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动画与国家形象塑造之关系

2015-03-10 08:54朱逸伦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不足动画

朱逸伦

(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000)

论中国动画与国家形象塑造之关系

朱逸伦

(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000)

摘 要:文化输出对于国家形象塑造而言意义重大,动画作为文化产品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其做出贡献。但中国动画在这方面的表现尚有不足,创作本身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中国动画仍需努力。

关键词:动画;国家形象;意义;方式;不足

2014年11月,美国梦工厂制作的《马达加斯加的企鹅》在中国上映。片中,四只企鹅在对抗反派“章鱼博士”的过程中展开了一场世界冒险之旅,上海是他们旅程当中的一站。在一般中国观众看来,影片中的上海城市特点并不鲜明,其对中国的表现只停留在中国元素堆砌的浅显层面。诚然,动画具有虚拟与夸张的艺术特质,不需要与现实完全一致,但当影片在全世界放映时,外国观众是否会认为片中表现的就是真正的上海,真实的中国就是如此样貌?这就涉及动画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问题。

图1  《马达加斯加的企鹅》剧照

一、国家形象与动画

根据《国家形象论》中的论述,“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1]国家形象分为两个部分:一为面向内部公众的“自我形象”;一为面向外部公众的“国际形象”。两者因作用对象不同,其所希图取得的传播效果也有所不同:对内,需要通过国家形象构建使民众产生民族身份认同;对外,则首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令民众了解中国、接受中国,进而树立起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掌握国际话语权、提高国家的影响力。通过下方的国家形象评估图(图2)和国家形象建构控制模式图(图3)[2]可知,动画作为文化产品之一,主要通过大众传播进入公众视野,因而对国家文化形象及民族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其成功与否和国家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美誉度密切相关,必然影响到国家形象建构的优劣。

图3  国家形象建构控制模式图

就动画本体而言,其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两方面意义:首先,动画对电脑技术的应用能够从侧面反映出国家的科技水平,从而影响到国际社会对国家硬实力的评估。美国早在1984年就已经开始将3D技术应用于动画制作当中,第一部全3D动画《玩具总动员》1995年在美国上映,中国的首部3D动画《魔比斯环》则在2006年上映,虽相隔十年之久,我国的动画表现力水平仍不及彼时的美国。在影视特效制作方面,美国一些影响较大的科幻电影,如《阿凡达》《地心引力》等影片中,特效技术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观众无不为影片炫目的视觉效果展示而深深迷醉。这里,技术实现的拟真化程度越高,国家的科技实力水平就越能够得以展示。

作为重要的文化产品,按照动画的属性划分,商业动画更能体现产业的成熟程度,独立动画则是动画艺术水平与美学追求的直观展示,动画因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中的活跃因子,“国家形象与国家‘软实力’可以看作是一个函数等式两边的变量,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随本国文化与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上流行度的上升和认同度的提高而得到加强的,同样,国家形象在‘软实力’的构建中也就相衬相伴,体现出了明晰的可塑性。”[3]当经济和政治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国家必然需要在文化方面取得与之相匹配的国际地位,这也正是目前中国为掌握国际话语权而做出积极努力的原因所在。

二、中国动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

中国动画进行国家形象塑造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直接书写革命主题。革命主题的选择既是时代对信仰的召唤,也是中国动画人的自觉之举。北京电影学院2005年制作的《小兵张嘎》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第一部大型红色经典影院动画。就动画长片而言,至2014年,我国共生产了《闪闪的红星》《新地道战》《西柏坡》等7部同类题材作品。这类作品虽然不占据数量上的优势,但对革命内容的直接表现使它们在动画领域一枝独秀。红色叙事通过心理认同机制起到了宣扬政权合法性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受众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

第二,塑造少年英雄形象。国产动画中的少年英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公义、睿智机敏的古代小英雄;一类是机灵顽皮、敢想敢为的“红小鬼”。例如,《侠义小青天》中的少年包拯,《帽儿山的鬼子兵》中的虎子。这些形象沿着历史的演进路径组成了中国少年英雄群像,属于动画创作领域的英雄叙事。少年英雄的年龄设置与动画的目标受众接近,因而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同龄人,当青少年受众接收到动画作品建构出的少年英雄群像时,潜意识的作用就会使其对英雄人物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效仿,自我的社会化与身份认同便会在动画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完成。

第三,展示传统文化内容。神秘、古老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吸引世界目光的关键、形成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的基石。中国动画自50年代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以来,一直致力于寻求中国式的影像表达,无论是对剪纸片、折纸片、水墨动画、水墨剪纸片等片种的创造,还是对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经典小说、时序节气、天干地支等内容的演绎,中国动画都在自发地寻找并表现独到的中国气韵。当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动画的生产制作与发行流通也经历了一连串的尴尬与重创,中国动画在坎坷前行的过程中虽然一直致力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开掘,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仍无法重拾昔日“中国学派”在国际动画舞台上的辉煌。

