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历史题材电视剧正剧《康熙王朝》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2015-02-26 18:48陈珏西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6期

陈珏西

(黑龙江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浅析古代历史题材电视剧正剧《康熙王朝》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陈珏西

(黑龙江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历史正剧作为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应在不违背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历史氛围等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创作,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这样历史正剧才会达到历史与艺术双重真实的完美平衡。2001年古代历史题材电视剧正剧《康熙王朝》在各大卫视热播,倍受好评,之后更是不断地在各地方台重复播出,堪称经典。此剧以其对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的准确把握,做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瑕疵,本文从此三方面分析此剧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关键词:《康熙王朝》;历史真实;艺术真实

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来看,《康熙王朝》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古代历史题材正剧作品。首先,《康熙王朝》依据历史正剧创作中历史真实的原则,剧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都能在《清史稿》的《纪》《传》中找到记载。同时,《康熙王朝》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和大量细节描写,刻画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了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孝庄皇太后与内大臣等人的艺术形象。该剧尊重历史史实,真实地再现了康熙在位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擒鳌拜、撤三藩、抚蒙古、征罗刹、平定噶尔丹、收复台湾、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等等。但与表现剧中人物的人情和人性相比,该剧并没有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着力叙述,而是以这些事件作为全剧故事结构的主线,着重表现剧中人物之间的人情故事。全剧中,面对历史重大冲突时,不同利益关系的各个人物间灵魂的激战最吸引观众的,而那些战争场面却不是观众关注的焦点。该剧对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都基本上维护了历史的原貌,同时对一些次要人物、情节又进行了必要的艺术虚构和二度创作,既表现出历史正剧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又达到了很好的强化和审美效果。

对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结合,该剧主要体现在重要历史事件与重要历史人物的设置两方面。

一、重要历史事件表现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

历史正剧表现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前提下,对于一些难以进行历史考证的情节、细节、场面和人物心态,应留给创作者以广阔的想象与虚构的空间,来充实历史记载的不足和展现历史的可能。合乎逻辑的艺术想象和虚构是必要的,否则,历史正剧就很难吸引观众。

《康熙王朝》中重要历史事件的表现,以擒鳌拜为例。《青史稿·本纪六》中明确记载了擒鳌拜的始末,但在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过程时,史书中却仅有寥寥数言:“康熙八年五月立十六日,康熙帝召集众少年,问道:‘汝等皆联股肪誊旧,然则畏联钦,抑畏拜也?’众少年同声回答:‘独畏皇上’!康熙帝便公布鳌拜罪恶,授计捉拿。当宣鳌拜进宫时,他毫无思想防范,康熙帝指挥众少年‘立命擒之’。”历史上的鳌拜武艺超群、权倾朝野、威风凛凛。观众一定能接受捉拿鳌过程是惊险刺激的,因其掌握朝廷军权,党羽众多。而史书上记载只有几句话,剧中若按照史实的三言两语来安排则无法感染观众,所以编导无对该场面进行合理想象和艺术虚构。在《康熙王朝》中编导对鳌拜进宫前设置了合乎逻辑的危急场面,九门提督吴六一为康熙拼杀的危急场景、小库布们对康熙忠心耿耿为保护康熙而牺牲等等。这些场面的设置既符合鳌拜身怀绝技的历史身份,又显示出少年康熙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的沉稳、坚毅和韬略。这种艺术加工的手法既增强了电视剧的戏剧性又充分的遵循了历史真实的真实性。

在《康熙王朝》全剧最后,康熙皇帝是在将要宣布遗诏的早朝上手拿遗诏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驾崩的,但在历史史实中,康熙皇帝是在畅春园驾崩的,而不是死在乾清宫的宝座上的。他的“遗诏”也不是拿到乾清宫宣布的,而是在畅春园寝宫交给隆克多等少数人的。因此,雍正初年才有“改诏、墓位”之说,发生了雍正帝(胤禛)与其兄弟胤禛等人为争夺皇位的明争暗斗。虽然这一处,并不符合历史史实,但这最后的虚构是为了体现康熙皇帝一生圆满结束,他驾崩的时候并不是如雍正那般孤独凄苦,这样离去的康熙皇帝,会引发观众联想起其一生擒鳌拜、撤三藩、抚蒙古、征罗刹、平定噶尔丹、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这是为了全剧的艺术效果,这是尽可能围绕着人物做艺术虚构,合情合理。

此剧中,合理的虚构,不仅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用想象的细节串联起来令观众更加清楚地明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和完整性,而且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和形象体系及爱憎分明的艺术情感和情感体系,艺术地演绎了历史。

