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群众歌曲的创作特色和演唱研究

2015-03-17 17:24史一丰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创作群众

史一丰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张曙群众歌曲的创作特色和演唱研究

史一丰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作为中国近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重要音乐家之一的张曙,在其短暂而又辉煌的创作生涯中,共谱写了200多首风格各异、曲调明朗、个性鲜明的歌曲。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民族精神、地域风俗、人文气息等诸多特点。本文对其创作的音乐作品中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进行多方位的分析研究,既涉及到其创作的特点,又关注到其演唱特点以及诠释意义。

张曙;群众歌曲;创作特色;演唱风格

群众歌曲,是为人民大众演唱而创作的声乐体裁之一。其涉及内容多与时事政治、社会活动有关,既能体现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也能反映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国近代的抗日救亡运动是群众歌曲的创作的源泉,并伴随着高涨的群众运动,使得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群众歌曲主要以爱国主义为创作主题,以汉语新诗为歌词主体,以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素材为主要创作基础,展现出一种激昂奋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艺术特征。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鼓舞人们的斗志,一批有志青年、知识分子们拿起了音乐的武器,创作了一大批群众歌曲,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浩浩荡荡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作为优秀的革命斗士张曙是这场运动的发起人和参与者之一。在短暂的数年创作生涯中,作为无产阶级音乐家的张曙总共创作了200多首歌曲,其中大多数是群众歌曲。这些歌曲富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也饱含着对劳苦大众的深情以及对救亡运动的胜利信心。与此同时,也激励着群众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推动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发展。

一、“歌曲研究会”的成立和张曙的歌曲创作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和中央红军进行了五次反革命围剿。此时,日本帝国主义相继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国民党和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不加抵抗,却进一步加紧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的围剿,并压制人们群众起来抗日。民族危机空前紧迫。在文化方面,为国民政府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服务的歌曲,以及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充斥全国,对革命者和人民大众进行精神上的腐蚀。就在当时混沌的社会环境下,为了高举音乐界革命的大旗,让革命的群众歌曲在内容上富有真实的群众的思想情感,并反映他们的斗争和生活,1933年,张曙、聂耳、吕骥、任光等人在上海组织和创立了“歌曲研究会”。该组织旨在推进革命的群众歌曲创作,为之后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歌曲研究会”以歌曲创作作为劳动人民参与斗争的武器,并结合当时的群众斗争,来反抗靡靡之音对人民的麻醉与蛊惑。张曙作为“歌曲研究会”的发起人和成员之一,积极开展着群众歌曲的创作。由于深知劳苦大众命运的疾苦和国民政府的黑暗,明白只有中国人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才能获得解放。所以,在1933年到1938年五年间,张曙共创作了200多首歌曲,歌曲深刻表现了被压迫人民的凄苦生活和当时残酷的革命斗争。歌曲的创作风格不仅有基于地方民歌音调改编的歌曲,还有借用西洋作曲技法并集合自身创作特点写成的歌曲。另外,张曙的歌曲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聂耳歌曲创作风格的影响。这些歌曲主要有《干、干、干》、《芦沟问答》、《日落西山》、《赶豺狼》、《丈夫去当兵》、《洪波曲》等。

二、改编型群众歌曲——《芦沟问答》

随着新式学堂唱歌课的开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高涨,对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新式歌曲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在歌曲创作方面,也出现了改编地方民歌或者戏曲音乐为创作手法的群众歌曲。其中,由田汉作词、张曙作曲的《芦沟问答》是其中的名作之一。

该曲创作于1937年。歌曲共有两大段落,采用方整型的结构。歌词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描写了卢沟桥的历史悠久,并引出卢沟桥事变战斗的悲壮,最后道出“内战只会遗臭名,抗敌才能扬美名”的歌曲精神内涵。该歌曲的旋律是由张曙根据河北民歌《小放牛》改编而成。《小放牛》是河北民间的歌舞小戏,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田汉和张曙创作的《芦沟问答》在词曲创作上沿用了《小放牛》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特色,目的在于激起中华民族的抗敌精神和坚定守土卫国的决心。因此,该歌曲在演唱的过程中,要琢磨词曲作家采用对唱形式的用意,同时还不能忽视河北民歌的地方风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独特的演唱形式烘托出歌曲的内涵和词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歌曲所表述的时代性特点演绎出来。

三、民族性群众歌曲——《日落西山》

以爱国、抗敌为主题的独唱歌曲创作是中国近代声乐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在上世纪30年代逐渐走向成熟。许多歌曲流传至今仍然是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和各级声乐赛事的必唱歌曲。例如:《铁蹄下的歌女》(聂耳,1934年)、《松花江上》(张寒晖,1936年)、《长城谣》(刘雪庵,1937年)、《故乡》(陆华柏,1937年)等。这一系列歌曲的创作手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以上所列举的曲目主要是根据中国地方民歌、民间曲调创作而成;采用方整式的结构;歌词多用三言、五言或七言句式;歌曲主要表达了日寇入侵以后中华大地一片沧桑和人们生活的凄凉,进一步表现了作曲家内心爱国的热情和唤起民众团结一致抗击外敌的愿望。第二类以张曙所创作的《日落西山》为代表作,主要采用中国传统音乐创作风格,创作风格不拘泥于已有的范式,曲调和形式风格多样,融合了不同声乐体裁和乐曲的艺术元素。

歌曲《日落西山》创作于1937年。该歌曲热情开朗,旋律朴实。歌词多以不对称形式,一、二两个段落各四句,前者运用叙说记事手法,后者以疑问方式突出表达对抗战胜利的迫切心情。通过两个段落音乐结构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节奏形态上的变化,渲染了一种内心的某种渴望;同时第二段落层层的模进手法的推进,将短小的乐曲推向一个小的高潮;最后以一个渐慢的情绪,回到歌曲的主题之上。后段也运用了一种进行曲的节奏形式,大大增强了整首歌曲的力量。

