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局限

2015-03-19 06:01柴煜杰程晨陈思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14期
关键词:体质负荷技能

□柴煜杰 程晨 陈思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

体育与健康课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局限

□柴煜杰 程晨 陈思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

自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受到了高度关注。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立足点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体育与健康课,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本文就该命题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探讨体育与健康课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局限。

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体质健康体育教师

1、课程主要目标与课程教学思想的冲突

教学思想决定教学目标的指向。自我国出现学校体育以来,学校体育工作的体育教学思想大致有四种:体质论、三基论、结合论和健康论。

“健康论”课程教学思想的提出适应社会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与社会实际密切关联。但是,中小学实际教学过程与之相悖。《新课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立了四个方面的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我们认为四个方面的关系是: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学习运动技能,然后增进身体健康,到达学习运动技能的附加效益,这是一个理想的教学模式。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优先考虑“如何安排技能教学”,把技能教学贯穿课堂;教学目标最先考虑“学生完成技能学习任务,教师完成传授任务”。究其本质原因,我们认为:一、技能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进阶过程,课堂学习处于在技能学习的泛化阶段,运动量较低,增进体质健康不明显;二、课程目标过于关注如何实现运动技能,未以“健康”为主线偏离健康论的教学思想。

2、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强度的问题

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是体育与健康课中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是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健康不可缺少的变量,也是体育学科教学的本质性因素与体育与健康课的特点所在。而按照运动生理学的理论基础,增强体质的本质是人体机能适应能力的提高——即超量恢复原则。基于此,我们认为: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角度出发,运动负荷强度是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合适的运动负荷强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那么,何种运动负荷强度才能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

王超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每天进行不少于257分钟的低强度体力活动、不少于35分钟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上述研究是针对体力活动为研究基点开展。依照体力活动的定义,体育与健康课中进行的运动也属于体力活动的范畴。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对照,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强度尚不能满足增进健康的要求。首先,单次体育与健康课的课时时间在40-45分钟内,在活动时间上无法达到上述研究建议的标准,这就在基本的“量”上限制了体育与健康课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效果。其次,有充分的实证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强度在中等及偏低水平,尚未达到前人研究的建议量度,无法满足促进健康的强度需要。

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强度无法满足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需要。

3、增补健康教育内容所产生的问题

2001官方颁年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更改体育课名称,官方的说法是有三:一,强化健康第一的思想;二,强化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三,增补健康教育的内容。对于第一点和第二点,紧扣当前社会的需要,可以理解。而对于第三点“增补健康教育的内容”即通过体育与健康课向学生传授卫生健康的理论知识,我们认为:以体育与健康课为传递媒介、体育教师为传播载体来实现这个“增补”本身存在就问题。

3.1、增补健康教育内容不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的本质属性

增补健康教育内容的有挂知识,是体育教学与健康结合的表现,但是与体育与健康课的本质属性相异。首先,体育与健康课增补健康教育内容的有关知识,是在理论知识上增加健康知识的比重,这无疑会压缩体育与健康课学生运动的时间,造成学生体育与健康课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下降;其次,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是“运动”,要保证学生“动起来”,产生骨骼肌的收缩伴随能量消耗,并非是接受理论知识的讲授。因此,增补健康教育内容的有关知识与体育与健康课以“运动”形式为主的授课方式存在冲突,两者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统一相容值得商榷。

3.2、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不足

体育与健康课中增补健康教育内容的有关知识,体育教师则扮演了知识传授的角色。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质量。“增补健康知识内容”需要专业知识背景的从业人员操作,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还无法达标。对于在岗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关于健康教育的知识水平目前还未有相关研究,所以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知识水平的现状我们不得而知。

总体来看,现阶段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对学生的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过于肤浅,学生现有的健康教育知识根本无法满足在中小学开展健康教育的需求。

4、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科学研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当下的改革会产生很大的推助力。1902年清政府制定《奏定学堂章程》在学校教育系统中设立“体操课”标志我国学校体育正式出现到新世纪1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政策规定等不断完善下,学校体育领域的科研工作也不断进步。在当前学校体育工作以“健康第一”为主导思想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4.1、基础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尚缺乏深度和创新。一直以来,学校体育科研领域缺乏从哲学层面出发的“元论研究”,没有以整体宏观视角看待“学校体育”,导致学校体育工作常常被“割裂遗忘”,社会也对其产生了很多误区和不解。

再次,学校体育的基础理论整体没有突破教育学理论的框架,至始至终在一些类似课程论、教学法等问题上“剪不断、理还乱”。这些问题的研究并非不必要,但是在体育学科融合了教育学、社会学、人体学等交叉综合的学科中,过于纠缠教育学的理论知识略显狭隘,忽视了诸如运动技能学、运动生理学发现本质规律、能够助推学校体育产生实际效益的学科。

缺乏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研究使得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缺乏技术支撑,对学生健康促进缺乏实证保障。

4.2、应用性的科学研究较少

总结以往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现状调查、经验类总结、文字描述性的研究较多,缺少实证研究、干预研究、数据关系研究。尤以干预研究即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内在关系并根据结果提出改良的应用性研究为明显。应用性研究往往能根据其研究成果提出措施,限制或减少不良因素,能够产生实际效益。有些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甚至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以欧美地区提出的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措施之一: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该定量研究结果就为如何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出了可行的措施,注重实际应用,能够为每个家庭、每个学生科学健康生活提供数据指标以供参考。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不所做的就略显不足。至少在学校体育层面,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例如:体育与健康课以何种强度运动多长时间利于学生健康促进)指导学校体育工作。

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我国一些学者也提出一些应用性的指标和数据,例如前文所述王超博士研究的体力活动推荐量。但由于我国地区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都存在明显的不同,不可能统一对待,因此能够指导学校体育工作体现学生差异、促进健康的应用性定量研究极大地需要增多。

5、结语

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体育乃至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的有效是开展对提高学生的运动量、加强学生运动参与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今,伴随着青少年体质严重下滑的现象,体育与健康课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起到的作用着实有限。如何在有限的体育与健康课中积极落实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要求,亟待学校体育工作者、研究者、管理者协同努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超.中国儿童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推荐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

[3]何晓渝.中学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及练习密度的调查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

[4]王占春.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史论纲(三)(1996年-2000年)[J].中国学校体育,2009,07.

猜你喜欢
体质负荷技能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Opening flexible resources by integrating energy systems: A review of flexibility for the modern power system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防止过负荷时距离保护误动新判据
主动降负荷才是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