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2015-03-02 05:03郭立场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院校

郭立场

(信阳师范学院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河南 信阳 464000)

·教育研究·

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郭立场

(信阳师范学院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河南 信阳 464000)

地方高师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河南省内的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5所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观念及行为特点,发现其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呈现总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区域性矛盾等问题。要改善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必须强化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保障社会公平公正,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多措并举促进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

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矛盾;就业对策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师范类院校,特别是省属地方性师范类院校基于经费拨款、提升层次等原因,极力扩大招生规模。然而近年来,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令人困扰的问题。为充分了解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们分别对河南省内的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等5所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试图从中发现就业难的成因,寻找破解毕业生就业难的路径。

一、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调研情况

(一)调研对象、方法及范围

2013年9月—2014年5月,我们对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等5所师范院校的2014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选取了5 000名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和5 000名非师范类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涉及文科、理科和文理兼招的各个类别,其中76.5%的学生来源于农村,农村生源学生比例相对较大,这与师范院校生源来源分布基本吻合。综合考虑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生活经历、家庭特征等因素,我们先后联系了176位被访者,完成有效访问68次(一次访问最多2个对象),有效被访问者人数120人,其中应届毕业生50人,低年级在校生50人,高校教师10人,用人单位人力主管10人。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问卷围绕毕业生的自然状况、家庭情况、求职动机、择业目标、择业困境等问题进行了设计,从不同维度寻找大学生就业意向及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 648份,问卷回收率为96.48%。从性别比例构成看,男同学占20.6%,女同学占79.4%,样本性别构成反映了师范院校男女生性别比例失调的现状。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当前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就业困境、就业保障、就业对策等。受访者一致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就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有待进一步优化,就业保障有待进一步健全。在数据分析方面,基于调查数据指标体系、权重分配,采用Excel、SPSS进行数据分析。

(二)就业准备调研

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部分毕业生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从统计结果上看,就业态度相当悲观的毕业生占总人数10.1%,比较悲观的占41.7%,两者累计百分比是51.8%;就业态度比较乐观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6.8%,相当乐观的仅占1.2%,远远低于比较悲观的人数比。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准备进行分析发现,虽然毕业生基本上都能参加实习见习活动,积极为求职择业做准备,但在求职技能和求职材料准备上并不充分,近2/3的毕业生不愿意参与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从毕业生对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或讲座的对其帮助程度看,有8.3%的毕业生认为帮助很大,有18.9%的毕业生认为帮助较大,有50.4%的毕业生认为帮助一般,有15.3%的毕业生认为帮助较小,有7.1%的毕业生认为没有帮助。在求职方式上,36.5%的毕业生认为校园招聘会是求职最有效的渠道,22.8%的毕业生认为社会招聘会是求职最有效的渠道。从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离校前一个月的就业情况来看,已经确定单位、等待签约的占7.8%,还没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占28.9%,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观望等待中。

(三)所学专业评价调研

从专业评价来分析,有近15%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表现出厌恶情绪,近一半的学生对师范类专业的就业前景表示担忧。对于学校所提供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习机会方面认为“一般”的占43.9%,对所在学院教育质量评价方面认为“一般”的占50%左右。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对于学校在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习机会、教育质量等方面的评价一般。关于专业与就业对口度,51.8%的人希望将来能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有48.2%的同学对工作与专业对口持不同意见。值得一提的是,在参与专业相关研究项目的机会上,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不满意,认为参与研究项目的机会“很少”“比较少”的达86.5%,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科学能力及创新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学校人才培养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亟待变革。因此,学校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毕业生就业创业。

(四)就业意向调研

毕业生求职与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是一个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就业信息,并需经过一定途径向有关单位发出求职信息。关于就业更看重什么,42.1%的毕业生选择“看重发展前景”,23.3%的选择“福利待遇”,15.2%的选择“看重就业区域”,19.6%的选择“专业对口”,大多数毕业生都考虑到发展前景。关于就业区域选择,31.3%的毕业生希望在大城市工作,56.7%的打算在中小城市就业,愿意在县、乡、社区等基层就业的仅为12.0%。薪酬方面,有68.3%的毕业生选择“起薪为1 800元—4 000元”。根据媒体披露的2013年大学生学历工资指导价位,大学本科的平均数为41 511元/年(高位数为140 599元/年,中位数为28 140元/年,低位数为16 047元/年),可见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所期望的工资水平比较理智和务实。此外,在就业意向调查中,男女生有明显差异。女生在选择职业过程中更加注重工作单位的稳定性,期待一步到位的占大多数,而男生更愿意先就业、后择业,并积极寻找机会创业。师范类毕业生中,绝大多数男生更倾向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女生更加倾向于教师职业,但招聘门槛过高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

