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影片《心花路放》的成功——从大众文化电影的视角

2015-02-26 18:48褚丽影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6期

褚丽影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简析影片《心花路放》的成功
——从大众文化电影的视角

褚丽影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摘 要:大众文化电影的制作以大众趣味的培养和满足为基本导向,越来越趋于娱乐化,在价值评判上也不寻求直接的道德教化效果。但值得庆幸的是仍存在诸如《心花路放》这样的大众文化电影的成功楷模。本文主要分析了其对明星制度的运用、叙事类型以及新媒体环境下不同营销策略的组合。

关键词:大众文化电影;《心花路放》;批判性借鉴

一、简析大众文化电影《心花路放》的成功

虽然许多影片饱为大众所诟病,但还是存在这样一些影片既满足了大众的趣味与审美,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同时引人反思。电影《心花路放》正是这样一种典范。笔者以此片为例简析其成功要素,不在于总结出一条广而适之的规律,只为能够客观批判地看待我国大众文化电影。

(一)明星与作品风格:票房的一大保障

在如今商业社会的时代,拍电影更多的是一种投资行为。而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投资收益很不稳定,影片投资人、制作人深谙在大片云集的电影里赚钱的法则,那就是一切要向市场看齐,拍出大部分观众想看的电影、喜欢看的电影。《心花路放》这部影片的女明星就有,佳作颇多、文艺气质突出的袁泉、身材高挑靓丽的张俪、清新脱俗的周冬雨以及身材火辣性感的马苏等一众对不同观众之口味、实力与外形兼具的女演员,这都是票房的一大保障。

除了女明星对于观影主体内在欲望的满足之外,以黑色公路喜剧闻名遐迩的导演宁浩与黄渤和徐峥这两位炙手可热的喜剧演员的合作是影片口碑与票房兼具并荣登2014年度国产电影榜首的核心所在。

正如赖安所认为的那样,在文化商品的经营管理中,市场销售任务就是降低受众是否接受艺术创作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营销活动把这种不确定性降到最低,是通过把艺术创作放置在受众的认知概念领域,而这个领域正是由明星和作品风格构建的。[1]

(二)现实主义的公路喜剧片:兼具娱乐与启发性

首先,影片选择定档在十一国庆期间,且该片题材选择的是喜剧,是一个良好的选择和应景的题材。其次,主演方面选择的黄渤和徐铮,因为新一代中国喜剧的阵容模式(宁浩—徐铮—黄渤这三位铁三角)可以很好地保证票房;最后影片选择的是最近很受大众追捧的公路旅游电影,在前有《无人区》和《后会无期》映衬下,这种题材能够让观者有一种新鲜感。

就故事蓝本而言,影片以传统的公路片模式呈现,并非新颖独特,但当《心花路放》被打上宁浩式标签的时候,一切开始不同,对于其将荒诞现实主义在电影中游刃有余的融会贯通,使电影并非一味地恶搞,透过旅途上徐铮与黄渤这一冷一热活宝式形形色色的采花艳遇,使笑点一再引爆。

与以往宁浩执导的黑色喜剧有着很大的不同,黑色元素的运用并非贯穿至终,而是作为一种开篇抛出剧情引线的手法。于是观众在观影时,一再被其接地气的喜剧情节逗笑,并随着叙事的进行充分发挥自我感知,与银幕画面展开心理互动,借助影像使爱恨情仇和喜怒哀乐得到传达和宣泄。在这艳路的终点,得到治愈的不仅是为爱所伤最后学会“放下”的耿浩,同时还有随其一路癫狂的观众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三)漂亮的营销“组合拳”:不可缺少的一环

除上面几个因素外,影片既叫好又叫座,营销团队打出的一记营销“组合拳”功不可没。总结下来共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事件营销。《心花路放》在事件营销方面避免了给主演带来不利影响的人物事件营销和名人效用手段,而是利用娱乐平台来完成营销。首先,在2014年8月26日发布会后,宁浩录播了8月30日的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该节目是面对90后的一个的演讲平台,在讲演过程中主持人和台下的提问观众都反复提及《心花路放》。因此,单是靠口碑营销就已经让该片渗透到大批90后的茶余饭后的谈资中;并且8月26日《中国好声音》录制中,黄渤献唱《爱与愁》,且录像被节目组剪辑到了9月19日的齐秦专场,笔者有意观察了黄渤那场的回访量,腾讯视频显示为1亿5000多万。

(2)以价换量。影片提早两周点映,全国总计350场,共有5.7万人观影,为这部国庆档才正式上画的电影,提前贡献了245万人民币票房。在这一背景下,猫眼等一些网络售票平台推出了最低“9.3元手机客户端专享优惠购票”的促销,片方和电商网站互利互惠。而这9.3元和“最低票价”及60到80元的实际票价相比,中间的差价则由《心花路放》出品方和猫眼电影两家补贴,所谓贴钱赚吆喝。

(3)“O2O”营销。O2O的出现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电影发行和院线经营。80、90后的“淘宝一代”对网上买电影票具有天然的热情使得格瓦拉、猫眼、时光网、豆瓣电影等一大批售票网站进入高速发展期。更关键的是,如今的电商网站已经沉积了海量的用户信息,这些数据使得影院更精准的排片。《心花路放》在这种商业模式让网上的低价票和提前买票选座位以及网下的售票结合相得益彰。

二、总结:批判性看待大众文化电影

《心花路放》是一部典型的商业片、名副其实的中国大众文化电影。其票房的成功不仅与影片的大众文化属性有关更与一系列的营销手段密不可分。但本文既不是要为大众文化电影总结出一条能够获得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金科玉律,更不是在当今烂片横飞的时代,为大众文化正名。我们不应该仅仅人云亦云地批判大众文化的否定面,而要重视大众文化与现代传媒、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正视大众文化的崛起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参考文献:

[1]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杰里米·G·巴特勒在明星制度与好莱坞(The StarSystem and Hollywood)[M].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420.

[2]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文化研究导论(第五版)[M].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赵勇,杨玲.大众文化理论新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褚丽影(1990—),女,河南周口人,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在读,从事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JJ990055......

文献标志码:AA.......

文章编号: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007711--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