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困惑及对策

2015-03-17 14:30王永进
关键词:困惑挫折对策

王永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困惑及对策

王永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挫折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由于受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挫折教育在思想上存在重视文化知识等“硬实力”,而忽视挫折教育等“软实力”的培养、在教学形式上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说教”,而忽视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等问题。高校只有高度重视挫折教育,丰富挫折教育的内容,创新挫折教育的形式,建立挫折教育的防御机制,才能建立科学的挫折教育机制,提高挫折教育的效果,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挫折;教育;困惑;对策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主观或者客观上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其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1]。挫折是大学生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据调查,22. 5%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曾经遇到较多的挫折,42. 3%的大学生认为偶尔会碰到挫折,23. 6% 的大学生表示基本没有遇到挫折,仅有11. 6% 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遇到过挫折[2]。大学生挫折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的发展特点,教育者根据教育学、心理学规律,采用特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在遭遇挫折时,能够及时进行调整情绪,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有意识地避免或者降低挫折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能乐观、冷静地面对挫折遭遇,从而为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困惑

挫折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我国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在一项名为《大学生自杀问题的调查报告》中,通过对不同大学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1%的学生在大学完全没有接受过有关“挫折教育”的课程,27%的学生偶尔接受过“挫折教育”的课程,12%的学生经常接受“挫折教育”的课程[3]。

(一)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

1.重视“硬实力”而忽视“软实力”。 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尽管近年来挫折教育的呼声很高,高校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但挫折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仍然集中在传授基础文化知识方面,对非毕业班同学比较注重他们的成绩、奖学金,对毕业班同学比较注重就业率、考研率等“硬实力”,而在学生情感、挫折教育等“软实力”的培养方面做的还非常不够,挫折教育还未被纳入学校的教学大纲与培养计划。

2.重视“说教”而忽视“引导”。高校挫折教育过程中,课堂授课多于课外活动,往往以理论式、灌输式“说教”为主,而缺少对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人文关怀的“引导”教育。当前,高校采用的挫折教育手段,大都局限在挫折教育课、挫折教育讲座、心理疾病的防治等形式,这些手段比较注重挫折的一般性知识的讲述,而忽视了引导同学们如何应对挫折、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教育。其结果,即使有些同学接受了一定的挫折教育,却也不能够很好的掌握挫折的实践技能与技巧。

3.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容”。也有一些高校认为进行挫折教育就是组织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比较重视挫折教育的次数、过程,而忽视对活动过程的精心策划和活动结果的科学评估。一些高校甚至把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都当成挫折教育来处理。一些高校开展的挫折教育活动过分强调挫折的“痛苦性”、“磨难性”,使大学生产生逃避和畏缩心理,使挫折教育难以全面开展与有效实施。如此一来,出现了“挫折教育象个筐,什么都东西可往里面装”的“泛滥化”、“简单化”的状况[4]。这种活动化、形式化挫折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重视“治疗”而忽视“预防”。只有对全体大学生同学进行挫折教育,才能培育大学生乐观、自信的品质,才能有效地预防与降低同学们遭遇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但是,一些学校在进行挫折教育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在学习、生活中已经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的挫折教育,却忽视对全体同学进行挫折教育。此外,虽然很多高校设立了诸如心理健康中心一类机构,但这些机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他们所做的工作也大多只局限于帮助一些大学生处理当前的困境和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意志力的培育与积极心理品质的长期培养。

大学生挫折教育在高校的形势不容乐观,在社会、家庭、大学生个人身上的表现也不如人意,正如人们所说,挫折教育“在学校是非常艰难进一步,在家里退两步,在社会上退三步”。社会、高校、家庭对挫折教育的片面认识,导致了大学生挫折教育得不到应有的社会认同,从而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产生大学生挫折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也有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因素,这些因素阻碍大学生挫折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削弱了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效果。

