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2015-03-18 08:35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成员价值观核心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新媒体是在网络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兴媒体形态,主要的存在形式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所以,新媒体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的特征呈现出:交往的互动性与即时性,信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形式上的多媒体与超文本,参与人群的个性化与社群化等方面的特点。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促进了话语权向平民化、大众化、社会化的趋势迅速发展,同时也加速了小众化、对象化、个性化的传播趋势。新媒体的创新和运用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依托的强大的信息平台,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置于新媒体视域下加以科学考察,以建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和践行路径,方能取得最佳效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多元价值观的根本指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在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的价值取向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发展的经验向我们提示,越是这样多元的社会结构,越需要社会观念的整合。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价值体系。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在社会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指导思想等方面的集中于凝聚。所以,结合时代发展特点,着重在思想层面进行整合、引导积极、健康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于当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极大的意义。这不仅是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全社会成员凝聚力形成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并通过制度固化,才会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信服,并逐渐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有魅力而有效的解释框架,并通过合适的方式让社会成员接受与认同是当前面临的挑战。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的大环境中,新媒体成为价值分歧、意识争夺的重要阵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所有社会价值目标中居于领导与支配地位,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发挥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是多元化文化背景下时代价值观培育的根本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引导中国社会不同群体在多元文化与价值观中寻求普遍价值,在调整由不同文化所带来的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混乱与冲突,从而获得共同和谐生存的和谐局面,以建立一个共同和谐生存的社会。在新媒体繁荣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它的发展特点和优势,合理引导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二、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的关键点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一种‘外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内化’的过程。”[1]这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社会成员接受某一思想观点的过程先是由外部向他灌输该思想的观点和态度,再在实践中不断验证该思想观点,并逐渐自愿接受为自我思想中的部分或全部,进而在实践中并据新纳入的思想、观点不断修正自己的信念与行为,最后达到真正从内心深处接纳这一思想,从而把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纳入个体的价值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广大社会成员中顺利得以传播并得到认同,首先需要在心理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根据人的心理结构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以及人认知的特点,要实现对某一事物的信念要经历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信(信念)、行(行为)五个主要阶段。可见,认知和情感阶段是某一思想观念实现社会成员心理认同首要经历的阶段,其中认知是起点,情感是关键。只有在合理认知基础上产生的思想观念才能成为支配和制约其他心理要素的主导力量,是情感、意志、信念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心理认同就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是一种态度的变化过程。

首先,要重视理性认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中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遵循当代社会成员认知特点,要合理整合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理性认同的作用。理性认同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彻底灌输,引导社会成员达成理性共识,从而使其在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将之作为自身行动指南。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大众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认知。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认知形成的首要前提是该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其次是对该理论体系认知的合理引导。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与形成,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在实践经验和知识体系上得到了丰富和积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形成了高度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活跃的思维能力。他们乐于利用新兴媒体接收、讨论热点新闻,爱对新兴事物进行分析与比较。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都逐渐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逻辑思维方式、社会认知程度、识别能力的差异,不同的社会成员在观察、分析事物时也难免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其中部分人的认识结果会产生直观、主观或者产生偏差。在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方面的偏差表现明显,甚至出现根本不认同的情况。当前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如何彰显其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在逻辑思维和情感上如何牢牢掌握人民大众,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只有彻底、全面、合理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认知才会帮助人们形成衷心的接受和坚定的信念,而这种衷心的接受和坚定的信念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吸引力和说服力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同机制的建立。在科学的认识基础上,引导社会成员达成理性共识,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认同。

其次,要充分发挥情感认同机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某一事物的被接受过程的效率的强弱受是否有情感因素介入的影响。情感因素与理论形态的灌输相比,更具有感染性和说服力,教育效果更明显。让社会成员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首先需要引导社会成员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认知,努力调动并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心理情感,为实现社会成员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环境。新媒体时代,社会成员的社会情感的产生机遇更多、发展空间更大,由社会情感所蕴含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显著增强。在日常生活中,透过某些网络事件体现出他们对国家的使命感、对社会的责任感等。我们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充分挖掘社会成员内心深处固有的、能够体现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念等积极心理因素,在情感上进行渲染,让朴素的情感能够充分彰显其生命力,并通过合理的引导,逐步影响和促进其正确认识该理论体系。

情感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中发挥作用,需要结合新媒体发展的特点,挖掘榜样示范典型,以及时、生动、形象和具有吸引力的现实案例,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情感认同。通过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情感体验,来使其思想意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升华为相应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信念,同时外化为政治行动和道德行为。

三、构建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机制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需要积极探索有效载体和传播方式。应将构建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机制。一方面,新媒体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的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机制,优化新媒体环境,引领形成自觉的新媒体文化。

首先,利用新媒体的载体作用,引导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机制。要针对不同年龄、思维特点、职业背景、受教育程度的社会成员,结合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以新媒体为载体,分层次、逐步地引导社会成员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相关理论体系。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宣传与社会成员的亲身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引导社会成员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理性地看待、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实践中可以通过建设主题网站,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优势作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获取理论知识、思想观点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网络。可以通过建设主题鲜明的网站,丰富广大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针对热点问题,鼓励社会成员参与广泛讨论,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学理分析,引导社会成员全面而客观地分析问题,冷静对待问题。建立社会成员的互动机制,适时解答疑虑与困惑,引导他们理性看待社会负面现象,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其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构建和谐的新媒体环境。要尊重社会成员认知和价值观的差异性,尊重普通社会成员的表达权。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双重关键时期,各种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社会成员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千差万别,表达方式也趋向多元,在新媒体环境中,更易于发生观点分歧。在充分承认尊重社会成员认知差异性和价值观差异性的基础上,尽量满足社会成员的表达诉求。这绝不是放任错误言论、违法言论肆意传播,而是要尊重思想多样性的表现、是求同存异的前提。只有在差异和对话中不断协调,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领新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在新媒体环境中,当多数社会成员的思想观点代表正确舆论时,必须予以积极肯定,并按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见进行合理的舆论引导;而当多数社会成员的思想观点偏离正确舆论时,也绝不能简单地压制、禁止社会成员表达意见,而是要坦诚沟通,细心开导,承认分歧,谋求共识,充分尊重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的愿望和诉求。

最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机制。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构成之一是情感。情感上趋向同一能够帮助产生亲近感与归属感。因此,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通过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时刻做到将教育人、感染人、帮助人结合起来,使社会成员在心理上真心认同。新媒体的技术性、工具性、产业性与思想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建设。体现在新媒体实践中,注意各种媒介手段通过正面舆论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占领社会舆论主阵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如何利用新媒体发展规律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对话协商机制、传播同化机制等转化为个体价值观,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生成的有效性;如何发挥新媒体优势,通过制度保障机制、教育保障机制、文化资源保障机制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个体的具体行为都是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1]王礼湛,陈杰,陆树程.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33.

[2]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刘瑞生.新媒体传播转型视阈下的意识形态建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7]左亚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深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3,(1).

猜你喜欢
成员价值观核心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