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粮食经济问题的若干理性思考

2015-03-17 03:34李铜山杨晓霜
关键词:潜力

李铜山,杨晓霜

(河南工业大学 粮食经济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1)



关于粮食经济问题的若干理性思考

李铜山,杨晓霜

(河南工业大学 粮食经济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探讨了粮食经济问题的含义,认为粮食经济问题是与粮食经济相关的全部问题的总和,或者说,粮食经济问题是研究粮食、粮食资源及其政策体系、体制机制等在稀缺状态下选择关系的全部问题的总和。从粮食经济的主体、核心和需要密切关照的问题,以及解决粮食经济问题需要服从于生态规律等方面提出了粮食经济问题的主要特征。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粮食生产情况,描绘了我国粮食经济问题的产生和运行轨迹,从6个方面指明了我国粮食经济问题的严峻挑战,阐述了我国解决粮食经济问题的艰巨性,分析了我国解决粮食经济问题的潜力。

关键词:粮食经济问题;严峻挑战;艰巨性;潜力

“粮食经济问题”一词,尽管学术研究中或在指导、规划实际工作时经常使用,且有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趋势,但迄今为止,对其含义还没有一个统一而权威的解释,对其特征还没有比较系统的归纳,给重大粮食经济问题的研究造成了诸多现实困境。本文试图从内涵阐释出发,理性地思考和解读粮食经济问题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1粮食经济问题的含义及特征

1.1粮食经济问题的含义

笔者认为:粮食经济问题是与粮食经济相关的全部问题的总和,或者说,粮食经济问题是研究粮食、粮食资源及其政策体系、体制机制等在稀缺状态下选择关系的全部问题的总和。

由此可见,粮食经济问题的含义极其丰富,甚至丰富得难以概括。从宏观讲,研究和解决粮食经济问题,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1.1.1用最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生产尽可能多的质量可靠的粮食

这既是讲求粮食数量质量兼顾发展的需要,又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既然粮食产销是一项经济活动,那么其运行过程必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努力打造出最高的产出效率,且要求所生产的粮食产品数量上充足,质量上可靠。粮食及其加工品的质量能够满足人们身心健康的需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1.2选择最节约的办法获得粮食生产到消费诸环节的经济效益

这既是谋求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需要,也是保障粮食产销活力不断提高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是粮食生产经营者,也会高度关注粮食及其加工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如果粮食生产经营中入不敷出,白辛苦而见不到收入的增长,算上人工成本后甚至赔本,其从事粮食产业的积极性势必会大打折扣。因此,无论是宏观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层面,还是微观的粮食生产、加工、经营者层面,都要考虑用最节约的办法获得最理想的经济效益。比如说,目前我国“北粮南运”的格局虽然不科学、不合理,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也不失为一种现实选择。

1.1.3选择最小的政治代价获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所必要的粮食进口

这既是追求粮食自保的需要,也是保障国家主权的需要。在新的历史阶段,呼唤新的粮食产业发展战略。但无论是哪种粮食产业发展战略,在考虑国际政治因素时,都必须选择以最小的政治代价为基点。尤其是在粮食进出口贸易中,粮食进口的主动权一定要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作为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只有过分依赖国际粮食市场、依靠大量粮食进口,就不仅可能会证实美国学者布朗所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的忧虑,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可能会逐渐失去经济上、政治上的话语权。因此,从2013年年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1.2粮食经济问题的特征

概括起来,粮食经济问题的主要特征应该有如下几个方面。

1.2.1粮食经济问题的不二主体是粮食

粮食经济问题研究必须以粮食的研究为出发点及落脚点。可具体考虑粮食的生产、加工、储运、交换、消费、综合利用,粮食的供给与需求,粮食的价格变动与市场周期,粮食的消费弹性与边际,粮食的消费与变异性加工,粮食的运输成本与储存的自动化管理,粮食的市场职能与宏观调控,粮食的商品属性和战略地位,粮食的主产区与主销区,粮食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变等。

