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数学操作 提升学生能力

2015-03-01 02:02江苏常州市解放路小学2130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32期
关键词:对折小棒正方形

江苏常州市解放路小学(213000) 易 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有研究表明,一直以来,我们的数学学习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只重视对知识的口头讲解,而忽视了从实际操作中学数学。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导向指导下,怎样才能借助“数学操作”,让学生在数学操作中感悟抽象、推理、建模等思想,从而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数学操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操作活动中也是这样。教师要创造出恰当的教学情境,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即将进行的数学操作上,唯有如此,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参与操作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才会更浓厚,进而达到让操作真正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如在教学“平均分”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数学操作兴趣,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小玲的妈妈从超市回来买了许多好吃的,有6个苹果、12个香蕉、3个梨,她家一共有3口人,妈妈该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大家,并使大家都没有意见呢?有学生说把苹果分给一个人,香蕉分给另外一个人,梨分给最后一个人。在这位同学回答完毕后,立马有学生说这样分不公平。这时教师趁机追问道:怎样分才算公平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水果分一分。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小行家、小能手,自己最公平。他们摆的摆,放的放,忙得不亦乐乎,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不仅分得高兴,分得快乐,而且还分得很正确,这样的学习轻松、快乐、有趣,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为学生创设了适宜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环境。这样的数学操作由于学生自身非常感兴趣,自然达到了高效操作活动的目标。

二、合理设计,优化学生数学操作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学习活动不是以数学操作为主,而是以数学思维的发展来实现的。对于一节课来说,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操作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以使数学操作活动不断得到优化,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有两位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数学操作,一位教师是这样安排的:请大家拿出一个正方形纸片,沿着这条斜线对折,然后组成一个角,把这个角放在旁边。接着,再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斜线对折以后,我们把对折好的这个角再对折,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个角的大小。这样进行数学操作的结果是学生的发现与教师的预设是一样的。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则是这样处理的: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纸片,任意折,说说你从折出的角中有什么样的发现。在这里,学生也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数学操作,但是,学生的发现却是不同的,也更加精彩。

从上面两个不同的操作方法设计可以看出,即使是同样的学生,同样的用正方形折角,但是,由于教师设计的数学操作不同,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效果也不相同。在第一个例子中,学生只是数学操作活动的执行者,而在第二个例子中,学生则是数学操作活动的探究者、发现者。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数学操作,提高数学操作的效果。

三、有序操作,培养学生数学操作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过度的阶段,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如果操作过程混乱,学生的大脑就无法形成有条理的思路,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有序操作的训练,以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逐渐提升数学能力。

如在教学“9加几”的时候,以9加5为例,教师让学生用“凑十法”进行数学操作活动。为了保证学生数学操作活动的有序、有效,让学生先用学过的方法思考:计算9加几的时候,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再进行操作。经过思考以后,学生按照思考的顺序:要想求9加5等于几,要先想好几和9可以凑成10,1和9凑成10,所以先拿出1根小棒与9根小棒凑整;然后,再观察一下,5根小棒被拿走一根以后还剩几根?最后,再把剩下的4根与和9凑整的10根小棒摆在一起,就变成了14。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做一做,想一想,不仅发展了学生思维,而且也顺利解决了数学问题。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边凑十,边操作,然后说一说计算过程,如此一来,有理有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操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情况,注重用数学操作来使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得到简化,唯有如此,当学生的有意操作变成一种习惯时,学生的数学能力必将得到极大的发展。

猜你喜欢
对折小棒正方形
对折十次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巧移小棒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买一送一”不等于“打对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