二、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

历史正剧的创作应依据历史真实来塑造剧中的主要人物,重要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及品格均不得随意歪曲和篡改,剧中必须符合史实。但历史正剧也属于文艺作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不完全依赖史料创作。如果仅按史料中概括性的语言拍摄,会与文艺作品的内在要求相距甚远,也很难使其成为艺术品。所以在历史正剧中,重要历史人物的心理变化与细节以及次要人物的设置在尊重固有历史精神的前提下可以并且应该进行合理想象和艺术虚构。

《康熙王朝》中所表现的重要历史人物有:康熙帝、孝庄太皇太后、顺治皇帝福临、辅政大臣索尼、索额图、鳌拜、明珠、李光地、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等。这些历史人物构成了全剧的整体脉络,演绎着康熙时代宫廷内外的种种激烈复杂的斗争。

依据历史正剧依据历史真实加以艺术虚构的创作原则,在《康熙王朝》中编导虚构了魏东亭、伍次友、周培公、容妃及蓝齐儿等人物。而在剧中为增强艺术效果对于一些历史上确有其人的人物也增加了一些细节的虚构。例如,效忠于康熙的魏东亭一直从小时候陪伴康熙读书到长大效忠于康熙一直到其死亡,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和朋友关系是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而在史实中并

无魏东亭此人,陪伴康熙读书的另有其人。但魏东亭的设置能体现康熙一直历来的成长,表现他们的君臣关系,尤其是在康熙因魏东亭擅自让百姓退三里护驾并且未发现朱三太子的过失后,贬魏东亭由提督变成知县。这显示了康熙身为皇帝的不徇私情,深谙帝王之道。再如,据《清史稿》中的史实记载苏麻喇姑是孝庄从娘家带到婆家的贴身侍女,比康熙皇帝约年长40余岁,她与孝庄文皇后岁数相差无几,当为康熙帝的奶奶辈。而在剧中编导却设计了少年康熙与苏麻拉姑之存在欲语还休的感情,苏麻拉姑与伍次友之间的也存在感情。剧中还虚构了公主蓝齐儿,设计蓝齐儿曾与李光相爱,但却被康熙嫁给了噶尔丹。在康熙平定噶尔丹的战斗中,噶尔丹被杀,康熙独自前去看望爱女,蓝齐儿在怒斥和哀怨之间摇摆不定的态度,她与噶尔丹所生的儿子上前捶打康熙的场景,令观众深深地体会到康熙作为一国之君的艰辛与无奈,因为作为君王他却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父亲。

正是这些虚构的历史人物和纷繁复杂的情感纠葛令人物的情感冲突和内心矛盾得到了升华,从而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虽然这些都是剧作家的艺术虚构,而正是这些虚构的复杂的人物关系才使得电视剧本身更好。

三、《康熙王朝》中重大历史事实、重要历史人物表现的偏差

虽然《康熙王朝》在重要历史事件与重要历史人物的设置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达到了辩证统一,实现了历史与艺术双重真实的完美平衡,但是,再优秀的作品也会存在瑕疵。在该剧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表现上,确有不符合史实的缺憾。例如,在剧中康熙帝三十二年收复台湾,而历史事实却是,康熙帝二十二年施琅率军收复台澎;[1]剧中清军功陷台湾,郑经自刎,而史实是郑经早死于康熙帝二十年正月,台湾由其次子郑克爽降清。[1]再如,剧中康熙帝把台澎合成一县,命魏东亭去当县令,而史实是清在台设立一府三县,由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1]可见《康熙王朝》在台湾问题的把握上确实有悖于史实。再如,剧中孝庄皇太后直呼“孝庄”,“孝庄”是她死后的谥号。她生前怎么能知道。《康熙王朝》历史事件,称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错,这就不是历史真实了。因此,不得不引起历史学家与传媒业内人士的思考与反省。历史正剧在拍摄前邀请史学专家进行论证是十分必要的。

《康熙王朝》作为古代历史题材电视剧正剧,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艺术虚构在具体历史环境内用细节表现人物形象,客观还原,合理想象,体现了历史真实与历史规律之间的关系和历史的本质特征,在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上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揭示了特定时期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取得了较高程度上的评价。虽存在一定的瑕疵,但是确实是我国古代历史题材电视剧正剧创作的一个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205-215.

[2]李静.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正剧研究[J].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3]吴学明.历史剧浅析——观历史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有感[J].中国电视,2005(5):6.

[4]郭沫若.郭沫若论剧作[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陈珏西(1992—),黑龙江巴彦人,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6-00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