1.2.2粮食经济问题的核心内容是经济

粮食经济问题研究必须立足于经济的方法或经济的视野。即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条件下,分析改善粮食资源配置形式、促成粮食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等所需要的代价和可能的经济性。例如,我国目前的水资源分布状况区域性和周期性差别较大,从水域覆盖来看大量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从时间上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七、八、九这三个月,这样的水资源分布状况,使我国南方比北方更有利于粮食生产,在历史上就形成了一个“南粮北运”的产需格局[1]。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这样的格局逐步演变成了“北粮南运”格局。造成这样一个局面变化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我国东南部分沿海地区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迅速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用于粮食生产的可用耕地被大量占用,且大面积改种比较效益更好的经济作物,最终导致适宜粮食生产的南方粮食产量逐年下降,相反的北方地区克服一系列自然条件重视粮食生产,弥补了南方的粮食缺口。这种粮食产销格局,不科学不合理,可持续性不强,显然需要认真考虑。

1.2.3粮食经济问题要密切照应粮食安全问题

毋庸讳言,讲求粮食经济就要重视粮食的经济性,力争收益最大化。但粮食与经济结合后,仅仅考虑经济性是不够的,甚至是偏颇的,因此还必须重点关注粮食的安全性。粮食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人类的身心健康,而维持人类生命安全重于泰山。当粮食的经济性和粮食的安全性必须选择其一时,无疑必须优先选择粮食的安全性。换句话说,粮食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确保粮食的安全性的前提下,才能进而考虑粮食的经济性。另外,还必须清楚认识到粮食安全性的两层含义:从数量安全来看,粮食的安全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的供给总量至少能够保证全体公民维持生命之必需;从质量安全来看,粮食的安全性是指人们消费或食用已生产出来并参与市场流通的粮食及粮食加工品后不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任何危害。

1.2.4粮食经济问题应服从和服务于生态规律

生态是超出了经济范畴的种概念,经济是包含于生态、脱胎于生态的属概念,二者的逻辑关系规定了必须在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讲求粮食经济。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少学者倡导,后来政府也在引导发展生态农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我国提出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了“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所有这些指示精神,均为建立农业(粮食)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这个目的。因此,粮食经济研究中,无论是论点、论据或者论证上,都不能有违生态规律,都必须以资源和生态为基本约束来谋求发展。

2我国粮食经济问题的产生运行轨迹及严峻挑战

2.1我国粮食经济问题的产生运行轨迹

饥饿始终是旧中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首要解决的头等难题。新中国建立前夕,由于人口压力巨大、自然灾害严重、日寇入侵、战乱不断等多种原因,我国的粮食生产水平极为低下,有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遇有自然灾害,更是常常食不饱腹、饿殍遍地。建国当年,粮食总产量为1.13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仅只有208.95公斤。在肉、禽、蛋、奶等畜禽产品极其缺乏的大背景下,人们填饱肚子的难度极大,大部分人饱受饥饿之苦。不言自明,粮食经济问题早已严重存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根据国情进行土地改革,重视粮食生产,始终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一直强调抓实抓好和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仅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制定土地政策,改革了土地所有制关系,鼓励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资装备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到了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不仅突破了3亿吨,而且人均占有量达到了317公斤。但也应看到虽然解决了人口消费用粮问题,但若把饲料用粮、加工用粮及工业用粮考虑进来,我国粮食的短缺问题仍然存在。因此,自1955年开始,我国为了较好地解决粮食供求问题,从中央政府到省、市政府,开始通过发行粮票调剂粮食供求。这是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利用计划经济手段保证粮食按计划供应所采取的一种措施。粮票这种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购粮凭证,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逐步退出我国粮食市场。

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从全面进行农村改革到粮食产能集中释放。在这个阶段,我国农村陆续实施一些新的改革措施。其中最为典型和著名的,就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同时,粮食的收购价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切实而充分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使过去我国在农业基础设施、科教兴农、财政强农惠农等方面政策积累的能量得到集中释放,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提高很快。到1984年,我国的粮食总产已经突破4亿吨,人均占有量已经超过390公斤。不仅使我国粮食短缺的状态得到根本缓解,而且明显地呈现了粮食总量供给充足、丰年有余的可喜局面。