歌曲《日落西山》是一首适合男中音声部演唱的歌曲。张曙自己也曾多次在群众歌咏运动中用他漂亮、厚实的中音嗓子演唱这首歌曲。我们在演唱的时候不仅要充分利用音色对歌曲涵义的表现力,还要深刻体会和理解歌曲在创作风格上内在的律动性,也就是说,张曙在创作这首歌曲时候内心的不平静,即对日本帝国主义必将被赶出中国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终将获得胜利这种愿望实现的迫切心情的理解,并在演唱中做到很好的演绎。

四、叙事类群众歌曲——《赶豺狼》、《丈夫去当兵》

叙事歌曲是指以说话的口吻来演唱的歌曲。这类歌曲由于接近口语化,所以节奏、节拍、速度、曲式结构都比较自由、风格也呈多样化。这类歌曲主要讲述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以及民间人物、传说等,旋律主要还是以民间歌曲、乐曲、戏曲的曲调为基础写作而成。上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独唱歌曲创作走向成熟道路上又一个得到发展的声乐体裁就是新型叙事歌曲的收获,张曙创作的《赶豺狼》、《丈夫去当兵》是代表作品之一。

歌曲《赶豺狼》创作于1938年。激烈而短促的节拍,深情地表现了一种奋勇抗敌的情绪。以相同的音调i6 i 和 i6 6 (三度形式)反复作为每乐句的开头,坚强有力,并最后运用一个切分节奏将这一短小精致的歌曲推向高潮。在相统一的曲体结构中稍带有对比性二部曲式形式,前后呼应,相得益彰。该歌曲虽说旋律较为单一,多以级进式为主,但也饱含中国典型民族音调特征。以大三度与小三度多次呈现,偶尔出现一些纯四度跳进,给予该歌曲一个微小的情绪变化,也同时具有一些山歌音调特征。

叙事歌曲的演唱近似歌剧中宣叙调的演唱。歌唱的技巧运用和语言的表达要紧密结合。演唱歌曲《赶豺狼》要有灵活的气息运用,给讲述式的演唱以充足的气息支持,确保发音咬字的清晰。同时,歌曲中出现许多后置倚音,不仅需要唱清楚,又要给人一带而过感觉,不能忽略。该歌曲篇幅虽小,但是叙述中带有情感抒发之意,演唱中既要注重歌唱技巧,更要做好情感处理,意在表现歌曲的内涵。

歌曲《丈夫去当兵》创作于1938年。该歌曲具有再现式三部结构特征。第一段热情缓慢,音调深沉,主要以叙说性为主,采用2+2+2+4的结构,运用典型的抻面手法,娓娓道来而又不拖沓。随后节奏坚定有力,音调铿锵,并伴有短小的过渡乐节,有一种对话的过程。在中间稍慢部分加入一些民族转调手法,加强歌曲调式色彩对比,并使用较为少见的小二度音程,增强乐曲的紧张度,突出表现歌曲的基本情绪。

用歌声来表现人物形象这一艺术特色在聂耳艺术歌曲的创作中较为多见,例如:《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飞花歌》等。在张曙的歌曲创作中,同样用声乐艺术来表现伟大女性的崇高形象。这首《丈夫去当兵》是典型之作。在演唱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歌曲中妻子无私的精神和深明大义的崇高品格。歌曲虽为叙事风格,但句里行间仍然透露出悲壮之情。这都需要演唱者去细细琢磨和体会歌曲的艺术性。

五、抒情性群众歌曲——《洪波曲》

该歌曲创作于1938年,由田汉作词,是张曙牺牲前创作的最后一首群众歌曲。该曲第一部分大体上具备显示、呼应、展开、概括四乐句结构形式,但是却呈现出非方整结构(8+8+7+6),较一般形式的进行曲风格歌曲有所突破,主要体现在段落规整态度上。在节奏形态上以弱起与附点节奏为主,大大增强了乐曲第一部分的进行曲风格。后两个乐句的旋律多以同音重复为主,使力量感油然而生。第二段落通过多声部形态的运用,拉宽了歌曲的抒情性,并渗透一些简单的复调手法,仿佛那千军万马的雄伟之师在战火中不断向前。

这首歌曲具有战斗号角般的艺术风格。在演唱时,要求演唱者要有饱满的气息支持,抖擞的精神面貌。尤其是“我们战黄河,我们战淮河”这一句,旋律的弱起和休止的相结合使得歌曲的内在律动性得到加强,因而在演唱时要做到铿锵有力,横膈膜保持扩张,声音集中在面罩的位置,发挥好头腔共鸣的优势。整首歌曲的演唱要求演唱者理解作曲家的意图,落实好每一个气口,让每一乐句都具有表现力和号召力。

六、结语

张曙创作的群众歌曲推动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发展,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具有历史性,又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既有民族性,又不缺乏艺术性。当前,我们重新演唱和研究张曙的音乐作品,一则是缅怀张曙——这位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猛将,以及当时和张曙一起战斗的勇士;二是重温当年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接受爱国主义的洗礼;第三,以史为鉴,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做好音乐教学工作,为弘扬张曙精神,保护和传播张曙音乐作品作出贡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M].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209.

[2]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179.

2095-4654(2015)12-0132-03

2015-07-27

2013年度黄山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徽州本土音乐文化与高校特色音乐课程建设的结合研究”阶段性成果(2013JXYJ19);黄山学院2015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徽州文化类)“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中的‘声’研究”阶段性成果(2015xhwh011)

G616

猜你喜欢
创作群众
咱也过回『创作』瘾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如诗如画》创作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一墙之隔》创作谈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