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驾照”想到“考写作”

2015-03-16 21:12徐长林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考驾照事情习作

徐长林

“考驾照”的直接目的是获得驾驶执照,最终目的是能够具有驾车的资质与能力。很少有人专门是为了考取驾照去学车的(个别情况也有),都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光明正大从容不迫安全平稳地驾驶汽车。

写作也是如此。平时的训练是为了获得写作的能力,考试只是对能力水平的检验,终极目的还是获得走向社会必需的写作能力。通过考试是短期利益,满足人的生活与工作的需求才是长远目标。

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不少老师和学生都把重要的写作能力培养矮化成了应试的工具。眼睛近视到了只有中考和高考,写作训练只是瞄着两考的评分标准,目标只有一个:考试时拿到高分。至于写作与生活、写作与做人等最根本的大事则没有工夫去料理,岂不知,这些比纯技术性的操练更为重要。受这种狭隘观念的支配,学生们所做的事情就局限在背诵范文、恶补作文、针对试题的各种变式训练上了。这样乏味单调的劳作倒了学生的胃口、泯灭了学生对写作应有的兴趣。兴趣与热爱激发出“我要做”的热情,是做好一件事情的永恒动力,而高压手段催生的是“要我做”的无奈,这种心态下的一切活动都是被动的,多半也是痛苦的,低效的。

写作首先应该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健康的人,每天都耳闻目睹很多的事情,即使是在封闭的校园里边,也仍然存在几百人乃至上千人共处的社会环境。人本身是被感知的、交往的对象,更何况人与人之间会生成多角度多层次的联系,这就有了丰富多彩的事情。置身在人群中,置身在事情中,总会有些想法与看法。这一切,都是生活赐予我们的可供写作的素材。老师的责任,是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素材、甄别素材、利用素材。我感觉现在学生缺少的正是这种非常珍贵的“发现”能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反应麻木了,对什么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什么都不以为然。本应该充满好奇的学生,却都不正常地“老到”起来“冷漠”起来了。哀莫大于心死,语文教师必须及时地唤醒学生“冷漠”的心,激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心,不顾这些,一味地讲作文的“三十六计”“七十二法”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老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写作的榜样。学生崇拜能写出漂亮文章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规律。可是,很多老师不具备这种能力,一是没有写作的兴趣,二是没有写作的习惯,三是从来就没有写出过像样的文章。如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习惯,除了讲一些枯燥的套路术语,说一些自己都不信的空话套话,又能做些什么呢?看看这方面的正面例子吧:大牛群中三家小学的厉国军老师,为了搞好习作教学,经常和学生一起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做了很多对习作有益的事情,如春天踏青、夏天赏花、秋天品果、冬天玩雪,先活动后习作,学生写,自己也写,最后和学生一同交流作品。他把学生的作文推荐给《作文报》等报刊,发表后,学生得了数千元稿费。学生发表了作品他就用大喇叭广播,让全村的人都知道谁家的孩子发表了文章,从而引起家长对孩子习作的关注。老师通过实际行动(而不是说教),建立起了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帮助每个学生建立起了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具有了对生活的敏感、强烈的表达欲望的基础上,老师因势利导,为他们创造了宽松的表达环境,于是,习作教学就活跃起来了,是从学生心底到笔端的活跃。

写作是语文能力的半壁江山,也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消除陋习,尊重规律,着眼人生,重在应用。写作教学的短视行为不能继续下去了。

猜你喜欢
考驾照事情习作
担心
考驾照
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