第三阶段为1985—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蒸蒸日上的好势头不再继续。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在继续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减少,加之自1987年起中央一号文件戛然而止,给了人们农业和粮食“过关了”的假象,于是许多地方对于粮食生产开始采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对策”,致使不少地方的粮食生产“望天收”的成分越来越大。大体上,遇到风调雨顺的年份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就比较高(如1990年、1996—1999年),遇到小灾小难的年份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就或多或少地有所减少(如1991—1995年),遇到大灾大难的年份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就大幅减少(如1985—1989年、2000—2003年)。2003年与1984年相比,19年过去了,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仅仅增加了0.3亿吨,年均增长非常有限,人均粮食占有量333公斤,比1984年少57公斤,骤然降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达到了令人担忧、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反思的地步。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粮食产量波动很大,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后几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呈现较为明显下降的趋势,不仅使我国的粮食供求从偏松转为偏紧,而且粮食总量的基本平衡也已难以维持。

第四阶段为2004年至今,粮食产量重回增长势头。自2004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又开始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不仅达到了“拨乱反正”、重振“三农”发展元气的效果,而且对农业和对粮食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粮食更加重视,全社会形成了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我国已经开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自2004年起已连续出台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发展的“高含金量”的文件。特别是中央财政在农业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只有2144亿元,2013年已经达到了13 799亿元,并且逐年大增。从2003年至2013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73 651亿元。既重新激活了我国粮食生产活力,又使我国的产粮动力逐年增长。到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0 710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443.84公斤,开创了粮食增产的新局面。2004年至2014年的11年间,实现了国人自豪、世人瞩目的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国人的吃饭问题无忧。但由于饲料用粮、加工用粮及工业需求用粮在这一时期急剧增长,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日趋复杂,我国粮食供求偏紧的形势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2.2我国粮食经济问题的发展及严峻挑战

随着人口刚性增长、耕地刚性减少、工业化和城镇化等发展的刚性占地,我国粮食经济将面临如下全新挑战:粮食生产能力逐步恢复,但继续稳中求增的难度不断加大;粮食供求紧平衡状态在很长一段时期持续存在;重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现象严重,大豆、玉米乃至稻米、小麦的进口量连年增长。纵观我国粮食产业中长期发展趋势,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诸多因素变化影响,上述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逆转,给我国粮食经济问题的有效解决带来了诸多严峻考验。

2.2.1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国民平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需求总量5.725亿吨。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口粮消费明显减少,饲料用粮需求明显增加。

2.2.2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受区域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系列生态政策、农业自然灾害损失和城镇化发展挤占农用耕地等影响,可用于粮食播种的耕地资源在迅速减少。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耕地仍将继续减少。由于多种不利因素综合排挤,我国今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虽有,但将极为有限。

2.2.3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

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强,全国每年农业用水需供缺口达200多亿立方米,缺水很严重。况且,在水资源区域分布方面,东部、南方较多,中西部、北方较少,很不均衡;水土资源协调方面,人均耕地较多的地方人均水资源偏少,人均耕地较少的地方人均水资源偏多,很不匹配。此外,近些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恶劣气象因素较多,北部地区缺水干旱化趋势严重。受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影响,我国旱涝灾害尤其是干旱少雨的趋势不断加重,可能会给粮食生产带来许多不可预估的灾害性影响,将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2.2.4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

我国粮食生产重心早已北移。在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中,北方占7个(冀、豫、黑、吉、辽、内蒙古、鲁),南方占5个(鄂、湘、苏、赣、皖),西南部占1个(川)。近几年,北方4省(黑、豫、鲁、吉)的粮食产量分列全国前四位,北方7省粮食产量合计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47%左右,南方5省粮食产量合计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4%左右。在全国6大粮食调出省中,北方占了5个(黑、吉、豫、内蒙古、鲁),南方只有1个(皖)。由此可见,我国南部地区的产粮能力和产粮数量下降明显,主销区粮食产需缺口不断扩大。