1.社会“应试教育”导向的偏颇。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导向,整个社会仍然受到“成绩代表学生一切”思维定势的严重影响,很多人对挫折教育缺少科学的认识,他们认为只有受到挫折的同学才可以接受挫折教育,而普通的学生就没有必要进行挫折教育。因此,他们仍然把学生的成绩、分数作为“好学生”的唯一标志。这样一来,大学生挫折教育开展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

2.学校对“GDP”的片面追求。挫折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学校的招生分数线、就业与考研率、科研等“GDP”是他们升格、评估的重要指标,而挫折教育等则不属于“GDP”的指标,往往不会受到学校的重视。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挫折教育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而挫折课程的授课老师对挫折教育理论、方法也没有兴趣去进行研究与创新,挫折教育也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

3.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加之自身挫折知识的缺乏,很多家长缺乏挫折教育的观念与意识。一些家长由于“望子成龙”的心理,他们在培养子女的过程中,不考虑子女自身能力、兴趣,完全要求子女按照家长设计好的“道路”发展,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习惯将孩子“抱着走”,但在子女遇到挫折时却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

4.大学生“实用至上”现实诉求。作为挫折教育的主体,大学生自身的态度、行为决定着高校挫折教育的成效。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加之当代大学生“90后”是主体,同他们的父辈、祖辈相比,他们遇到挫折大为减少。因此,很多大学生认为他们不会遭遇挫折,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前程,这种实用主义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平时不重视学习挫折知识,不重视培养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

(一)重塑挫折教育的地位

1.提高认识,重视挫折教育。重塑挫折教育的地位,必须端正思想认识,重新重视挫折教育。因此,高校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大学生的成绩、科研等“硬件”建设,一手抓挫折教育等“软件”建设,两手都要“硬”。要抓好挫折教育,首先,高校的领导和有关部门必须对挫折教育要有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定位。其一,要认识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要正确认识挫折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地位,坚定挫折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保障的理念。其二,要认识到挫折教育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挫折教育是高校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挫折教育不仅仅是给予某些遭受挫折的学生具体的、一时的指导。其次,全体教师要改变挫折教育只是学生管理干部、心理教师、思政教师的工作的错误观念,要深刻认识到挫折教育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每一位同学要纠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积极、主动的接受挫折教育。

2.优化培养计划,改善课程机构。大学生掌握挫折理论基本知识是实施挫折教育的前提。因此,教育部门和高校等相关部门必须优化培养计划,改善课程机构,将挫折教育列为教学内容,以填补高校教学计划中挫折教育空白的状况。高校通过设立挫折教育的选修或者是必须课,或者增加挫折教育在其他课程中的融入,使课堂教学成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主要阵地,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系统地认知挫折防御等有关挫折问题的知识,全面认识挫折的一般规律,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高校只有全面的传授挫折理论知识,才能让大学生把握挫折理论,培养正确的挫折观。

3.加大投入力度,狠抓政策落实。高校要改变“只听雷声响,不见挫折教育来”的局面,必须在学校资源分配的时候要合理地分配给挫折教育部分资源,必须在挫折教育的硬件设置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以确保挫折教育的顺利开展。在硬件设施的建设方面,要增拨专门的经费,实现专款专用,购置挫折教育需要的相关资料、仪器设备等。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强挫折教育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的资格认证,还要不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要积极引进一些专业技能精、道德素质好、责任心强的高素质人才,以充实挫折教育的师资队伍。

(二)创新挫折教育的形式

1.转变传统教育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说理教育”的单一模式和单向灌输说教为主,这些教育方式存在诸多的弊端。因此,在挫折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注重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大学生针对教育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只有在这种新的教育方式下,大学生才能逐步产生主体性意识,积极发挥他们在挫折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对挫折辩证、科学的认识,正视学习、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挫折,并不断积累处理挫折问题的经验,学会用补偿、升华、转移、宣泄等心理防卫机制来消除挫折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播放一些成功人士的挫折经历的相关视频来激起大学生的兴趣,增强课程吸引力,要增加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的实际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素材,让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形象具体事例来展现,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慕课”的形式,共享名校、名师的教学资源。

