本来享有一定知名度,由于《我是歌手》再次走红又会吸引来很大关注度,叠加效果比“好声音学员”更强,个体影响力更大。

(三)商业消费影响力差异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指出:消费的存在是维持成为一切社会活动运转的先决条件。[4]电视台是依托商业来支撑日常运转,一档节目的商业价值,也就是与可以拉来赞助商投资的多少和节目的收视率直接挂钩。《中国好声音》的超高收视率为浙江卫视拉来了不少的赞助,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在《中国好声音》每一季完结之后,启动的一系列“好声音”的巡回演唱会打着“好声音”的旗号也带来了不少经济收入,商业价值被充分挖掘并且持续升温,在短期来看可以取得不错的结果,但长远来看会不会被过度消费还很难说。

《我是歌手》的选手都是已经有名气的明星,他们本身就有自己的商业演出和其他安排,后期再运作成本会比较高,可能会得不偿失。所以《我是歌手》的商业价值挖掘止步在节目的最后一期播出结束,也是因为这样,这个节目对于观众来说保持着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虽然看起来比《中国好声音》短期的经济效应差一些,但长期效果不一定差。

四、小结

《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作为两档唱歌类“真人秀”节目,虽然是同一类型的真人秀节目,但是两者在赛制设置、选手设置、节目表现形式、节目文化意义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区别。《中国好声音》打破了歌唱类“真人秀”节目的低迷市场,开创了“真人秀”节目的新局面;《我是歌手》开创了新型“真人秀”节目模式,把这类节目推向了高潮。中国的“真人秀”节目本来就容易呈现同类型节目扎堆出现的情况,《中国好声音》四季、《我是歌手》三季过后,在首播同期出现的大量唱歌类真人秀节目现在已经不见踪迹。《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出台之后,很多省级卫视为了减小风险,更多地从外国购买版权,虽解了燃眉之急,却不能做长久之用。娱乐节目要想赢得受众,塑造品牌,取得长远发展,一定要避免简单的复制和一哄而上,细分市场,寻求差异,不断改进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这是本文比较分析《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差异化发展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李晓枫.电视传播管理事务[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7.

[2]李品齐,金钊.“制播分离”新解读[J].荧屏内外,2002 (17).

[3]谢耘耕.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5.

[4]鲍德里亚.论消费社会——兼论消费文化[M].蒋原伦,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郭薇薇.基于“非独立性”的电视解说词写作[J].写作,2013(9).

中图分类号:G2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6-0037-01

猜你喜欢
关系
商业保险与信用担保关系问题研究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措施及其创新
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关系的分析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