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Warthin瘤的CT及MRI表现

2015-03-18 12:53黄清祥卢志红张志诚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腮腺箭头实性

黄清祥,卢志红,张志诚

(1.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资区医院影像科,福建 泉州 362000;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影像科,福建 泉州 362000)

腮腺Warthin瘤又名腺淋巴瘤或乳头状淋巴囊腺瘤,1916年由Albrecht和Arzt首次报道,Warthin详细描述其病理特征,故以其名字命名[1];在腮腺良性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占腮腺良性肿瘤的5%~10%[2]。现回顾性分析31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年7月至2014年4月31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 29例,女 2例;年龄 30~76岁,平均 57.4岁,50岁以上27例(87.1%);24例有吸烟史。31例中,28例为偶然发现耳后区无痛性肿物,3例出现局部疼痛;病程1个月~10余年。

1.2 仪器与方法 31例中,3例仅行CT平扫,23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CT扫描采用GE Lightspeed 8层CT及GE 64层VCT扫描仪。 扫描参数:120 kV,250 mA,FOV 32 cm×32 cm,矩阵512×512,层厚、层距均为5 mm;增强扫描对比剂为优维显或碘海醇注射液80~100 mL,使用高压注射器以3 mL/s的流率团注,行双期扫描,动脉期延迟30 s,静脉期延迟60 s。MRI检查采用GE Signa Excite 1.5 T超导MRI仪,相控阵头颈联合线圈,层厚5 mm,层距1 mm,FOV 32 cm×32 cm,矩阵 512×512,常规扫描轴位 FSE T1WI、FRFSE脂肪抑制T2WI;增强扫描经肘静脉以2.5 mL/s流率注射 Gd-DTPA(剂量为0.1 mmol/kg体质量)。

1.3 评价标准 由2位影像科高年资医师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前提下独立阅片,对病灶位置、数目、形态、大小、边界、强化程度,以及与血管的关系进行评价。病变部位按邝平定等[3]的方法界定。CT强化程度按增强扫描后病灶CT值与平扫CT值的差值分级:轻度 0~20 HU;中度 21~40 HU;明显强化 40 HU以上。

2 结果

2.1 病灶部位及数目 31例共43个病灶,单发20例,多发11例(单侧多发6例,双侧多发5例)。右侧18个,左侧25个,最多一侧有4个病灶。32个(74.4%)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5个位于深叶,6个跨叶生长。

2.2 病灶大小、形态及边缘 病灶长径0.6~5.0 cm,平均约2.3 cm。95.3%(41/43)的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33个病灶呈实性,10个呈囊实性。90.7%(39/43)的病灶边缘清楚,4个边缘不清,术后病理证实合并感染。

2.3 CT表现 3例CT平扫发现4个病灶,23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发现31个病灶。35个病灶中,实性28个,密度较均匀;囊实性7个,密度不均匀,CT平扫病灶实性成分密度均较腮腺高(图1a);2个病灶内见出血,均未见钙化。增强扫描囊变区未见强化,动脉期实性部分呈中度明显强化,CT值增加(42.3±17.1)HU,其中明显强化 24个(CT值增加45.3~59.4 HU),中度强化 7个(CT值增加 28.6~37.3 HU);静脉期强化均不同程度减低(图 1c),CT值增加(25.4±9.8)HU,25个病灶出现包膜及分隔强化。

2.4 MRI表现 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发现病灶8个,其中实性5个,囊实性3个;4个T1WI以等信号为主,2个以稍低信号为主,2个以稍高信号为主(图2a);3个脂肪抑制T2WI呈均匀稍高信号,4个呈以高信号为主的高低混杂信号,1个呈以低信号为主的低高混杂信号(图2b)。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成分明显强化6个,中度强化2个,静脉期强化程度均减低,与CT强化特点类似,呈“快进快出”的特征性表现。

2.5 病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CT及MRI增强扫描发现的39个病灶中,仅显示血管贴边征15个(图1b),既显示血管包绕又显示血管贴边征10个。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 腮腺Warthin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涎腺良性肿瘤,罕有恶变,绝大多数发生于腮腺,其他部位,如颌下腺、鼻咽部偶可发生[4]。一般认为Warthin瘤来源于腮腺内异位起源的上皮及淋巴组织[5]。腮腺Warthin瘤由双层嗜酸性上皮和丰富的淋巴样间质构成,包膜完整,被膜内外及淋巴样间质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及较多的小静脉[6];病程长短不一,可达30~50 年[7]。 De Ru 等[8]报道 97.5%的腮腺 Warthin瘤患者有吸烟史。本组吸烟者占77.4%(24/31)。腮腺Warthin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50~70岁是发病高峰年龄,儿童极少见[9];本组平均年龄 57.4 岁,50 岁以上占87.1%。女性仅2例,占6.5%。

