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岘石寺沿革考略

2015-02-27 09:19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山寺襄阳禅师

方 莉

(襄阳市襄城区古城管委会 文化旅游办公室, 湖北 襄阳 441021)

岘石寺是襄阳名刹,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尤其与全国禅宗发展同步。先后经历曹洞宗、云门宗、临济宗,与禅林宗派的兴衰始终呼应,是襄阳禅宗发展的一个缩影。但该座寺庙的来历一直扑朔迷离,经过查阅典籍,在此对岘石寺沿革蠡测一二。

一、西晋始创,惜无实据

作为襄阳历史上著名的寺庙,岘石寺的起源当今通常表述为始建于西晋咸宁年间(275—280),如清杨素蕴《募重修岘石寺疏》云:“寺始晋之咸宁中。”[1]20世纪80年代编写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续编)》亦记:“始建于西晋咸宁年间。”[2]按此,已近两千年。

襄阳地区的寺庙,最早较为可靠的记载始自东晋。《高僧传》载,东晋高僧竺法慧曾于晋康帝建元元年(343)至襄阳止羊叔子寺。[3]这是有记载的襄阳历史上最早的寺庙。寺名“羊叔子”,或与羊祜有关。泰始五年(269),羊祜来镇襄阳,其人有着浓重的崇佛情结,武当建寺一事可为明证。其在襄阳镇守十年,或亦有类似行为。那么,襄阳建寺史或可前推至西晋时期。又,兴宁三年(365),释道安在习凿齿的热情邀请之下,来到襄阳弘法15年,大兴寺庙,创自此期的寺庙有白马寺、檀溪寺、谷隐寺、铁佛寺、甘泉寺等15座。

按照岘石寺明弘治遗碑《重修岘石寺记碑》(又名《重修岘山寺记碑》,下称弘治碑)记文,岘石寺“始创于晋之咸宁”[4],结合襄阳寺庙起源时代分析,此说不无可能,但可惜的是,碑文没有对该说做出确凿的引证和解释,所以,后世的佛教典籍、统志、方志等并未予以采信,岘石寺的起源遂陷入扑朔迷离的境地。

二、唐代肇建,神定首创

岘石寺比较可信的创建历史,应始于唐代,创建人为神定禅师。

清代名僧临济宗第三十三代法嗣破庵派胡尊禅师曾住持岘石寺,有《古宿尊禅师语录》传世,对岘石寺史有较为确切的研究,他考据今天的岘石寺在历史上曾叫做洞山寺,在《重修洞山岘石禅院疏》一文中记录:“神定老开荒肇建,守初翁继志中兴。”[5]

文中提到的“神定老”,所“岘山神定禅师”,是中国禅宗的早期传人,二世祖慧可的再传弟子,在禅灯谱系中居于较高的位次。

《乾隆大藏经·旁出略传》记:“二十九祖(即中国禅宗二代慧可)之二世曰相州慧满禅师,所出法嗣六人,一曰岘山神定者,一曰宝月禅师者,一曰华闲居士者,一曰大士化公者,一曰和公者,一曰廖居士者。”[6]更早的成书于北宋的佛教典籍《景德传灯录》亦有记载。

神定禅师居诸弟子之首,应是一位有较高修为和声名的禅师,但由于禅宗早期严守“不立文字”的祖训,较早一些禅师的行迹失载,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得知神定禅师的创寺详情。神定禅师的师傅相州慧满禅师的活动在唐贞观年间,大略可以猜测,神定禅师的弘法活动也应在唐代。那么岘石寺前身的始创年代,大致可以确定在唐代,寺名或为“岘山”。

