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调周药对的临床应用

2015-03-20 02:26范欢欢
河北中医 2015年11期
关键词:补肝肾熟地黄凉血

范欢欢

(江苏省中医院妇科,江苏 南京 210029)

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用药中相对固定的2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方剂最小的组方单位。药对,是连接单味中药与方剂的桥梁,兼具方剂的基本主治功效,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中药药性理论和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组合原理,构成了药对的配伍基础[1]。中药调周疗法是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疗法。夏桂成教授进一步完善了中医月经周期,根据“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4期的生理、病理特点,制订了中医周期治疗的治则治法[2],创立了“调周”理论体系。此后,夏桂成教授根据临床观察,又把经后期分为经后初期、经后中期、经后末期3期,连同经间期、经前前半期、经前后半期及行经期共计7个周期。“调周疗法”按期论治,因势利导,顺应月经周期中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和月经不同时期阴阳、气血的变化规律,周期性辨证用药来调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笔者就妇科药对在调周疗法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 行经期

行经期是排泄经血之期,以达到除旧生新目的。除旧应当干净彻底,留得一分瘀就影响一分新生,故治疗时应以理气活血调经、排泄通畅为要。行经初期偏于理气,行经中期偏于活血通经,行经末期注重化瘀生新,少佐滋阴。

1.1 炒当归、丹参 当归甘补辛散,苦泄温通,质润而腻,养血中有活血之力,经期使用恐其有加重润肠滑便之虞,炒之使用。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两者合用,具有补血、活血、调经、祛瘀、止痛的效果。

1.2 鸡血藤、益母草 鸡血藤味苦甘性温,入血分,走经络,能活血补血,祛瘀通经。《本草纲目拾遗》指出“治妇女经血不调,赤白带下,妇女干血劳,及子宫虚冷不受胎”。益母草专入血分,行瘀血,生新血,养新血而瘀血不滞,为经产要药,故有“益母”之称。两者配伍,不但“行瘀血而新血不伤”,且“祛瘀生新”,养新血而无腻滞之弊。

1.3 川牛膝、益母草 川牛膝长于活血通经,其味苦善泄降,能引血下行,且有利水之功。《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注”。益母草辛散苦泄,既能活血祛瘀,又可利水。二者合用,属于同趋向配对,善于活血利水,符合相辅相成的配对原则。

1.4 益母草、茜草 益母草祛瘀生新,为妇科经产要药。茜草,性味苦寒,归肝经,有凉血止血、化瘀通经作用。两者合用,凉血活血调经,适用于经行夹有瘀热。

1.5 五灵脂、蒲黄 五灵脂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作用,《本草纲目》指出“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蒲黄既能止血,又善活血。《本草汇言》指出“血之上者可清,血之下者可利,血之滞者可行,血之行者可止。凡生用则性凉,行血而兼消;炒用则味涩,调血则兼止也”。两药合用为失笑散,化瘀止血之力更强,且止血不留瘀,化瘀不动血。

1.6 肉桂、延胡索 肉桂,《本经》曰“味辛,温”,温中补阳,散寒止痛。延胡索辛温活血,可行气止痛。两药相配,疏肝解郁,气行血畅。适用于经期伴有痛经者。

1.7 茯苓、泽兰 茯苓与泽兰配伍,为临床常用利水渗湿药对。茯苓甘淡而平,淡渗利湿,兼有助脾运化之功。泽兰甘淡而凉,活血祛瘀,利水消肿。茯苓得泽兰,利水除湿之倍增;泽兰得茯苓,利水而无伤脾气。二药合用,相使相辅,促进经水排泄。

1.8 乌药、艾叶 乌药辛温香窜,行气止痛,偏走下焦,为理气止痛之上品。艾叶辛温,散寒止痛,温经止血。两药相须配对,为经期温经理气止痛良药。

2 经后期

经后期,是指行经期结束至经间排卵期的一段时间,又称卵泡期。此期体内阴长阳消,阴长奠定物质基础,推动月经周期的演变,故在经后期以滋阴养血为主。在整个月经周期中,经后期较其他时期为长,又可分为经后初期、经后中期、经后中末期。经后初期,阴长运动极为缓慢,运动的形式以静、降为主,主要以各类地黄汤加减应用。经后中期,阴长继续运动,虽然仍以静、降为主,但已出现稍升稍动的状态,故应少佐助阳,加入续断、菟丝子、巴戟天等,有的尚需增强滋阴力量,加入制龟版、制鳖甲等。在经后中末期则应阴阳平调,促使阴长至重,必须加入补阳之品或阴阳并重,除续断、菟丝子、巴戟天外,还应加入鹿角类、淫羊藿、紫石英等促使阳生阴长,为阴转阳奠定基础。