(五)求职费用调研

排除求职总费用在0元以下和10 000元以上的奇异值后,毕业生为求职花费的相关费用人均为1 766元。其中,求职简历制作130元,交通费258元,招聘会门票142元,通信费用170元,购置服装费313元,人情、礼品费用438元,其他相关费用349元。已确定单位者的人均总求职费用为1 749元,而待就业者为1 791元,说明求职结果与求职费用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地增加支出并不一定能够显著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二、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成因

地方性师范院校一般地处地市级城市,与许多地处中心城市的综合性院校相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劣势。因此,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在毕业求职时可能面临更大的障碍,其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一)供需不均——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以刺激性政策带动的反弹周期正趋于结束,而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劳工组织2014年初预测,2014年全球失业率为6.1%,较2013年有所上升[1]。国内学龄人口从2005年到2014年一直处于下降状态[2],教育适龄人口的减少直接导致基础教育规模缩小,教师需求量相应减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岗位减少,但毕业生总量却有所增加,一减一增,给毕业生就业带来较大影响。在地方经济增长乏力、教育规模日趋稳定、用人单位招考面更广、毕业生增多的情形下,就业压力自然会传导到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致使其就业难度增大。调查显示,63.2%的毕业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有效岗位供给不足,82.5%的毕业生感觉就业压力大,对未来就业前景充满焦虑。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就业信心,就业选择空间较小,就业难度较大,就业前景不乐观。此外,地方高师院校68.8%的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庭,基于生活环境、成长环境、社会资源的限制,在求职过程中面临更多困难。

(二)供需错位——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地方高师院校缺乏人才需求预测机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的滞后性依然存在,难以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出现个别专业人才培养过剩、无业可就,部分紧缺专业却供不应求、有岗无人的现象。对于一般的地方高师院校学生而言,没有一个漂亮的毕业院校标签,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3]。 当前,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空间结构、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等还不均衡,毕业生的专业、职业素质与就业意愿和市场需求的矛盾进一步突出,流向发达地区的毕业生供过于求,而甘于扎根基层的毕业生却供不应求,导致“招人难”和“就业难”同时并存。上海市教委统计显示,财经类、政法类、文史类、艺术体育类毕业生就业遭遇需求偏少、要求偏高、起薪偏低、单位缺乏吸引力等问题[4]。调查显示,49.8%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低,52.3%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训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三)就业工作缺位——就业指导服务不到位

由于缺少经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凸显不足,表现为师资力量不足且专业化水平不高,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方式和方法过于简单[5]。一方面, 地方性师范院校囿于人力、财力、物力及发展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就业指导工作机构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微弱,指导教师“隐性缺位”、职业化能力不强、专业化程度不高、专家化程度不够,就业指导工作处在探索阶段,具体表现为就业指导人员短缺、整体素质不高,无法提供高水平的指导服务;指导内容不全,缺乏就业观念引导、就业心理辅导、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系统的教育;指导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的专门咨询和个性化指导。调查显示,就业政策宣传不到位、就业信息推送不及时、就业指导服务不周密,都造成整体就业工作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学生求职技能、职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等多方面需求。另一方面,80.0%的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向往大城市的机关生活,不愿到城乡基层就业创业;79.2%的毕业生不愿意直接就业,希望通过考研提升学历层次。同时,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还未完全打开。

三、促进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

就业问题是长期存在的社会性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广泛存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一些不利因素排斥就业、经济发展不均衡约束就业、技术进步压缩就业岗位的形势下,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破解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需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离不开政府、高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实践证明,毕业生不断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能力,高校不断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就业指导服务,政府不断改进市场机制、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会对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地方高师院校要顺势而为

