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中新闻信息的传播形态和特点研究

2015-02-26 18:48李凡宗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36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场域社交价值

李凡宗(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微信朋友圈中新闻信息的传播形态和特点研究

李凡宗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摘 要:朋友圈作为微信这一社交媒体中的一个重要场域,与其他社交媒体有所区别,它的私人化程度更高,对于社交关系的展现更加封闭,同时也更多受到“强关系”的影响。因而,新闻信息在其中的传播不仅受到传统新闻价值定义的影响,更加受到使用者个人“印象管理”和现实社交关系与虚拟关系互动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传播;朋友圈

一、朋友圈的“圈子”

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曾经对人际关系进行过区分,以“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为指标作为衡量关系的强弱的标准。朋友圈中正是基于“强关系”来搭建使用者的关系网络,它源于朋友圈的规则设置——只允许自己同一个“圈子”的好友能够共享其互动信息——也起到了维护这种关系生态的作用。

朋友圈的圈子既是基于现实人际关系组建的,同时也包含了种种弱关系的培养。因而这个圈子呈现出“既有成员间的高度信任、忠诚、团结、互惠和自利为纽带的‘圈子’关系,也有联系松散因而获得更多的信息流动和交换的社群”特征。[1]

二、新闻信息在朋友圈中的传播特点和影响

人们进入一定的场域都是基于一定目的的,同时也受制于这一领域内在组织逻辑,朋友圈的特征使得信息的共享和传播过程受到个人形象构建和维护关系发展因素的影响,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一)新闻信息的分享在朋友圈中传播存在“关系把关”倾向

“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者卢因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观点,后来传播学者怀特把这个理论引入到新闻学领域,它反映了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和组织过程中一种“关口”功能。[2]但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对“受众”的赋权,大众传媒的这种功能越来越被消解,但“把关”本身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仍旧是存在的。使用者越来越以网络节点的身份出现,正如彭兰所说,“每一个网络节点,都是传播路径中的一个开关,它的‘开’或‘关’决定了信息的流动或者阻滞,从而影响到信息的传播面。一条信息能否在网络中广泛传播,取决于它能得到多少‘开关’的响应。这样一种机制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信息传播中的‘全民公决’。”[3]

而这种“全民公决”正是在各种强弱关系因素作用下而进行的。但当朋友圈的使用者在其进行信息分享和互动过程中,作为信息发出一方角色进行互动时,往往考虑的更多的是“强关系”这个层面。因而在个体进行信息分享和传递过程中,信息本身的内容价值被逐渐消减,在传递本身的意义之外,更是个体通过信息进行自我标签化的过程,对于自我形象的建构和维护。

对于新闻信息而言,这一改变则涉及新闻价值的重新排序。在传播中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印象管理”重新编排了其价值顺序,从而实现了分享过程中对新闻信息进行“把关”。这就造成那些被认为能够体现使用者自身观点态度和有助于形象建构的新闻话题或者新闻形式更加有可能被传播。而传统新闻突发性、重大性、时效性等等的标准则根据上述需要被重新排序。

(二)朋友圈对观点性新闻发展的影响

社交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观点的交流。在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信息富裕者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者输出信息完成交流。可是如今,技术的发展渐渐消除了这种信息差距,社交关系中对信息本身的讨论的价值开始衰减。

因而,伴随着“告知事实”这一价值在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时代被消解而失去了原有的巨大影响,事实呈现本身在朋友圈的关系网络中的意义被渐渐抽离,人们对于事件的讨论已经将事件事实的获知作为既定的先决条件,除非其事件本身由于事实不清还有被展现的价值,人们更趋向于从其他渠道了解事件的基本信息而在此进行讨论或者“沉默”。

这一切表明新闻要根据其存在语境发生变化。客观性的提出是由于大众传媒发展的需要,由于面向属性多样,观点迥异的大众,只有做到客观才能赢得市场和声誉。而在社交化场景下,新闻事实往往成为先在性的存在,人们迫切需要的是事实之上的东西,因而一定程度上它是事实无法满足社交需求的引发的变化。除非某新闻事实本身尚有存疑,否则事实本身很难成为关注点。

(三)朋友圈中新闻信息与其他信息的互动过程中的互文性特征

朋友圈中搭建的新闻信息的分享搭建不再是人和信息背后事件之间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信息仍旧是中介,但其背后已经不是指向社会和事件。

这种逻辑的存在导致朋友圈中的新闻信息一方面消解了新闻本身的社会价值,同时其信息价值则可能被借助或者借助各种形式再次体现。

例如,各种营销文案对于新闻的借势营销中,其目标和呈现本身与新闻本身意义之间已失去了原来的联系和意义,但其信息引出的话题却被借用和传播。因而人们在借势营销中看到的是两个意义空间的互动,新闻在这一领域具有了互文性的特征。讽刺的是,借势营销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新闻的传播和影响。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小游戏的开发,则为新闻的展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用经济学的长尾理论进行解释就是,某一新闻在告知事实层面的价值实现之后,它的其他层面的价值,诸如娱乐价值等也很可能被挖掘。人们既是在消费新闻的其他价值,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运用了某种方式对文本进行的重构。甚至可以看成,新闻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社会的其他领域的继续讨论和意义延伸,或者说在事件的不同阶段,其意义场域不断变更。

三、总结

由朋友圈这一社交场域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相较大众传播领域,新闻的传播在朋友圈中呈现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态,显出了自己独有的场域文化内涵,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技术的逻辑塑造了媒介生态,且某一媒介中又根据其功能划分有其不同的场域存在。这些都警醒新闻制作者,在媒介融合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难以用一个统一程式化的标准去对待事实,同时新闻的存在也更加泛化,单纯的信息甚至观点的提供在未来极可能发生变化,新闻业与其他行业的联系也将更加密切。

参考文献:

[1]聂磊,傅翠晓,程丹.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J].新闻记者,2013(05).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彭兰.社会化媒体:媒介融合的深层影响力量[J].江淮论坛,2015(1).

作者简介:李凡宗,男,辽宁大学2014级新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20066..22..........

文献标志码:AA.......

文章编号: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225544--0011

猜你喜欢
场域社交价值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一粒米的价值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