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围城》的多重主题意蕴

2015-03-20 11:46郑志平
文化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方鸿渐围城钱钟书

郑志平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本科教研室,辽宁 铁岭 112000)

浅析《围城》的多重主题意蕴

郑志平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本科教研室,辽宁 铁岭 112000)

研究《围城》主题意蕴可以更好地审视作品的文学价值,如可以从时间机制、视角特点、修辞品格和故事情节等角度对《围城》进行细致研究。本文主要论述《围城》主题意蕴的多重复杂性、讽刺性与艺术特色,探讨钱钟书先生在《围城》这一作品中表达出来的主题旨意。

《围城》;文学作品;主题意蕴;艺术特色

《围城》作为一部经典名作,有着极其丰富文学内涵,其中隐藏着的多重主题意蕴,值得广大文学爱好者深究。

一、《围城》主题意蕴的多重复杂性

《围城》创作的时代背景具有特殊性,作品中人物性格和语言风格颇具讽刺性,钱钟书在《围城》中揭露出战乱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病态,站在更高层次的哲学角度去分析人类生存的围城状态。钱钟书留学期间接受了西方文学思想的熏陶,对西方非理性的思想具有抵制性。同时钱钟书受到华夏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创作《围城》一书中,虚构出具有中国社会特征的人物,虚实相映,在理论逻辑构建中,对西方模式产生一种反动意识,极力表达出钱钟书对西方非理性思想的突破意念,在写作修辞手法中运用暗讽的手法,意在突破西方非理性思想“围城”的束缚。[1]

钱钟书的文学本质凸显出层次性,通过文学来表达其心理状态。在受社会环境约束的时代,钱钟书渴望突破“围城”的“束缚”,去寻求无限广阔的世界。文学与哲学、历史文化和平行的社会文化相互贯通,文学有着自身独特的语言艺术性,《围城》体现出钱钟书因太平洋战争受困于上海,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神话的愿望,也描述了当时中国处于困境,受到封建制度禁锢的社会群众,思想落后无知,受外来列强的侵略社会状态。“城墙”内部的中国人们同“围墙”的列强进行着残酷战争。战争是“打通围墙”的重要手段,列强通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企图将其非理性的思想灌输给中国,同时掠夺中国的资本。钱钟书目睹此状,颇感无奈,《围城》中勾画的人物形象倾注着钱钟书对生活的思考。钱钟书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曾到欧洲留学进修,回国担任大学教授后,目睹了日本列强对祖国的侵害,将内心的想法通过《围城》中的方鸿渐表达出来。小说开篇便提到方鸿渐西欧留学回到祖国后,目睹祖国“内忧外患”不断,为小说的思想理论奠定了基础。小说中的方鸿渐在爱情上陷入了“围城”境地,他追求心上人唐晓芙未果,又被苏文纨百般纠缠,无奈之下选择与孙柔嘉成婚,婚后的两人相处不融洽,再次陷入“围城”境地。方鸿渐在婚姻的“牢笼”中时而欢喜,时而痛苦。方鸿渐的人生充满着陷阱,处处是“围城”,他奔向三闾大学后,生活氛围更为紧张,“不是刺痛你的肉,就是摩擦我的皮”,尽管方鸿渐在“围城”努力挣扎,但也挣脱不了被命运侍弄。[2]钱钟书在小说结尾处,描写方鸿渐与夫人争吵,家里落伍的老钟当当地响起,蕴含着小说主角一生的感伤。老钟的响声深于一切语言和一切啼笑,方鸿渐一生无所作为、无力挣扎,在命运的“围城”中充当一个软弱无能的知识分子形象,这正是当时社会背景下钱钟书对自己命运的无奈表达。方鸿渐命运的悲哀离不开时代背景的影响,小说是生活客观的反映,影射出了当时中国社会背景下中国多数知识分子受到“内忧外患”、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无奈。

二、《围城》的讽刺性与艺术特色

《围城》通过特别的人物性格描画,呈现出极具讽刺性的艺术特色。钱钟书创作《围城》之前,曾担任过清华大学的校长、留学进修于欧洲,对文学艺术的认识具有独到之处。小说中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之长,善于将矛盾的正反两面自如地运用到小说人物身上。在人物性格构建之时,将人物置于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最后便是知识量大、讽刺性极强的语言描写。

《围城》在审美艺术方面将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禅宗、文学与绘画等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对比,以凸显文学语言的艺术特色。钱钟书运用辨证的思维,使得可以消解的问题走向极端化,避免了过于强调小说的文学性,而将内容与形式对立统一起来。其次,钱钟书小说中的语言和神韵浑然天成,钱钟书创作源自于其对文学和哲学的深度思考,小说故此富含哲理和逻辑性。钱钟书对过度宣泄感情极不赞同,反对具有西方非理性思想的浪漫主义,对“执情强物”的创作方法进行批判。

幽默是一种生活意向,广泛存在于社会日常生活当中。《围城》以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病态畸形生活作为写作对象,以诙谐幽默的肖像描写、灵活多样的比喻手法、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机智俏皮的讽刺描写见长,将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世态活灵活现地映射在世人的眼前,成为小说的精华之处。钱钟书为了实现小说宗旨,将意蕴深藏在小说语言中,运用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讽刺了对现实的不满。可见钱钟书的语言表达意识能力和文化贯通能力极强,运用最有趣味和讽刺意味的语言,向广大读者展现出当时社会中上层知识分子命运的悲哀。

三、总结

《围城》是中国少有的文学经典作品之一,小说的人物性格与时代环境的影响息息相关,社会的畸形发展造就了当时中上层知识分子命运的悲哀,值得广大学子为之深思,从中获得人生的启发。

[1]张景景.《围城》辞格中的幽默翻译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3.12.

[2]周崴嵬.《围城》中人物描写的辞格运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45.

【责任编辑:周 丹】

I207.42

A

1673-7725(2015)04-0097-02

2015-03-15

郑志平(1976-),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方鸿渐围城钱钟书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最短的情书
赛珍珠受到钱钟书斥责原因探析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年少莫学方鸿渐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围城”内外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钱钟书被女儿“难倒”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