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特色服饰描写及其功能论说

2015-03-18 08:35王洋洋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方巾庶民儒林外史

宁 峰,王洋洋

(1.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一、问题的提出

服饰描写作为人物外貌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刻画人物形象,展现小说的主题等具有重要作用。服饰的演变可以反映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因此,小说中的服饰描写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也具有民俗文化价值。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意味很强的讽刺小说,在讽刺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服饰描写。而目前对《儒林外史》[1]的研究多集中在饮食、婚姻模式、丧葬礼俗、妻妾关系等方面,虽然在颜湘君的硕士论文《明清通俗小说服饰描写艺术发展浅论》[2]中分析了《儒林外史》中的服饰描写的层次丰富性,在刘红军和李荣新共同发表的论文《<儒林外史>与明代民俗问题研究》[3]中也提到了服饰习俗中的圆领补服和蟒衣,但是这些论文都没有系统全面地研究《儒林外史》中的服饰描写。在专著方面,王衍军的《中国民俗史》[4]和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5]主要是从宏观方面探讨了服饰习俗,赵联赏的《服饰史话》[6]和沈从文、王丝的《中国服饰史》[7]虽然是专门研究服饰的专著,其中内容很丰富但并没有细化到具体的某一部文学作品。为避免与以往研究成果相重合,本文选取《儒林外史》中具有特色的服饰作为研究对象并论述其功能。

二、《儒林外史》中的特色服饰

服饰是物质生产的产物,同时又体现出人类的精神文明,从产生开始就被人类赋予了特定含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等级制度越来越来严格,统治者对服饰的规定也更加苛刻,服饰在无形中就成为了管理者统治思想的物质载体,遂形成了相应的服饰风俗和制度,成为统治者进行严格统治的重要手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极其关心服饰制度“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8],洪武元年下诏书要恢复唐代的服饰制度,其后又经过了多次修改,上到高官服饰下到庶民服饰均受到身份等级的严格限制。《儒林外史》选取明代中下层人民群众为代表,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服饰描写。现以《儒林外史》中的部分服饰为例,进一步深入了解明代的服饰风俗。

(一)男性特色服饰:首服

《儒林外史》主要从首服、体衣、足衣等三方面来描绘男性特色服饰。首服是指戴在头上的衣帽,象征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冠、帽、巾等都属于首服。

(1)方巾

又称四角方巾、四方平定巾。“相传初制此巾时,四方平直,后太祖以手按之,成一‘民’字形。”[9]顾炎武《日知录》中写到杨维桢戴着方巾拜见太祖,说方巾寓意国家统一安定,太祖很高兴,于是下令士人吏民都戴四方平定巾。其颜色为黑色,用纱制成没有纹饰并且大小可以随意改变。叶梦珠在其《阅世编·卷八》中说:“巾式时改,或高或低,或方或扁,或仿晋、唐,或以时制。”[10]方巾在《儒林外史》中出现次数最多。第一回中就提到了方巾,第二回中小舍人、枚玖、王举人头上都戴着方巾,第四会中魏好古、严贡生、严监生头上都戴着方巾,此外,第六回中二相公,第十三回马二先生,第十四回洪憨仙,第十七回匡超人、赵雪斋等头上都戴着方巾。由上可见,方巾虽然是士绅和庶民都可以戴的首服,但是在现实中则多数为秀才及以上的读书人才会佩戴。

(2)武巾

勇猛之人戴的头巾,文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回中吴王头戴武巾,第十二回张铁臂头戴武士巾,第三十九回中的萧云仙头上戴着武巾。

(3)瓦楞帽

主要是庶民阶层戴的帽子。帽子前圆后方,帽顶折叠,看起来像瓦楞所以叫瓦楞帽。如文中第一回翟买办戴着瓦楞帽,第二十七回中王太太嫁进鲍家没有看见鲍延玺戴纱帽,只见他戴着瓦楞帽。足见瓦楞帽的佩戴者主要是庶民。我们更可以从二十七回王太太的话中看出瓦楞帽是区分士绅官员和庶民的一种标志。文中前面说到,媒人去王太太家说媒时说鲍延玺是一个举人,事实上他却是商人,所以只可戴瓦楞帽不可戴乌纱帽。第二十三回中黄客人在救牛浦时,牛浦说自己是名秀才,当黄客人给牛浦戴瓦楞帽时说“这帽子不是你相公戴的,如今权且戴着,到前面热闹处再买方巾罢。”这再次说明瓦楞帽是庶民阶层的专属。

