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新”标准 推进农村报道——以《黄山日报》美好乡村建设新闻报道为例

2015-02-26 18:48袁玉灵黄山日报社安徽黄山2450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

袁玉灵(黄山日报社,安徽 黄山. 245000)

坚持“四新”标准 推进农村报道
——以《黄山日报》美好乡村建设新闻报道为例

袁玉灵
(黄山日报社,安徽 黄山. 245000)

摘 要:2012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做出了建设美好乡村的重大决策,这项旨在提升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同样也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文章以近年来《黄山日报》美好乡村建设方面的报道为研究对象,探析推进农村报道的有效路径——紧紧抓住农村发展变化中的“四新”,即新鲜事、新典型、新经验,以及具有黄山特色的新旅游,以“四新”标准衡量并反映农村发展的新变化、新气象,从而增强农村报道的新闻性。

关键词:美好乡村;《黄山日报》;新闻报道

2012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做出了建设美好乡村的重大决策。一时间,全省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再次掀起美好乡村建设的热潮,这项旨在提升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同样也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那么,记者究竟该如何走进农村基层?如何深刻记录农村变化的轨迹?文章以近年来《黄山日报》美好乡村建设方面的报道为研究对象,探析推进农村报道的有效路径——紧紧抓住农村发展变化中的“四新”,即新鲜事、新典型、新经验,以及具有黄山特色的新旅游,以“四新”标准衡量并反映农村发展的新变化、新气象,从而增强农村报道的新闻性。

一、准确理解美好乡村建设的“新鲜事”

所谓新鲜事,可以做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指时新性,即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也就是说“新闻的发生与发表之间的时差越小,新闻价值越大”;[1]另一方面是指新闻题材要有新鲜感。从这两个维度去考察,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域不同,各地农村都会有新鲜事发生。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竞争中迸发出新活力,惠农政策和科技信息让农民尝到了致富的甜头,送到家门口的文化大餐让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富足,信息化时代让越来越多的创意在农村扎根生长……这些新鲜事需要新闻记者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

黄山市自古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农民的生活来源主要以毛竹、茶叶等农产品粗加工为主。但近年来,皖南山区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给了我们不竭的新闻源。例如,对于“田地向规模集中,工业向园区集聚,农民向城镇靠拢”的新动向,报道时就要充分把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政策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对于乡村出现的高新科技、信息化等新事物,报道时就要深入挖掘村民从未知到熟知并得心应手利用的过程;对于村民从物质生活追求向精神文化追求的转变,报道时就要全面展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新机制……农村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在笔者的笔下组成了一篇篇通讯《科技种茶香溢远》《文化芬芳满山乡》《写生经济迸活力》等。

二、注重挖掘美好乡村建设的“新典型”

纵观黄山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模范村、示范村,其成功经验中必有一条是“人”的作用,不仅仅是村两委班子,更多的是有一批引领农村发展的能人。为此,我们在报道农村发展变化中应注重挖掘典型人物,充分报道他们在发展农业生产、管理农村事务、带领村民致富、弘扬道德风尚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作为典型,当然是人尽其善,但生活中没有的完美的人。笔者认为,只要是符合人类永恒主题的真善美、勤劳勇敢、乐于助人等高尚品质,在村民中获得良好口碑,都可以成为永恒的典型。正如邵金霞在《中国地市报人》中所谈到的,“时代精神、社会正气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是好的典型的三大要素。例如,笔者在《长川:走出深闺秀姿容》中报道的歙县杞梓里镇长川村村民吴云舟,通过摄影在网上宣传家乡,让小山村走上生态旅游发展之路;《南源口村:文明和谐乡风美》中报道的南源口村计生专干汪惠英在村里没有舞蹈老师的情况下,自发组建广场舞舞蹈队,自学并教大家跳舞,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孔雀开启“致富屏”》中报道的徽州区富溪乡村民谢汉勇养殖孔雀,办起了孔雀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村民会员提供种苗,并负责市场销售,让大家同享孔雀“美丽经济”带来的可观收益……他们都是普通的村民,做的事情也是平凡的事,所以在新闻采写中应当树立一个让人们感到可亲可信、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典型人物报道,旨在群众中树立旗帜和榜样,给群众以示范和教化作用,激发、促进和带动群众向典型学习。在对典型进行报道时,记者一定要实事求是,不拔高、不造假,通过事实和细节发掘人性之光,开掘精神境界。同时,要注意捕捉有“农家味”的情节和话语,真实地再现农民质朴的一面。

