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冷漠的形成机制

2015-03-18 00:35马丽萍
关键词:道德行为冷漠个体

马丽萍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思政部,广西桂林 541004)

论道德冷漠的形成机制

马丽萍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思政部,广西桂林 541004)

道德冷漠及其社会表达呈弥散之势,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常态,这反映出个体道德冷漠积聚而成的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人类道德状况的恶化,严重威胁整个人类社会的安全与发展。道德冷漠具有完备的形成机制:社会分工促使人际关心悬置;现代官僚制导致人的异化;个体道德信仰的虚无引起道德行为的消解;网络化带来道德责任的失落。

道德冷漠;社会分工;官僚制;道德信仰;网络化

道德冷漠是指道德主体对现实道德要求漠不关心,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无动于衷、消极麻木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道德冷漠根据性质的不同,它的内涵和表现可划分为两大类型:一是道德主体责任推拒,拒绝履行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或者不愿实施任何道德援助;二是道德主体道德麻木,丧失同情怜悯之心,对道德问题麻木不仁,甚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极其冷漠残酷。

如今,我国社会道德冷漠及其社会表达呈弥散之势,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态,各种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的道德冷漠现象比比皆是、屡见不鲜。以“小悦悦”事件为典型的社会悲剧以及各种“南京彭宇案后遗症”频频上演,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这些社会现象反映出个体道德冷漠积聚而成的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人类道德状况的恶化,而这种恶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严重威胁整个社会的安全与发展。因此,道德冷漠现象不容忽视,探寻道德冷漠的现代生成及研究道德冷漠的形成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一、社会分工致使人际关心悬置

(一)社会精细分工拉大人际距离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致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精细的社会分工把人从纷繁复杂、事无巨细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每个人只需要专心在自己的领域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心安理得、无忧无虑地享受自己的生活。精细分工使人们降低了或者干脆摆脱了对他人的依赖,各司其职、各谋其政,互不影响、互不干涉,对现代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使现代人得到了解放,使人们获得更多自由。然而,精细分工在“解放”人的同时,也在“毁坏”人[1]。伴随着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个体被高度的社会组织和现代分工“碎片化”了。阿尔贝·雅卡尔认为精细分工制造了“孤立的个体”、“残废的个体”、“失望的个体”[2]。

精细分工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可代替物,不再具有人的独特性和价值感。每个人都面临被他人代替的危险,这会使人们缺乏安全感,同时对他人产生戒备心理和敌意。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人际关系不再是紧密依赖,而是彼此疏离,人际距离无限拉大。人们各自孤立地在自己的领域工作、生活,对自己领域外的人和物都保持距离,心照不宣地恪守“有礼貌的关注”的交往原则,美其名曰“尊重他人隐私”,而把对他人的关心悬置,如都市人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常常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二)“距离交往”原则导致人际隔阂

“在都市里,人们关心无知世界、关心效率,关心伟大的事业,但缺失了对同类人的基本的关心。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3]海德格尔将关心描述为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在他看来,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关心是一瞬间的怜悯。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关心是双向度的,一方给予,一方接受。然而,在当今中国社会,人们都规规矩矩地严格遵守距离交往原则,除了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圈子,基本上很少与外界发生联系,甚至根本不联系。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必不可少的亲情、友情、爱情和工作的需要,在特定的生活和工作圈子内,会付出关心,同时也会接受关心。人们在这个圈子范围之内慷慨地给予他人真挚、温情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幸福地接受、享用他人回馈的关爱。在这个小范围内,人们珍惜这种柔情蜜意,并不断付出关心、接受关心,让这种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情感良性循环下去,从而感到亲切温馨、心满意足、幸福备至。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中国人极其重视“圈子”,对待圈内人和圈外人的态度存在天壤之别。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温情和爱意只限于人们特定的生活和工作圈子中,对于圈外人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人们根深蒂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戒备心理,致使人们对“圈外人”时刻保持警惕,不会轻易发生任何联系,更不会给予宝贵的关心和爱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

事实上,道德冷漠的出现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处境的恶化。道德的产生是为了维护人类共同体的利益,满足人类共同生活的需要。在早期人类生活中,由于生产力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人们需要通力合作、互帮互助。于是人们在不断的积极合作的过程中加强联系,互相关心和帮助,人与人之间感情深厚、拒绝冷漠。然而,现代社会分工精细,向人们提供帮助的在很多情况下不再是人而是工具,甚至是抽象的货币,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心逐渐被工具化。另外,自立、自强的美德也鼓励人们通过自身的力量获得尊严,而不是去寻求他人的帮助。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逐渐减少,人际间的道德冷漠潜滋暗长。

