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新升
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今年全党的一件大事。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不久,紧接着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是持续深入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抓手。[1]宣传好这次专题教育,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职责、重大使命。
“三严三实”内涵深刻,核心是“严”“实”二字。 刘云山同志2015年4月21日在全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把严和实的要求立起来、树起来”,是对专题教育提出的要求,当然也是对新闻宣传所提的要求。 新闻媒体要深刻认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特征和要求,遵循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规律,把握时代要求和受众需求,着眼信息传播实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好这次宣传任务。
宣传严和实,报道本身要先严起来、实起来。 就是说选稿的标准要严,内容和风格要实,要在精心策划、精心选题、精心制作上下功夫,在不空、不虚、不偏上着力。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鲜明感受到严和实的要求,感受到严和实的舆论氛围和导向。 中央明确提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要“融入领导干部经常性学习教育”,强调“三严三实”要在领导干部思想上“植根”、在知行中“融入”、在工作中“落地”、在生活中“垂范”,使严和实成为一种新常态。 新闻宣传倘若不严不实,表面看来热热闹闹,实际却没多少内容,就会给人以搞形式、一阵风的错觉,不是弘扬“三严三实”,实则有损严实之风。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属重大主题宣传,也是宣传“规定动作”。 长期以来,我们的媒体在思想认识上,只把重大主题报道视作“规定动作”,狭隘地等同于命题作文,等同于指令性计划,等同于自上而下、单向的报道任务。 媒体只是扮演着被动的执行者的角色,重大主题报道成了对上交差,报道的实际效果如何、广大受众的反应怎样,反倒变得无关紧要。[2]随着网络时代新闻竞争的加剧,这种偏见在减少,但事实上并未完全绝迹。 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宣传中,依然有报道掺水分、拢虚火、被动应付的情况存在。有些媒体虽然发稿数量不少, 但真正高质量的稿件并不多。 这是应当引起注意的。
其实,重大主题宣传都是新闻富矿,关键看媒体是否深采深挖。 “规定动作”同样可以出好作品,关键看媒体怎样去报道。 另外,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重大主题宣传是体现媒体权威规定的稀缺资源,也是考验媒体报道水平的竞技场。 用好这个资源,展现报道水平, 决不能仅仅满足于把应该报道的报了就算完事,而应该认真考虑怎么报才能报得更好,才能被人们喜爱而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 在当今信息泛滥的年代,新闻买方市场已形成,人们看重的是信息质量。 粗制滥造的信息几乎都是死信息,少有人为之传播。 而精品信息都是“飞毛腿”,一出现就会通过各种网络渠道,以匪夷所思的速度被大量复制传播。这是现在信息传播的特点。 所以,新闻的竞争意识要落在精品意识上,专题教育开展以来,笔者对比了国内多家媒体的报道,发现《人民日报》刊发的报道,篇篇都很精彩,并且时有精品,主题鲜明,导向明确,内容充实,风格朴实,没有虚头巴脑,也没有玄虚张扬,充分体现了权威主流媒体的大家风范, 把严和实的要求立起来树起来。 笔者以为媒体报道正应当如此。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优化政治生态,持久整治“四风”,推动改革发展稳定。 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各方面的风气是否好转,“四风”问题是否回潮、变形、反弹,专题教育在哪些方面推动了改革发展稳定, 应当说群众的感受最深刻,真实的故事最有说服力。 所以要想把严和实的要求立起来树起来,做好专题教育的宣传,要多从近处、细处、小处着眼,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地方去寻找报道线索,议群众身边事,讲群众身边事。