2.1 当归、白芍药 当归配白芍药补血敛阴。当归补血活血,性动而走。白芍药敛阴,性静而主守。二药合用,则补血敛阴,互纠其偏,互助其用。见于经后常用方归芍地黄汤。

2.2 女贞子、墨旱莲 女贞子、墨旱莲为二至丸,多与归芍地黄汤合用,组成二至地黄汤,缘其有滋阴清热之功。女贞子味甘、苦,性凉,补益肝肾之阴,补而不腻不燥,明目。墨旱莲味甘、酸,性寒,滋补肝肾阴,养阴不腻滞,凉血止血。二药均入肝、肾经,平补肝肾,既滋养不碍胃,又清凉不苦寒,相伍为用,补肝肾阴、清热凉血止血之力增强。

2.3 制龟版、制鳖甲 龟版性平,不温不凉,滋阴补肾,填精补血,属于静态的养阴之品,古人认为龟乃阴中至阴之物,为滋阴最佳药物,且滋阴不降温,不滑肠。制龟版为大补奇经之品,主守。制鳖甲为补阴中流动类的药物,主走,善行血络,一静一动,大补肝肾之阴,且使阴分不过于呆滞而停滞不前。龟版滋养肾阴,鳖甲滋养肝阴,肝肾同源,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此二味药物配成二甲地黄汤,为大补肝肾之血肉有情之品,滋阴重剂,一般多用于经后阴虚较甚,阴静乏力者。

2.4 生地黄、熟地黄 生地黄甘寒质润,苦寒清热,入营分、血分,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要药;熟地黄甘温,补血生津,滋养肝肾,是补血、滋阴主药。两药皆味甘厚,入肾经,相伍而用,一凉一温,共奏滋阴补肾、益精填髓、养血止血、清热凉血之功,对于经后期伴有肠燥便秘尤其适用。

2.5 熟地黄、当归 熟地黄滋阴补血,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二药相配,为四物汤的一半,起养血调经功效。熟地黄配当归,有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滋而不腻之特点。熟地黄补血其性静,当归补血其性动,熟地黄滋阴精而养血,当归生新血而补血。两药合用能互补长短,动静结合,补血调血,使血充精足而养血调经。

2.6 熟地黄、砂仁 前人张景岳善用此药对。熟地黄甘温,是滋阴养血要药,故四物汤将其列为君药。经后期注重滋阴养血,血中养阴,但是熟地黄性味过于滋腻,不少脾胃虚弱之妇女服用过后即苦于腹泻。熟地黄与砂仁配合使用,以砂仁之辛散醒脾调胃,多能有效发挥熟地黄滋阴养血作用,又能克服其碍胃滞脾之弊。

2.7 当归、黄芪 《内外伤辨惑论》指出“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经后血虚者在补血同时应伍黄芪等益气之品,“阳旺则能生阴血”,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当归养血和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两药合用,一气一血,一阳一阴,共起补气生血之效。张秉成推崇至极并赞曰“非区区补血滋腻之药,所可同日语也”。

2.8 山茱萸、山药 山茱萸,酸微温质润,味酸收敛,质润滋阴,其性温而不燥,性温助阳,补而不峻,直入肝肾,既能滋补肝肾之阴,又能温补肾中之阳,通称平补肝肾阴阳之要药。山药略带涩性,不寒不燥,作用缓和,既可补气,又可益阴,以后天养先天而补肾。两者合用,一来通过补肝达到补肾目的,一来补脾益肾,通过健脾来补后天。

2.9 丹参、牡丹皮 丹参味苦,性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一味丹参,功用四物”,能补血活血。牡丹皮味辛、苦,性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有凉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之特点,善于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二药配伍治疗经后阴虚血热有瘀。

2.10 麦门冬、玄参 麦门冬、玄参是经后常用养阴生津药对。麦门冬味甘、微苦,性寒,是重要的养阴生津药。玄参质润多液,功能滋阴生津。只要辨证属经后伴有阴虚内热之妇科症状,均可用之。

3 经间期

经间期,即排卵期,也称“氤氲之时”或称“的候”、“真机时期"。此期虽然时间较为短暂,却是重阴必阳、阴盛阳动、排出精卵的关键时刻。故此期以补肾调气血、促排卵为治疗重点,一般使用活血调经药,使气顺血动,促进重阴转阳的转化。

3.1 赤芍药、白芍药 赤芍药酸、苦、凉,入肝、脾经,有行瘀止痛、凉血消肿之功。白芍药酸、苦、凉,入肝、脾经,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之效。赤芍药与白芍药主治略同,但白芍药有敛阴益营之力,赤芍药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芍药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能于血中活滞。二药配伍,用于经间期养血活血,促排卵。

