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史蒂芬·戴德利电影的修辞手法

2015-03-17 05:01
关键词:史蒂芬电影

尚 睿

(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浅析史蒂芬·戴德利电影的修辞手法

尚睿

(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语言。电影修辞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电影导演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品位,彰显电影导演的风格。英国导演史蒂芬·戴德利虽然至今只有四部电影长片,但每部影片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提名,足见其导演功力的深厚。借助史蒂芬·戴德利的影片,从电影的主体、画面和声音等方面对隐喻、色彩渲染、声音暗示等手法的运用,来分析电影的修辞手法。

关键词:史蒂芬·戴德利;电影;电影修辞

史蒂芬·戴德利生于1961年,英国杰出戏剧导演,数十次获得戏剧界最高奖项——托尼奖,亦是电影导演,演员,电影监制,对表演的精准追求和人性的细节刻画是他的招牌。至今,他执导过的电影长片共有四部,从2000年充斥着阳光的《跳出我人生》到2002年分析人性的《时时刻刻》,再到2008年以反思二战为题材、思考爱情、道德、救赎的《朗读者》,还有2012年上映的,以“9·11”事件为背景,探讨死亡与人与人之间心灵距离的《特别响,非常近》。史蒂芬·戴德利的电影作品算得上稀少,但皆为经典之作。他的每部影片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提名,足见其导演功力的深厚。

现在的电影是一门视听综合的艺术,它通过画面和声音传情达意,带给人们无比美妙的审美感受。同时,电影也是一门语言,“它有自己的单词、造句措辞、语形变化、省略、规律和文法”。[1]这就必然涉及电影语言的修辞问题,由于电影语言是画面和声音相互配合的视听语言,电影修辞实际上就是“如何更好地运用视听技巧和艺术手段去传情达意,以便更形象生动地表达影片的思想内涵,即如何艺术地使用电影语言,以达到自觉的语言审美目的。”[2]笔者从史蒂芬·戴德利的电影入手,分主题、画面、声音三个部分分析他的电影修辞手法。

1主题上修辞运用

适应影片主旨是电影修辞的基本要求,“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3]使用电影修辞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史蒂芬·戴德利的影片中,往往使用隐喻的手法鲜明、生动、准确、深刻地表达影片的思想内涵和意蕴。在影片《朗读者》和《特别响,非常近》中,史蒂芬·戴德利导演就多次用隐喻的手法传达影片的主题和内涵。

1.1 爱情纠葛喻义矛盾感情

《朗读者》以二战后的德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15岁的少年迈克和36岁的汉娜之间的爱情悲剧,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恨纠葛喻义战后一代对战争一代的矛盾感情,隐喻战后的德国青年一代,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审视,对他们的父辈——曾经身为德国纳粹或其帮凶的复杂感情。

男主人公迈克在大学时学习了法律,毕业前参加了一个研讨班,研讨班组织去法庭旁听一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战犯席上坐着的有多年前自己爱过的女人汉娜。审判间隙,他们在研讨班讨论时,一个同学问:“我们在干什么?”迈克说:“我们在试着理解。”这位男同学激动地说:“6个人把300个人关在教堂里活活烧死了,这有什么好理解的?你告诉我!我在问你呢,这有什么好理解的?” 无言以对的迈克试着理解自己爱的人,却又不知道该理解什么,并为两人曾经的关系感到羞耻,对汉娜曾经的罪行无法释怀。所以他明知道把汉娜的秘密告诉法庭是自己的道德义务,明知道她是文盲这条证据能够帮汉娜澄清事实,但他选择了缄默。汉娜在服刑期间学会了书写,给迈克寄去了无数封满怀希望的信件,他都没有回过。也许是出于自责,也许是没有勇气面对,当汉娜服刑期满即将出狱之前,迈克前去看她,汉娜急切地向迈克伸出手,迈克却只是简单握了握并很快收回。他对二人过去的感情只字不提,只是问她有没有忏悔,有没有思考过去。最终心灰意冷的汉娜选择了自杀。

迈克的教授曾经告诉他们,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工作过的有8000人,只有19人被审判,最终被判杀人罪的只有6个人。难道这19个人就比其他人罪大恶极吗?战后的青年一代无法回答。他们想要理解自己的父辈,却无法原谅他们的罪行。导演通过这段忘年恋把德国这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感情细致地刻画了出来,突出了影片的爱与道德、理解与审判的主题。