专题教育开展以后,《人民日报》《今日谈》 栏目开展“‘实起来’难在哪”主题征文,请群众道身边事、说心里话,共同把脉党员干部中“不严不实”的突出问题,就如何“严起来、实起来”进行深入思考。 一个个故事鲜活生动、一针见血,将虚头巴脑的时弊揭示得淋漓尽致,为“三严三实”教育提供了最接地气的案例样本。 比如,群众描绘有些干部“滑肩膀、踢皮球”:“甲让乙处理,乙叫丙合计,丙请丁斟酌,丁等甲审批。”有些干部“不看文件分量,只看领导眼色”。群众某日到政府办事,发现话好听、事好办,一打听才明白是沾了检查组的光。非常辛辣真实。据此生发出的议论生动形象、尖锐活泼、言简意赅,深受人们喜爱。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河南日报》高度重视活动宣传,曾开设一个专栏,叫“今天,我们如何联系群众”,用讲故事的形式,报道各地联系服务群众的做法、经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近处、细处、小处着眼,新闻宣传必须善于讲故事。 以小见大,以近见远,以具体细节见宏阔主题,这是新闻宣传的规律,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更是目前应对新闻竞争的一种高超本领。 引人入胜的故事,任何时候都能赢得受众,抽象的叙述只能让人敬而远之。 互联网出现以前, 信息呈单一直线传播,是新闻传播的卖方市场,媒体传什么,受众不管喜爱不喜爱,都只能被动接受,没有选择余地。 但新媒体的出现和日趋繁荣改变了传播接受格局, 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人们不仅可以选择性接收信息,而且能选择性转发信息,同时信息越来越具有草根、亲民的特征,大而空的东西会被选择性屏蔽,很难有效传播,这就愈加显示善讲故事的重要性。 前不久,中宣部等部门《关于2015年深入开展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出台,其中提到要组织全国新闻战线开展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还要组织第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说明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新闻宣传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重大人物典型报道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宣传内容。 搞好典型报道,一定要在深入挖掘人物精彩故事上下功夫。穆青同志写焦裕禄的长篇通讯,使人一气读完,感人至深,是靠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来支撑的。 采访挖掘精彩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公开报道所用到的故事往往是沙里淘金、在大量事例中反复筛选出来的, 这需要记者深入采访,需要记者拥有敏锐性、洞察力和一定的采访技巧,更需要记者不辞艰辛、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始后,《人民日报》刊发的多篇评论效果很好。 试举几例:
《“能上”否? 》针对的是干部的提拔升迁。 文章说:“干部‘能上能下’,似乎‘能下’才是问题,‘能上’从来就不是。 ”“其实,‘能上’同样是个问题,而且可能比‘能下’更突出而又更容易忽视。 ”“有的干部德薄才浅,本不够‘上’的条件,七弄八弄地混上来了。这样的人眼看着玄玄乎乎,多半还得下去,弄不好就得出大事。 有的干部对‘上’压根就没有正确认识,上得越快,爬得越高,就愈悬。 被重用时,就已铸成大祸。 ”“退不易进更难。 ‘能上’否? 恐怕至少要扪心三问。”“一问何为上?”“二问为何上?”“三问如何上?”“越是上得快、上得高,就越需要夹起尾巴,执事恭敬,待人谦和,处事谨慎,存心正派。 否则,是福是祸还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
《知让谓之有德》针对的是生活中的争和让。 文章说:“让还是争, 虽一字之差, 内在的品质颇耐寻味,而后果更是相差甚远。 让看似失,其实是得,得到的是心安,得到的是信任,得到的是福而不是祸。 而争就不同了,争看上去是得,可一旦过分,就会失去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认可,比如和谐的人际关系。 ”“也许有人会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但不满足应当体现在谋事创业中,体现在修身养德中;功名利禄面前,矛盾纠纷面前,主动谦让而不是分毫必争,才是为人处事的要义所在。 ”
这些文章不流时俗,观点鲜明,言辞尖锐但见解深刻,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读起来很过瘾,对领导干部修身、用权、做人、处事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充分体现了严和实的精神,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文章刊发当日就被各大新闻网站首页突出显示并转发,许多新闻客户端在第一时间推送,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也有很多转发。
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再稀缺,观点和思想成为吸引受众的强磁场。 媒体的声音和话语权,越来越成为塑造媒体形象、打造媒体地位、显示媒体价值最重要的旗帜,也是媒体竞争的有力武器。信息泛滥,众声喧哗,人们对许多问题莫衷一是,来自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的观点日益成为引领社会舆论的强劲引擎。新闻评论是直接传递声音和观点的重要形式,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新闻宣传中,媒体应高度重视发挥评论功能,不仅做信息媒体,更要做观点媒体、思想媒体。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强调问题导向,新闻宣传也必须对着问题来。揭露问题要有胆量,要敢于把问题挑开了让人看;提出观点要旗帜鲜明,要能够高人一筹,见人之所未见;分析问题要有水平,要鞭辟入里,让人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才能产生一针见血之功、振聋发聩之效,才能体现严的标准、实的精神,才是在真正树立严和实的要求。 有些评论观点含糊,指向不明,云里雾里讲大道理,人们当然不愿听、不愿看。