三、及时总结美好乡村建设的“新经验”

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让美好乡村建设焕然一新,面对农村发展的新事物,新闻记者不能只“看热闹”,而应该善于用“看门道”的眼光捕捉农村发展之“新路”。

与发达地区相比,黄山市地处山区,很多农村位于深山区、库区,交通不便,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程度较低,但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旅游业、特色农业、新型工业逐步成为黄山农村的亮点和特色,新闻记者需要跳出农村看农村,总结经验和规律,找到亮点做文章。黟县碧阳镇丰梧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小孩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过活,虽然村里的山场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加上村民们不善经营,长期以来,山场一直荒废,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2013年,村两委利用政府扶贫资金,将村民的荒山进行集中改造,种上了1500亩的油茶,并鼓励村民入股建油茶基地,基地的除草、施肥,管理等等这些用工全部靠村民,每年一位村民光在基地做小工差不多赚3万块钱,油茶的收入也将按股份进行分成。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让村民们增加了收入,有的还放弃了外出打工,过去

的荒山如今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山”。笔者在深入实地采访后,写了一篇《丰梧:靠山吃山亦精彩》的通讯,丰梧村发展特色农业的案例在黄山市具有普遍性,这种调动村民积极性参与产业发展的经验值得还没找到出路的山区农村学习借鉴。

在农村采访中,笔者发现,经济富裕的乡村固然有其可圈可点的地方,但在宣传的时候还要注意分析经济发展的背后是不是符合国家政策,是不是对未来不会产生隐患等等。例如,靠破坏生态环境取得经济效益的农村,这在黄山是不允许的,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是不提倡的,就不应当作为我们的采访对象。

四、牢牢把握具有黄山特色的“新旅游”

星罗棋布的景区景点遍布在黄山乡村,其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甚至农业所能体现的适应自然气候变化以及动植物生命活动生生不息的过程,都散发出农业农村独特的魅力。

现代乡村旅游让曾经偏安一隅的黄山农村时时刻刻都发生着变化,在乡村旅游中,农民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生力军。要挖掘报道当地村民作为当地旅游业发展主体的成功经验,报道他们受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思想上、生活上的变化。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古徽州的很多村镇逐渐发展成为热门的景区景点,但是如何兼顾乡村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一直是一个难题。黄山市委市政府要求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所以我们的宣传报道应当宣传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的成功经验,宣传原生态的文化乡村旅游,增强人们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例如,在采写《西递宏村:美好乡村的鲜活样本》通讯时,笔者不仅关注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更关注于徽州古民居“命运”所发生的戏剧性变化。在乡村旅游发展之前,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没有能力上山砍柴,就把老房子里许多部件当柴火烧,而今通过村规民约的倡导,村民们意识到了这些当柴火烧的古民居的价值,开始了自觉的保护,同时,自愿每年将门票收入的20%作为文物保护资金用于遗产保护。这些改变诠释了人们对这块土地、这片建筑、这段历史的尊重和爱戴。

参考文献:

[1]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邵金霞.浅谈典型报道的精气神——以《秦皇岛晚报》“冰海救人大学生群体”连续报道为例[J].中国地市报人,2015(3).

作者简介:袁玉灵(1986—),女,学士,黄山日报社助理记者。

中图分类号:GG221122......

文献标志码:AA.......

文章编号: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11888444---000111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如何打造新闻报道融媒体直播态
论广播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
融媒时代,新闻报道要用好辩证法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报道要当心露点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