3.通过自身体验,实现自我教育。在进行挫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增加大学生自身体验式的教育方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参与到技能训练、校园心理剧等课外活动过程中,让大学生通过自身经历和感悟,强化挫折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这些自身体验,大学生逐步完善、发展自我心理调节机制,增强自身磨练,将外在的教育内化为自我教育,逐渐形成自我教育力量,实现挫折教育的内化与吸收,逐步改变他们由于缺乏抗挫折能力的“蛋壳心理”[5],从而使挫折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建立心理自助组织,实现“朋辈咨询”。心理咨询是传统的挫折教育的形式之一,但是这种形式由于心理咨询室的“官方”背景和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是大学生同学为解决彼此之间的心理问题而自发组成的学生团体。因此,高校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可以动员大学生积极参加心理自助组织,以“朋咨询员”的身份相互解决一些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同辈辅导”,同学们以“同辈”身份相互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6],逐步形成同学之间的心理互助机制。

(三)丰富挫折教育的内容

1.通过责任意识教育,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责任是指任何一个有担当能力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应承担的义务角色,责任意识是个体对义务角色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通过责任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人生中必然存在的事物,是可以化解和处理的,面对大学里的种种挫折,要多从责任意识的角度去寻找原因。在进行责任教育时,教育者可以通过自律教育提高同学们的责任意识,通过感恩教育提高家庭责任意识,通过班级制度提高集体责任意识,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学习,培养积极乐观豁达的态度,不至于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感到迷茫。

2.通过价值观教育,提高抗挫折品质。价值观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引导和调节作用。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培养同学们的价值观来提高同学们的抗挫折品质。高校通过引导大学生培养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青年学生理性地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妥善地处理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从而让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增强意志力和承受力,形成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从而为大学生的抗挫折品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3.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意志力。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力是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非常重要的一环,而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意志力的重要途径。理想信念是人生目标和方向的指引,是实现理想的精神支柱与动力。而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因为理想信念的缺乏,面对挫折他们往往手足无措,导致心灰意冷,最终放弃目标。在挫折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让同学们感悟到:理想信念的实现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为达到人生的目标,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在信念支柱的引导下,不断克服困难和挫折,到达胜利的彼岸,而缺乏理想信念的人,很难在目标的追求中拥有坚强的意志力。

4.通过幸福观教育,培养乐观自信的品质。西方教育学家认为:挫折教育不仅能够使同学们在遇到挫折时得到别人帮助而感受到幸福,而且能够激励同学们内心深处寻找幸福的本能,概而言之,挫折也能够培养孩子的一种内在自信和乐观品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其挫折承受力的培养,也是对大学生自我探寻幸福过程的培养。因此,加强幸福观教育对大学生乐观心态培养,提高挫折承受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完善挫折教育的防御机制

挫折教育的防御机制是如何尽可能的减少各类挫折的发生,以及挫折发生后构建人在内部心理活动中所具备的有意或无意的摆脱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减少精神痛苦、维护正常情绪、平衡心理的种种自我保护方式。

1.重点抓好高危人群的挫折教育。在高校,挫折教育的重点人群主要有大一、大四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大一新生由于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方法,会感觉昔日的光环、优势不再,自信心、自尊心有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大四同学由于就业考研竞争日益激烈会感受到就业、升学压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会把经济压力转化为一种思想包袱,这些同学都比较容易出现挫折心理问题。因此,对于上述高危人群,要进行因材施教。对大一新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关于适应大学生活和新生角色转变的主题讲座或心理访谈,让新生对可能遇到的挫折产生应激性;针对毕业生同学,可以开展社会角色适应方面的指导;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同学,除了采取经济帮扶措施外,还要积极进行逆境成才的教育和挫折心理疏导。

