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交换理论与园校合作研究

2015-02-28 03:34刘玉红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理论幼儿园

刘玉红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系,安徽 马鞍山 243041)

资源交换理论与园校合作研究

刘玉红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系,安徽 马鞍山 243041)

资源交换理论强调组织双方的依赖关系而建立伙伴关系,这也是高师院校与幼儿园合作进行教师培养的重要依据。幼儿园是幼儿教师实践教学的最佳现场,高师院校必须强调与幼儿园的合作,重建伙伴关系,实现职前教育、在职教育一体化的幼儿教师教育的系统变革。以资源交换理论为指导下的园校合作模式的形成能够解决园校合作方面的问题,促进园校各层面的合作。

资源交换理论;园校合作;模式

高专院校是幼儿教师培养的主要承担者,但仅将幼儿园作为一种教育实习场所,与幼儿园的关系是典型的“资源消费”关系,而不是合作伙伴关系。资源交换理论认为,任何组织为了生存都需要资源,却不可能持有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幼儿园与大学开展资源交换是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一条重要途径。幼儿园和高校以资源的交换作为互动关系的纽带,其目的是获得各自所需资源,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关键资源的优势互补。

一、我国园校合作现状

(一)园校合作的频率

已有研究表明,在目前的园校合作中,幼儿园教师与高校教师的合作较少,只有为数不多的教师从中受益,68.2%的幼儿园教师从来没有参与过园校合作,30.9%的幼儿园教师偶尔参与合作,经常参与合作的幼儿园教师可谓寥寥无几。处于教育系统的两端,幼儿园教师与高校教师的合作非常之少。

究其原因,时间的局限是主要的问题。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充裕的时间,不然无法深入地开展下去。在研究者接触的幼儿园教师中,她们都希望高校教师与她们的合作时间能够再长一些。另外,高校与幼儿园双方教学、科研活动的安排常常在时间上互相冲突,这也影响了园校合作。

(二)园校合作的人员

在园校合作的过程中,参与合作的幼儿园方面主要是园长、业务园长、骨干教师等,普通教师参与合作的情况较少。例如,某高校教师负责的课题,仅有某幼儿园园长、业务园长参与其中,参与面非常窄。这表明,高校教师在选择幼儿园合作人员上主要考虑其职务、职称、业务能力等,如课题的申请就与此有关,职称、知名度较高的参与者更容易使课题申请下来,是高校教师倾向于选择的合作伙伴。但从幼教事业的发展角度来看,大部分教师不担任行政职务,不享受园校合作的“特权”,这种园校合作的价值便被削弱了。而大部分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她们才是需要专业引领的群体。

而参与合作的高校青年教师也特别有限,教龄较高的高校教师占到50%以上,但作为高校未来发展的生力军的青年教师却很少“下园”,这可能与青年教师的指导经验较缺乏有关系。而青年教师却恰恰是需要经常参与园校合作的群体,他们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幼教一线的实践经验,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管理都缺乏研究,从而也影响他们在高校的教学,无法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三)园校合作的方式

园校合作的组织方式主要以集体组织为主,如高校教师去幼儿园指导学生、担任评为(听课评课)占到38.5%,讲座占到30.8%,座谈会议等占到20%,其他形式较少。如本校就学前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召开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座谈会,邀请全市学前教育专家和管理者,以及一线合作幼儿园园长,“把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水平和状况,这是一种机构与机构(高校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而从园校合作的联系、筹划到组织,都是正式而严肃的,但园校合作的组织方式本身应是自由的、多样的,不仅局限于正式的会议,还包括其他各种灵活的方式。

这说明了园校合作的真正主体 (幼儿园教师与高校教师)缺乏合作的平台,在正式而严肃的会议场合,缺乏深入交流、合作的环境,如有的幼儿园想了解和咨询一些有关教学与课题的问题,联系起来较为困难,自由灵活的个体合作很少。

(四)园校合作的内容

在合作的内容上,高校与幼儿园的合作主要是学前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占到绝大多数。而见实习工作的安排也表现出很多问题,如幼儿园希望高校教师能够“驻园”指导,而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没有更多的时间入园;有的幼儿园反映师范生见实习工作的时间应该延长,至少为一个学期,而这种情况在不同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不同的安排,常常无法达到幼儿园的要求。而从高校角度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某些幼儿园在指导师范生见实习时流于形式,常常让实习生充当保育员角色;实践教学任务不明确,只是笼统地划分为教育实习、保育实习等,学生实习没有重点,导致实习效果有限,实践能力培养受阻,实践教学问题重重。

