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高句丽碑的年代与性质

2015-02-28 03:34耿铁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立碑集安故国

耿铁华

(通化师范学院 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吉林 通化 134002)

集安高句丽碑的年代与性质

耿铁华

(通化师范学院 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吉林 通化 134002)

2012年7月29日,集安市麻线乡麻线河右岸出土了一通高句丽时期的文字碑。此碑的形制为东汉以来典型的圭形碑。现存高度173厘米,宽60.6~66.5厘米,厚12.5~21厘米,石碑重量为464.5千克。正面阴刻汉字隶书10行218字。《集安高句丽碑》一书中公布已识读156字。中外学者根据书中的资料和拓片进行识读与研究,对于集安高句丽碑的年代与性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根据好太王碑相关记载,结合集安高句丽碑的文字内容、碑石的形制,认为集安高句丽碑立于好太王时期,其性质是好太王为先王墓上立的石碑,“铭其烟户,不令差错”。此碑的出土进一步证实好太王碑文记载的内容真实可信,对于研究高句丽历史与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集安高句丽碑;年代;性质;好太王碑

集安高句丽碑出土以后,学者们对其文字进行释读、考证和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关于立碑的年代和碑的性质还存在着一些分歧。有的认为是高句丽好太王时期为某先王立的墓碑,有的则认为是长寿王时期立的告诫碑等等。本文针对集安高句丽碑的年代和性质问题做进一步讨论。

一、集安高句丽碑的立碑年代

关于集安高句丽碑的年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好太王碑的相关记载,为我们探索集安高句丽碑的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其父亲国罡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立的墓碑,上面铭刻了高句丽邹牟王建国的传说,好太王统治时期的国家状况,好太王在位期间东征西讨的业绩,好太王去世后为其守墓烟户的来源、数量及其相关制度。碑文最后一部分记载:“自上祖先王以来,墓上不安石碑,致使守墓人烟户差错。唯国罡上广开土境好太王,尽为祖先王墓上立碑,铭其烟户,不令差错。”这一段话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说高句丽从邹牟王以来一直到好太王的父亲故国壤王,期间十八个王的墓上都没有石碑。这里所说的墓上,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墓的顶上,而是指墓域和守墓烟户所居之地。正如好太王碑那样,距离好太王陵360米,立碑的主要目的是让守墓烟户们看到他们的来源、数量、职守与法则,也就是“铭其烟户,不令差错”。另一方面“唯国罡上广开土境好太王,尽为祖先王墓上立碑”。一个“唯”字,一个“尽”字,十分肯定地说明,只有好太王,才为上祖先王都立了墓碑。为的是铭其烟户,不令差错。也就是说,在长寿王为其父亲建立好太王碑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为所有的先王墓上立了碑。这一点好太王碑记载的十分明确,长寿王及王公大臣也十分清楚。

(二)集安高句丽碑的碑文,可以为我们提供立碑的年代和相关信息

《集安高句丽碑》一书中公布的碑文如下:

1□□□□世必授天道自承元王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

2□□□子河伯之孙神灵祐护蔽荫开国辟土继胤相承

3□□□□□□烟户以此河流四时祭祀然而□偹长烟

4□□□□烟户□□□□富足□转卖□□守墓者以铭

5□□□□□□□罡□太王□□□□王神□□舆东西

6□□□□□□追述先圣功勋弥高悠烈继古人之慷慨

7□□□□□□□□自戊□定律教□发令其修复各於

8□□□□立碑铭其烟户头廿人名以示后世自今以后

9守墓之民不得擅自更相转卖虽富足之者亦不得其买

10卖如有违令者后世□嗣□□看其碑文与其罪过[1]11

碑文第7行第9~13字“自戊□定律”,是可以探讨立碑年的干支记录,诸家的看法多有不同,目前有“戊子”“戊午”“戊申”三种看法。与好太王相接近的几种干支纪年如下:

戊子,美川王二十九年,公元328年。

戊子,故国壤王五年,公元388年。

戊子,长寿王36年,公元448年。

戊申,故国原王十八年,公元348年。

戊申,好太王十八年,公元408年。

戊申,长寿王五十六年,公元468年。

戊午,故国原王二十八年,公元358年。

戊午,长寿王六年,公元418年。

戊午,长寿王六十六年,公元478年。

学者们倾向为以下年代:

戊子,故国壤王五年,公元388年。

戊申,故国原王十八年,公元348年。

戊申,好太王十八年,公元408年。

戊午,长寿王六年,公元418年。

根据以上推断,学者们判定戊子或戊申定律都应该是好太王为先王立的碑。而认为戊午则是长寿王立的碑。

对于定律之年,徐德源先生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集安高句丽碑》的释文“自戊□定律”应该释为“庚戌年定律”。庚戌年是好太王二十年,公元410年。徐先生认为,集安高句丽碑是好太王为其先祖故国原王立的碑。[2]

此外,在《集安高句丽碑》释文中没有释读出来的第7行第4~8字,林沄释为“癸卯岁刊石”,张福有释为“丁卯岁刊石”。[3]

癸卯岁,好太王十三年,公元403年。

丁卯岁,长寿王十五年,公元427年。

同样出现了好太王时期立碑和长寿王时期立碑两种意见。

对于所谓“癸卯岁刊石”和“丁卯岁刊石”的释读,徐德源先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几个字应该释为“□好太王曰”。韩国尹龙久释为“好太圣王曰”,余昊奎释为“□□太王曰”。可以看出这几个字的分歧很大。在古代铭刻中,文辞中间出现“□□岁刊石”的情况很少。从拓片上看后二字更像“王曰”。

以上出现或可能出现干支的部分文字释读分歧较大,也就是说,仅仅根据这些和原碑文存在距离的释文去判断立碑的时间,是难以具有说服力的。

(三)集安高句丽碑的形制也可以为我们提供立碑的参考

新出土的集安高句丽碑是典型的圭形碑。“碑体呈扁长方形,下部较上部略宽,下部较上部稍厚。正反两面及左右两侧经过加工,平整规则,碑首部分与碑身连为一体,碑体呈圭形,右上角有缺损,底部两角呈漫圆形,下部中间有榫头,原应有碑座,现已不存。碑身正反两面加工较精细,表面平整光滑,正面上部分刻文磨蚀严重,下部分刻文磨蚀较轻,右上角缺损部分伤及10余字。集安高句丽碑残高173厘米,宽60.6~66.5厘米,厚12.5~21厘米,下部榫头高15~19.5厘米,宽42厘米,厚21厘米。石碑重量为464.5千克。”(图1、2)[1]9

图1 集安高句丽碑正面、侧面图

图2 集安高句丽碑正面

关于圭形的器物,西周时期就有许多玉圭作为礼器流传。作为碑刻还应该从汉代开始。据《洛阳日报》报道,不久前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群众在开挖渠道时,发现一通汉代圭形石碑,碑长约2.5米,宽84厘米,厚20厘米。发现时已断为两截,上部呈剑头形,中下部为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直径15厘米的圆孔。石碑上有“冀州从事冯君碑”字样,碑文中对冀州从事冯君的生平和其父亲、兄弟及本人品行均有记载。距重庆市6.2公里长江南岸古黄陵庙内,也有一通圭形石碑。碑铭“黄牛庙记”相传为诸葛亮入川时经过此处撰写。

与集安高句丽碑形制相同的圭形碑还有东汉鲜于璜碑和前秦邓太尉祠碑。

鲜于璜碑全称“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鲜于璜 (公元44—125年)字伯谦。东汉渔阳郡雍奴县人。曾以度辽右部司马,参加窦宪北击匈奴之役。殇帝、安帝期间任边郡太守,以德政教化人民,不施刑治,声誉颇高。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六月卒,葬于武清兰城村。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十一月八日其孙鲜于舫立碑铭刻业绩。此碑1972年5月武清县高村出土。碑呈圭形,高242厘米,宽83厘米。隶书。碑阳16行,行35字,有界格;碑阴15行,行25字,有界格。共827字。额阳文篆书10字。通碑字迹清晰,是建国以来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汉碑,现存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图3、4)[4]

邓太尉碑,全称“冯翊护军郑能进修邓太尉祠铭”,也称“郑宏道修邓太尉祠记”,俗称“邓艾祠碑”,南北朝时期碑刻。公元367年(前秦建元三年)刻,碑为尖首,上有穿孔,高170厘米,宽64厘米,碑文隶书,19行,行字不等。(图5)[5]此碑原在陕西蒲城东北四十里阿村,1972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认为此邓太尉应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将领邓艾。邓艾(公元197-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是魏国最有才能的军事将领。历任南安太守、城阳太守、汝南太守,赐爵关内侯。后因遭到钟会的诬陷,司马昭猜忌而被关押,与其子邓忠一起被武将田续所杀害。[6]