2.适当制造“人为挫折”,磨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挫折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给大学生传授挫折知识,而学生挫折承受力、挫折应对能力的培养更是挫折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如今大学生基本都是“生长在温室”,他们遇到挫折的似乎并不多,然而“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7]。因此,学校或家庭就非常有必要人为地设置些障碍或挫折,让同学们适当吃点苦,培养其抗挫折能力。也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企业或矿山等艰苦的基层,去和那里的工人、农民一起劳动和生活,从中体悟生命的“终极意义”[8]。培养他们抗挫折能力。

3.引导学生建立强有力的自身社会支持系统。挫折教育既要防患于未然,又要在大学生遭遇挫折时予以及时的援助。因此,帮助遭受挫折的大学生是挫折教育重要的一环。高校应该在大学生日常人际交往中,引导他们积极建立有利于自己解决困难、寻求帮助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家庭成员、同事、同学、老师以及社团等。当大学生遭受挫折时,他们就可以向社会支持系统的老师或者同学那里寻求帮助,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正确分析挫折,尽快地从遭受挫折的阴影中走出来。

4.实现社会、高校、家庭的联动,形成合力。建立挫折教育的防御机制,必须做到社会、学校、家庭的有机联动。全社会要从整体上合理规划教育制度,各级教育行政机构要通过行政手段,整合、规划各方面的社会教育力量,将挫折教育体系常态化、制度化。高校应在挫折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高校还要通过挫折教育信箱、热线咨询、微博等方式让学生家长了解挫折教育,也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学校给学生家长讲授挫折教育知识,召开家长与辅导员老师的交流会,使家长充分认识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挫折教育的家教能力。家长应该积极学习挫折知识,注重“言传身教”。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的联动,形成全方位的挫折教育网络。

三、结语

大学生挫折教育是一项“灵魂工程”,工作面向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它不但强调老师与同学们之间的互动,更重视同学们自身的领悟、体验、实践。“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挫折教育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单项传递、灌输的传统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生为尊,以生为重,以生为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给予同学们充分的理解、信任、关爱。此外,挫折教育还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担负起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重任,了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走进大学生的心灵,为他们进行学习、生活、就业、升学等方面“解惑”,使他们时刻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和老师的关爱。高校管理者要努力提高同学们的餐饮、住宿等方面的服务质量,使挫折教育渗透到管理、服务的各个领域,让每一位受挫的心灵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参考文献

[1]冯江平.挫折心理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2.

[2]汤永鸿.影响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实效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探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 (4):138-140.

[3]李瑨孺,朱莲花.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挫折教育[J].黑龙江教育,2011(3):61-63.

[4]包兴敏.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教育探索,2012(12):135-136.

[5]陈选华.挫折教育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177.

[6]赵建平.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创新[J].教育评论,2010(6):32-34.

[7]陈春勇.挫折教育的缺失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7-07-16(3).

[8]朱蕴丽.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缺失与补救[J].江西社会科学,2014(2):250-253.

Bewilder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at the College

Students’ Frustration Education

WANG Yong-jin

(SchoolofElectronicInformation,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Abstract:Frustration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Influenced by society, school, family and other factors, China’s frustration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so called “hard power”, e.g. the cultural knowledge in their thought, while ignoring the “soft power” like the frustration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preaching” teaching form is paid great attention, while ignoring the problems like the “active guide” towards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 of frustration, enriching the contents of it, improving the forms of it and establishing the defense mechanism so as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educational defense mechanism, improve the effect of frustration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resisting frustration as well.

Key words:frustration;education;bewilderment;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D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46(2015)02-0074-05

作者简介:王永进(1973-),男,河南新县人,讲师,博士,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4-05-20

DOI:10.13954/j.cnki.hduss.2015.02.013

猜你喜欢
困惑挫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挫折使我更坚强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挫折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
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