(4)六合巾

也叫做小帽、瓜拉帽,寓意国家的统一。由六瓣或者八瓣缝制而成,顶呈圆形且平,下面有帽檐。这种帽子原本只是官府里面执行公事的衙役戴的,后来因为其方便士绅庶民阶层也开始佩戴小帽。第八回中王道台投降宁王后,宁王不久战败,他只得穿着青衣小帽逃到了浙江。

(二)男性特色服饰:体衣

体衣是遮住身体主要部分的衣服。明朝建立了严格的服饰制度,尤其是针对体衣,在吸收汉朝传统服饰设计理念和服饰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开辟了明代服饰的新天地。

(1)补服

补服是明代官员服饰中最具特色的服饰,是明代首创的服饰,是官绅阶级特有的服饰。“所谓补服,就是在已恢复的唐宋圆领袍的胸背部位,各复缀上一块补丁。”[11]这块补丁是在衣服做好后另外附加上去的,并且补子上面绘制各种图案,用来区分品级、文武官。如第四十回中萧云仙建城成功后与百姓同乐时穿着纱帽补服,匡超人在未入太学之前不敢穿补服,入了太学就立即给自己、母亲、妻子各自订做了一件补服。人人都以拥有一件补服为荣耀,可见拥有补服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2)蟒衣

蟒衣又叫花衣,和最高统治者皇帝穿的龙袍只相差一只爪子。明朝最初并没有蟒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美的追求随之出现,但是除正德皇帝外历朝皇帝都实行严禁政策。正德皇帝允许三品以上官员和翰林院不分等级皆可穿蟒衣。如第十回娄家公子邀请鲁编修做客,鲁编修身穿蟒衣应邀,而此时正值正德年间且鲁在翰林院任职。

(3)直裰

明陈士元《俚言解·直裰》云:“衣无壁积,其制垅,谓之直裰。”[12]士绅庶民都可以穿。衣服宽松,衣长过膝。这种宽松的款式很好的表现了文人儒士的风雅气质但是却不适合农民劳作。《儒林外史》中描写最多的体衣莫过于直裰。其颜色主要包括:宝蓝、玄色、白色、浅蓝、沉香色、玉色大红、藕合色、酱紫、银红、莺背色、黑色。面料主要包括:麻布、茧绸、缎、夹纱。明初期统治者对衣服的颜色、面料、尺寸都做了严格的规定,黄色、红色、紫色严禁庶民使用。嘉靖年间就规定大红只有四品以上官员和在翰林院、詹士院、京九卿等任职的官员才可以穿。文中杜少卿、韦四太爷等倍受人敬仰的儒士都只穿玉色、白色等素色衣服,不敢僭越红色。第三十一回“见杜少卿陪着客坐在那里,头戴方巾,身穿白纱直裰……”,浅色调的玉色显得淡雅而不失庄重,与他率直自然,不同流合污的性格不谋而合。但是服饰有其自生的特性,尽管受到严格控制还是出现了新气象,加上崇祯末年对服饰管理的松懈,大红遂在士绅等阶层流行。第四十二回中汤大爷、汤二爷就穿起了大红。

(三)男性特色服饰:足衣

足衣主要包括靴、履、鞋等。

(1)靴

外面是皂革,里面为衬布,只允许朝廷官员以及官员的亲属穿用,不允许庶民穿靴更不允许商人穿用。普通百姓只有穿自己手工制作的鞋,面料主要是普通的麻、布。《儒林外史》的第一回中王冕虽然是有才之人,但终究只是普通百姓,他脚上穿着麻鞋。足见吴敬梓笔墨的严谨,明代服饰制度的森严。