三、美、日动画的成功之处

不同国家的动画作品必然带有本国的民族特征。例如,以迪士尼为代表的美国动画常以一种轻松、幽默的基调颂扬追求自由、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吉卜力为代表的日本动画多以二维的平面化特质呈现东方的细致、优雅与含蓄,以中国学派为代表的中国动画则以美术的形式感构筑中华民族独有的气韵生动。随着世界各国动画事业的不断进步,中国动画的艺术个性与特征却在发展过程中变得不够鲜明,以生产力、传播力、影响力这三个维度考察,中国动画与美、日动画之间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第一,美、日动画的主题更为深刻。以宫崎骏动画为例,“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宫崎骏的代表作品,我们会发现诸如可爱的女孩、神奇的魔法、美丽的城镇和山谷、蓝天、飞翔……这些体现浪漫情怀的元素构成了宫式动画的重要环节,传达出对生活和自然的敬畏与热爱。”[4]“成长”是宫崎骏动画的终极命题,这其中又涵盖了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等多层次内容,每个观众都可能因自身的关注点与兴趣点不同,而对同一文本产生多样化的理解与阐释。反观2012年推出的以“环保”为旗号的国产动画《熊出没》,片中的“环保”更接近故事的背景设置,这一主题并没有为观众建构出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第二,角色更加真实。在美国动画中,即便是英雄也可能会胆怯、软弱,或者英雄直接由经历过某些生活变故的小人物演变而来,这些小人物可能为爱奋不顾身,可能为寻找自我而通过了生活对他的种种试炼。这些英雄当中,既有拯救宇宙与人类的超级英雄,也有为家人努力或进行自我救赎的个体英雄。《勇敢传说》中的红发少女、《狮子王》中为父报仇的辛巴、《超级大坏蛋》中保护市民的麦克迈等角色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与现实生活中的你我相似,他们能够轻易地被理解和接受。

第三,制作更为细致。日本动画另一值得称道之处是他们从不吝于在作品的细部投入大量的时间与人力:新海诚作品中的每一帧画面都可以看作是一幅构图精巧、色调雅致的美术作品,吉卜力旗下作品中的美食画面甚至可以集成一部菜谱,这种认真、严谨、不急躁、重品质的创作态度值得中国动画人学习与借鉴。在同质化产品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细节是决定成败的重中之重,是彰显品质与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决胜武器。

四、中国动画价值观输出处于弱势的原因

说到底,美、日动画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优于中国动画之处在于其价值观输出的有效性。中国动画虽然早在2010年就以22万分钟的年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但中国至今仍不能被称作动画强国。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首先在于中国动画对动画的本体认识不足。“动画就是可以通过放映机播放,并且是逐格处理过的动态画面。”[5]这一定义并没有对动画的表现内容和目标受众进行规定。但中国动画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确立了动画片主要“以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少年儿童”的制作方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成立时也提出“明确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但在形式和题材上也考虑成人的欣赏趣味,力求做到‘老少皆宜’”,这种创作理念限制了动画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选择,损害了动画的创造力。

其次,中国动画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书写文化的过程应当是将蕴含在文化当中的美学、哲学思想充分表现出来的过程,而不是停留在表层,将文化元素进行简单的堆砌与拼凑。在迪士尼公司依托中国故事制作出动画片《花木兰》时,人们开始反思迪士尼对中国元素的成功运用,在《功夫熊猫》取得惊人的票房收入后,人们重新审视埋藏在中国文化当中源源不绝的创作素材与灵感源泉。但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美国动画即使运用了中国文化元素,它所讲述的依然是美国的故事。在美国动画中,中国元素更多地被用于制造视觉奇观,满足于给中国地区以外的观众带来陌生化的视觉冲击。可以说,最了解中国文化、最能表现中国文化精髓的应该是、也一定是中国动画人,这就需要创作者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深入思考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找到最适合的表现方式。

再次,中国动画缺少对时代精神的书写。中国动画在注重探索民族化发展道路的同时,忽略了对时代精神的关照。民族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仅指历史沉淀下来的、打下鲜明民族烙印的内容,民族化应该融合当下的时代精神,彰显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的精神风貌,打破中国被西方主流媒体建构出来的刻板印象,只有这样,文化产品当中才会呈现出鲜活的中国、真实的中国。我们不能用丰富的线条变化、淡雅的水墨风格、热闹的锣鼓节奏作为中国动画的民族化程式,而应以自由开放的心态、兼容并蓄的气度、关照历史与现实的眼光,借由大量优质的作品塑造出与时俱进的大国形象。

最后,中国动画没有掌握有效地进行国际交流的话语方式。中国动画叙事节奏缓慢,在视听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方面并不十分精到,曾经有人评价中国电视剧“只听不看就能知道讲了什么”,中国动画,尤其是电视动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镜头语言的不紧凑导致大量对白充斥剧中,这些对白当中有很多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语气词或插科打诨,对表现主题、塑造角色形象和推动剧情发展没有帮助,这样的作品不符合经由收看外国动画作品培养出的受众的观赏习惯,在国际交流中自然缺乏竞争力。中国动画只有打破固有的话语模式、熟练掌握世界动画语言,才能够将自己的文化理念、世界观与价值观有效地传达出去。

五、结语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的背景下,中国动画的“走出去”不仅肩负着经济创收的任务,它还承载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动画作品具有受众面广、意识形态色彩隐蔽等特征,其在制作过程中体现的创造性、技术性、艺术性和商业性,其在产业发展中必备的原创力、资本力、市场推广力和产权保护力等内容都是国家软实力在文化产业中的体现。当日本动画的“国民酷总值(Gross National Cool)”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当美国通过动画的传播形成了全世界儿童的“普遍童年(Universal Childhood)”,中国动画在新世纪

虽然创作出了一些优秀作品,但它应该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成为中国的文化名片、如何在传播过程中助力国家形象塑造等重要问题。中国动画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3.

[2]龙小农.从形象到认同[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19,21.

[3]胡晓明.国际形象[M].人民出版社,2011:76.

[4]宫承波,王大智.动画概论(修订本)[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249.

[5]孙立军,张宇.世界动画艺术史[M].海洋出版社,2007:12.

作者简介:图2 国家形象评估图朱逸伦,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播学专业博士。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6-0013-02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不足动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