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合作主要包括解决教学问题(42%),教师培训(24%),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科研合作、指导等(22%),合作的需要主要集中于高校教师对幼儿园教师的指导帮助上,而这些指导和帮助以“理论”的形式为主,在幼儿园教学、科研实践中的运用常常受到阻碍,甚至无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另外,合作的内容较为集中,高校教师都有自身较为擅长的专业方向,他们对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也以自身专业方向为主。

(五)园校合作的效果

园校合作的效果较好,大部分教师反映合作效果较好(88.2%),主要在理论传递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运用到实践方面仍有待加强。例如,如何解决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如何利用高校的力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等。但也有部分教师觉得合作效果一般,没有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可见,园校合作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二、资源交换理论阐析

社会交换理论系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该理论以经济交易作类比将人类的社会互动视为一种包括有形和无形资源的交换过程,在对人类社会互动的动因、机制、模式、本质、社会互动与宏观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的诠释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并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资源说系社会交换理论中的一个微型理论,是关于交换内容的学说。

上世纪70年代,资源被当作交换的内容,是交换资源说作为社会交换的辅助性理论,大大拓展了社会交换的研究领域。交换资源说的首创者是两位社会心理学家:E·福阿和V·福阿 (Edua Foa and Uriel Foa),他们将交换资源界定为:可以通过人际行为传递的任何物质的或符号的东西(1974年)。

资源交换理论认为,组织最重要的是关心生存,为了生存,组织需要资源,而组织自己通常不能全部生产这些资源;组织必须与它所依赖的环境中的因素互动,这些因素通常包含其它组织,组织需要通过获取环境中的资源来维持生存,要与环境进行交换。组织与组织之间产生资源对等性的交换,即资源交换,各取所需。

从资源交换理论的视角来考察教师教育,笔者发现,大学作为传统的培养教师的机构,承担着教师教育培养的重要责任。但是在培养的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问题是大学面临的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资源必须依赖环境中的其他组织-作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场所的幼儿园及其所具备特殊教学专长的幼儿园教师。同时,大学培养的准幼师质量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影响幼儿园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因此,这两种组织都需要从对方获得关键性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共同利益共同合作。

作为两种独立的组织,幼儿园和大学分别处于整个教育体系的两端,分属不同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在教育对象、理念和方式等方面有天壤之别。所以,园校建立合作关系属于两个组织机构的共同的复杂行为。园校合作即幼儿园与高校的合作,指的是幼儿园和大学依托各自持有的资源优势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合作的主体包括机构和个体,机构指的是大学、幼儿园两个机构,个体即为大学教师、在校师范生、幼儿园教师;合作的内容包括教学、科研等方面。

三、资源交换理论下园校合作的意义探寻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于幼教师资培养的要求,落实相关政策对园校合作的要求,探索园校合作的新模式,探索资源交换理论下的园校合作非常之必要。

从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从该意见的要求出发,目的是增强高职高专所培养的学生的职业能力。校企合作是指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资源与环境,发挥各自优势,把课内教学和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对于学前专业来说,学生将来对口的工作单位大多数是幼儿园,因此校企合作的概念可以看作是“园校”合作,“园”即幼儿园,“校”即高校。

针对目前高专院校师范专业教学现状,学前专业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以本校为例,虽然已创新性地提出了“一见二实三顶岗”实践教学模式,但具体实施中却存在一些园校合作方面的问题,亟需得到解决。而资源交换理论下的园校合作是一种联合的教育发展和研究模式,通过高校与幼儿园的联合,互帮互助,各取所长,共同促进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理论上,将零散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有利于理清现实中大学与幼儿园合作存在的不足与可借鉴之处,鼓励园校进行更加有效的合作。

高职高专院校与幼儿园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应成为幼教师资培养的重要方式,一方面促进了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另一方面促进幼儿园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另外,通过园校之间资源的交换,充分发挥资源效益的最大化,避免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在资源交换的园校合作中,幼儿教师、高校教师及学生和幼儿之间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合体,共同建构平等协作的伙伴关系。

从幼儿园教师的角度来看,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面临职业生涯中的不确定性。而大学教师所具有的理论优势和智力支持可以帮助幼儿园教师获得个人自身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满足其终身学习的需要。其实,这样的合作有利于幼儿园教师理论水平的增长,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科研能力,幼儿园教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质的飞跃,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合作,使其找到理论指导,对幼儿园老师的工作以及科研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将大学老师带入到幼儿园中,他们能把一些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等带给幼儿教师,在交往和合作中,促进其理论水平的增长。

从高校教师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大学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带入幼儿园,帮助幼儿园教师拓宽视野、优化教学模式,增强反思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大学教师深入幼儿园教育实际,使得研究问题更有针对性和真实性,研究成果更有社会价值。通过教育服务,更好的完成大学服务社会的使命,进一步体现大学的价值。当然,大学也会以此为契机,扩大自身的资源体系,扩宽自身的发展思路,实现知识传播和技术物化的新渠道。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首先有利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老师在实践方面教学经验的增长,使其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幼儿园实践紧密结合,这样就很好的弥补了高校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欠缺,避免使其理论空洞,纸上谈兵.