集安高句丽碑与鲜于璜碑、邓太尉碑形制相同,顶部均为三角形。鲜于璜碑、邓太尉碑的上部都有圆形的穿,集安高句丽碑没有穿。鲜于璜碑、邓太尉碑的底部也应该有榫,同集安高句丽碑一样,只是拓片上没能拓出榫的部分。集安高句丽碑的规格介于鲜于璜碑和邓太尉碑之间。鲜于璜碑高242厘米,宽83厘米,集安高句丽碑高173厘米,宽60.6~66.5厘米,邓太尉碑高170厘米,宽64厘米。集安高句丽碑大小更接近邓太尉碑,年代也与之更接近些。碑上的文字都为汉字隶书,文字多少各不相同。从形制、规格和文字书体情况看,集安高句丽碑显然是受到了这一类圭形碑的影响。然而高句丽人不一定会见到鲜于璜碑和邓太尉碑这样的圭形碑,因为这些碑距离高句丽的都城实在是过于遥远。高句丽人在其生存活动的范围内,所能见到的圭形碑目前发现的也只有毌丘俭纪功碑。

图3 鲜于璜碑正面

图4 鲜于璜碑背面

图5 邓太尉碑

毌丘俭纪功碑是曹魏正始六年 (公元245年),在高句丽都城国内城以西17公里左右的山坡上建立的。该碑系赭红色含石英颗粒的岩石修琢而成,表面加工平整。已发现部分是碑上一角。残长39厘米、宽30厘米、厚8~8.5厘米。正面阴刻汉字碑文,可见7行48字,另有残字2,字体为汉隶,古朴遒劲,刻工精良。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辑安县乡民修路时,在国内城西17公里板岔岭西北天沟山坡上发现。(图6)

碑文经王国维补订如下:

正始三年高句丽反……

督七牙门讨句丽五年……

无复遗寇六年五月旋……

讨寇将军魏乌丸单于寇娄敦……

威寇将军都亭侯……

行裨将军领玄菟太守王颀……

行裨将军……[7]14-15

毌丘俭纪功碑证实了《三国志·毌丘俭传》和《三国史记·东川王本纪》的记载,由于正始三年(公元242年)高句丽军队入侵辽东,导致魏幽州刺史毌丘俭率大军征高句丽。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毌丘俭军攻破高句丽丸都山城。正始六年(公元245年)旋师还都之前刻石记功。这块纪功碑立在高句丽都城以西17公里的山坡上,当毌丘俭的军队退却之后高句丽人发现了这块碑。由于它是记载征高句丽的内容,高句丽人不会喜欢,这应该是碑石致残的主要原因。残碑实物的出土表明它完整的形制也应该是圭形碑。(图7)好太王在位时,若为先王立碑,类似毌丘俭纪功碑样式的圭形碑就成了最好的选择。集安高句丽碑的出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判断。

图6 毌丘俭记功碑

图7 毌丘俭纪功碑复原示意图

高句丽人建立集安高句丽碑的时候选用了圭形碑的样式,下部采用榫卯结构。目前尚未发现碑座的部分,但是高句丽人采用榫卯结构和碑座的情况已有考古材料可以证明。千秋墓“南边阶坛中轴延长线上,石垣内折曲成宽台,外边铺石板上有4个等距方孔,可以认为是木柱(榫头)立孔。”[8]180说明高句丽人很早就在建筑中运用了榫卯结构。20世纪80年代中期,集安国内城中部曾出土一块较大的石碑座,出土地原为高句丽遗址,碑座距地表2米左右。系黑灰色沉积岩凿制而成。整体为椭圆形自然石材,顶面修整较为平齐,并修凿成两级长方形台面,榫槽即在顶面正中。(图8)说明高句丽曾有长方形带榫卯结构的石碑。