二、现代官僚制导致人的异化

“官僚制”是指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根据固定规则不间断地推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僚制”是与现代社会一道成长起来的现代官僚体系,在20世纪初,它作为一种理性和高效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各国政府和企事业机构的行政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充分发展。一方面,它迎合了工业社会大生产和行政管理复杂化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其又以非人格化、制度化的特征而得到了科学理性时代的文化认同。然而,随着时代的巨变,现代官僚制暴露出许多令人无法忽视的弊端,并导致了人的异化。

(一)工具理性过度膨胀

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它主要表现为要求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形式的合逻辑性。价值理性是立足于某一信念、理想的合理性,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意欲达到的目的。“它与工具理性的精密性、可计算性和普遍性结合起来,有条不紊地制造着人的欲望。理性成了欲望的奴隶和工具。”[4]现代官僚制的一般精神是理性化、工具化,把一切都弄成了程序化的合理性作业以及处理人们的欲望满足关系的合理性契约及工具方式,满足人的需要成为人们行为的终极目的。这种工具理性的剧烈膨胀把工具化、技术化、制度化放在了突出的地位,而贬损价值理性。人是鲜活的社会性动物,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明晰的道德判断,处处存在着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官僚制是一种制度,制度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人的,但不能无视人的存在和价值。现代官僚制贬损价值理性,主张价值无涉,否定人的生存价值和社会正义,排斥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无视所有人生问题、价值问题、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现代官僚制这种工具理性膨胀与价值理性贬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表现就是道德冷漠。人们过分追逐工具理性,而漠视人的价值和社会道德。例如当今社会中人们已司空见惯的制假贩假现象,一些不法企业和商贩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商业利润,不惜违背良知,无视道德规范,大作虚假宣传,兜售假冒伪劣产品如假酒、假药、毒奶粉等。这种无良行为已严重威胁和损害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扰乱了社会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不断地制造社会惨剧,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不法商家在享受自己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非法利益时,会对受害者的痛苦视而不见、麻木不仁,心中只关注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不顾其达到目的的手段、途径是否合理、合法,从而形成道德冷漠的社会氛围。这种普遍的无良现象就是工具理性过度膨胀而价值理性遭到贬损的真实鲜明写照,也是现代官僚制的显著弊端。

(二)等级制导致道德责任转移

现代官僚制是一种强调上级支配下级、下级服从上级的集权式等级制度,在这种金字塔式的官僚体制中,由于各种严密法规制度的约束,人们不得随意按照他们心中符合道德规范的方式从事管理活动,而必须严格遵从各种规章制度,以实现组织的目标。更确切地说,组织纪律高于一切,要求人们绝对服从上级的指令而排除所有其他的对行动的刺激,要求献身组织福利。对规章制度的严格遵守是官僚机构的意识形态,代表的是个体对组织的忠诚,被赋予很高的荣誉。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的最终依据不是个人的良知,而是组织的纪律与规定。“惟有组织内的规则被作为正当性的源泉和保证,现在这已经变成了最高的美德,从而否定个人良知的权威性。有时这种美德在实践中引起的不安可以通过上司坚持他本人对其下属的行为承担所有责任得到平衡。”[5]换言之,即使某些指令在人们看来似乎是错误的,并有所抗议,但上级权威们仍然会不屑一顾地坚持其指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惟有遵守纪律、服从指令,从而纪律和规则取代了道德责任,牺牲了道德需求。

当暴力被赋予权威,行为被规章、制度等例行化了的时候,道德责任就被转移了,道德冷漠现象随之发生。如,在现实生活中,病人无钱交医药费,医生冷漠地见死不救;城管暴力执法,强拆民居;警察为了参加上级领导召集的会议开车经过车祸现场而不停车施救等等道德冷漠现象时有发生。现代官僚制下的医生、城管、警察等社会角色可以理直气壮地拿规则、纪律、指令做挡箭牌,以此来消解内在的良心不安。处于官僚制轨道里的人不再是“负责任的道德主体,他们的道德自主性被剥夺了,并且他们被训练成了不执行(或不相信)他们道德判断的人。”[6]现代官僚制的严密规则和培育出的服从意识,促成了人性的异化,造就了道德冷漠。

三、个体道德信仰的虚无引起道德行为的消解

(一)“德福背离”现象导致个体道德信仰虚无

“任何一种生活,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事业的还是家庭的,所做作为不论是只关系到个人的还是牵涉他人的,都不可能没有其道德责任;因为生活中一切有德之事均由履行这种责任而出,而一切无德之事皆因忽视这种责任所致。”[7]黑格尔也关注到了责任与道德的本质关系,认为“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了自己履行义务这样一种责任。”[8]