2.2.5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

小麦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尚需进一步提高品种优质率。大米约占全国口粮消费总量的60%,且比重还在继续提高,但我国南方地区的水田面积却在不断萎缩,水稻播面受此影响也明显减少,全国的稻谷供求形势将长期偏紧。另外,玉米供求形势偏紧,大豆生产停滞不前,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到2014年,我国谷物进口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500万吨,大豆进口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7140万吨,合计达到8640万吨,无论是粮食进口总量,还是单品种粮食年进口量,均创历史新高。我国2014年进口的大豆数量,已经相当于当年全国大豆总产量1220万吨的近6倍。

2.2.6种粮比较效益偏低

近些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农机设施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劳动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与进城务工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明显偏低。在广大农村,普遍流行着“一亩菜十亩粮”的说法。从河南省统计部门的调查数据来看,2008年到2012年的5年间,在除去人力劳动成本的情况下,河南省种粮(两季)亩均净收益均在500元左右徘徊,尚不及一个城镇农民工半个月的工资[2]。尤其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一些地区的粮食生产乃至出现了“副业化”的趋势。

3解决我国粮食经济问题的艰巨性和潜力

3.1解决我国粮食经济问题的艰巨性

我国能否成功解决粮食经济问题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是否能够长期保持粮食供需的基本平衡。对此,政府和人民虽然都抱有坚定的信心,但也清醒地认知到,要确保这个目标的实现,其挑战性和艰巨性是显而易见的。

3.1.1自然资源相当匮乏

庞大的人口基数,致使我国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长期处于世界较低水平。我国当前粮食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耕地和水资源不足。面对这样难以改变的禀赋条件,我国要持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并赶超农业发达国家水平,可谓任重而道远,不花大力气是不行的。

3.1.2产业基础相当薄弱

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手段落后,农作物品种缺乏改良,要尽最大可能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以水利设施为例,我国的水库数量居世界前列,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大中小型水库约8.7万座,供水量每年可以达到2400亿立方米。水库在灌溉、防涝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在这些水库中,约有1/3是“带病”运行,许多地区的病险水库还存在超负荷运转的情况,列入国家专项规划的病险水库数量已达到6240座[3]。

3.1.3规模经营难以开展

中国农户生产规模小,而且每个家庭的耕地散布在若干个不同形状的地块里。这种插花式的经营模式,以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体,客观上造成购买生产资料等方面的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利于大型农用机械的推广应用,给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造成极大麻烦,使扩大农业投入受到限制,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受到阻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容易造成粮食生产的后劲不足。

3.1.4要素配置常受挤兑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在农业资源区域分配及生态环境保护上还存在许多阻碍粮食生产的因素。比如,工业化、城镇化占用耕地严重削弱区域粮食生产基础条件,工业生产和城镇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对粮食生产所处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产业比较效益差距会诱使农村资金流向工业和城镇而使粮食产业发展成为资本洼地等。

3.2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解决粮食经济问题的潜力

我国解决粮食经济问题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我国依靠自身实力,要在未来很长时期内,始终保持粮食基本自给,虽然客观上的困难很多,但从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其他发展条件等方面分析,我国粮食的增产潜力还是很大的。

3.2.1提高现有耕地单产有潜力

当前,我国耕地的数量问题和质量问题并存。除了数量不足之外,质量上存在的最明显不足是中低产田占70%以上,耕地负载逐年加大,区域性退化问题日趋严重。造成我国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耕地的利用和管理不当。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表明,合理情况下,粮食产量的70%至80%靠基础地力,20%至30%靠水肥投入,而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为50%。虽然,我国粮食单产与世界上粮食高产国家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而且短时间内难以达到粮食高产国家水平,但经过努力,比较明显地缩小与高产国家的差距还是完全可行的。近期可通过提升农业耕地产出率、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推广现代农业科技等工程和生物措施,逐步实现每公顷产量提高1500公斤以上的目标。

3.2.2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有潜力

我国首次完成的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状况调查显示,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为734.39万公顷(1.1亿亩)。只要在对现有耕地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这“两个最严格制度”的同时,加快宜农荒地的开发和工矿废弃地的复垦,只要每年开发复垦30万公顷以上,就基本上可以做到耕地占补平衡,保持耕地面积的基本稳定。

3.2.3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粮食增产有潜力

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贡献率,2000年约为35%,“十五”末约为48%,2012年约为53%,到“十二五”末即2015年将达到55%左右。即使顺利达到了55%,仍与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60%以上)有着不小的差距。我国政府已确定并正努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以提高现有农业装备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力争到2030年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中国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巨大动力。