从学前师范生的角度来看,大学教育是未来幼儿教师接触教师教育的初始阶段,而且是非常关键的阶段,不能只考虑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注重实践教学,满足幼儿园对幼儿教师实践知识的需求。再次,高校与幼儿园的合作对在校大学生大有裨益,有利于学前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通过高校的专业理论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高度提炼浓缩的理论知识,通过定期深入幼儿园,类似于将今后工作中的师徒制提前到了求学阶段,在幼儿园的实习实践为大学生入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而且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其进一步的考研深造也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资源交换理论下的园校合作体现了教师教育一体化和教育责任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发展需要。现有师范教育中职前职后隔离、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使得实施教师教育一体化具有必要性。并且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方的责任,需要多方的努力与合作,携手并进,共同发展。幼儿园教师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仅仅是幼儿园一方的责任,同时也是高校的责任。

四、资源交换理论下园校合作模式探究

(一)高校学前专业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合作模式--新型的师师合作

1.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交换

作为高校教师,他们虽然有着较高的硕博士学历,理论水平较高,但是大多数并没有幼儿园教学的实践经验,授课大多限于理论层面。以本校为例,学前专业教师基本都没有幼儿园一线教学经验,所以授课内容难以满足师范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迫切需要。例如各科教学法的教学,科学教育、语言教育、艺术教育等等,高校教师自身都没有上过这些课的情况下,对师范生教学的引导就容易受限。因此,高校教师应经常深入幼儿园实际,关注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改革,根据幼儿园教学的实际发展需要来充实本专业教学内容。但是在教学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一头热”的现象长期存在。在教学过程中,即使有些幼儿园碍于高校或者教师的人情而表面欢迎高校教师带学生到幼儿园实践,但并不提供确实的实践教学便利条件,甚至还出现“技术保密”的现象,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实效。这便要求幼儿园教师能够真正与高校教师形成教学过程中的资源交换,敞开心扉,各取所需,共同促进双方教学。例如,高校可以通过聘请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等教育专家担任学前专业兼职外聘教师,承担部分教学工作,给学生以实践教学方面的指导;成立“教师教育合作委员会”,定期开展相关主题会议,加强交流和合作。幼儿园教师不仅可以为学生授课,还可以成为学生的成长导师,形成校内校外“双导师”,一方面加强理论输入,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

2.幼儿园教师与高校教师进行教科研资源的交流

教科研是幼儿园教师和高校教师共同的专业成长途径,而资源交换理论下的园校合作强调幼儿园教师和高校教师的教科研要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幼儿园教师普遍对教科研工作缺乏信心,一方面与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较低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较少接触教科研工作有关。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便可以以自己所掌握的教科研知识面向幼儿园教师进行普及,如开展“如何做观察”为专题的科研培训讲座,使幼儿园教师感受到科研探索中观察先行的重要性;如幼儿园申请了某项课题,可邀请高校教师参与开题论证会,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从更全面的角度审视课题,使课题研究能够扎实、有序、深入地开展。

教科研同时是高校教师评聘职称的必要条件,在教科研过程中,高校教师应以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要突出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要秉持行动研究的理念,从幼儿园教育出发确立选题,充分发挥理论教学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优势,以使研究结果应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例如,在资料搜集、调查、观察的教科研过程中,可以寻求幼儿园教师的配合和帮助,请幼儿园教师帮助搜集资料,同时这些资料还可以促进幼儿教师的教学,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要实现同一目标的达成与交流,必须采强调协作互动,将合作关系贯穿到教学、教科研等过程中,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师师合作,可以很好地弥补双方教学、教科研方面的瓶颈之处,做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二)高校学前专业学生与幼儿园教师的合作模式——新型的师生合作;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幼教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幼儿园教师的质量,有研究显示,幼儿园教师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割裂的顽疾,职前培养易“重理论轻实践”,职后培养易“重实践轻理论”。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职前培养过程中通过学前专业学生与幼儿园教师的合作是较好的途径。作为未来的“准幼师”,与幼儿园教师的合作对其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1.学前学生与幼儿园教师情感交流获得专业认同感