在《儒林外史》中多次提到皂靴,其中最多的则属粉底皂靴,在文中十二个章回中都提到了它,此靴实为白底黑面,最初只在骑马的时候穿,后来普遍流行并且演变为朝服。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鲁编修穿着缎靴,潘三哥穿“蛤蟆头厚底皂靴”,汤六老爷和凤四老爹穿尖头靴。靴的款式多样,质地也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可以穿的。

(2)履

官员们除了可以穿靴还可以穿履,且在祭祀等重大场合必须穿履。儒士也可以穿履,但款式不同于官员。在明初履的款式很单一,“足之所履,昔堆云履、素履无它异式”,[13]到了明中叶以后,款式变得多样,有方头的,有短脸的……颜色也更加丰富,红、黄、绿等无所不有。

“配饰是指佩戴在身上起装饰作用的物品,最先是以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14]相较于首服、体衣、足衣而言在演进的过程中配饰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配饰在《儒林外史》中主要有衣带和扇子等物。

《明史·舆服制》卷三中记载“腰带,一品用玉或花或素;二品犀;三品、四品,金荔枝;五品一下乌角”各个级别用什么样的腰带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在具体执行中却出现了僭越,但不变的是官员和庶民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如文中第三回周进、张静斋二人腰系金带,第十回中鲁编修腰系金带,第二十回中匡超人“金带皂靴”。庶民则普遍戴丝绦,丝绦是用丝编成的带子,系在腰间起装饰作用,在儒士中间流行。如四十九回凤老四“腰束一条丝鸾绦”。此外服丧期间有专门的腰带叫做腰绖,系在丧服上的一种用麻制成的带子。第六回中严贡生去祭拜严监生时“换了孝巾,系了一条白色的腰绖”。

中国素有“制扇王国”之称,扇子的种类繁多。就《儒林外史》而言,主要有纨扇、诗扇,金扇、燕翎扇等。

(四)女性特色服饰

《儒林外史》中描写的大部分人物是男性,对女性提及得很少。她们的特色服饰主要有如下几种。

(1)鬏髻

此物乃明代假发的一种,材料包括铁环和银丝。上面可以插各式的簪、钗等。洪武三年规定,宫中的侍女和官员的妻子可以戴鬏髻。《儒林外史》第三回中写到范进娘子胡氏在范进中举后头上戴着银色鬏髻。用金子制作的鬏髻也叫做冠子,也就是说冠子是鬏髻的一种。第五回赵氏在转正的婚礼上头上戴着赤金冠子,第四十回沈琼枝嫁给盐商时头上戴着冠子。沈琼枝嫁的是盐商,戴鬏髻似乎很不符合明代对商人的打压政策,但更能说明明代后期服饰制度的僭越现象,盐商十分富足,他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戴得起鬏髻。

(2)暖耳

类似帽子,用貂皮制成的用于冬季防寒的物品。在《明史·舆服三》中就有规定,朝臣百官可以带煖耳觐见,但举人、监生、外朝官员不允许,可见戴煖耳是有身份限制的。但是《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中写到四五个小姐妹“都戴着貂鼠煖耳…”似乎不符合制度,其实不然,严格的服饰制度在明后期已经形同虚设。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说:“洪武时律令严明,人尊画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宠富移,人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今男子服锦绮,好饰金珠,是皆僣拟无涯,国家之禁者也。”[15]这种现象还可以从人们着装的颜色上看出,明代不允许庶民穿大红,结婚也不例外。但《儒林外史》中几次婚礼的主人公都身穿大红。如第五回中的胡氏穿着大红,第四十会中沈琼枝“身上穿了大红外盖”。

(3)披风

一种没有袖子,披在肩上,颈部用绳子系住的一片式长衫。用于挡风防寒,室内外都可以穿,融合了身份象征和审美两大功能。《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写到在西湖上游玩的女子把元色外套换成了水田披风。

三、特色服饰描写的功能

《儒林外史》中大量的服饰描写不仅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而且还具有史料价值,甚至对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外显人物的身份和突显小说的主题也功不可没。通过文中的服饰描写将一个个小片段贯穿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章结构,让读者识服饰而知身份。

(一)史料价值

《儒林外史》中的服饰描写多为现实生活的写照,为研究明代服饰提供了佐证,作者让明代儒士给当朝的服饰做模特,使明代的服饰显得更加地生动、形象、具体,赋予其浓厚的文学色彩和人文气息。

