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苦参酊剂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2015-03-03 07:59刘玉明刘慧民沈先荣李珂娴蒋定文侯登勇王庆蓉
中国药业 2015年19期
关键词:第二军医大学苦参低剂量

刘玉明,刘慧民,沈先荣,李珂娴,罗 群,蒋定文,刘 琼,侯登勇,何 颖,陈 伟,王庆蓉

(1.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433;2.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复方苦参酊剂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刘玉明1,刘慧民2,沈先荣1,李珂娴1,罗 群1,蒋定文1,刘 琼1,侯登勇1,何 颖1,陈 伟1,王庆蓉1

(1.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433;2.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酊剂对大鼠皮肤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取60只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将受试药物涂于各组动物完整皮肤和破损创面皮肤,观察各组大鼠急性毒性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用药后各组大鼠的正常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未产生急性毒性反应。结论复方苦参酊剂对大鼠无急性毒性反应,是一种安全性较好的外用制剂。

急性毒性;大鼠;毒理学;酊剂

复方苦参酊剂是海军医学研究所研制的纯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杀菌消炎、清热利湿、消炎止痒、去湿消滞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手癣、足癣、股癣、脂溢性皮炎、皮肤瘙痒等常见皮肤疾患,组方为苦参、苦瓜、辣椒、延胡索等。在该药物的前期研究中,已对其处方筛选、质量标准、制备工艺、药效学等内容进行了研究。为了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并申请中药保护,根据卫生部《新药审批办法》中有关中药毒理学研究的技术要求,现对其急性毒性反应进行了研究,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试药与动物

体重计(上海天平厂);旋转蒸发器(上海申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85-2型恒温磁力搅拌器(上海司乐仪器厂);SJ3200型超声波清洗机(上海洁净超声波设备厂);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医疗器械五厂);GL-21M型离心机(上海市离心机械研究所)。复方苦参酊剂(自制);苦味酸(国药集团化学制剂);70%乙醇溶液(国药集团,分析纯)。SD大鼠60只,体重180~200 g,普通级,雌雄各半(均由中国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2008001632526,实施单位许可证号SYXK-<军>2012-0051)。试验环境为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大鼠环境温度控制在 20~25℃,相对湿度为 40% ~70%;换气次数为 10~20次/分;12 h明暗交替光照;试验期间动物单独分笼饲养;自由饮用清洁自来水。

1.2 试验方法[1]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为完整皮肤空白对照组(A1组)、完整皮肤低剂量组(B1组)、完整皮肤高剂量组(C1组)、破损皮肤空白对照组(A2组)、破损皮肤低剂量组(B2组)、破损皮肤高剂量组(C2组)。给药前24 h将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去毛而不损伤皮肤,去毛面积共约为9 cm2(约为体表面积的10%),破损皮肤组在去毛后用砂纸磨损皮肤,面积约3 cm×3 cm,以渗血为度,左右两侧皮肤的破损程度应基本一致。给药方法为在脱毛区外用给药,每只1 mL。高剂量组(C组)予以预先浓缩好的高浓度酊剂1 mL(相当于低剂量的15倍),低剂量组(B组)予以低浓度酊剂1 mL,对照组(A组)给予70%乙醇1 mL。给药结束24 h后用温水纱布洗去药物,并于1,24,48,72 h至第7日,连续观察给药部位出现的红斑、水肿情况,记录动物体重[2-5]。观察大鼠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肠胃系统、皮肤、毛发等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如果有死亡动物应进行尸检和肉眼观察,当有肉眼可见病变时,应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2 结果

结果见表1至表4。

表1 各组完整皮肤和损伤皮肤大鼠体重变化比较(g,n=10)

表1 各组完整皮肤和损伤皮肤大鼠体重变化比较(g,n=10)

注:与给药前相比,βP<0.01。

完整皮肤 破损皮肤组别A组B组C组给药前190.49±15.84 191.03±12.31 192.46±11.9给药7 d 218.98±19.14β215.14±21.23β216.04±21.96β给药前193.21±12.78 190.55±14.33 190.29±10.50给药7 d 219.45±19.37β217.16±25.41β218.30±28.40β