3.2 丹参、香附 丹参一味,可抵四物,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妇人诸病,皆可常用;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调畅,促进卵子排出。两者合用,气血条畅,气畅血行促进卵子排出。

3.3 桃仁、红花 《本草汇言》指出“红花,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本草经疏》指出“桃仁,性善破血,散而不收,泻而无补”。二药为常用药对,专入血分,活血祛瘀,活血以促排卵。

3.4 紫石英、鹿角霜 紫石英甘温,暖子宫,散风寒,质重达冲脉,镇下焦,治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无子。鹿角霜味咸、涩、性温。归肝、肾经,为血肉有情之品,功能温养冲脉,填精益肾。二药伍用,一为金石药温通冲脉,暖胞宫,一为血肉有情之品益肾填精,共奏益肾温冲之功,使冲脉得养,胎孕乃成。

3.5 荆芥、五灵脂 《傅青主女科》对荆芥在治疗妇科疾病如经病、带下、胎病、产病、血崩中的各种用法都有阐述,用法精妙,独具匠心。五灵脂苦泄温通,通利气脉,对于血滞经脉、气不得行、疼痛等证在所必用。经间期气血活动是趋于上升状态,故择药当以上升、运动性质为好,加入五灵脂、荆芥升动之品以促排卵,为经间期这一特定时期而用。

4 经前期

经前期即排卵后的黄体期,此期阳长阴消,而阳长尤为重要,阳长至重对于温煦子宫内膜、顺利种胎、促使月经来潮有着重要意义。经前前半期以助阳为主,一般选用右归丸或毓麟珠。经前后半期则在助阳基础上加强理气力量,促使气血活动,从而迎合月经的顺利来潮。补阳方药中要加入理气调经的药物,如制香附、郁金、柴胡等。

4.1 补骨脂、菟丝子 补骨脂,辛甘大温,入肾、脾经,“能暖水脏,阴中生阳,壮火益土之要药也”。菟丝子,微辛味甘性平,入肝、肾经,补肾益精,其性温而不燥,滋而不腻,补而不峻,壮阳益精,补脾养肌,益肝肾,禀气平和,既能补肾壮阳,又能益精养阴,阴阳两补,并可坚筋骨,安胎元,为平补肝肾之要药。补骨脂与菟丝子均有温肾阳、益精气、暖肝脾作用,两药合用,一温一养,温而不燥,补而不腻,阴阳双补又兼固摄,功专补益肾精,温暖肝脾。

4.2 菟丝子、续断 此药对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寿胎丸。菟丝子补益肾气,其性平和,补而不腻,温而不燥,阴阳并补,长于补肾安胎。《药品化义》载“用之入肾,善补而不峻,益阴而固阳”。续断苦微温,能补肝肾,强筋骨,续伤折,治崩漏。二药相伍,补肾固冲,为历代医家之常用经典药对。

4.3 续断、杜仲 续断与杜仲,二者均归肝、肾经,药性偏温,均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续断味苦甘辛,性微温,入肝、肾经,有补肝肾、调冲任之效。杜仲甘温,入肝、肾二经,能补益肝肾,调养冲任。两药合用,补益肝肾,温肾阳。

4.4 巴戟天、淫羊藿 巴戟天辛甘温,有补肾助阳、强筋骨、祛风除湿功效。淫羊藿与巴戟天性味相近,可补肾阳,强筋骨,祛风除湿。然而淫羊藿辛、温之性较强,辛散壮阳之力较峻,且温中寓燥。二药相伍,一缓,一峻,一润,一燥,可补肾阳但又不过温燥。

小结综上列举的药对是妇科调周疗法中最基本和最常见的复方用药形式,应当根据不同的辨病及辨证选用加减。虽组合简单,但作为药对的2味药绝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照顾女性月经周期特殊生理、病理特点的前提下,紧扣病机,方能取效迅捷。临证在调周疗法中应用药对仍需以辨证论治为依据,考虑与病证的关系,在治法下组成针对病证的药对,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

[1] 段金廒,宿树兰,唐于平,等.中药药对配伍组合的现代认识[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330-333,344.

[2] 夏桂成.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3:32-67.

猜你喜欢
补肝肾熟地黄凉血
凉血五花汤洗剂雾化冷喷治疗血热型面部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熟地黄膏缓解震颤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机制
凉血活血解毒法内服外洗治疗糖尿病合并银屑病的有效性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熟地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从化学空间探讨荣筋拈痛方补肝肾强筋骨和祛风湿止痹痛的作用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
芝麻适合肾虚之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