明初洪武年间对服饰的颜色、款式、尺寸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美的追求和政治的腐败,服饰出现了僭越。文中第二十四回中写到黄老爹“头戴浩然巾,身穿酱色绸直裰,脚下粉底皂靴,手执龙头拐杖”,黄老爹只是一个商人,从事的是贱业,但是却戴浩然巾,穿皂靴……文中鲍文卿用调侃的语言说“你看老爹这个体统,岂止像知府告老回家,就是尚书、侍郎回来,也不过像老爹这个排场罢了!”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而且也从侧面说明了明代后期服饰的僭越现象。明代早期严格的服饰制度已经没有了实际的约束作用,庶民阶层穿戴起了不符合他们身份的服饰,用服饰这一外在表象挑战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又如明代严禁庶民穿戴大红,商人更是不可,就是结婚的大喜日子也不例外,但是《儒林外史》中的几次婚姻描写都提到了大红。例如第五回中扶正赵氏时,严监生“披着红绸”赵氏“穿着大红”;第六回严贡生的二相公结婚时也是“披着红”;第十回中鲁编修的女儿和蘧公孙结婚时也是披着红;第四十回写到沈琼枝嫁给盐商时穿了“大红外盖”。由此足以验证明代后期对大红的僭越。

(二)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助推剂

通过不同的服饰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范进的妻子胡氏在范进没有中举时,穿着是“一窝子黄头发,那日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趿着个蒲窝子”,通过简单的服饰描写,把她贫困的处境描述地淋漓尽致。而当范进中举后胡氏则头戴着银丝鬏髻,身穿官绿的缎裙。此时的胡氏,再也不是在父亲来吃饭的时候都不敢上桌吃饭的贫苦妇人了,有钱的她立即把自己打扮成贵妇。又如第二十六回中写到的王太太,沈大脚在去给她说媒的时候,见证了她穿戴的全过程,从早上开始裹脚一直到太阳西下,一天的大好时光就让她浪费在穿戴上,显然是一个空虚、无生命价值的寄生虫形象。期间她还讲述自己送大女儿出嫁的“辉煌历史”,“头上戴着黄豆大珍珠的拖挂”使自己都没有嘴来吃东西。作者通过对她华丽的外表的描写,与她对金钱、地位有着强烈追求的丑陋内心形成对比。

(三)身份识别的社会符号

明朝对服饰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使服饰成为身份的一种象征,识服饰而知其人。鲁编修是翰林院的官员,出席的重要场合穿的都是蟒衣,他用身穿蟒衣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又如第十七回中通过景兰江的独白,可知通过是否佩戴方巾可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秀才。

(四)凸显《儒林外史》的讽刺主题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无人不称赞,其讽刺艺术可谓“前无古人”。如第三回在科举考试现场,范进是破毡帽、麻布直裰,而周进则是“绯袍金带”。科举考试就像衡量人生价值的一根标杆,过了这根标杆就飞黄腾达了,科举考试制度在服饰中被无情地嘲讽了。

[1][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颜湘君.明清通俗小说服饰描写艺术发展浅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2.

[3]刘红军,李荣新.《儒林外史》与明代民俗问题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39-144.

[4]王衍军.中国民俗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104-137.

[5]张亮采.中国风俗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民国文学经典文库·历史类从/薛惠震主编),1996.141-159.

[6]赵联赏.服饰史话[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145-167.

[7]沈从文,王丝.中国服饰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明太祖实录(卷30)[M].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525.

[9]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182.

[10][清]叶梦珠.阅世编(卷8)[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73.

[11]赵联赏.服饰史话[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2][明]陈元士.俚言解·直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7.26.

[14]王衍军.中国民俗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15][明]张瀚.松窗梦语(卷七·风俗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7.

猜你喜欢
方巾庶民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霸权更迭、俄国革命与“庶民”意涵的变迁
——重返“五四”之一①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单宝塔诗
牛仔的大方巾
“庶民”做主引发的一场治理危机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
Taizhou Embroidery
新旧の文化が交わり庶民の郷愁誘う景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