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内经》中和养生学说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015-03-20 05:51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内二科徐国良佛山528500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养生学中和内经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内二科 徐国良 (佛山528500)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即养护生命,保养健康,达到长寿之目的。[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养生,通过养生达到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享受健康的生活。《黄帝内经》作为我国中医理论经典著作之一,较早提出了中和养生学说,其核心养生观即防病胜于治病,养生是为了更好地预防疾病。《内经》养生理论中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中和养生之道,提出了“天人合一” “形神合一”“动静结合”的中和养生原则,是儒家“中和”思想在中医养生理论及临床实践中的完美体现。

1 《内经》中和养生学说的基本内涵

1.1 顺应四时至中和以养形 《灵枢·刺节真邪论》云:“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指出养生之道,应以中和为目标。《内经》中养生理论首先注重的是“中和”之道,即“和于阴阳” “处天地之和”,即养生的奥妙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顺应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善于掌握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并积极主动地利用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规律以避害就利,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2]《灵枢·本神》中提及“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由此可知,明智之人养生必注重顺应四时之变,与外界环境相协调。同样,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论及不同层次的养生观点,如真人养生,“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至人养生,“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圣人养生,“处天地之和,顺八风之理”;贤人养生,“法则天地,像似日月,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内经》养生之法都以和阴阳、顺四时为本。四时之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各有其气,宜顺不宜逆。逆春之生气则伤肝,逆夏之长气则伤心,逆秋之收气则伤肺气,逆冬气则伤肾。故养生者应顺应四时之气,则合大自然中和之道。

1.2 调摄精气神及情志至中和以养神 《灵枢·本藏》中说道:“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精气神乃脏腑在中和运作下所产生的珍贵生命物质。精气神乃生命之源,是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肾藏精,肺藏气,心藏神,脏腑中和运作,有利于精气神的表现。《灵枢·平人绝谷》指出:“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本神》指出:“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本句强调的是调摄精气神,使得脏腑不失中和,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形生神而寓神,神能驾御形体,形神统一,才能身心健康,尽享天年。

同样,在《内经》的中和养生之道,情志平和也是非常重要的。《灵枢·本藏》提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强调的就是情志平和,就能提高正气,使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若情绪太过,失去中和之道,使人体气机失调,脏腑功能不能正常运作,危害人体健康。《素问·举痛论》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疏五过论》也指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情志太过可伤及五脏,进而危害生命。《内经》的中和养生学说强调养生务需“使志安宁,使志无怒”,达到脏腑中和,慎防“喜怒不节则伤脏”。

1.3 调节饮食至中和以养性 《内经》在饮食养生的理论中,无不体现着中和之道。“饮食有节”,即人们要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饮食,不暴饮暴食。《素问·痹论》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同样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也云:“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意思就是饮食不能太过,不然就会伤害人体正气,损害健康。[2]《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故五味和,则脏腑和,进而气血和,切合中和之道。

2 后世医家对中和养生学说理论的阐述与发挥

2.1 孙思邈在《千金方》的中和养生思想 孙思邈是唐代的著名医药学家,撰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千金方》),其中的养生内容继承了《内经》的中和养生学说,将其原理细化,方便后人使用。如在《千金要方·养性》当中就提到:“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这是对《内经》中调养情志致中和的养生思想的进一步阐述与发挥。在饮食方面,孙思邈同样强调适时饮食,[3]在《千金要方·饮食》就有提到:“觉肚空即须索食,不得忍饥。”并自创食疗体系,在《千金翼方·养性》中的《养老食疗》就载有食疗方13 首,并提出“五脏不可食忌法” “五脏所合法”,对中和养生思想作了很好的发挥。

2.2 朱丹溪的中和养生思想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同样也是滋阴派的代表人物,其在养生方面也颇有成就,著有《养老论》。朱丹溪的养生思想,继承了《内经》的中和养生学说,并作了很好地发挥。[4]如在《格致余论》开篇即写《饮食箴》:“眷彼味者,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强调饮食要“谨和五味”。在《养老论》中就主张“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提出饮食搭配尤为重要。朱丹溪提出的“一年之虚”“一月之虚”“一天之虚”,也是根据《内经》顺应四时养生的中和思想继承发展而来,其本意是顺应四时之变,养其所虚之脏、所虚之阴。