道德信仰是人们基于道德对个体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价值认识,以及在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张力作用下产生的对道德(包括道德规范、道德理想和道德人格)的笃信与崇敬,并以此设定人生目标、付诸道德行动的特殊情感。换言之,所谓道德信仰就是对道德的肯定和尊崇。如今导致个体道德信仰虚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精神支柱方面的信仰缺失,文明秩序方面的道德滑坡,个人生活方面的享乐主义,社会风气方面的人情冷漠,等等。纵观诸多销蚀个体道德信仰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德福背离”现象。“德福一致”是千百年来人们追寻美德的驱动力机制。“德”即“德性”,“福”即幸福。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乃是在完满生活中德性的实现”,德性是应该能保证幸福的。

自古以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德福一致观一直是支持社会成员努力追求和践行道德生活的重要力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各种行善者受罪、作恶者得福的现象频频发生,屡见不鲜,主要表现为“好心没好报”。社会成员将内心基于人道主义关怀的某种良好道德动机或利他意图付诸于行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施加帮助,受助者常常不但没有一种感激的情怀和回报的行动,反而对施助者采取了一种消极或恶意的回应,甚至利用施助者的这种善意道德动机来为自己谋求利益,进而造成施助者自身物质利益的损失、心理上的伤害、精神上的挫败,甚至身体上的严重创伤。例如好心救助被撞老人却反被老人诬陷为肇事者,遭索赔巨额医疗费;见义勇为深受重伤致残却得不到被救者的认可和感激,后半生生活无着;把生命置之度外跳入河中救人不幸遇难却遭遇被救者悄然消失不见踪影,死不瞑目。此类现象在当今社会中数不胜数,“德福背离”的消极情绪体验让原本热情、善良的国人感到寒心和悲痛,道德施助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从而逐渐放弃原有的高尚的道德信仰,最终导致个体道德信仰的虚无。

(二)道德信仰的虚无消解道德行为

思想决定行为,人是有独特思维的高级动物,人的一言一行都要受到思想的支配。道德信仰是人的一种主观的思想意识,它决定着个体的道德行为。道德生活中的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德福背离”现象严重打击了人们的积极性,瓦解了原有的道德信仰,使人们走向道德信仰的虚无,从而否定道德价值。

1.消解道德认知行为。知善才能行善,知善是个体选择和践行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前提。能否正确认知道德行为的价值以及对自身道德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意义,是实施道德行为与否的关键。目前个体道德信仰的虚无严重影响了个体的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在具体的纷繁复杂的道德生活中,个体不再简单地盲从传统的道德说教,而是变得更加谨小慎微、小心翼翼。鉴于社会道德滑坡的现状,个体在面临道德选择时,首先想到的不是道德行为的价值和意义,而是道德行为的成本和风险。个体不再单纯地追求道德高尚,而是更加冷静、细致地分析道德行为将带来的个人风险,如是否会掉入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道德陷阱,是否会给自己带来身心方面的伤害,是否会让自己陷入“好心没好报”的尴尬境地,等等。个体道德信仰的虚无,让个体不再认可道德的价值,不再认为道德是个体自身完善的手段,并得出“道德无用”的否定性价值认知。

2.消解道德施助行为。个体道德信仰的虚无不仅消解道德认知行为,更重要的是还消解了道德施助行为。个体不再视传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为金科玉律,不再愿意轻易伸出援手实施道德行为,其常常具体表现为:社会成员缺乏基本的是非、善恶观念,对不道德行为袖手旁观或视而不见,甚至同流合污、助纣为虐;缺乏同情怜悯之心,对他人的痛苦和灾难麻木不仁、冷血无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即使有能力施助也拒绝出手;道德敏感缺失,对他人漠不关心,冷淡并怀有敌意,具备浓厚的戒备心理和防范意识;否定道德行为的价值,拒绝履行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蔑视道德责任。个体道德信仰的虚无导致道德施助行为的消解,这自然会带来道德的不作为,从而使社会走向道德冷漠。

四、网络化带来道德责任的失落

(一)真实身份的隐退弱化了道德责任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为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网络化就是典型表现之一。互联网络是由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一个炫丽多彩的数字虚拟世界,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和效率。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施展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在释放它的危害。网络最大的特点是虚拟化,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把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用虚拟的身份、年龄、性别、职业等各种信息进行网络交流。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身份是人的身体与社会角色的中介,每个人的身份是真实的、特定的,一定的社会身份代表了一定的社会角色,每种社会角色又相应地承担着特定的社会责任。在道德生活领域,每个人的特定身份都承担着特定的道德责任,且必须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网络化带来了人们身份的隐退,为了自我保护,人们在网络世界里更倾向于使用虚拟的而非真实的身份,这样便能毫无顾忌甚至肆无忌惮地进行一切网络活动,而把与真实身份相对应的道德责任抛至脑后。

