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素质教育观:我国素质教育的立论“生命线”

2015-03-19 23:26阮东彪,刘会柏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教育途径生命线马克思



马克思素质教育观:我国素质教育的立论“生命线”

阮东彪,刘会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楚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摘要:通过分析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发现马克思素质教育观是我国素质教育立论的“生命线”,因为马克思教育本质观是素质教育的哲学之基,马克思教育社会观是素质教育的社会学之本,马克思个性教育观是素质教育的心理学之源,马克思教育途径观是素质教育的实现之道。

关键词:马克思;素质教育;唯物历史观;自由个性;教育途径

何谓素质教育?学界主要有三种定义: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把素质教育定义为“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1]厦门大学潘懋元认为,素质教育是促进全体人的素质发展和全面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多数学者认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是个性教育,是人格教育,是终身教育”[2]等。综合起来,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注重人的基本素质,通过生产与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然,马克思关于教育的理论是素质教育立论的“生命线”。

一、马克思教育本质观:素质教育的哲学之基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运用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探讨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为探求素质教育的本质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序言”中作了周密的、经典的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教育,则反映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纲》指出环境由人改变,教育者本人一定接受教育。改变环境和人的活动的一致,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是素质教育的哲学基础,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马克思在18世纪法国的爱尔维修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旧唯物论者看法的基础上,将实践的观点纳入唯物主义之中,从而使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诞生。关于环境与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第一,环境理解为社会关系,即“市民社会”。第二,人改变环境,教育者必须接受教育。马克思强调环境决定人的发展,环境本身也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环境并不是靠统治者的恩赐,而是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具体实践来实现的。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大作用,教育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得以改革。教育者本人并不是什么先哲,必须在实践中持续学习,接受教育。第三,改变环境与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革命的实践。人改变环境与环境改变人,是同一过程的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这一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阐发得更加明确。他们写道:“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达到目的本身,都必须使人们普遍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其他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建立社会的新基础。”[3](P76-77)

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科学回答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解决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从而为理解教育的本质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学说的革命性的变革。只有唯物史观才能科学地解释素质教育,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马克思对教育的最大的贡献。

二、马克思教育社会观:素质教育的社会学之本

(一)社会再生产离不开教育

一是社会再生产包含劳动力再生产。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价值包括维持工人本人、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还有劳动力教育训练费用。因为要使工人发展劳动能力,需要进行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这也要耗费一定量的物质资料。显然,教育和训练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二是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马克思说:“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4](P210)就是说教育可以将一个简单的、经验实验型的、可能的、体力的劳动力培养成复杂的、科学知识型的、现实的、脑力劳动力。三是教育是社会再生产的必备前提条件。在现代生产中,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三个要素具有了新的特质。从劳动资料看,马克思说:“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5](P403)标志现代生产要素之一的机器,“物化”着现代科学技术,这就必然要求相关人员接受教育。从劳动对象看,人们逐渐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将天然的劳动对象加工成人们需要的新材料,这些材料同样物化着人类的智慧。从劳动力来看,马克思说:“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总体工人的各个成员较直接地或者较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因此,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它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5](P556)这就说明,生产工人不仅要有体力劳动,而且要有脑力劳动。自然,科技水平决定生产能力,而科技水平又是由教育所决定的。

(二)社会关系决定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借以进行教育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3](P269)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驳资产阶级污蔑共产党关于教育方面主张时讲的,意思是说社会关系决定教育,它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这是教育的根本规律。其中社会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方针、路线、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也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社会生产关系还决定着向受教育者传播什么思想体系,引导他们提高什么政治、道德素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生产资料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资产阶级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教育为资产阶级服务,培养资产阶级需要的人。同样,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生产资料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手里,他们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教育为人民服务,培养人民需要的人,为提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三)社会上层建筑与教育的相互影响

社会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哲学、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是思想上层建筑。

一是政治上层建筑与教育的相互影响。“应该使政府和教会一样地对学校不起任何影响。”[6](P20)马克思主张教育要摆脱政治(政府)的影响,这就说明教育与政治有关,这是基于无产阶级利益的一种考虑。

政治经济决定教育,教育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教育又给予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教育与社会生产、经济基础、文化、科学、道德等社会现象之间具有广泛的联系。同样,教育具有多种社会职能,教育既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又能巩固经济基础,既能影响政治的统治,又可推进文化的发展。

二是思想上层建筑与教育的相互影响。

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例如,宗教与教育的关系,在西方,不了解宗教对教育的影响及控制,就难以把握欧美教育的特质;反之,如果不了解教会的教育,也就不了解宗教势力的发展与延续。在古代中国,不深入研究儒家思想,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的传统教育。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在椰果采摘机的原理层面也逐渐走上多样和高科技化。在传动方面,大多采用效率较高、灵活多变的液压传动;在对果实的识别定位方面,正在逐渐地使用红外线遥感技术和光谱感应技术完成定位;在剪切方面,一改传统的镰刀剪法,而是采用多齿形自动剪切。同时,因为采摘果实的末端执行器的基本结构取决于工作对象的特征以及工作方式,所以在设计采摘执行器之前,要综合考虑采摘对象的生物特征、机械特性和理化特性,到目前为止,末端执行器都是专用的。为了避免碰伤果实,大多数的采摘末端的部位采用尼龙或橡胶材料。如果是工作在固定的工作路径上,则采用单片机编程来控制,效率较高。

这里,我们特别要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它对其他的社会意识具有指导意义。当然,对教育也具有指导意义,指导着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部过程和全部内容。

