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互动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2015-03-13 08:32张丽薛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陈列藏品博物馆

张丽,薛峰

(山西博物院,山西太原030012)

博物馆互动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张丽,薛峰

(山西博物院,山西太原0300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提出了博物馆应该“以人为本”,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重要任务;随着博物馆建设黄金期的到来,“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博物馆互动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是博物馆“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不论是在深化博物馆陈列展览、推进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还是在拓展博物馆的文化消费功能方面,开发并利用博物馆互动空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博物馆有效发挥其社会功能,适应激烈的文化竞争,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

博物馆;互动空间;开发;利用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收藏、展示场所,不仅为大众搭建了一个文化普及和交流的平台,而且为国民提供了一处充实人生、寓教于乐的休闲娱乐场所。近年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博物馆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公众对博物馆的功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经历了以收藏为中心、以学者为权威的发展阶段之后,博物馆进入了以体验为中心、以观众为重点的新的发展时期。互动展览模式的出现成为该时期“以人为本”办馆理念的重要体现。然而,长久以来,博物馆一直偏重于做展览,在互动环节的开发和利用上处于空白,近些年一些大型博物馆开始尝试在展厅里设计一些小型的互动项目或活动,但这仅仅是起步。笔者认为,博物馆互动应该和博物馆展览并重,专门为其开辟相应的空间和场所,纳入博物馆研究的重要范围。这是博物馆“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更是博物馆有效发挥其社会功能,适应激烈的文化竞争、服务社会、走向大众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博物馆建设中亟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博物馆互动空间开发与利用的现实意义

1.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深化需要互动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博物馆陈列展览是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是大众和博物馆亲密接触、交流的最主要的媒介。然而这个媒介本身却有着诸多弊端,如:藏品蕴含的文化内涵甚为丰富,若想在有限的空间予以充分展示,似乎不尽如人意,观众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容易产生一种隔靴挠痒、意犹未尽的感觉。再如:博物馆目前的陈列展览,普遍采用展柜展览的封闭方式,裸露的文物也被写上“禁止触摸”的警示语言,无形中拉远了展览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种种弊端,都是陈列展览本身难以克服的。互动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很好地弥补陈列展览之不足,为其注入活力。

其一,互动空间可以深化和补充陈列展览的展示模式。博物馆目前的陈列展览主要采用展柜展示模式,其特点是以静态展示为主,较为封闭。在这种展示模式下,观众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容易和展览拉开距离,产生疲倦,继而远离。互动空间以观众的亲身参与为主,注重观众与展览内容的互动交流,能够有效地激发观众主动参与的热情,调动大众深入探知藏品文化的兴趣。观众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某种知识灌输的对象,而应该是博物馆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互动空间正是观众参与博物馆活动的有效方式,可以帮助观众以更积极的心态参观展览,了解藏品文化。其二,互动空间可以深化和补充陈列展览的展示内容。由于受到传统展示模式的限制,很多藏品信息无法在陈列展览中被充分展现,会出现信息的部分流失,因此,有必要将陈列展览中那些精华和亮点以及无法用传统模式展示的内容放在互动空间,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开发,这样可以让观众在亲历中加深对展品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其三,互动空间可以更好地净化陈列展览的展示氛围。陈列展览区域往往会营造一种静谧、高雅的氛围,让参观者能够安静地品读文化,放松身心,而一些互动展示并不一定适合放置其中,尤其是一些有声互动,因此,有必要让互动展示与陈列展览分区而建,在举办陈列展览的同时,重视互动空间的开发与利用,让互动与展览齐头并重,相互补充。

在博物馆藏品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将信息传播的媒介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陈列展览,而是应该积极探索一些更能激发观众兴趣、更为有效的传播模式。互动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从观众的需求出发,采用亲身参与的互动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观众参观博物馆、亲近藏品的积极性,不但可以补充传统陈列展览的不足,还能为博物馆的蓬勃发展注入活力。

2.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需要互动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教育是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之一,主要为广大观众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为在校学生校外教育以及成年人终身教育提供服务。博物馆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目前主要有:陈列讲解、举办讲座、电化教育、流动展览、编印资料等,这些都属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就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在这种模式下,受教育者往往都是被动的接受者。随着信息量的扩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知识的传播不再仅以单向模式为主,而是逐渐向双向交流和互动影响发展。西方一些博物馆学者认为: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并不在“教”,而是在帮助观众“学”,有的学者甚至主张应该用“交流communication”一词来代替“教育”,认为交流更能反映现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互动实质。