日常生活中真实的身份意味着特定的责任,人们在真实的世界里会顾忌自己的身份及言行带来的社会影响,从而倾向于选择有利于塑造自己良好形象的行为活动。在道德领域,其表现为更易承担道德责任,履行道德义务,积极向善。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们摆脱了真实身份的束缚和顾忌,卸下了道德责任的重担,随心所欲地进行一切网络活动。人们用各种网络符号进行交流,这种隐退了真实身份的符号交往是苍白的、冷淡的,缺乏丰富的、真实的情感。而情感是个体道德行为的动力,一个缺乏真情实感的世界必定是一个道德冷漠的世界。人与人间的沟通交流显得脆弱不堪,充满了变数。人们难以对这种不稳定的网络交往投入真挚的情感和建立紧密的联系,更不会履行道德义务。网络生活是现代人生活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网络化带来的真实身份的隐退弱化了道德责任,加重了道德冷漠。

(二)网络“苦难饱和”麻痹道德神经

“流血的新闻可以横行无忌”,这是新闻媒体的经验法则。如今,我国的网络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大肆宣扬和渲染人间苦难和悲剧,其借助电子媒介将残酷、血腥、暴力行为和事件淋漓尽致地展现给人们。有的媒体为了博人眼球,丝毫不顾及受害人的心理感受,在镜头下苦苦追问受害人的受害经历,让人难以忍受。更有甚者,有的媒体干脆违背客观事实,人为地制造灾难性的假新闻来哗众取宠,赢得点击率。如今,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负面信息,把人们的视线聚焦到各种灾难和痛苦上,如战争、瘟疫、海啸、地震、车祸、杀戮等,钝化了人们的神经,麻木了人们的情感。

正是这种对苦难的日常化导致了人们逐渐对苦难产生了免疫力——频繁地接触灾难信息让人的道德神经变得麻木不仁,不再为苦难和暴力而感到敏感和痛苦,更不能唤起内心的道德冲动去施加道德援助。苏珊·桑塔格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我们被那类曾经带来震撼和引起义愤的影像所淹没,渐渐失去了反应的能力。同情已扩展至极限,正日趋僵化。”[9]然而,人类天生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当事物不再能提供新的信息时,人的神经就不再发生反射,心理学称之为“适应”原则,指的是人类神经元的一种特性,当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但之后神经细胞会逐渐“习惯”,对已经适应的刺激反应会趋于缓和,重复原来的刺激并不能带来同样的愉悦[10]。因此,网络为了进一步刺激人们日渐麻木的道德神经,会加大刺激的强度,变本加厉地暴露更加触目惊心、令人发指的苦难,以引起人们持续的关注。人们在长久、剧烈的苦难刺激下,渐渐丧失了道德反应能力,产生了“同情疲劳”,对各种苦难和暴力都感到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结果,善良、同情、怜悯等人类美好的道德价值遭到弱化和抛弃,道德冷漠随之迅速蔓延。

总之,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冷漠蔚然成风,败坏社会风气,阻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甚至严重威胁整个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因此,道德冷漠现象不容小觑。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拒绝道德冷漠,国人势必提高道德素养,从我做起,积极向善!

[1]高德胜.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J].教育学报,2009 (3):77.

[2]阿尔贝·雅卡尔.科学的灾难?一个遗传学家的困惑[M].阎雪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

[3]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

[4]张康之.公共行政:超越理性工具[J].浙江社会科学, 2002(4):3-8.

[5]齐格蒙·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杨渝东,译.南京:译林出版,2002:30.

[6]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郁建兴,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304.

[7]西塞罗.西塞罗三论: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M].徐奕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91.

[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57.

[9]乔纳森·海特.象与骑象人[M].李静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9.

[10]苏珊·桑塔格.关于他人的痛苦[M].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99.

(责任编辑 文 格)

On the Modern Production of Moral Indifference

MA Li-p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 541004,Guangxi,China)

Moral indifference and its social expression have diffused,which has become the normal phenomenon in the human's present life.It reflects the moral corruption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human moral status caus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individual moral indifference,and will be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human society.There is a formation mechanism to create the moral indifference: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bringing about the suspension of interpersonal care;modern bureaucracy leading to individual alienation;the loss of moral behaviors caused by the lack of individual moral beliefs and the loss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caused by the networking.

moral indifference;social division;bureaucracy;moral beliefs;networking

B82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5.01.009

2014-08-24

马丽萍(1983-),女,湖北省宜昌市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冷漠个体
突然之间
东霞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长大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温暖
回答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远和近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