寺名岘山,具体地点却并不在岘山山头。襄阳历史上的“正宗”岘山,实为我们现在所称的岘首山,因西晋征南大将军羊祜常常登临置酒而扬名。由于羊祜在襄阳大行德政,身后余德广布,所以得到襄阳百姓的隆重祭祀,在其“生平游憩之所”的岘山逐步形成了堕泪碑、羊太傅祠、岘山亭等纪念建筑,在官员德政中独树一帜,有“岘山堕泪”、“岘首青青”之誉,历代将之与周公“甘棠遗爱”并列。唐代时以岘山为题材的诗歌已经堆积富厚,多兼怀羊祜,除了著名的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外,还有李德裕“不如羊叔子,名与岘山留”,贾岛“若更登高岘,看碑定流泪”,刘禹锡“岘首风烟未看足,便应重拜富民侯”,温庭筠“记得襄阳耆旧语,不堪风景岘山碑”等等,岘山、岘首山已经名扬宇内。

所以,僧人将建在今天岘石处的寺庙命名为岘山寺,或有借重之意。但令历代高僧万万想不到的是,此举至少给后世带来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人们将该处与羊祜登临岘山、置酒言咏的历史故事相联系,明代时一度将岘山亭、羊太傅祠搬移至此,清代时又建羊叔子亭,将这里错认作羊祜登临处;二是清代方志开始将此地称作岘山,造成了历史地名的混淆,也给各地往来游历、凭吊的官员士子带来了困惑。

唐代中期后,随着南禅宗的逐渐兴起和分化,早期兴盛的曹洞宗率先流布全国,襄阳属较早被曹洞宗风所被的地区,受其影响,遂成为曹洞宗道场,并更名为洞山寺,当是由曹洞宗洞山系弟子执掌。

三、五代中兴,守初传法

五代到两宋时期的岘石寺,经历了由禅寺回归律寺,又由律寺改为禅寺的过程,并改换门庭,成为云门宗在襄汉一带的重要道场,在这个过程中,云门二代尊宿守初禅师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岘石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时期。

守初(909—990),俗姓傅,凤翔良原(今陕西崇信县)人。得法于云门文偃大师,是云门宗第二代杰出宗师。他的得法经历较为曲折,《禅林僧宝传》记载颇详:

禅师名守初,出于傅氏,凤翔良原人也。儿时,闻钟梵声辄不食,危坐终日。母吕试之,不喂亦不索。年十六跪白求出家,吕许之。依渭州崆峒沙门志谂剃发,诣泾州舍利律师净圆受具足戒。始游律肆。执卷坐睡。弃去历咸秦,自襄汉南,至长沙坐夏。夏休,诣云门偃禅师……即日辞去。北抵襄汉。伪汉乾佑元年。众请住洞山。禅其律居……本朝大平兴国六年,尚书石公、襄帅赵公交章奏初有道行,化于此邦,补助圣化。有旨赐徽号、紫伽梨,旌异之。住山四十年,道遍天下。淳化元年秋七月,无疾跏趺而化。阅世八十有一,坐六十有五夏。[7]

守初之在襄阳弘法,与禅宗五家七宗的宗派兴衰密切相关。唐末,随着曹洞宗杰出禅师云居道膺寂灭,该宗进入百年孤独的衰微期,云门宗后来居上,由其发源地韶州迅速向襄汉、湖湘等地发展,很快影响全国,在北宋形成一家独大之势。云门宗的创始人文偃禅师机锋险峻,门风殊绝,禅林中有“云门一字关”、“云门三句”之美称,慕名而朝云门寺的守初,在受到云门初祖文偃禅师的指点得以悟透禅机后发下宏愿:“他后向无人烟处,不蓄一粒米,不种一茎菜,接待十方往来,尽与伊抽钉拔楔,拈却灸脂帽子,脱却鹘臭布衫,教伊洒洒地,作个无事衲僧,岂不快哉!”[8]后汉乾祐元年(948),守初禅师找到了理想的开法之所——襄州洞山寺,开始了他四十余年广结善缘、弘法不辍的历程。其时,洞山寺虽然曾经曹洞宗风熏染,但守初接手时却又回归律寺,守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禅其律居”,改律寺为禅寺,然后将洞山寺更名为普乐寺,后世佛教典籍习惯将之并称为洞山普乐。

