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关照”到“生命关爱”
——探究卫生类高职院校德育的生命精神

2015-03-17 14:15梁曼诺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德育生命职业

梁曼诺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北京 100053)

从“职业关照”到“生命关爱”
——探究卫生类高职院校德育的生命精神

梁曼诺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北京 100053)

生命关爱作为人生命中的一种需要,容易被后天一些因素所遮蔽,如物质社会导致的目标功利化、教育目标职业化滋生的失衡感等。探究卫生类高职院校德育的生命精神,需要从充分利用德育课程资源、加强专业课程中生命责任意识渗透、践行生命关爱实践活动和构建生命关爱校园文化方面展开。

高职院校;德育;生命关爱

叶澜教授曾指出:“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近年来,社会上无视生命的现象日趋严重,漠视、压制、虐害甚至毁灭自己或他人生命的现象越来越多,其中不乏高校的莘莘学子。例如,复旦大学博士生黄洋被同学投毒致死,中山大学硕士生由于论文、就业压力大在宿舍自缢身亡,杭州护理专业实习生戏谑婴儿等事件,都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来是头顶光环的学子,缘何在心灵的困厄下不幸陨落?现代健康的年轻人,为何对价值有一种失落感,且动不动就放弃?陶国璋教授曾说:“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死,但我们这个时代却似乎缺乏生命的沉重感,我想年轻人这么轻易地放弃了各种丰富的生命体验,跟他们对于自我价值的理解有关,生命似乎轻得着不到地。”[2]

关注人的个体价值、生命意识、生活意义等已逐渐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价值取向。卫生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类生命健康卫士的基地,更应教育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重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价值,尽力救治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维护神圣的职业责任,最终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才。德育的终极目标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要深入探究高职院校德育的生命精神,就必须思考造成生命意识缺失的原因以及实现德育之生命关爱的路径。

1 生命意识缺失的原因

1.1 主体社会的物化导致青年人价值目标功利化

主体社会的物化是指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通过物质商品,使人的生活更加舒适、轻松和富足。于是,物质享乐和物质满足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享乐主义和金钱主义成为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理念,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的生命观念。在物化了的社会,生命存在和发展成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成为某种身份的标志,也就是说生命的存在并非为了明示生命应有的本质,而是为了生命之外的某种目的或需要的工具和手段。“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每个人需要爱的程度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来得多,只是我们忘了,我们急于追求其他目标,比如事业、金钱和财富,我们专注地追逐休闲、娱乐,而忘记生命中最重要的。”[3]

物欲横流的社会思潮使得一些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将自我多元化的利益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是否达到最大化作为人生的主要追求。例如,在选择专业和择业时,更多地考虑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物质诱因。这种择业动机并非源自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深刻理解和热爱,缺乏对救死扶伤等职业责任的价值认同和担当,在职业规划中表现为功利色彩浓重,忽视了对生命信仰奉献的精神,在面对医患关系恶化、医疗纠纷增多的现状时又表现出专业思想的动摇。

1.2 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加重了青年人的失衡感和挫败感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分工和功利主义的滋生,知识本位、技术和科研至上使教育不再关注人本身的价值,而是关注社会需要,忽视甚至无视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性的存在意义。在技术教育指导下,学校教育似乎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而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传授给学生的是有用的知识和赚钱的技能,而缺乏关于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等的系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出现漠视生命、随意践踏他人生命甚至残害生命的情况。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没有时间和能力去感悟、欣赏生命,一旦遭受挫折和打击就自暴自弃,轻则产生心理问题,重则走向自我毁灭。

现实中许多高等职业院校把积极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使学生顺利就业这一目标理解为职业教育的根本理念,导致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单纯强调生存就业、忽视当下及未来生命整体发展的关怀。重生存就业、轻生命关怀的理念,导致职业教育重技能培训、轻生命引导,缺乏对人们获得技能以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保全生命和发展生命的目的的践行。学校教育理念的错位,在于并未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和敬畏生命的信念,未突出人之为人的尊严和意义。目前我国医患关系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暴力事件,更让人们唏嘘不已。甚至有学者指出:“现代医学并不缺乏知识、技术,缺乏的是人性、责任和自律。”[4]