“微宣传”是指利用好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型传播手段搞好宣传。 在以往的重大主题宣传中,我们一般都只重视党报党台等传统主流媒体的作用, 将其作为主角,而把新媒体作为配角,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微时代,“微宣传” 应当成为我们宣传阵地的一支生力军、主力军。
毋庸置疑的事实是,现在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人在明显减少,而“手机控”越来越多。 微博、微信、微视等以其方便、快捷、互动和信息海量等特征,正在大量占有受众。 如同舞台唱戏,观众在哪个舞台聚集得多,我们就应该到哪个舞台去表演。 何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本身同群众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群众十分关注。 专题教育的开展要靠群众监督,成效要由群众检验。 群众在哪里,我们的宣传就应该到哪里。 许多人还都记得微博直播公开审理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一案,这是“微报道”产生大影响的经典案例。 2013年8月18日16时整,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微博发布公告, 定于8月22日8时30分公开审理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一案。 4天之后,一场前所未有的微博直播就此铺开,轰动了世界。 5天半时间,济南中院官方微博共发出186条微博信息,包括23万多字、11幅图片,对庭审进行了全程播报,蜂拥而至的外国记者不由得连连惊叹。 这次微博直播成为中国司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也助推了司法公开的纵深发展,利用新媒体发布法院新闻、进行庭审直播遂成为司法公开新常态。
现在,传统主流媒体大都开办有手机报、新闻客户端,开设有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对部分编辑记者开设的影响力较大的自媒体也都纳入报道矩阵统一管理,应当说,主要新媒体资源都在主流媒体掌握中,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许多媒体在这方面已经有成功的探索和尝试。 以河南“清风中原”微信公众平台为例,这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以后,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和河南省纪委、监察厅联合开办的微信公众号,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紧密结合专题教育,它开设了权威发布、焦点微谈、特别关注、一线传真、廉政文化等专栏,内容丰富并且随时发布。 这个微信平台开通后仅一个月,粉丝数就达到22万多人,并且每天都在快速增加。 每当坊间有反腐败或整治“四风”等方面的传闻时,许多人都会到此求证,关注“清风中原”的“权威发布”。 今年7月中旬,中纪委对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微信公众号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清风中原”综合影响力已排至第一位。
新媒体,特别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信、微博、微视等,从其出生那天起,紧紧拥抱的就是最广泛的社会大众,其报道语言、风格、内容、形式都是大众化的。 新媒体几乎天生懂得传播规律,过去长期困扰新闻宣传工作的诸如报道公文化、模式化、僵硬、呆板、缺乏受众意识等问题,它几乎未动什么刀枪,就都给改变了。 新媒体是个新事物,充满了活力,但在许多方面我们对它研究和总结得还不够。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确实应当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去关注它, 认真研究、积极探讨它的传播特点和规律,让这种新的宣传形式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专题教育深入开展, 真正把严和实的要求立起来树起来。
[1]人民日报评论员.以“三严三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N].人民日报,2015-04-22.
[2]龚立堂.先声夺人 后发制胜——兼谈做好十八大新闻报道的创新与技巧[J].新闻爱好者,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