守初在洞山普乐寺传法,直至淳化元年(990)七月示寂,前后四十二年,享年八十一岁,得名“洞山守初禅师”。他为禅宗留下了“洞山三顿”、“麻三斤”等著名公案,并以“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的精妙理论受到禅林的普遍尊重。他弟子众多,宗系广布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禅学思想影响很大,“道遍天下”。大平兴国六年(981),在赵普等朝廷要员的大力举荐下,北宋朝廷赐号“宗慧禅师”并赐“紫伽梨”,名重一时,襄州洞山普乐寺也随之名扬天下,成为禅林名刹。守初住持期间,可以说是本寺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四、宋代鼎盛,洞山普乐

在守初的苦心经营下,洞山普乐寺在襄汉地区影响颇大,其后,在两宋时期达到鼎盛。云门宗住持洞山普乐寺可考的还有云门四代尊宿子荣禅师,时间应在南宋时期。子荣禅师亦曾住持襄阳另一名刹延庆寺。

子荣禅师为云门四世,是云门二世祖嗣香林澄远法孙,嗣法于随州智门光祚。子荣禅师佛理精湛,名播天下。其弟子庐山圆通居讷禅师,未开悟前过目成诵,究习经论,学冠巴蜀。在游方荆楚中深深倾倒南方禅宗之盛,自己所学无异“滴水莫敌巨海”。于是他慕名前往襄州洞山,投于子荣禅师门下,整整请益十年,终有所悟,成为一代高僧,尤其为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所钦敬。

子荣禅师语录中,有关于岘石寺周边环境的描绘,《天圣广灯录》记:“问:‘如何是延庆境?’师云:‘阳广洞居方丈北,道安岩向食厨东。’进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凤林关下往来者,岘山亭上任看碑。’”语录中所提到的阳广洞,至今仍在岘石旁,其他道安岩、凤林关、岘山亭、岘山碑都具有鲜明的襄阳地域特色。子荣禅师先后住持的延庆寺、洞山普乐寺,相距甚近,他随口采撷周边事物入于公案,既显示了他融通佛理的能力,也是对襄阳禅寺在当时的知名度的明证。

另一方面,岘山寺之名也并未完全湮灭。据同治《衡阳县志》记载,衡阳亦有岘山寺,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5),衡阳本地并无岘山,之所以叫岘山寺,就是因为寺内圣僧来自襄阳的岘山寺。这充分表明,襄阳岘山寺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禅寺,至少在湖湘一带具有较大的影响。

另外,由于岘石一地环境幽绝,渐为本地官守所重,所以成为他们公余雅集、吟诗傲啸的寄情所在,并逐渐开始了对该地美景的开发和经营。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7),状元胡旦、襄州知州谢泌、龙图阁直学士陈尧咨雅集于此,在寺旁的洞穴壁上题名记事,[9]开启后世名人在此竞相勒石留名之风,于成就今天岘石摩崖大观功不可没。南宋庆元丁巳(1197)端午,驻兵襄阳的鄂州都统赵淳邀请了时任京西南路安抚副使兼襄阳知府程九万、京西南路转运使朱致之等在此饮酒赋诗,共抒保家卫国的决心。由程九万记并诗,勒于岘石后,至今尚可读。[10]这次雅集是在对岘石一带进行一番修葺之后,整修了两旁岩石、洞穴,题刻了栖霞、啸月摩崖,营造了琴几、棋台,使荒野一变而为仙境。

