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化:内涵、特征与功能

2015-03-19 09:24强晓华
滁州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办学院校

强晓华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化的内涵

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应当自觉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大使命,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和高深学问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1]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是引领并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一方面得到几代师生的普遍认同和遵循,另一方面成为凝练高校长期的办学特色、理念和精神的象征,并刻下时代的烙印。大学教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历史延续性与现实再生产性的精神生态。大学教学文化的传统模式贯穿着传承知识、思想的知识本位价值和重视道德、素养的人本位价值;现代模式则贯穿着重视科技知识创新和应用的知识本位价值,追求个性、创造性与实践性的人本位价值,重视社会和市场需要的社会本位价值。[2]

由于高职院校在办学主体、办学目标、办学路径等方面与普通本科高校有着较大的差别,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企业文化的特色,突出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对未来职业发展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信念、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实践。高职院校在教学文化建设中就应融入企业文化的理念,尊崇企业文化的氛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企业顶岗锻炼是培养中的必要环节,学生通常要在企业顶岗实习较长一段时间,要有更多的时间接受企业兼职教师的熏陶,这必然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企业的文化轨迹。

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化的内涵不仅仅是“大学文化”“大学教学文化”“高职院校教学文化”等概念的引申,由于其主体是高职院校、载体为高职院校教学,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化则既包含着大学文化、大学教学文化的基本内涵,又融入了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北京师范大学张东娇教授认为:“教学管理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全校师生认同和共享的基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管理观念及其指导下的行为方式与物质形态的总和。[3]根据这个概念以及高职院校办学的自身规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化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是高职院校在培养服务区域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过程中所形成的,为高职院校师生认同和共享、社会和企业认可的教学管理观念、知识、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方式与物质形态的总和,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行为在文化与观念层面的客观反映。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化包含教学管理观念、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的外部文化因素与文化环境等几个维度。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化建设,就是要从这几个层面进行诊断、评估、策划与创新。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化的特征

(一)实践性

实践性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化形成的基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化的实践性特征是由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决定的。1999年底,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实施来实现的。实践教学是在企业、实验室、社会等场所完成的,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将知识、技能与技巧融为一体,将已有知识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4]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强调实践技能的“必需”与理论知识的“够用”,特别是注重操作技能的实践性,“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各行各业工作实际,建立仿真性实验基地或实验室,通过操作性技能学习促进学生掌握生产技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也要相应地侧重考察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是否转化为个人就业和创业的实际能力。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化的实践性。

(二)实用性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化的实用性特征源于高职教育实用性教学理论,实用性教学理论是一种典型的“目的—手段”式结构。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教学目的一般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就已经建立,在教学目的的指导下,教学活动得以系统开展,教学管理活动也必须服从或服务于这种早已预定的教学目的。高职院校教学中注重知识技能的使用价值,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产就业能力为中心,强调操作技能的专业性,不拒绝知识的碎片化,但注重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功效。高职院校必须在这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目的维系下,坚持实用性原则,在培养对象、招生人数、学校布局、专业种类、课程计划、评估标准以及实际教学过程与方法方面,均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基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也必须紧密围绕这个原则,否则任何形式的教学与课程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无实际价值可言,将会被社会和个人所排斥。

(三)职业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管理的职业性也在各个环节有所体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以职业或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在校期间要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职业岗位能力,知识、能力、态度要针对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需要而设计,要着力培养学生相关职业兴趣和职业道德。[5]职业性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功能与价值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教学的实施,必须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且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主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使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职业特点。[6]

(四)多元性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要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7]高职教育对社会环境的依存性增强了,高职院校只有吸纳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办好,要求其办学必须是开发、灵活、多元的。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是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和利益主体,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必然会融合地域文化的特色。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职院校“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8]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还要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尊重与吸纳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高职院校教学要尊重并把握住企业的文化,通过企业技术能手和专家进学校、高职学生进企业实践相结合,实现高职教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将企业“6S”管理文化有效地融入到办学实践中,不仅在学生宿舍管理、教室管理中实行“6S”管理模式,而且在教学管理中也十分注重,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了有效运用。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化的功能

(一)正确的方向引导功能

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到一个历史的新阶段。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正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的改革,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教学管理文化,其核心要素就是教学价值观,是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学运行与教学管理的期望、追求与导向的反映。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职院校教学价值观的根本,就是“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8]高职院校绝不能关门办学,要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都要在这个方向的引导下,把握社会生产与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有效地将区域社会发展需求融入到教学运行与管理之中。

(二)深刻的发展整合功能

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张健教授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整合教育,整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存在方式,职业教育的一切存在都是整合的产物并体现着整合的精神和本质。[9]由此可以推断,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办学方针等都是整合的,甚至现代职教体系强调的“服务需求、开发融合、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四个着力点也都是整合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因为学校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它是以学校内部形成的内化了的观念为核心,以预定的目标为动力,通过一系列活动形成的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10]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也已进入到“深水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刻的整合的力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中心任务,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将必然成为推动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整合的动力。

(三)深度的价值渗透功能

高职院校教学运行与教学改革不是一种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的纯技术和心理的活动,而是一种价值负载的活动。价值作为文化的核心,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群体利益的反映。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化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创造的,其价值不仅要体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追求,更要反映社会和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需求,承载着社会与集体意识的价值思想。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社会和企业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管理实践中,形成教学管理的核心价值观,这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化的核心。经历实践的创造,高职院校办学中将技术文化要素和企业文化内容深度融合到教学管理文化中。高职院校通过对接优秀的产业升级精神,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并带有产业色彩的学校精神,从而提升学校品位,形成自身都有竞争力,这就是教学管理文化的价值渗透功能在实践中的体现。

(四)有效的凝聚激励功能

美国教育家伯尔凯·史密斯认为:“一所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文化因其强大的凝聚力、渗透力、驱动力、辐射力、教化力而成为学校软实力的核心。[11]教学管理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教学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并为广大师生认同和共享的教学管理观念及其物质形态的总和,它是广大师生员工教学理想、信念和价值的精神基础,是全校师生价值观的综合反映。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化同样能够凝聚和激励人心。

[1] 王冀生.大学文化哲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5.

[2] 别敦荣,等.大学教学文化:概念、模式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15(1):49.

[3] 张东娇.教学管理文化四维模型及其实践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3(2):27.

[4] 黄艳芳.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7.

[5] 张新民.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及其本质[J].教育与职业,2008(2).

[6] 杨静维.高职教育学生素质结构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3(5).

[7]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教育部网站.[引用日期2015-01-8].

[8]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教育部网站.2014-05-02[引用日期2014-06-23].

[9] 张健.职业教育的凝思与创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3.

[10] 郑金洲.教 育 文 化 学 [M].北 京: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2000:244.

[11] 马必学.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基本问题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43.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办学院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