2.3 朱权的中和养生观与“中和汤”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在养生方面颇有建树。朱权倡导中和养生之法,并著有《活人心法》,创立人生修养的处方“中和汤”:“专治医所不疗一切之疾,服之保固元气,邪气不侵,万病不生,可以久安长世而无憾也。”中和汤强调:“思无邪,行好事,莫欺心,行方便,守本分,莫嫉妒,除狡诈,务诚实,顺天道,知命限,清心,寡欲,忍耐,柔顺,谦和,知足,廉谨,存仁,节俭,处中,戒杀,戒怒,戒暴,戒贪,慎笃,知机,保爱,恬退,守静,阴骘。右三十味,咀为末,用心火一斤,肾水两碗,慢火煎至五分,连渣不拘时候温服。”“中和汤”体现了《内经》中和养生之道,使中和养生的内容更加具体,更便于践行。

2.4 孙光荣的中和养生思想 当代国医大师孙光荣老先生所倡导的养生总则是“合则安”,养生要诀是“上静、中和、下畅”,与《内经》的中和养生异曲同工。孙老养心讲求自我调节情志,“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践行养心需“静”“无欲则刚”的养生宗旨。在预防疾病上,孙老结合《内经》“治未病”的中和养生思想,提出未病时及时预防使之不发则为“中”,发病时及时控制使之不会继续恶化则为“和”,同时强调“气血中和百病消”。[5]在饮食养生上,孙老强调脾胃和,固护脾胃在养生中十分重要,日常生活饮食须有规律,不暴饮暴食,饥饱合适,做到中焦健运,脾胃中和。孙老对《内经》的中和养生学说作了很好的阐述与发挥。

3 中和养生学说在中医养生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3.1 中和养生学说指导科学的饮食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饮食有节”的观点,《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谨和五味”的观点,都表明了在中医养生学中,通过科学的饮食来达到“中和”的目的。科学的饮食,包括饮食有节制,营养均衡,饮食要定时,不能太过或不及,以达到和的状态。如《素问·藏气法时论》就说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体现了膳食要平衡的思想。在不同的季节要“谨和五味”,春天应“省酸增甘”,[6]即少吃酸食,增加些甘味的食物;初夏应“少苦适辣”,少食苦味食物,适当添加些辣味;长夏应“免甘加咸”,即不应食用甘味食物,除补充大量的水分外,还需补充人体必需盐。秋天应“省辣补酸”,即少食辣味食物,适当补充些酸味;冬天应“清淡添苦”,即少吃盐,饮食偏向清淡,辅以些许苦味,使身体顺应四时,脏腑调和,邪不可干。

3.2 中和养生学说强调养生要保持豁达的心态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 “思伤脾” “恐伤肾”,倘若情志紊乱,则会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失衡,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和养生中强调情志和则“五脏不受邪”,现代医学认为,[7]良好的情绪可使肌体生理机能处于最佳状态,是免疫抗病系统发挥最大的效应,抗拒疾病的侵袭,在平常生活中,我们要努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以豁达乐观态度面对现实,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使人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3.3 中和养生学说指导中医养生保健方剂的配伍 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内服外用各种中药及复方,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正气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使肌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协调,体用和谐,是中医养生的一大方法,而在这些保健方剂中,处处体现着“中和”思想。[8]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温补阳气,对于机能衰退之人正是一种“中和”的调理之策,且明代张景岳明确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创左右归丸(饮),调理阴阳致中和。同样的,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同源,气血的生成、输布功能正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保障,因此众多医家也创立了诸多调理气血以致中和的养生保健组方,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中和养生学说就是在充分了解人体的衰老机理的基础上,因人而异,个体化的组方,指导养生保健方剂的组方配伍,最终达到“中和”的目的。

总之,中和思想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文化,源远流长,《黄帝内经》集先人之大成,继承并创新性地发展了中和之道,形成系统的中和养生理论,为中医养生的实践作出巨大的贡献。

[1]王玉川.中医养生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

[2]王洪图.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4-268

[3]胡川海.孙思邈对《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探讨.中医研究,2012,25 (3):6-7

[4]张玉辉,张松.朱丹溪养生学术思想研究[J].四川中医,2011,29 (12):26-27

[5]孙光荣.气血中和百病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 (3):82-87

[6]许磊.《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季节与五味的调和[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0:54

[7]肖蒲鲜.中医的情绪养生[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99,20 (6):271

[8]汤小虎.谈中医养生保健方的致中和思想[J].陕西中医,2007,8 (8):1 103

猜你喜欢
养生学中和内经
范扬:博采与中和的风范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学发展的路径抉择
论深入研究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必要性
在幽深与高古中追寻中和之美——读段朝林中国画作品有感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
半碗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