1.2 《奥德赛》隐喻男主人公的精神流浪

《奥德赛》讲述的是奥德赛历经磨难、重返家乡的故事。特洛伊战争之后,由于奥德赛激怒了海神,导致希腊军在回家途中全军覆没,而奥德赛凭借自己的智慧躲过了这一劫。但海神并没有息怒,于是设下种种磨难阻止奥德赛回家。最终,在众神的帮助下,历经十年漂泊的奥德赛才得以重返家乡。《朗读者》中多次出现荷马的《奥德赛》里的诗句,这是用奥德赛的漂泊寓意迈克的精神流浪。对于昔日的爱人,迈克的内心十分矛盾,不知是该原谅还是该谴责,不知是否该将她是文盲的事实告诉法庭。虽然他还是对她的种种行为无法释怀,保持了沉默。但最终他选择了“流浪”,即逃避。他逃避自己的家乡,因为这个城市充满了他美好的爱情;他逃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他无法再像爱汉娜一样爱上其他女人。影片的开头一个女人问了他这样一句话:“有没有哪个女人跟你一起的时间长到能弄清你在想什么?”他也对自己的女儿说:“我知道我不够坦诚,我还没对谁完全坦诚过。”他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向任何人敞开。直到汉娜去世,他才把汉娜是文盲的秘密告诉了当年的幸存者,并承认了自己和汉娜的关系,但他仍然自责,影片的结尾,他终于向女儿敞开心扉,说出了这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迈克的老师说:“很多人觉得荷马的主题是回家,事实上,《奥德赛》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奥德赛的旅行在影片中喻意迈克不断流浪、寻找自我的精神之旅。最终奥德赛回到了家乡,迈克也终于能够正视自己和这段感情。

1.3 “特别响,非常近“寓意伤痛、寻找、成长以及治愈

《特别响,非常近》的主人公是一个有自闭症的小男孩奥斯卡,他的父亲在“9·11”中不幸丧生,后来他意外发现了父亲留下的一个写有“Black”的信封和一把钥匙,于是他开始寻找“Black”,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的所有人都是某件伤痛的“幸存者”,这些陌生人给了奥斯卡无私的关怀和帮助,让他渐渐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最终他成长了,克服了恐惧,忘记了伤痛,而他也带给那些人心灵的治愈。刚开始,奥斯卡不会与人正常的交流,并且极度不信任这个世界、缺乏安全感,对这个世界有深深的恐惧,在他的内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是非常远的。影片的开头,爸爸带他去玩荡秋千,他说这很危险,坚决不玩,爸爸失望地离开了。影片的最后,经历了一系列寻找后的奥斯卡的世界改变了,他跑到爸爸曾经带他去过的秋千那里慢慢荡了起来,越荡越高,荡向了天空。秋千代表奥斯卡的“不安全”感,荡秋千喻意了他对恐惧的克服,他的情感的成熟。

影片的开头有一个模糊的人像,缓缓坠落,那是奥斯卡想象的爸爸遇难时的样子;影片的中间,他非常思念父亲,心里很难受的时候又出现了一次这个幻象,一个小人从双子塔坠下,坠入无尽深渊;影片的最后,妈妈发现了奥斯卡的一个本子,里面有一个他制作的活动的卡片,卡片中一个男人的剪影也是从高空坠落,但最后安全地站在了地上,向前走去。这个人像其实也是代表了奥斯卡的成长,他最终克服了恐惧,忘记了伤痛,勇敢的面对生活,并将生活继续下去。影片中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们的生活也转向了好的方面,比如和离婚的丈夫破镜重圆等等。影片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小男孩,但其实导演是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来探寻那个饱含伤痛的城市以及伤痛过后人们的心理变化。一个人的旅程,改变很多人的生活。奥斯卡的情感变化,也喻意了经历过伤痛的人们最终也会被治愈。正如奥斯卡的一句独白:“很多人在我们的生命中来了又离开,爸爸说,你不要害怕,有些时候,我们必须面对恐惧。”导演把“特别响,非常近”浓缩在了一个患有自闭症的、极度敏感的小男孩的身上,告诉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伤痛虽然特别响,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非常近。