90后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了她们虽然选择了学前专业,但是专业认同感却存在差别,也即她们的学习目标并不明确。而要获得专业成长,明确的专业认同感是学前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通过在见实习过程中与幼儿园教师形成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幼儿园教师成为学前学生的校外“导师”,对学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利用实习实践使学生尽快适应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角色。在此过程中,幼儿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榜样,引导学生对幼儿园教师形成证面对认识,激发其从事幼教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因此,学生与幼儿园指导教师会形成情感上的交流,以幼儿园教师为榜样,更加感性地获得专业认同感。

2.学前学生获得丰富的一线实践教学经验

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分配的实习指导教师均是有较强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她们通过指导学生五大领域教学,将五大领域的教学艺术手把手地交给实习生,让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幼儿园教学有直观的认识,甚至会影响学生实习后的专业成长。例如,在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比赛、技能比赛的过程中,幼儿园指导往往比高校指导教师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

3.实践教学指导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个人发展的途径

在指导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可以设计指导计划,如从保育工作、教学活动、游戏安排、环境创设、家长工作等方面精心组织实习生进行实习活动,帮助实习生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开展教学和游戏活动,将专业理论与技能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实习结束前,还可组织实习生进行教学活动展示并进行现场研讨、点评,找出她们组织活动的优点和不足,让实习生在互动与反思中获得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在教别人的同时更提升了自己。并且指导实习生也是幼儿园教师获得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

(三)园校合作的新型高校学前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利用模式

学校与幼儿园要形成稳固的实习基地建设,并且开发多样化利用模式,建立长时间的园校合作,资源交换,共同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

1.系部充分利用幼儿园实践教学资源,延长学生实习时间

系部要遵循幼儿园提出的实习指导意见和建议,适当改变实习模式,延长实习时间安排。例如,大一进校伊始采用见习的方式,使学生对幼儿园一日活动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在相关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安排每周半日见习、教学活动,加深对幼儿园的观察,结合实践中开展理论课程教学;大二安排为期一学期的实习,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完全沉浸在实践式教学的过程中,心无旁骛。在见实习结束后,由幼儿园指导教师、高校教师共同对学生的见实习工作进行考评,如有不合格需继续至幼儿园实习,并对幼儿园教师的指导工作给予鼓励。

2.幼儿园教师充分抓住与系部合作的机会,带动科研水平提升

“教师即研究者”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一切有效的教科研活动都有助于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教科研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要积极联系高校教师,带动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例如,向高校教师请教如何写作专业论文、如何申请课题、如何开展课题等等,从基础性教科研知识出发,逐步提高教科研水平;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指导大学生见实习的过程中,注重研究资料的搜集,为课题申报等教科研工作提供依据;积极配合高校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实现资源交换,互帮互惠。

3.系部为学前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

“挂职锻炼”是一项旨在丰富专业课教师实践经验的培训方式,是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学前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应该的到系部的支持。目前,很多高校都与多所幼儿园建立了合作实践基地关系,但高校教师往往只是以理论学者的身份进行形式化的观摩,实质联系并不紧密;另外一方面,高校教师资源短缺,无法让教师完全脱产到幼儿园参加实践锻炼,或者不能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日常工作时间深入幼儿园。以本校为例,学前专业教学工作异常繁重,专业课教师专心于教学的同时,还要承担全年无休的见实习指导工作、顶岗实习工作、教师培训工作等等,一旦挂职幼儿园,便会导致专业教学工作人员缺乏的现象。因此,学前专业教师要去幼儿园挂职锻炼,需以专业课教学、见实习工作的顺利安排为前提,可考虑引进幼儿园外聘教师,让高校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幼儿园实践,如担任幼儿园园长助理、业务园长助理、教学园长、心理辅导有等职务,深入实践,为学前专业教学搜集第一手教学资料,由“书本型”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转变。

[1]张斌,王冬兰.兰州市“幼儿园—高师”合作现状及意向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6(05).

[2]王嘉毅;程岭.“U-S”合作及其多元化模式建构—兼述第五届两岸四地“学校改进与伙伴协作”学术研讨会[J].教育发展研究,2011 (20):40.

(责任编辑:梁景时)

G64

A

1008—7974(2015)03—0141—05

2015-03-01

2014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幼儿教师教育培养计划》(2014zjjh053);2013年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研究”(2013tszy047);2015年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科研项目“资源交换理论下园校合作模式研究”(2015xjkyxm04)

刘玉红,女,山东邹城人,硕士。

10.13877/j.cnki.cn22-1284.2015.05.030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理论幼儿园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我爱幼儿园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