三、马克思个性教育观:素质教育的心理学之源

个性(又称人格)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包括个人倾向性特征、个人心理特征和个人的社会人格特征。“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7](P123)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个人能够自主调控社会关系,主动驾驭自我发展方向。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但是落实到不同的人身上便被个性化了。素质教育的真谛,不是培养出“标准件”,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造就鲜明个性的一代新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真谛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摆在首要位置。马克思个性教育观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心理学之源。

(一)马克思个性教育观的提出

马克思个性教育观始终贯穿在他的经典著作中,在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突出强调人的独立个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种形态,认为人的独立个性在异化劳动中无法实现,只有批判异化,才能实现个性解放,回归自由本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发唯物史观,强调个性是现实中的人的个性,个性是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个性的联合体;《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把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对物的依赖阶段、对人的依赖阶段和自由个性的阶段。马克思在这些著作中比较集中地阐述了他的自由个性思想。

(二)马克思个性教育观的起点和基础

一是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考察个性教育。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个人。马克思在批判旧哲学时提出“现实的个人”,认为“现实的个人”是自然、劳动、社会的存在物。正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形成了自由个性教育思想。

二是马克思把实践作为自由个性教育思想的基础。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P56)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个性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存在的基础。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对实践与个性的关系有具体的阐述:“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7](P37)很显然,个性与实践密切关联,个体的个性就是实践主体的个性。

(三)马克思个性教育的实现基础和途径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指出“自由个性”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个性教育的实现基础和途径。

一是“个人全面发展”是个性教育的前提基础。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时代,清醒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旧式分工虽然加速了人类的发展,但存在私有制的形成和人的异化的两大桎梏。人异化成“终生从事同一种简单操作的工人,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变成这种操作的自动的片面的器官。”[3](P376)个体处于一种“病态”的发展状态,因而根本谈不上“自由个性”的教育。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3](P85)消灭了旧式分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工作,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人的全面发展才得以实现,个性教育才能实现。

二是“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是个性教育的基础条件。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劳动者享受劳动成果,财富属于社会,属于参与创造财富的人,“自由个性”的实现才有一定的物质基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设想,只有劳动的社会化和科学的普及化,劳动才能成为自主的劳动。从工作日的缩短和自由时间的增长上来思考问题。在《资本论》最后手稿中,马克思将物质生产劳动和人的能力的自由发展划分在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两个领域,而物质生产这个必然王国对于自由发展的作用只在于为自由王国提供基础,即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减少工作日,增加自由时间。为此,马克思对未来新社会作了精辟的概括:“在保证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8](P130)

三是社会交往是个性教育的途径。马克思说,人是通过别人来反映自己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通过交往才能发生社会关系,人的个性也只能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展现出来。可见,交往是人的社会属性,也是形成个性的重要形式。

四、马克思教育途径观:素质教育的实现之道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教育的基本原理,也是我国一贯倡导的重要的教育方针。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教会”上的讲话。也是素质教育的实现之道。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涵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第一,从工厂劳动与教育的早期结合中,预见到未来的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当时他们主要指的是儿童和少年在参加大工业劳动的同时受到教育。第二,教育主要是社会教育,生产劳动主要是物质生产劳动。在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劳动是建立在机器大生产基础上的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的结合。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内涵丰富,包含科学知识、智育、体育、技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劳动要创造社会财富等等。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作用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用很多,这里强调一下与素质教育联系最紧密的作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马克思说:“……生产劳动向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5](P530)因为,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教育通过发展智力,使人获得从事脑力劳动的能力;生产劳动通过发展人的劳动器官和体力,使人获得从事更强体力劳动的能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人的脑力与体力相结合,智力与体力相协调,实现人的智力与体力的协同发展。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时代,通过实地调研,清醒地看到资本主义制度使脱离教育的工人及其后代畸形片面发展,脱离生产劳动的资产阶级及其后代畸形片面发展,认为只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避免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畸形片面发展,才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唯一”是指脱离教育的生产劳动、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只能导致人的畸形片面发展,都不是好方法,唯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实践证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方法。“工厂视察员从教师的证词中发现:虽然工厂儿童上课的时间比正式的全日制学校学生少一半,但学到的东西一样多,而且往往更多。”[5](P529)这是马克思通过工厂儿童与全日制学生学习效果的比较得出的一个正确判断:工厂儿童的学习效果至少等于甚至优于全日制学生。半工半读,干中学,学中干,劳逸结合,既符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结合的马克思教育原理,又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一种有效的、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开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1997-09-11.

[2]金顺明.素质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分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责任编辑王碧瑶)

Marx’s Viewpoin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Lifeblood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China

RUAN Dongbiao & LIU Huibai

(SchoolofMarxism,HunanFirstNormal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HunanProvince;

SchooldofPoliticsandPublicAdministration,ChuxiongNormalUniversity, 675000,YunnanProvince)

Abstract:Analyzing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we find that Marx’s viewpoin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s lifeblood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China because Marx’s viewpoint of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Marx’s educational views of society is the basic of sociology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Marx’s viewpoint of the personal education is the root of psychology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Marx’s viewpoint of the approaches of education is the way to achiev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Key words:Marx;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reedom Personality; Approaches of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7406(2015)08 - 0064 - 05

作者简介:阮东彪(1974—),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在站博士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刘会柏(1973—),男,楚雄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

收稿日期:*2015 - 06 - 15

猜你喜欢
教育途径生命线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工程质量是农田建设的生命线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幼儿安全问题与教育策略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探讨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