五、明代重建,临济正宗

洞山普乐寺在元代失于记载,考虑到南宋末年惨烈的襄阳保卫者,寺或毁于兵燹。而该寺再次出现于文字记载中时,已经名为岘石寺了。

据弘治碑记载,明代的岘石寺,经过了三次重修。第一次是在正统(1436—1449)初年,洛阳籍和尚宝山禅师募集资金,为寺庙开辟了山门,建起了佛殿。第二次是成化(1465—1487)年间,其徒定安又对寺庙进行了修补翻新。第三次的重修最为隆重,弘治十六年(1504),由于得到了皇帝的鼓励,主管佛教的襄阳僧纲司主持该活动,襄王府也参与其间,所以修建工作格外顺利,修建规模也超过以往,建成了供奉佛骨舍利的石塔,对大殿内的罗汉、诸天做了妆金、彩绘,使一向荒凉破败的小小山村野寺一下子变成了禅林宝刹。

这次修缮,也是该寺最终定名为“岘石寺”的开始。作为风景石的“岘石”命名,文献最早可以上溯到正统十三年(1448),见于时任襄王府左长史的林光《戊辰重九携子时表衷登岘石岩》[11]一诗,著名的“岘石”摩崖或即镌于此前。由于岘石形态奇特,加之宋代对其地的经营,这里已经成为爱好旅游的明代士子过襄阳的必游之所,岘石的峻拔身影时时见诸吟草,“三袁”中袁宏道、袁中道均曾涉笔,“前七子”之首的李梦阳有《襄阳歌》[12]一首专章描写岘石。在人们对岘石的热烈追捧中,岘山寺遂改名岘石寺。弘治碑正文题目为《重修岘山寺记》,碑首篆文则作《重修岘石寺碑记》,即是寺庙改名的明证。

同时,弘治碑还记录了岘石寺宗风的再次改易,已经由元代后“大机大用”的临济正宗执掌。

六、清代重修,宗风绵延

明末至清初,岘石寺再次毁于兵燹,清代对岘石寺的重修至少有两次。康熙初年,临济宗第三十三代法嗣破庵派胡尊禅师曾募修,另一次发生在甲寅之乱后的康熙十七年(1678)后,由钟祥籍和尚履素主持,分守下荆南道杨素蕴为之亲自写作了《募重修岘石寺疏》。从胡尊禅师的住持可以看出,岘石寺在清代依旧延续了临济正宗宗风。

清代岘石寺在全国保持着较高的知名度,本地诗人王谨微《岘石寺》诗曰:“半山怪石半山竹,一坞斜阳一坞云。开尽碧桃红芍药,眼前春色与谁分。”[13]幽寺仙境,景物堪画,往来游客如云,知名学者如蒋琦龄、吕履恒、王闿运等先后曾游历过岘石寺,在寺中煮茶烹茗,留下佳话。

岘石寺与其周边区域形成了由寺庙、摩崖、雅集为标志的自然、历史人文景点,是襄阳不可多得的兼具自然、人文之美的胜迹,据1983年出版的《襄樊市地名志》记载,直到抗日战争前,岘石寺依旧保存完好,除此还存有羊叔子亭建筑一所,可惜在战争中被拆毁。今天,岘石依旧危立山腰,周边阳广洞、栖霞洞、啸月台等遗迹历历可指,尤为珍贵的是留下了自宋代以来的摩崖十数块,虽寺庙不存,但依旧不失为风景佳地。

[1]王仲德.宜君杨素蕴[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2]彭卿云.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续编)[G].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3]释慧皎.高僧传(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方莉,李俊勇.深山藏古寺一碑知春秋[N].襄阳日报,2012-06-19.

[5]蓝吉富.禅宗全书(68)[M].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90.

[6]雍正敕修.乾隆大藏经(影印本)[M].北京:中国书店,2010:7.

[7]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佛光大藏经禅藏·史传部禅林僧宝传[M].台北:佛光出版社,1994:12.

[8]赜藏,吕有祥,等,点校.古尊宿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4.

[9]袁中道.珂雪斋近集(卷1、卷2)[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11.

[10]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1]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全粤诗(第5册)[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12]李梦阳.空同集[M].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10.

[13]陈锷.襄阳府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山寺襄阳禅师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情牵铁山寺 养心新圣地
神秘的包裹
在山顶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在办公室打电话有多危险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书法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