表2 各组受试药物对局部皮肤红斑水肿的平均反应值、积分总和(分,n=10)

表3 急性毒性试验中检查方法及症状指标

表4 各组大鼠急性毒性观察结果(n=10)

3 讨论

在破损皮肤制作时,以大鼠皮肤轻度渗血为度。目前制作破损皮肤的方法多以细针头在皮肤上划出“#”形伤口的方法,也有以细砂纸磨损皮肤来制作破损皮肤。在采用细砂纸磨损皮肤时,使用力度应尽量一致,否则出现渗血时间的快慢和深浅不同,会给实验结果判定带来误差。

受试药物为酊剂,故应选择采用移液器予药物涂抹。由于脱毛区皮肤吸收药液速度及能力有限,给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药液残留而后粘连他处或者直接流失其他部位。为避免药物的流失,在每次给药时尽量慢慢涂抹,且涂抹后将大鼠单独留置并待药液基本吸收后,放回笼子。

部分大鼠脱毛区毛发增长迅速,在1周的观察期内应予以再次剃毛,每日予拍照、记录、观察。

本试验结果显示,使用复方苦参酊剂未出现任何急性毒性反应,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致谢:本文得到了第二军医大学生药学教研室黄宝康教授的悉心指导。

[1]崔淑芳.实验动物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118.

[2]傅承清,白 钰,张晋云.灰指灵药膏皮肤毒性及过敏性试验观察[J].药学实践杂志,2002,20(4):224-226.

[3]唐志立,彭贤东,谭正怀,等.替硝唑螺内酯乳膏的急性毒性试验[J].中国药业,2011,20(21):10-12.

[4]孟德胜,陈 雅,杨 征,等.肤康洗剂经皮给药毒性实验[J].医药导报,2009,28(11):1 436-1 437.

[5]柳文红,王思农.藏药十八味欧曲膏皮肤毒性试验研究[J].中国科技,2012,25(10):64-67.

Study on Actue Toxicity of Compound Kushen Tincture

Liu Yuming1,Liu Huimin2,Shen Xianrong1,Li Kexian1,Luo Qun1,Jiang Dingwen1,Liu Qiong1,Hou Dengyong1,He Ying1,Chen Wei1,Wang Qingrong1
(1.Naval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China 200433; 2.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China 350122)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cute toxicity of the compound Kushen Tincture to rats,which might provide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its clinical use.M ethods 60 Rats were randomized into 6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body weight.Integrated and disrepaired skins in the rats were smeared with compound Kushen Tincture and the acute toxic reaction of the animal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continuously from the beginningof using the drug.Results Theresultsindicated thatthistincturecauseno skin acutetoxicity.Conclusion The tincture had no acute toxic reaction to rats′skin an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is tincture is relatively saf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acute toxicity;rats;toxicology;tincture

R285.5;R286

A

1006-4931(2015)19-0005-02

刘玉明(1974-),男,汉族,山西和顺人,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物核辐射防护及中药现代化研究,(电子信箱)liuyuming888627@sohu.com;沈先荣(1965-),男,汉族,福建永定人,博士研究生,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药物在核辐射损伤和核事故应急中的防护研究,本文通讯作者,(电子信箱)xianrong-sh@yahoo.com。

2015-01-27)

β总后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0A207。

猜你喜欢
第二军医大学苦参低剂量
Efficacy of Kushen decoction (苦参汤) on high-fat-diet-induced hyperlipidemia in rats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对低剂量CT冠状动脉支架显示的初步研究
大剂苦参治不寐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
《名医护航》引导健康生活
让防治肝癌成为可能
———记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副教授侯晋
大孔径3T低剂量下肢动脉MRA的临床研究
低剂量辐射致癌LNT模型研究进展
当归苦参丸治疗痤疮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