2画面上的修辞运用

画面是电影的基本元素,能向观众传达重要的信息。在画面上,史蒂芬·戴德利运用隐喻和色彩的变化表现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推动情节发展。

2.1 场景的隐喻

在《时时刻刻》这部影片中,湖水是一个让人不能忽视的意象。这部影片讲了三个时空、三个女人的故事,她们因一个名字“黛洛维夫人”而联系起来。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小说《黛洛维夫人》的作者,她游离在疯狂的边缘,忍受着精神失常带来的折磨,生活的孤独、苦闷以及精神的折磨让她最终选择了跳湖自杀。生活在20世纪50年代洛杉矶的劳拉·布朗有着外人羡慕的家庭:殷实的生活条件、爱她的丈夫、一个儿子和一个尚在腹中的孩子,可她却觉得并不幸福。受小说《黛洛维夫人》的影响,她思考了自己的生活,觉得无聊之极,萌生了自杀的想法,最后做出生下第二个孩子就离开家庭的决定,以去寻找自己心中的幸福。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纽约的克拉利萨是现代版的“黛洛维夫人”,她过着和小说《黛洛维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同样的一天,她爱着自己的朋友理查德·布朗,每天的主要生活就是照顾理查德,当理查德因艾滋病的折磨跳楼自杀后,克拉利萨也懂得了生活的真谛,获得了心灵的解放。

湖水在《时时刻刻》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和第三次分别是影片的开头和结尾,第一次是弗吉尼亚慢慢走向幽深的湖水,走向深渊;第二次是劳拉自杀的场景。弗吉尼亚说:“她要死去。”下一个情节就是受她影响的劳拉想要自杀,于是劳拉来到旅馆,躺在床上吞下药物,想象着自己被湖水淹没。这时的湖水虽然是劳拉的想象,但明显是弗吉尼亚故事的延续,因为劳拉受《戴洛维夫人》的影响太深,以至于连思考方式和内容也向弗吉尼亚靠拢,相同的湖水象征着二人之间的联系。但是最终劳拉没有死亡,她清醒了过来,于是围绕在她身边的湖水瞬间退去,不过她还是选择了离开家庭。湖水的退去喻意着女性对自身出路的选择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时代的进步使女性更主动、更积极,自身的出路不再只停留在死亡上。影片的主旨通过弗吉尼亚的思想表达了出来:女性的一天就是女性的一生,一生中的每个瞬间都可能是这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因此跨越几十年的三个故事是整个世纪女性意识和女性地位变化的浓缩,湖水在不同时空中的喻意既有联系又有升华。

在《朗读者》中水的意象对情节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汉娜帮迈克洗澡,使迈克开始了从男孩到男人的转变;两人后来常常在一起洗澡、朗读,汉娜夸迈克擅长朗读,迈克说其实自己很自卑,但是实际上,两人坐在浴缸里朗读的时光给了迈克很大的鼓励,第二天他在球场的优秀表现就是证明。这里,水不仅清洗了身体,还给了迈克自信,洗去了自卑;两个人争吵后,汉娜静静地躺在浴缸里,平静的水代表的是二人逐渐恢复平静的心情,也代表汉娜的理性,她决定离开这段生活;汉娜不辞而别后,迈克来到泳池边,把脱下的衣服整整齐齐地叠好,然后缓缓地浸入水中,伤心的迈克仿佛要洗去和汉娜共度的时光,从男人回归男孩;审判前,汉娜在牢房里狠狠地清洗自己的身体,好像这样能够洗去自己犯下的罪行。

在《朗读者》中,水的作用不仅停留在清洁污垢、清洗身体的层面,对迈克来说,水喻义着男孩与男人之间的转变;对汉娜来说,用水洗澡是希望涤清心灵、洗刷罪恶。

2.2 颜色的渲染

“黛洛维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这是弗吉尼亚的小说《戴洛维夫人》的第一句话,也是三人一天生活的开始,它曾在影片中以直接或间接引用的方式出现过多次,其中花的颜色在这里因人物的不同命运而不同。弗吉尼亚的花是仆人送来的。由于精神问题,弗吉尼亚被丈夫带到乡下,由仆人照顾,每天医生都来为她诊断,她觉得自己像是生活在牢笼里,蓝色的花代表她的忧郁和思考;家庭主妇劳拉的花是丈夫买的黄玫瑰,黄玫瑰代表消逝的爱。那个时代的女性对于男性是依附的,为了丈夫和孩子失去自我使劳拉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想要逃离;克拉利萨是自己去买花,她不买店员推荐的百合,而选择了五颜六色的花,说明了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