图8 高句丽碑座平、剖面图

好太王去世前,也为自己立碑做了充分的准备。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存时教言:祖王先王,但教取远近旧民守墓洒扫。吾虑旧民转当嬴劣。若吾万年之後,安守墓者,但取吾躬巡所略来韩秽,令备洒扫。言教如此。是以如教令,取韩秽二百廿家。虑其不知法则,复取旧民一百十家。合新旧守墓户,国烟卅、看烟三百,都合三百卅家。”好太王为身后事宜做了详尽的安排,包括立碑的内容和守墓烟户摊派等等。由于碑文所涉及内容和文字的数量,一般的圭形碑已经难以容纳。再加之好太王的功业卓著,超出前代,因而选择了巨大的方柱形石碑。既有男性崇拜的雄伟庄严,也为后世立碑树立了典范。(图9)考古调查发现的实物证明,好太王碑建立以后的高句丽文字碑和无字碑都采用方柱形或棱柱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原高句丽碑。

中原高句丽碑是1979年4月8日韩国檀国大学博物馆学术调查团在中原郡可金面龙田里立石村发现的一块铭刻文字的石碑。此碑为方柱形,无碑首。通高144厘米,地上部分135厘米,宽55~59厘米,厚37~38厘米。四面环刻汉字隶书碑文。从出土时的照片看,碑下部有方锥形榫。基座为后来复制的,呈方覆斗形。形状与好太王碑极为相似,只是形体略小些。(图10)至于中原高句丽碑的建立时间目前存在三种意见:公元495年、长寿王时期、文咨王时期。总之是晚于好太王碑。很显然,中原高句丽碑是仿照好太王碑的样式而建立起来的文字碑。后来出现在高句丽贵族墓上的无字碑也都采取了方柱形和棱柱形。

图9 好太王碑

图10 中原高句丽碑

洞沟古墓群山城下墓区1411号古墓是一座封土石室双室墓,坟垄呈截尘方锥形,每边长13.6米、高约4米,坟垄东侧北部紧靠封土基根立有石碑,石碑系花岗岩质,呈上细下粗的八角柱状,顶部则琢作钝八角锥体状收尖。柱体的八边边长不等,形状不很规则,但看起来却棱线齐直,石面平整,显得较为规整。顶部八角椎体直径0.48米、高0.14米,柱体底部直径0.85米、通高1.16米。碑身无刻字痕迹。(图11)

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1080号古墓前也有一座无字石碑。此墓是一座大型封土石室墓,周长约100米、高约10米。1976年7月初清理发掘的时候盗坑上部填土中有一座石碑,清理后石碑被移至坟垄前的路边。石碑形状上圆下方,由整块的花岗岩琢成,通高1.6米。扁矮的底座平面呈长方形,正面宽0.97米、侧面宽0.73米、高0.27米。(图12)1411号和1080号古墓都应该是贵族墓葬。原报告认为1411号古墓的年代约当5世纪中后期,1080号古墓年代大致当在6世纪中后期。[9]很显然,都晚于好太王陵和好太王碑。

图11 JSM1411号古墓石碑

图12 JYM1080号古墓石碑

以上碑刻说明,好太王碑以后的高句丽碑碣石刻全部采用方柱形和棱柱形的样式,而且规模要小于好太王碑,以示对好太王及其功业的尊崇。集安新出土的高句丽圭形碑从形制上和规格上看都要早于好太王碑。也就是说符合好太王时期为先王立碑的情况。

(四)集安高句丽碑的性质也是确定其立碑时间的重要依据

关于集安高句丽碑性质的不同意见,下文还会有详细论述。这里只是根据我们的认识来说明它的年代。根据集安高句丽碑立碑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附近高句丽王陵的关系,以及碑文上铭刻守墓烟户及其制度来看,此碑的性质应该是高句丽先王的墓碑之一。根据好太王碑“唯国罡上广开土境好太王,尽为祖先王墓上立碑,铭其烟户,不令差错”的记载,集安高句丽碑也应该是好太王为先王所立墓碑之一。

根据以上四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集安高句丽碑的年代应该立于好太王统治的后期。

二、集安高句丽碑的性质

有学者认为集安高句丽碑是“告诫碑”,并把年代定在长寿王时期。就集安高句丽碑文目前释读的内容看,记述了邹牟创基以后先王的功业,制定相关守墓法律,铭刻廿烟户头人名,禁止买卖烟户及其处罚等。这种叙事顺序和好太王碑是一致的,却比好太王碑内容简略得多。如果说是“告诫碑”,那么好太王碑也应该是一种“告诫碑”,而且告诫的更加明确。好太王时期已经 “尽为”以前的各位先王墓上立了石碑,铭刻烟户,不令差错。长寿王时期还有必要单独立一块关于守墓烟户的“告诫碑”吗?从集安高句丽碑出土的情况看,这块碑应该是为千秋墓守墓烟户所立之碑。碑文中明确记载,“以此河流,四时祭祀”。祭祀的目标就是离河流和此碑最近的王陵。

