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旋转复位法机理的研究进展

2015-03-20 11:03潘法有尤君怡周红海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机理椎间盘腰椎间盘

潘法有,杨 威,尤君怡,周红海

(1.广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1;3.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腰椎旋转复位法机理的研究进展

潘法有1,杨威1,尤君怡2,周红海3

(1.广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530001;3.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530001)

腰椎;旋转复位法;机理;综述

腰椎旋转复位法是中医骨伤和手法推拿整脊界中最常用、最经典的整复手法。该法在临床上使用范围十分广阔,常用于腰椎后关节紊乱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复中。周诚恩等[1]通过对228篇关于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表明旋转复位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愈率、有效率优于其他疗法。早在《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中就有类似旋转复位法的描述。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冯天有总结的一套以屈曲位脊柱旋转复位法为代表的整脊手法,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治疗理念的发展,旋转复位法逐渐多样化,现有的复位法中主要包括冯氏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卧位腰椎旋转复位法、跨骑式腰椎旋转复位法、三维手法旋转复位法。此外,在腰椎旋转复位法的机理研究上也得到了深入认识,本文通过对旋转复位法的机理研究结果进行综述,进一步探讨腰椎旋转复位法的机理,提高旋转复位法的治疗水平,使之更规范化、更科学化,现就腰椎旋转复位法机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

尽管神经根外有硬膜囊的包绕,但神经纤维却只有一层薄膜的保护,缺少神经外膜抵御压力,在受到较小的刺激时容易导致缺血、瘀血、水肿,因此有学者[2]认为突出的髓核对神经根的挤压是引起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上普遍认为,旋转复位法可以改变突出物与受压神经根的位置关系,从而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冯伟等[3]认为旋转复位法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相对位移来减轻或消除髓核突出对神经根的刺激与压迫,从而改善或解除疼痛。袁海光等[4]认为旋转复位法是一种治疗腰椎疾病行之有效的复位手法,在拔伸牵引状态下加以轻巧灵活的旋转法进行复位,并通过后韧带的弹力,使突出的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发生改变,纠正椎间失衡使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李保军[5]则认为腰椎旋转复位法是三维空间整复疗法,在水平面上纠正紊乱与错位的上下关节突间,改善应力集中的椎间孔部位,改变神经根与椎间盘之间的位移。陈敏生[6]认为旋转复位手法的机制可能是后纵韧带、椎间隙和纤维环发生相应的牵引和旋转,使突出物得以还纳,纤维环的裂隙恢复闭拢状态,关节囊或关节韧带对神经根的压迫得到解除,因而疼痛症状得到了缓解。同时,旋转复位手法可以矫正侧凸的腰椎以及棘突的偏歪和小关节的紊乱,恢复腰椎正常解剖位置,使得突出髓核与受压神经根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达到减轻或消除紧张、痉挛的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冯伟等[7]运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研究发现旋转复位法治疗前后突出髓核与相应椎体棘突上角距离均发生了变化,说明手法治疗确实能改变髓核在椎管内的空间位置,进而推测手法治疗改善或解除了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这可能是手法治疗有效的机制之一。徐海涛等[8]使用腰椎CT片,通过相关软件系统重建L4-5维有限元模型,设定结构的参数建成退变的腰椎间盘模型,将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并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模型内进行科学的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椎间盘的位移及应力等都发生了改变,手法增加了旋转侧椎间盘的位移.对解除神经根的粘连是非常有利的。

2 改变椎间隙,降低椎间盘内压力

临床上对旋转复位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生物力学领域上也有很多文献报道。张熙等[9]认为腰椎旋转复位法是利用纵轴旋转、杠杆原理等方法使椎间隙发生改变,致使已突出之髓核也随之变形,通过接紧的后纵韧带和已加宽的椎间隙将脱出的髓核恢复原位。王长青[10]也认为腰椎旋转复位法是利用躯体的杠杆作用,充分发挥腰椎旋转力,使腰椎发生旋转及屈曲、松弛的韧带紧张,以一定的挤压力作用于突出的髓核,恢复髓核的高度,加大髓核所在的腔隙、减低压力,解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达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何保宗[11]认为旋转复位法是在脊柱失稳情况下,利用旋转力与杠杆作用的原理,通过调整腰骶力线结构,调整椎体轻度位移,重建椎体间代偿机制,恢复脊柱的外平衡,从而达到消除或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或刺激。李达鹏[12]认为采用旋转复位手法可有效改善脊柱侧弯和后突畸形,增大椎间隙,扩大硬膜囊与椎间孔,让椎间隙产生负压,有利于建立腰椎三点持久稳定的生物力学结构,从而达到腰椎新的内外平衡。

3 改变小关节紊乱,纠正小关节错位

临床上亦有许多学者认为,小关节的复位对治疗腰部疾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尹群党[13]认为旋转复位法主要是通过外界旋转剪力,使滑膜嵌顿得到解除,减轻了鞘膜囊的形变和张力,使紊乱错缝的小关节得以复位,损伤错乱的肌纤维能够被理顺,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申明章等[14]认为旋转复位手法可以纠正腰椎小关节紊乱,恢复腰椎正常解剖结构,恢复因小关节错位而造成的椎间孔改变,减少神经根的机械性刺激所产生的症状。翁良波等[15]认为旋转复位法能让错位的小关节得到整复,使嵌顿的滑膜被释放。雷征等[16]使用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后关节错位,认为其主要机理在于通过手法的外力作用,使嵌卡、错位的小关节得到复位,从而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4 改善内环境,提高组织痛阈