3.2 CT及MRI表现

3.2.1 肿瘤数目、部位和形态 腮腺区多发肿块是腮腺Warthin瘤的特征性表现之一。邝平定等[3]和刘其顺等[4]报道多发病例分别占33%和48%;本组11例多发,占35.5%。Warthin瘤的组织发生来源于腺体内淋巴结或残存于淋巴结构内的异位涎腺组织,由于腮腺内淋巴结常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故该肿瘤好发于此,本组74.4%病灶位于此。Warthin瘤有一般良性肿瘤的特点,如边缘清楚、光滑,有包膜,大部分呈圆形、类圆形、椭圆形,部分可呈分叶状。

3.2.2 肿瘤的囊变 Warthin瘤大部分呈实性或囊实性,极少数可呈囊性,较其他涎腺肿瘤更易囊变[3],密度(或信号)均匀或不均匀[10-12]。本组2个病灶内见出血灶;33个为实性,10个囊实性,未见完全囊变者。

3.2.3 肿瘤强化特点 因为Warthin瘤的被膜内外及淋巴间质中均有数量不等大小血管分布,所以Warthin瘤较其他腮腺良性肿瘤血供更丰富。刘建平等[13]报道Warthin瘤强化特点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明显减退。本组31个病灶CT动脉期实性部分呈中度至明显强化,CT值增加(42.3±17.1)HU;静脉期强化减低,CT值增加(25.4±9.8)HU。8个病灶MRI增强扫描表现与CT强化表现类似,呈“快进快出”的特征性表现。

汪国余等[14]报道,61.9%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血管包绕或小血管进入病灶,提示肿瘤血供丰富,此征象是Warthin瘤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15]。

3.3 鉴别诊断 目前腮腺Warthin瘤误诊率仍较高,主要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①腮腺多形性腺瘤,为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肿块多较大,多见于40岁左右女性,多发少见,与腺淋巴瘤好发部位不同。囊变少见,可有钙化,早期强化不明显,多呈渐进性强化。②腮腺恶性肿瘤,少见,形态多不规则,易出血、坏死、囊变,呈浸润生长,边界常不清,常见颈部淋巴结肿大。③基底细胞瘤,罕见,高龄女性好发,无明显血管包绕或贴边征。④腮腺区肿大淋巴结,密度较均匀,强化程度较轻,抗感染治疗后病灶可缩小或消失。

综上所述,对于50岁以上男性,有长期吸烟史,出现腮腺浅叶后下极的无痛性肿块,边界清楚,尤其是双侧或多发病灶,其内可见小血管通过或包绕,应首先考虑腮腺Warthin瘤的可能。

图1 男,58岁 图1a CT平扫示右腮腺浅叶后下部等、低密度肿块,大部分囊变,边缘光整(箭头) 图1b动脉期呈不均一强化,后方可见血管贴边征(箭头) 图1c 静脉期强化程度略减低(箭头) 图2 男,65岁图2a MRI平扫,T1WI呈稍高、低混杂信号(箭头) 图2b 压脂T2WI呈低、高混杂信号(箭头) 图2c 冠状位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一强化(箭头)

[1] 李涛,崔惠勤. 腮腺腺淋巴瘤的 MRI诊断[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2):920-921.

[2] Chedid HM,Rapoport A,Aikawa KF,et al.Warthin’s tumor of the parotid gland:study of 70 cases[J].Rev Col Bras Cir,2011,38:90-94.

[3]邝平定,张敏鸣,邵国良,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12):1324-1326.

[4] 刘其顺,梁长虹,黄飚,等.腮腺腺淋巴瘤的 CT及 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4):406-408.

[5] Yaranal PJ,T U.Squmous cell carcinoma arising in Warthin’s tumor:a case report[J].J Clin Diagn Res,2013,7:163-165.

[6]陈淑艳,王明杰,李旭丹,等.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MSCT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4):539-541.

[7] 李刚,李柏华,韩爱华.CT、MRI对腮腺 Warthin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2(7):488-490.

[8] de Ru JA,Plantinga RF,Majoor MH,et al.Warthin’s tumor and smoking[J].B-ENT,2005,1:63-66.

[9]张镇滔,郑晓林,张旭升,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J]. 放射学实践,2014,29(5):529-532.

[10]吉芸英,瞿俊晨,丁庆国,等.腮腺腺淋巴瘤的MRI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6):615-616.

[11]燕军,李吉臣,黄冬青,等.腮腺腺淋巴瘤的多层螺旋 CT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10):744-747.

[12]钟涛.腮腺腺淋巴瘤的MSCT表现与病理基础[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5):520-522.

[13]刘建平,朱伟丹,周利民,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4):628-629.

[14]汪国余,陈再智,吴玉林,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J].放射学实践,2008,23(9):977-979.

[15]黄银平,阎守芳,李元歌,等.腮腺腺淋巴瘤的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J]. 广东医学,2010,31(1):95-96.

猜你喜欢
腮腺箭头实性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SPECT双探头前、后位显像分别测量腮腺功能的比较研究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运载火箭
寻宝历险记(6)
天地大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