2 实现德育之生命关爱的路径

2.1 发挥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德育最基本的渠道是德育课程,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挖掘生命的价值。目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内容广泛,低年级课程包含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生活、哲学与人生,高年级课程包含护理伦理、公民教育等。在课堂上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开展生命意识教育,有助于其树立关爱生命的职业价值观。例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激发其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提升,不仅铸造了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人格力量,也能从社会层面稳固其职业尊严的根基。同时,学生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与患者生命权利、健康权利相关的法律知识,将有利于其在今后的岗位上理性对待生命,树立“人命至重、生命无价”的意识,自觉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人权意识,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哲学与人生是职业院校学生生命价值观确立的基础性课程,生命化的哲学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生的终极信仰出发,思考生命、敬畏生命,从而珍惜、关爱和呵护生命,树立生命神圣而平等的价值理念并对人生意义进行探索。特别是医护专业学生,承载着救死扶伤、关爱生命和守护健康的历史使命,“生命至上”价值观可以引导学生感悟职业的崇高性,最终实现生命价值的自我超越。

高年级护理伦理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情感关怀,使其形成尊重自己和周围生命的价值取向,树立“生命可贵”的人道思想。史怀哲指出“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恶是毁坏生命,伤害生命和压抑生命的发展。”[4]“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5]人具有保护、帮助其他生命的能力,理应承担关照其他生命的责任,自觉地将自我生命融入一切生命活动之中。尤其是未来的医护工作者,更应该摈弃医疗行业“见病不见人”的行业风气,就像今天的死亡几乎只是一个技术抢救的过程,没有灵性的照顾,没有患者与亲人的道别过程,只有冰冷的治疗流程.....加强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教育,实际就是倡导感同身受、体恤患者疾苦的人文意识,使学生在德育课堂中通过体验和感悟不同的伦理境遇,感受和传递仁爱的力量,把对生命的平等仁爱,通过情感关怀的方式传递给患者,坚守“生命触动生命,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信仰。

2.2 加强专业课程中关爱生命的责任意识

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历史本是一部相互关怀、相互扶助、充满温情的历史,对生命的关爱、尊重和完善是医务工作者的天然使命。无论是医学生还是护生,在高职5年的学习中有2/3的时间在学习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师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的重任,在课堂中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接受德育熏陶。以护理为例,教师可以将“临终护理”“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压疮和疼痛护理”等专业技能训练,与关注生命质量、关心患者身心状态相结合,培养生命情感,树立关爱信念。在诊疗实践中,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病痛、探索解除其病痛的手段,还要表现出对患者的帮助和抚慰。医学基础课程中,对生命的直接体验更多借助于动物实验。因此,专业课教师要教育学生解剖动物、利用动物进行药理或病理分析,其直接目的是促进医学和药学事业的发展,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决不可草率、粗暴、戏谑或者残忍地对待实验对象。

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真谛。人的生命与生俱来的价值是通过个体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而体现出来的。有学者曾指出:“一个人生命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他如何看待和对待其他生命”。如果更多的学生能够把“使生命存在的状态更完善”变成自觉行动,那么今后医疗行业的发展会更加和谐,充满人性关爱。

2.3 践行特色实践活动,提高关爱生命的实效性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德育课程的教学应该体现多样性、情景性和启发性。首先,在教学形式上多采用案例法、讨论法或情景表演法;专业课教学要多引用临床案例,采用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体验式教学方法。以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为中心,促使学生把每一个病例都作为真实患者对待,体验救护生命后成功的喜悦,或者通过角色互换,体会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的痛苦,理解他人感受,增强情感共鸣,使学生更加尊重和珍爱他人生命,提高职业责任感。

其次,鼓励学生通过社团等组织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活动和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深入孤儿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经常开展帮扶活动;组织参加社会公益及医疗活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让他们感受爱的力量,明白爱的真谛,传递爱的正能量。通过到临终关怀医院或康复院慰问活动,让学生接受生死教育的洗礼,亲身感受生命的可贵和关爱生命的崇高。通过开展义务献血服务、假期导医导诊等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加深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了解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培养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履行维护生命健康的神圣义务。

2.4 构建生命文化环境,营造关爱生命氛围

构建卫生类高职院校的生命文化环境,需要将关爱生命的氛围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通过讲座或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组织专业操作技能比赛,旨在让学生亲身感悟守护生命不仅需要知识和技术,更需要人性化关爱;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要学会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教育。此外,应利用互联网创设生命文化论坛,让更多的人参到与生命话题讨论中,寻找未来职业的价值。最后,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明确职业不光是谋生的手段,要自觉担当社会责任,无私奉献,在职业规划中加深对生命的领悟,正确把握人生方向,实现生命价值。

[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斐然.关于生命的另一种思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

[3]余林梁.开展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3):107-111.

[4]张湘富,张丽颖.大学生生命教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岳伟.论道德教育对生命关怀的拓展[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5):47-49.

G416

A

1671-1246(2015)09-0023-03

猜你喜欢
德育生命职业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