调查显示,75.3%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就业工作专职人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就业工作人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程度不够,日常困惑及疑难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答和救助。因此,地方高师院校要不断适应社会需要及变化,主动适应学生需求、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一是形成重视大学生就业的氛围。强化政策落实和组织领导,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同时,把指导学生就业纳入专业教师的工作范围,调动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就业工作。二是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师院校要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设置专业时,要根据自身的师资、办学经费和社会需求等条件优化专业结构,避免盲目设置专业和扩大专业规模。三是强化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逐步加大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明确专职指导教师的角色身份、相关待遇和职称评聘体系,健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四是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树立从入学到毕业全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就业指导体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分层分类指导,在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就业市场开拓等领域为毕业生提供深层次服务。同时,积极走出校门联系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邀请用人单位的有关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参与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场体验。

(二)学生个人要理性择业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成功就业的核心要素就是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调查显示,69.6%的毕业生坦承存在“眼高手低”的弊病,71.2%的毕业生认为自身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有差距,尤其是实践技能欠缺。另外,56.3%的毕业生临近毕业时尚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缺乏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要想把自己成功地“营销”出去,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必须准确定位、加强学习、强化技能,提升有效就业“硬实力”。一是树立正确就业理念,调整心态,准确定位,脚踏实地,“不等不靠不要”,明确就业目标,积极主动就业。二是提高综合素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增长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三是强化职业规划,在对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明确就业思路,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只有立足实际,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并巧妙地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才能达成职业理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需要突破“就业面子说”,放下身段降低就业门槛,先就业再择业。

(三)地方政府要积极施策

调查显示,81.2%的毕业生认为当前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政策不接地气,难以落到实处、惠及更多人群。65.9%的毕业生认为国家和地方政策性就业项目偏少,覆盖面较小。71.3%的毕业生认为国家实施的就业帮扶不足、援助力度不够,“离校未就业促进计划”并未真正发挥作用。地方高师院校更大程度上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尤其需要关心本地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人才合理流动政策、户籍管理制度、人事档案制度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减少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一是出台更为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地方政府应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切实打好政策组合拳,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促进当地高师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给予毕业生更多的支持、关怀和政策优惠。二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组织招募工作,启动实施针对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项目,及时发现和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持续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三是着力强化就业帮扶。扎实推进就业援助和帮扶工作,对困难毕业生开展专场招聘、“一对一”帮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帮扶工作。各级政府所属的人力资源市场要着力强化服务职能,积极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岗位推介、教育培训、人事代理、就业信息等全方位服务。

(四)打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调查显示,73.6%的毕业生感到当前就业歧视现象严重,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诸如性别、户籍、院校等形形色色的歧视,致使在公务员报考、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中丧失了求职机会。69.7%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公平难以实现,就业权益难以保障。因此,消除招聘中存在的各种显性或隐性歧视,规范招聘程序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建立就业歧视审查机制,严禁设置性别、年龄、户籍、毕业院校、社会身份、政治面貌等限制性要求。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应切实履职,发现违规的招人用人行为要及时依法干预。二是劳动执法部门和工会要积极作为,经常深入用工单位开展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整改。同时,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鼓励劳动者举报违规的招人用人行为,增大“萝卜招聘”的博弈成本。三是用工单位要强化社会责任感,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关怀,畅通员工的学习空间和发展通道。四是养成尊重劳动的氛围。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职人精神”,引导一种“劳动光荣、就业光荣”的观念。“职人”在日本是一种广有市场的人生选择。正是有了这种脚踏实地、平平凡凡的“职人”精神,日本人在追求技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6]。一个人不一定非得拥有光鲜的行政职位、高大上的社会形象才算成功,在自己喜欢的行业里用心工作,也可以成为受人尊重的从业者。

[1] 亚洲周刊.2014年的乐观和警告[EB/OL].(2014-01-29)[2014-12-13].http://www.chinanews.com/hb/2014/01-29/5797969.shtml.

[2] 袁桂林,宗晓华,陈静漪.中国分城乡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分析[J].教育科学,2006,(1):16-19.

[3] 赵慧君,杨清溪.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形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23):82-83.

[4] 董川峰.工科生供不应求,财经文史就业不易[N].新闻晨报,2014-03-28(6).

[5] 严秋菊.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4):63-67.

[6] 雷泓霈.“硕士粉”与“职人”[N].中国青年报,2014-05-02(03).

(责任编辑:金云波)

2014-10-09;收修日期:2015-01-08

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新研究课题(JYB201306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477027)

郭立场(1982- ),男,河南商丘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

G473.8

A

1003-0964(2015)02-0078-04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