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事件报道的准则

2015-02-26 18:48谢彩雯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准则

谢彩雯

(广州广播电视台,广东 广州. 510010)

灾难事件报道的准则

谢彩雯

(广州广播电视台,广东 广州. 510010)

摘 要:面对突发的灾难事件,新闻媒体应明确自身担负的社会道德责任,遵循客观真实、及时、完整、人文的新闻报道准则,全天候、全面的对灾难事件进行报道。此外,随着灾难受害者与新闻受众的主体地位逐渐提高,新闻报道应充分重视人文关怀的融入,寻求报道事实与人文关怀的最佳平衡点,让人民群众在灾难面前看到希望。笔者将结合多年新闻报道的实践经验,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准则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灾难事件中人文关怀的报道方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灾难事件;新闻报道;准则

一、灾难事件报道遵循的准则

(一)客观真实性

真实还原、报道灾难事件全过程是新闻媒体报道工作的最基本要求,[1]也是群众对于新闻的共同要求。新闻媒体工作者应以客观真实的原则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准则,在新闻报道、传播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新闻媒体工作者主观意识的偏差而产生的虚假新闻。

(二)及时性

及时对灾难事件进行报道能有效减轻灾难带来的损害程度。新闻媒体在灾难发生后,迅速及时地深入灾难事件进行调查与报道,通过现场实时报道、电话连线、采访现场目击人员、专家解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新闻报道,并实时对新闻进行播报更新,让群众能及时了解受灾地区的实时情况,并能为救援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三)完整性

新闻媒体工作者通过音频录制、图片拍摄等方式对灾难事件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并对灾难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连续报道。灾难事件报道的完整性不仅尊重了群众对于事件的知情权,也满足了群众的信息与心理的需求,使其充分了解灾难的成因。

(四)人文性

新闻报道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尊重人们的个体价值与尊严。新闻报道应做到以人为本,将人文关怀放在工作的首位。灾难事件的发生必然会造成人畜伤亡、财产损失严重的情况,新闻媒体工作者在真实反映受灾事件的同时,也要关注灾群众的受伤情况、损失情况、情绪波动等方面的情况,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人文关怀,彰显人性善良的一面。

二、灾难事件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融入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尊严以及人性条件的肯定。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人文关怀对减缓受灾群众焦虑情绪、促进正能量的传播,净化人们的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新闻传媒工作者应积极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新闻报道中,[2]具体方式如下:

(一)对灾难事件进行真实报道,实时报道与监督政府的应对情况

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媒体对于灾难事件的及时、真实、准确地报道,包括了人员的受伤情况、救灾情况、人员安置情况、事故原因的调查等方面内容。不过,我国新闻媒体在灾难事件报道时往往非常谨慎,总是重正面报道轻负面报道、重政府官员报道轻民众报道。有关部门和地方领导对突发事件中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事故原因和对相关责任人的惩处情况总是不愿公开透露,造成了受众对政府、媒体的不信任,严重影响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及时、准确地报道公众渴求的信息,还需另辟蹊径。2015年8月12日,天津塘沽发生了特大的爆炸事故,牵动了全国上下十几亿人民的心。在四天内举行的六场新闻发布会中,天津官员应对媒体时语焉不详:第一场中回答记者“危险品仓库按照规定应该离居民区多远”官方称“还是蛮远的”;第二场发布会中无视记者喊话“只峰是谁?”径直离场的做法;第三场发布会中“专家不在,我要与我的同事商量一下”的回答,此外还有高频次出现的“不掌握、不了解、无法回答”等词。在这种情况下,新京报、财新网、南方都市报等媒体通过查阅有关公司的材料、规划、危化品管理条例等资料写出一篇篇报道。例如,南都率先通过河北一家化工企业的爆料,随后查阅瑞海国际在2013年进行退场改造工程时的报批材料,相互对比印证瑞海国际仓库违规存放700吨氰化钠的新闻。在第三天的新闻发布会中也确定该新闻报道是准确。

(二)人性化采访灾难事件中的家属

在突发新闻中,“新闻中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组成要素。记者的天职是搜集可靠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如果因担心伤害家属感情而放弃采访事件的受害者一方,不仅失去了突发事件方的重要信源,也无助于报道的及时、准确、公正和平衡。在任何突发事件中,都不乏家属表达出向媒体呼吁和诉求的意愿,他们提供的信息也很可能是事件的重要证据。因此,关键不在于是否需要采访,而在于如何在报道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被采访人的困扰和伤害。

3月11日,CNN播出了一次对机上失踪美国公民、在吉隆坡工作的IBM高管伍德的亲友的直播间采访。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被采访人显然是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出镜的:穿戴庄重整洁,表情虽然悲痛却仍然比较平静。CNN对其出镜的处理方式与被采访的专家、记者一致,在新闻呈现上,这就与无限逼近、粗暴抢拍获取当事人悲痛失控表情的报道方式产生了极大区别,尊重了被采访人的尊严。整个报道为时不足两分钟,简短、平静,对家属悲痛的呈现有严格地把控——当主持人询问“两个孩子是否了解父亲的情况”时,当事人的朋友回答:“是的,我们都希望他平安。”由于处理适度,这一最早出现的对当事人家属的直接专访并没有引发所谓的“二次伤害”,伍德的家人在16日第二次接受了CNN采访,表达对伍德的担忧和思念,可见他们对CNN的报道是认可的。由此可见,正如许多记者所指出的,对遇难者家属的采访不是问题,如何适度采访才是问题。

在事件刚刚发生的第一阶段,受害者家属往往处于极度震惊、恐惧和拒绝接受坏消息的心理状态。此时,急于挖掘受害者与家属在事发前的分别细节,或是追问其感受,显然属于大忌。记者应尽可能使用观察法进行报道,少提问,不追问,给被采访者保留足够的物理和心理空间。在镜头语言的使用中,应尽量采用中景和远景,如果对方有表达意愿,采访应该在理性、不煽情的基调下进行,即使现场被采访人情绪失控,后期编辑资料时也应选用能够保护对方尊严、避免二次伤害的素材。

参考文献:

[1]张平宇.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责任及报道准则[J].当代传播,2005(04).

[2]胡阳.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情感——对灾害性新闻的几点思考[J].记者摇篮,2007(01).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6-0150-01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准则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基于极大似然准则与滚动时域估计的自适应UKF算法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学学准则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