博物馆的互动教育按照教育空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以“走出去”为特征,即让博物馆工作人员携带一定的博物馆文化信息走出博物馆,走进学校、社区等场所,利用本地空间进行宣传教育。另一种以“引进来”为特点,即在博物馆内开辟一定的空间,设计一系列教育活动,吸引观众前来参观学习。不过,目前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在建设中从未给宣教工作开辟出应有的空间,博物馆内宣教场所基本为零;有些博物馆虽然也建有一些用于开展宣教工作的放映厅,但使用率极低,即使使用也主要用于馆内员工的培训和学习。其实,我国很多大中型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开展得非常成功,会定期举办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制作陶器、模拟考古发掘、儿童歌舞剧表演,等等,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参加。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互动空间,每次活动只能暂时利用馆内的走廊、过道这些空闲的角落进行,兴致盎然的观众跻身于狭小、简陋的空间接受博物馆文化教育,而这样的尴尬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各个博物馆内,不得不让每一个博物馆人唏嘘感叹。博物馆互动教育模式的迅速发展和建筑空间的有限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个别博物馆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开辟了一定的互动教育空间,比如:中国航海博物馆单独设立了一个手工活动室和一个儿童活动中心,观众在参观完展览后,可以进入互动空间,通过亲身参与更深入地了解展览。上海电影博物馆专门设计了一个录音棚互动体验室,观众可以在这里亲自给某一个电影进行配音,等等。这些都是互动空间开发与利用的积极尝试,虽然有待完善,但笔者认为互动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已经迈开了步伐,有望在今后成为博物馆事业中备受关注的重要部分。

3.博物馆文化消费功能的拓展,需要互动空间的开发和利用

互动空间作为受众自主体验藏品文化内涵的平台,是填补受众和文化产品之间断层的有效方式,尤其对于那些无法通过传统展示模式进行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充分利用互动空间进行展示、表演,并借此开发相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活动,满足受众精神需求的同时,传播科学文化、传承历史文明。

二、博物馆互动空间开发与利用的一些建议

1.重视互动空间的娱乐性

在大多数公众心目中,博物馆是一个适宜安静学习和钻研的场所。其实博物馆不仅是一个收藏、展示、研究人类遗产的科学机构,还是一处服务公众的休闲娱乐场所。在欧美,博物馆的功能被定位为3E,即教育公民(Educate)、提供娱乐(Entertain)、充实人生(Enrich);加拿大一项观众调查显示,84%的人认为博物馆是“好玩的”(Interesting);在我国,也有学者提出博物馆要重视观众的娱乐需求。可见,为观众提供娱乐、满足观众精神追求也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因此,博物馆互动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应该高度重视博物馆的娱乐功能,并将娱乐性合理贯穿于互动环节,以一种更有活力的方式来传播文化、传承文明。

重视互动空间的娱乐性,首先要重视互动模式的娱乐性。深奥的历史文化知识不一定非要通过严肃的教授模式来传播,在娱乐中通过多感官、多渠道获得的知识,通常记忆会更为持久,因此,互动空间要重视互动模式的娱乐成分,以轻松愉悦的休闲模式吸引观众亲自参与,通过眼看、耳听、触摸、操作等互动手段,帮助观众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吸取信息。其次,要重视互动交流内容的娱乐性。藏品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看似冰冷,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巧妙地提取、润色,就会有很大的参与性和娱乐性。譬如一些藏品本身就是某一段历史佳话的见证,提取其中的故事片段,并鼓励观众聆听故事、参与故事、表演故事,相信这种充满休闲娱乐成分的互动内容,定会赢得众多观众的青睐。此外,还要提高互动游戏的研发能力。利用藏品信息和考古知识等开发网络游戏有着大好的前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可以帮助观众在游戏中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知识,还能以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净化网游世界。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人类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会因为娱乐性的融入而降低其崇高的地位,相反,我们需要做的恰恰是借助一些娱乐手段,来完善博物馆、包装博物馆,争取让博物馆走下神坛,走近大众,被更多大众接受、喜爱,达到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教育目的。

2.广泛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

互动空间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使传播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并能够极大地提高观众动手参与的兴趣和热情,为互动交流活动提供可能,因此,博物馆互动空间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广泛地运用这些相关的信息技术。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运用,有学者提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博物馆”的想法,即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更彻底的感知、更广泛的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以弥补博物馆藏品信息的断层,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强调大众与展览的互动交流和智慧体验,可以说是博物馆互动空间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体现。较为突出的案例是南京博物院数字馆的建立,该馆由实体馆和网络虚拟馆两部分构成,实体馆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突破“以展柜和展板为主”的传统展陈方式,采取错层交叠的空间构建手段,集合分列式多屏幕、透明屏、二维码等多媒体形式,运用实时抠像、动作捕捉等数字技术,将空间、装饰、媒体硬件及数字内容结合起来,营造了一种立体丰富的展示环境,总体风格亮丽、时尚、开放、大气。网络虚拟馆通过网络和图像识别技术复原实体展馆的空间和内容,是实体展馆的延伸。大众不但可以在实体馆内通过体感等技术手段参与展览和各种互动游戏,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展示内容通过网络平台推送到实体展馆,极大地提高了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据粗略统计,数字馆的客流量能达到其他普通陈列馆的两倍以上。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将其广泛应用于博物馆互动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中,可以为博物馆藏品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为文化普及开辟广阔的前景,由此改变博物馆沉重古板的传道士形象,帮助博物馆真正走近大众,走近生活。

[1]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黎波.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的几点思考[J].文物春秋,2009(2).

[3]张小朋.智慧博物馆——总说[EB/OL][2013-03-13].南京博物院专家博客,http://blog.njmuseum.com/article. asp?id=158.

[4]郑钰,魏峰,刘菁.浅析文化消费视野下博物馆的公民教育[EB/OL][2012-04-10].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学术交流论文,http://www.cansm.org/n11744816/n11744887/ 14525909.html.

F20

A

1673-0046(2015)9-0163-03

猜你喜欢
陈列藏品博物馆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博物馆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