3.2.4利用非粮食食物资源有潜力

在食品消费中,食物之间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比如说,多吃了肉,就可以少吃一些粮食。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增加肉、禽、蛋、奶、果、蔬等非粮食食物的产量及消费,来弥补我国粮食产能的部分不足。而且,我国水域、草地、山地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我国可供水产养殖的水域目前利用率仅为69%,可供渔业养殖的稻田利用率仅为15%,海水可养殖水面利用率仅为28%,只要持续提高已有水域的生产能力,就能保证水产品的高效产出。我国现有草地面积3.9亿公顷,其中可用于农业生产的面积为3.2亿公顷,居世界第三位,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人工草场,提高草原畜牧业集约化水平,稳步加大我国农牧业市场供给。我国拥有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资源,具有发展木本食物的良好条件,从北到南有300多种人工栽培和野生的可直接食用或通过简单加工或贮藏处理就可食用的木本粮食树种,而且是营养成分丰富、品质优良、基本上为我国原产的乡土树种,如板栗、锥栗、榛、枣、柿等,只要引导得力,增加木本食物产量的前景十分广阔。

3.2.5重视粮食产后安全降低粮食损耗有潜力

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浪费惊人。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我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浪费超过500亿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9%以上,相当于1.5亿亩良田的产量[4],已经到了“节粮减损等不得”的程度。我国粮食之所以产后损失浪费严重,主要问题发生在粮食储运、加工等环节。自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粮安工程”,加强了粮食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了节粮减损能力。今后,只要坚持不懈地强化现代化的粮食仓容建设,推广粮食产后减损技术,就能大大减少粮食主产区储存环节的损失浪费。

3.2.6倡导消费节俭,节约粮食有潜力

餐饮浪费是我国造成粮食消费损失的重要原因。我国每年餐饮浪费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5]。减少餐桌上的浪费,是我国粮食节约减损的重要手段。为此,国家粮食局每年都开展“节约一粒粮”公益宣传活动,每年都组织“世界粮食日”暨“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等宣传活动。节粮就是增粮,全社会只要深入开展“爱粮节粮”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等活动,唤起每一个人的爱粮节粮意识,倡导“光盘行动”等,形成节粮减费以及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让节粮成为习惯,就能通过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增强粮食消费潜力。

参考文献:

[1]张琳.面对中国农业,要常怀忧患之心——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J].理论视野,2008(02):5-8.

[2]李铜山,王增廷.区域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综合效应与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区域经济评论,2013(06):78-83.

[3]袁元.三分之一“带病”运行 水库安全不容懈怠[J].瞭望,2009(07):19-20.

[4]刘慧.我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超过1000亿斤[N].经济日报,2014-08-20(1).

[5]雷敏.我国每年餐桌食物浪费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口粮.[EB/OL].新华网.(2014-10-14)[2015-09-12]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10/14/c_1112814509.htm,2014-10-14.

SOME RATIONAL THINKING ABOUT COMMISSARIAT

ECONOMY ISSUES

LI Tong-shan,YANG Xiao-shuang

(ResearchCenterofFoodEconomy,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commissariat economy issues,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issariat economy issues,describes the running track of China′s commissariat economy issues,and points out the severe challenges China′s commissariat economy issues are confronted with.It then expounds on the arduous nature of solving commissariat economy issues in our country and analyzes the potential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commissariat economy in China.

Key Words:commissariat economy issue;severe challenge;arduous nature;potential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51(2015)04-0001-06

作者简介:李铜山(1966-),男,河南鄢陵人,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应用经济类项目(14BJY127);201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BJJ053);2013年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批准号:132400410171)

收稿日期:2015-10-10

猜你喜欢
潜力
艺术的纯真潜力
科比:写给17岁的自己
潜力榜
PPP模式怎样发挥最大潜力?
学习潜力揭秘
12星座
报废汽车拆解潜力巨大
可调式机油泵及其节油潜力(二)
可调式机油泵及其节油潜力(三)
100家汽车后公司潜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