腰椎旋转复位法的机理在血气生化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袁海光等[4]运用旋转复位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研究表明疼痛指数与血清IL-6有关,使用旋转复位法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腰椎的功能,使其疼痛指数增高,血清IL-6浓度水平降低,认为疼痛指数增高和IL-6浓度降低可以作为腰椎功能改善、腰腿痛缓解、炎性降低的重要参考指标。冯卫星[17]在使用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后,空腹抽取患者静脉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法对血清TNF-α水平进行测定,并观察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通过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后,所得结果显示旋转复位法在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方面有较好的效果,降低了血清中TNF-α水平,因此其认为临床体征减分率(临床疗效)和TNF-α浓度降低可以作为腰椎功能改善、腰腿痛缓解、炎性降低的重要参考标准。

5 解除粘连,恢复平衡

周红海等[18]在临床上利用旋转复位法治疗单侧型L4/S1椎间盘突出症,其认为旋转复位手法可使得椎间盘重新获得力学上的平衡状态,腰椎及其椎间盘产生的旋转扭力可以使神经根与突出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松解两者之间的粘连,使得突出的椎间盘及紊乱的小关节复位,纠正脊柱偏歪,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和力学平衡,使机体内环境平衡协调。冯宇等[19]在大量临床资料和实验数据的支持下,认为旋转复位法除了可以改变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位置以及形态关系外,还可以使脊柱及相关组织结构生物力学关系也恢复到发病前的正常或代偿状态。谢冰等[20]通过临床相关数据总结认为恢复力平衡是手法起到治疗作用的主要机理。而李义凯等[21]在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研究上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其机理主要包括回纳学说和解除黏连学说两个方面,对于腰椎旋转手法能使突出的椎间盘回纳,通过相关试验证明这只是一种推测而已,同时通过相关的实验研究表明,旋转复位法能使受压的神经根与椎间盘及周围组织发生相对的位移,从而解除粘连、恢复平衡。

6 结语

腰椎旋转复位法的机制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除了从突出物和神经根位置变化、椎间隙和椎间盘内压改变等角度分析外,还有学者结合现代科技成果从CT、MRI方面进行分析,更有学者从血清IL-6、TNF-α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但目前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在临床上由于医者对复位手法掌握的程度不一样,复位过程中所使用的力度方向、大小、角度不一样,难以提出明确有效的量化指数,同时也难以对腰椎旋转复位手法的安全范围和机制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二是临床上多为旋转复位法结合其他疗法的研究,很难严谨、科学的解释旋转复位法机理。三是在旋转复位法治疗腰部疾病的研究中,临床报道多为经验总结或者以疗效观察为主,重复性研究比较多,而作用机理的研究相对滞后,且不够深入和系统。因此,我们应该在腰椎旋转复位法积累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其优势,进一步探讨出能阐明其作用机理的理论依据,提高旋转复位法的治疗水平,使之更规范化、更科学化,为以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权威的参考资料。

[1]周诚恩,陆延,黄云鸿,等.脊柱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7):1132-1139.

[2]徐海燕,乔峰,张艳华.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医临床研究,2005,2(9):88-90.

[3]冯伟,冯天有,毕永民,等.借助3D-MRI扫描探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伤,2013,26(6):476-480.

[4]袁海光,冯卫星,刘智斌.改良旋转复位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指数及血清IL-6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1,28(1):41-43.

[5]李保军.旋转复位、冲击按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江苏中医药,2011,43(11):60-61.

[6]陈敏生.旋转复位和牵引与单纯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观察[J].颈腰痛杂志,2008,29(3):283-284.

[7]冯伟,冯天有,毕永民,等.借助3D螺旋CT重建探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机制的初步研究[J].中国骨伤,2012,25(4):328-330.

[8]徐海涛,徐达传,李义凯.坐位旋转手法时退变腰椎间盘内在应力和位移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9):769-771.

[9]张熙,董金海,贾慧军.腰椎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2例[J].河北中医,2004,26(8):617-618.

[10]王长青.骨盆牵引配合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1):42-43.

[11]何保宗.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及机理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增刊):39-42.

[12]李达鹏.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及机理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2):113-114.

[13]尹群党.侧隐窝阻滞配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60例临床观察[J].哈尔滨医药,2009,29(3):9-10.

[14]申明章,申颖峰.手法旋转复位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增刊):25-26.

[15]翁良波,连伟.腰椎旋转复位法加局封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症4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3):159.

[16]雷征,常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后关节错位[J].内蒙古中医药,2004(6):21.

[17]冯卫星.改良旋转复位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TNF-α和临床疗效的影响[D].咸阳:陕西中医学院,2008.

[18]周红海,敬胜伟.旋转复位法对单侧型L4/S1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21(1):15-21.

[19]冯宇,高燕,冯天有.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观察[J].中国骨伤,2011,24(7):30-33.

[20]谢冰,梁恒晔.韦氏整脊复合手法治疗腰间椎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1,34(3):33-34.

[21]李义凯,王国林,徐海涛.三种前屈角度下坐位旋转手法对腰椎间盘作用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2):65-67.

(编辑弓艳玲)

R687

A

2095-4441(2015)04-0086-03

2015-07-20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3GXNSFAAO19142)

周红海

猜你喜欢
机理椎间盘腰椎间盘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
雾霾机理之问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DNTF-CMDB推进剂的燃烧机理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推拿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