影片在讲述不同人物的故事时也使用了不同的色调。表述弗吉尼亚故事时的色调是灰暗的,这符合她的性格和精神状态,也预示着她最终的死亡;表述劳拉的色调是相对明亮的,这和她富裕的家庭相符,但是本该生活幸福的劳拉为什么内心如此渴望解脱呢?导演通过色调和其内心的对比回答了这个问题:虽然她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这也为她后来选择自杀或离家埋下了伏笔;克拉利萨的色调则偏向多种颜色和中性,丰富多彩的颜色暗示着她复杂的性格以及现代女性的独立地位。

3声音上的修辞运用

声音是电影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在史蒂芬·戴得利的影片中通常有大段音乐的出现,它配合情节发展,渲染情绪,营造意境。

影片《时时刻刻》由三个时空组成,讲述了三个女性的故事,但影片却没有设计多个主题曲,而是用一首音乐贯穿影片,音乐旋律简单,并且同一旋律在影片中不断重复,这也是史蒂芬·戴得利对音乐的惯常处理手法。电影的修辞讲究适度原则,故事和主旨应该是电影的主要内容,不能让修辞喧宾夺主。史蒂芬·戴得利的影片已经非常细致、深刻地刻画人性了,不能让音乐再为人物煽情,因而影片需要的是离间式一点的音乐,让观众在聆听音乐的时候能够思考和感受一些东西。《时时刻刻》中的音乐以钢琴为主,管弦乐为辅,简单的旋律不断重复,配合着情节、画面让观众感到一丝伤感和些许复杂情绪。虽然旋律一样,但是节奏会随情节变化,表达不同情感。理查德跳楼时,原本零星的几点钢琴声迅速加快,像流水一般倾泻下来,此时,人物的情感到达了顶峰,音乐对情感的升华起到了推动作用。影片也用音乐的整体性体现了主题:三个女性虽处于不同时空,却经历着相同的命运,女性在任何时代都在为自己的权益努力着,但过程往往充满忧伤。

而在《特别响,非常近》中,史蒂芬·戴得利则选择用人物独白暗示奥斯卡的性格。影片从奥斯卡的独白开始,独白贯穿整部影片。当奥斯卡的独白出现时,通常都会配合着小男孩面无表情、苍白的脸和舒缓、轻柔的音乐。独白暗示了奥斯卡性格的缺陷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他是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独白也表现了奥斯卡的心理变化和成长。

电影修辞是电影导演艺术风格的标志,是电影导演主体意识和审美品位的体现。史蒂芬·戴得利通过隐喻、色彩、声音等电影修辞把复杂的主题和情感真切传递给观众,使观众能够理解影片的角色和主题。他也通过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建立了自己的风格,他的影片充满了对人性的细腻刻画,让观众在感慨人物命运的同时,也不断审视着人性。

参考文献:

[1]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2]周斌.论电影语言与电影修辞.[J].修辞学习,2004(1):20-26.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4]吴婷婷.“神话——原型”视野下的《朗读者》[J].电影文学. 2013(10):25-26.

[5]刘光磊.论奥斯卡获奖电影《时时刻刻》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J].新闻界,2010(3): 24-25.

AN ANALYSIS OF DALDRY·STEPHEN’S RHETORICAL STYLE

SHANG Rui

(SchoolofJournalism&Communi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

Abstract:Film is an art as well as a language. Movie rhetoric can largely reflect the consciousness and aesthetic taste of the filmmaker, highlighting the style of the filmmaker. While Daldry·Stephen, a British director has so far produced only 4 movies, all his movies have been nominated for an Academy Award for either Best Picture or Best Director Academy Award, which shows his profound skills and knowledge in directing movi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use of movie rhetoric styles of metaphor, color rendering and sound hint in such aspects as subject of the film, the picture and sound by referring to Daldry·Stephen’s movies.

Key Words:Daldry·Stephen; movie; movie rhetoric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51(2015)02-0166-04

作者简介:尚睿,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0-00

猜你喜欢
史蒂芬电影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上)
给善良一次机会
美男子与女儿乱伦生子双双被捕
向史蒂芬·霍金致敬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