集安高句丽碑出土地附近的王陵分布如下图。(图13)

图13 集安高句丽碑在麻线墓区的位置图

图中沿麻线河分布着高句丽时期的各种墓葬,2003年申报世界遗产时所确定的高句丽王陵有4座,集安高句丽碑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分别为:

千秋墓在石碑东南456米;

麻线2100号墓在石碑东北659米;

麻线636号墓在石碑西北861米;

西大墓在石碑西1149米。[1]7

十分明显,距离石碑最近的高句丽王陵是千秋墓。墓碑所在地的河右岸台地上,现在是居民区和农田,十分平整,向北约200米麻线河两岸分布着高句丽墓葬比较密集。石碑原来应该立在河边的台地上,根据附近的自然环境,这里应该是高句丽守墓烟户的居住区,与太王陵和好太王碑位置和自然状况大体相同。(图14、15)

图14 太王陵与好太王碑

图15 好太王碑与太王陵

太王陵是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东南部一座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位于禹山南麓稍高起的岗丘上,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 126°12′35.5″,北纬 41°8′30.76″。西距集安市区约4公里,南侧百余米有集安至青石的公路和集安通往朝鲜满浦的铁路各一条。墓北是一条乡路,陡坡下一条俗称马莲河的小溪向南流入鸭绿江。墓葬东北360米处是著名的好太王碑。好太王碑附近原来居住着百十多户人家,称作大碑村。这里应该是为太王陵守墓的烟户居住区。自然环境和王陵与墓碑的关系同集安高句丽碑与千秋墓的关系极为相似。墓与碑之间的距离相差96米。只是千秋墓与碑之间隔河相望,这也正符合 “以此河流,四时祭祀”。守墓烟户到王陵洒扫,可以通过小桥或船只往来,较为方便。

关于千秋墓的墓主人,方起东、魏存成等先生认为很可能是故国壤王的陵墓。[10]2013年申报世界遗产之前,对部分王陵进行清理和环境保护。在清理过程当中对千秋墓的形制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根据墓的形制可以看出,千秋墓在高句丽王陵演进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果将阶坛石室墓作为高句丽王陵发展的完善形式,千秋墓就是早期形态。和几座同为阶坛石圹墓的西大墓、麻线2100号墓、禹山992号墓相比,千秋墓建有墓室,显然前进了一步。与太王陵、将军坟相比,千秋墓阶坛石加工略粗,外缘没有防移动的凸棱,表现了较早的形态。千秋墓墓域铺石不如太王陵完善,陵园遗迹没有太王陵完备,可能早于太王陵。过去曾有文章论及千秋墓、太王陵、将军坟三墓的年代问题,并提出千秋墓为高句丽第18世王故国壤王陵墓之说。根据最新资料分析,此说的可能性极大。[8]216

徐德源先生认为:“新发现的集安高句丽碑铭文中的“□罡□太王”显而易见绝对不是广开土王即好太王,应是在好太王之前王号中有“罡”字的故国原王。故国原王号为“国罡上王”,是好太王的祖父,则好太王当称之为“太王”,于是故国原王生时之王号“国罡上王”,到他的孙子广开土王时候当然应称之为“国罡上太王”。这是新发现的集安高句丽碑铭文主人是高句丽故国原王,也就是说千秋墓的墓主人是故国原王的第一个证据。”在他的论文中肯定了集安高句丽碑是好太王为其先祖故国原王立的碑,故国原王的墓就是千秋墓。对于集安高句丽碑是好太王为高句丽先王——千秋墓墓主人立的碑,是值得赞同的。至于千秋墓的主人是谁,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需要说明的是,集安高句丽碑铭文中的 “□罡□太王”,在我的释文中释作“国罡上太王”[11]高句丽王号中,带有“国罡上”字样的有两位,一位是高句丽第十六代王故国原王,另一位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三国史记·故国原王本纪》载:“故国原王,一云国罡上王,讳斯由,或云钊。美川王十五年立为太子,三十二年春王薨,即位。”他在位时间40年(公元331~371年),是好太王的祖父。《三国史记·广开土王本纪》载:“广开土王讳谈德,故国壤王之子,生而雄伟,有倜傥之志,故国壤王三年立为太子,九年王薨,太子即位……二十二年冬十月王薨,号为广开土王。”根据《三国史记》记载,只有故国原王称为“国罡上王”,与碑文中的“国罡上太王”相差一个字。广开土王没有“国罡上太王”的记载。在好太王碑上却出现了“国罡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可简称为 “国罡上太王”。这也就是对集安高句丽碑“国罡上太王”认定的分歧所在。

认为碑文中的“国罡上太王”是指故国原王,而不是好太王。理由之一就是,好太王在世时立的碑不可能在碑文中出现自己的王号。认为此碑定是长寿王时期建立的理由之一也是,好太王在世时立的碑不可能在碑文中出现自己的谥号,谥号是死后才有的。看似很有道理,实际上高句丽王的王号,是不是中原帝王死后的那种谥号,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好太王其人来看,记载好太王王号的资料有:

a.《三国史记》记载“号为广开土王”,

b.好太王碑记载“国罡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太王”“永乐太王”“国罡上广开土境好太王”。

c.太王陵出土文字砖有“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

d.太王陵出土铜铃上的文字有“辛卯年好太王□造铃九十六”。

e.好太王铜壶杅底部刻文为“乙卯年国罡上广开土地铜壶杅十”。

以上资料a、b、c、e4条都是好太王死后文献和碑刻、文物上的文字。d条的辛卯年为391年,好太王刚刚即位,证明好太王即位就是用了这一王号。好太王死后的4条王号也不统一,这不符合谥号的规定和原则。而且好太王碑文记载,“逮至十七世孙国罡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二九登祚,号为永乐太王”。说明好太王一即位就号称为“永乐太王”,这根本不是谥号。联系高句丽诸王的王号,大都是出自地名或死后葬地,晚期诸王有所变化,但是和中原帝王的谥号有很大区别。至于高句丽诸王是否存在谥号,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的问题,我将专文进行讨论研究。如果高句丽诸王不存在谥法和谥号,那么,集安高句丽碑文中的“国罡上太王”是指故国原王,还是指好太王,还真的很难判定。姑备一说。

总之,我们认为集安新出土的高句丽碑是好太王为其父亲故国壤王立的墓碑,目的是铭其烟户,不令差错。故国壤王的陵墓应该就是千秋墓,在高句丽碑的东南456米。立碑时间在好太王后期。

[1]集安市博物馆.集安高句丽碑[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

[2]徐德源.新发现集安高句丽碑铭文主人公及部分铭文释读之我见[G]//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

[3]张福有.集安麻线高句丽碑探综[J].社会科学战线,2013(5).

[4]张传玺.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铭考释[J].北京大学学报,1984 (2).

[5]清毛凤枝: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M].

[6]谢人吾.符秦〈魏故邓太尉祠碑〉考释[J].文博,1992(4).

[7]王国维.魏毌丘俭丸都山纪功石刻跋[M]//王国维遗书·观堂集林.卷二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集安高句丽王陵[M].文物出版社,2004.

[9]方起东,林至德.集安洞沟两座树立石碑的高句丽古墓[J].考古与文物,1983(2).

[10]方起东.千秋墓、太王陵和将军坟墓主人的推定[J].博物馆研究,1986(2).魏存成.集安高句丽大型积石墓王陵[M]//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3.耿铁华.高句丽墓上建筑及其性质[G]//高句丽研究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1993:105.李淑英,耿铁华.高句丽王陵及相关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3(2).

[11]耿铁华,董峰.新发现的集安高句丽碑初步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3(5).

(责任编辑:徐星华)

K289

A < class="emphasis_bold"> 文章编号:1

1008—7974(2015)03—0001—07

2015-03-19

教育部项目“高句丽传世碑碣铭刻、壁画及相关典籍搜集整理与研究”(14YJA770005)

耿铁华,吉林扶余人,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

10.13877/j.cnki.cn22-1284.2015.05.001

猜你喜欢
立碑集安故国
集安组织理事会会议闭幕
为山水立碑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故国·青铜
集安最美 因为有你
故国·青铜
无名烈士墓
曹魏时期禁碑缘由考略
北京市通州区被明确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 五河交汇处立碑
故国(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